叢書簡介:
“大傢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啓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傢,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傢”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傢”。
內容簡介:
《波普爾》講述瞭世界著名科學哲學傢、政治哲學傢、波普爾學派波普爾的主要學術貢獻。對其批判理性主義與“猜想—反駁”的科學知識觀,“可證僞性”的科學劃界標準,科學、社會發展過程的“試錯法”以及“三個世界”理論進行瞭詳細闡釋,同時具體介紹瞭20世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著作之《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戴建平,河北邢颱人,200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發錶論文三十餘篇,齣版專著兩部、譯著五部。
引言
第1章 波普爾的生平
波普爾的傢庭
波普爾的童年
1919年:關鍵的一年
大學時代
維也納學派
移居新西蘭
倫敦的波普爾學派
第2章 波普爾的科學哲學
對分析哲學的批判
歸納問題
波普爾對歸納問題的重新錶述
波普爾對歸納問題的解決
劃界問題與可證僞性
經驗基礎的批判
知識增長的圖式
科學的道路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
波普爾與愛因斯坦
第3章 波普爾的政治哲學
《曆史主義的貧睏》
作為科學方法的曆史主義
曆史主義的反自然主義學說
零敲碎打技術VS整體主義
曆史主義的預言
曆史預言的謬誤
批判柏拉圖
希臘開放社會的興起
作為開放社會敵人的亞裏士多德和黑格爾
馬剋思的預言
第4章 20世紀的教訓
波普爾與共産黨、馬剋思主義
波普爾對薩哈羅夫與蘇聯衰敗的評析
開放社會與世界未來
波普爾論電視
“民主不是全民統治”以及自由的界限
第5章 波普爾的影響
波普爾思想的影響
對波普爾的批評
波普爾與中國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我一直對科學與迷信之間的界限感到好奇,而我所知的波普爾,正是那個試圖為科學劃定清晰邊界的思想傢。這本《波普爾》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劃界問題”,也就是如何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理解,為什麼占星術、精神分析等理論,盡管看似擁有解釋力,卻不被波普爾視為科學。他的“可證僞性”標準,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是否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標準?或者說,科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自我否定的過程?我尤其關心的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麵對層齣不窮的新理論和新技術,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波普爾的視角去辨彆真僞,避免被僞科學所誤導?例如,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健康養生、心靈雞湯類的理論,其中不乏缺乏科學依據的成分,但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迷惑性。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套批判性思維的工具,讓我能夠更清醒地認識到哪些知識是可靠的,哪些是值得懷疑的,並勇於質疑那些看似權威但缺乏實證的說法。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一道思想的防火牆,抵禦來自非理性世界的侵蝕。
評分這套“大傢精要”叢書的命名非常貼切,我尤其對《波普爾》這一本充滿期待,因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往往蘊藏在那些看似簡單但深刻的觀念之中。我對波普爾的“曆史主義的貧睏”以及他對曆史決定論的批判很感興趣。在我們的文化中,似乎總有一種傾嚮於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尋找某種必然性,或者對未來的發展軌跡抱有某種預設。波普爾的觀點,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對曆史規律的探尋,而是專注於當下可行的改革和改進?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闡述波普爾為何如此警惕那些試圖預測曆史走嚮的理論,以及他所倡導的“零星社會工程”如何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福祉。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麵對社會轉型和變革時期,如何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而又不會陷入因循守舊的泥潭。波普爾的批判精神,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那些“非理性”的社會現象,例如集體恐慌、群體盲從等,並找到相應的應對策略?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角,去審視曆史的意義,理解進步的動力,並以一種更積極、更務實的方式參與到社會的發展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所謂的“曆史潮流”。
評分拿到這本《波普爾》,我最想瞭解的是他關於“開放社會”的理念。在當下全球政治格局動蕩不安,各種思潮湧動,保守與進步的碰撞愈發激烈的時候,重新審視“開放社會”的價值和麵臨的挑戰,顯得尤為重要。波普爾的“零星社會工程”與“烏托邦式社會工程”的區分,以及他對“思想的自由流通”、“多元主義”和“批判精神”的強調,是否能為我們理解當前社會現象提供一種新的分析框架?我尤其關心的是,在強調個體的自由與權利的同時,如何平衡群體利益和社會穩定?“開放社會”是否意味著無休止的辯論和妥協?它在麵對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衝擊時,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剖析“開放社會”的理論根基,並結閤曆史和社會現實,探討其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睏境和應對之道。我對波普爾如何從科學哲學轉嚮社會政治哲學感到好奇,並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兩者之間的邏輯聯係。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我對自身所處社會的思考,以及作為個體,如何在“開放社會”中扮演一個積極而負責任的角色,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和隨波逐流。
評分這套“大傢精要”叢書的名字就吸引瞭我,我一直對那些深刻影響瞭我們思想史的哲學傢們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他們龐雜的著作嚇退。這次的《波普爾》讓我看到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我尤其期待它能為我解開“證僞主義”這個概念背後的奧秘。平日裏接觸科學新聞,總會聽到“科學共識”之類的詞,但真正去追溯科學的邊界和可靠性,我總覺得少瞭些什麼。波普爾的理論,據我瞭解,似乎提供瞭一種更嚴謹、更動態的視角來審視科學知識的形成和演進。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清晰的闡釋,理解為什麼一項理論,即使當下看起來完美無缺,也始終麵臨被證僞的可能。這不僅關乎科學的進步,也可能對我們理解社會、經濟甚至個人信念的建立産生啓示。例如,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不固守己見,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新的可能性,這些都是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獲得的思考。同時,我很好奇波普爾在麵對形而上學、曆史哲學等更廣泛的哲學議題時,他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得到延伸和應用的。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易於理解的語言,結閤生動的例子,帶我進入波普爾的思想世界,讓這位巨匠的思想不再遙不可及。
評分我一直對“客觀性”和“真理”這兩個詞在哲學中的含義感到好奇,而我所瞭解的波普爾,正是對這些概念進行瞭深刻探討的哲學傢。這本《波普爾》我最想深入瞭解的是他關於“客觀知識”和“認識論”的觀點。他是否認為存在一種超越個人主觀經驗的客觀真理?他的“實在論”立場,與那些強調知識的社會建構性的觀點有何不同?我尤其關心的是,在科學研究中,如何追求客觀性,以及如何避免研究者個人的偏見和主觀臆斷對研究結果的影響。波普爾提齣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即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觀知識世界,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知識是如何獨立於我們之外而存在的,並且可以被檢驗和批判?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辨彆海量信息中的真僞,如何建立起一套可靠的知識體係,這都是我迫切希望從這本書中獲得啓示的問題。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比喻,為我解釋清楚波普爾的認識論思想,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並以一種更為嚴謹的態度去學習和探索未知領域,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做齣更明智的判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