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医学专家编写,著名画家绘图,在第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说,再随文插入相应图表。前5章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针灸基本理论图解,十四经穴、经外穴和微刺系统穴位图解。十四经每条均单独绘有概观的经络与穴位图;头部及躯干正背侧则有总图。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穴位均用不同颜色的彩点表示,力求符合人体解剖,定位准确精美.第6章为常见病症处方例,并有指针应急处方,供临床应用参考.本图解以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 《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及《耳穴名称与部位》为依据,致力于腧穴的规范统一.本书具有检索容易、图文相配、便于理解、一目了然等优点,是针灸、按摩、外治等医疗、教学、科研的工具书,适合医学生、教学人员、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针灸、推拿爱好者学习使用,亦是各医学图书馆珍贵的典藏书。
靳士英男,1927年生。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春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毕业,从医60余载.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组组长、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史杂志》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热衷振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潜心研究针灸、四诊、杂病、草药、医史,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有《新编中医学概要》(全国科学大会奖)《舌脉诊法基础与临床研究》《实用中医外治法》等专著30余部.在针灸方面,编有《针灸穴位挂图》(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华针灸经络穴位图》《经络穴位与针灸概要》《实用头针穴线挂图》《实用耳针穴位挂图》《图说针灸经络穴位》等,主要致力于人体三维结构穴位解剖定位及临床研究。部分著作已有英、法、德文版全球发行.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大百科全书》有关传统医学词条的撰写.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及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贡献奖.因医教研卓有成绩,曾立二、三等功数次;广州军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和成就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邓铁涛序
我从事中医六十余年,临床常针药并施,往往取得较好疗效,因此对针灸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深有体会。从历史言,针灸之始,不晚于中药;从功效言,针灸治病,亦不亚于中药。是以有“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之名言。推察针灸,实为一种重视整体,调动与调整自身防御能力之微或无损伤疗法,又具简、验、便、廉之特点,所以近代又为世界医家所重视,许多国家已纳入正规的医疗教学范围,加之WHO的提倡,今已风靡全球,广为流传应用。
唐·孙思邈谓:“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入,难以测量。欲将指取其穴,非图莫可”,说明中医在针灸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明堂图之应用。汉代已出现如《中诰孔穴图经》插图的针灸专著,隋唐以前又有多种明堂专图的传世。其中以刘宋??秦承祖(5世纪)、唐??甄权(540-643)图为最有名,吴人知聪也曾携明堂图于561年赴高句丽、562年渡日本传播医学,惜均早佚。其后针灸挂图、插图针灸专著不断涌现,而且愈来愈重视脏腑即内景图之描绘,其着眼点不外明确脏腑与腧穴之关系,更有益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宋代王惟一之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布全国,范铸铜人,勒石刻碑以广传播,实是一次全国统一规范针灸经络腧穴的重要举措。宋、元、明、清代,我国针灸之学均有进步,晚清道光之废止针灸,实令人惋惜。
靳士英教授等专攻针灸与经穴图多年,20世纪60年代末即有针灸专著与穴位挂图出版,发行百万余套,90年代又有头针、耳针挂图之作。今则应人民军医出版社之邀,以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为依据,以彩绘与单色平涂之法,广为搜罗,细心整理,认真厘定腧穴位置,精心绘制十四经穴、经外穴及微刺系统,形成图解。体现了携带与使用方便、整体图与分解图配合、腧穴与解剖互相对照之优点,可为初学者、医教研者之良好工具书与参考书。值得提出的是图谱增加了针灸发展史略部分,引用专著、杂志相关文物照片与自己积累研究的资料,使读者可以见到一些珍贵的文物影像,如久佚不见的隋代《产经??妊妇脉图》,五代《烟萝图》,宋代《欧希范五脏图》、丁德用《井荥俞经合原图》、杨介《存真环中图》、朱肱《内外二景图》之部分文字解说《朱提点内境论》等,实是一件快事,乃医史界共襄之盛举。这不能不感谢医史界知名学者李经纬、傅维康、何中浚、刘小斌、郑遇悦、小曾户洋、长野仁等教授或研究员;广州、上海、成都、陕西中医药大学(学院)医史博物馆、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绵阳博物馆、日本森之宫医疗学园、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等单位。我希望医史界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在各专科著作中恢复医史应有之地位,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总结历史经验,找出学科发展方向,促进中医学术之振兴。
当今针灸学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理论与临床研究日益深化,相信在推广发展针灸学术中《针灸经络穴位图解》必将做出一定贡献。故乐为之序。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邓铁涛
2004年6月
第1版前言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项重大发明。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选用无创性、微创性的针刺、灸灼、拔罐等温和刺激,扶正祛邪,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状态获得新的相对平衡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它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又可用于亚健康及疾病各种状态。由于它具有简、验、便、廉的特点,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倡导传统医学,向全球推荐43种疾病可用针灸治疗;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等多个单位举办合作中心;发布国际标准针灸穴名;成立世界针灸联合会并在北京召开了数次学术大会,大大推动了针灸学走向世界的进程。现在,不少国家接受了针灸疗法,纳入其国家医疗、教学、科研的内容之中。
为了弘扬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学,方便海内外开展针灸疗法,我们应人民军医出版社之邀,以3年的时间编绘了《针灸经络穴位图解》,供向海内外发行。全书包括针灸发展史略、针灸基本理论、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临床常见病证处方例6章,在文字论述适当部位插入照片、解剖图、单色平涂彩图;最后载总图6幅:以皮肤、内脏、骨骼、肌肉、神经、血管为背景,以正、侧、背三人图5幅描绘十四经及其腧穴、经外穴;以1幅描绘头针、耳针及面针、鼻针、手针、足针、腕踝针等微刺系统的穴位,以方便对照研究理解。本书除较系统地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基本理论外,着重论述了十四经穴、经外穴及微刺系统的腧穴,包括名称、编号、取穴、主治、针灸法等。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及《耳穴名称与部位》、世界卫生组织《针灸穴名国际标准》的发布,规范了十四经穴、经外穴、头针穴位、耳针穴位的名称、编号与定位,使我们的描绘与论述有了依据;其他微刺系统因应用不多,正处于发展积累经验之中,其规范尚待时日,但考虑到海内外同道使用方便,本书也做了权宜编号。
我国有重视针灸穴位图(明堂图)的优良传统,正如孙思邈的名言“欲将指取其穴,非图莫可”。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附图的针灸著作,如《中诰孔穴图经》;三国时期又有了明堂图,如曹翕《曹氏十二经偃侧人图》;公元5世纪有著名的秦承祖《明堂图》,561年吴人知聪渡高句丽,1年后渡日本,携《明堂图》在两国传播针灸。到了唐代有甄权图、孙思邈图、王焘图,并已用彩色。宋代重视解剖,将经络穴位图称为明堂图或外景图,脏腑图则称为内景图,如杨介《存真环中图》、朱肱《内外二景图》,但一直分列。现代针灸穴位图,与人体解剖结合紧密,十分重视经络走行与腧穴定位及解剖的关系。本图解体现了携带方便、检索容易、图文配合、易于理解等特点,在编绘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我们数十年临床与治图的实践,借鉴十余年前通过香港商务印书馆专门出版并向国外发行的经验,始得完成。
在写作中曾得到师友邓铁涛、李经纬、傅维康、何中浚、刘小斌、郑洪等学者和绵阳博物馆等的指导帮助或赠图允许引用。国外有韩国郑遇悦、日本小曾户洋教授的赠图与资料;英国维尔康医史博物馆的20世纪70年代赠书《中国医药》。特别是2003年10月应伊藤良博士之邀请访问日本,曾去著名的森之宫医疗学园参观,看到具有远见卓识的森秀太郎先生历数十年艰辛搜集的古针灸铜人、明堂图、医学典籍和诸多文物,安云和四郎校长所赠的相关资料;并和参与研究整理、撰著解说和出版专集的长野仁、横山浩之、井上悦子诸先生交流经验,表态可以引用,实受益匪浅。在友人生驹邦夫先生的帮助下,又参观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所珍藏的古铜人形,得到了丁义忠先生和鹫塚麻季主任研究员陪同讲解并赠予资料。这些使本书增加了许多珍贵的新内容。在技术层面上,我校魏辉、陈兴兴、张建娜同志给予了甚多支援。在此特向上述诸师友及藏图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
针灸疗法已经逐渐被全球所接受,针灸学也正处在弘扬发展、走向世界的过程之中,我们希望本图解能在学习、医疗、教学、研究中有所贡献,成为有用的工具书。不足之处,尚祈同道指正。
靳士英
2004年6月于羊城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本工具书,《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在细节处理上做得相当到位。首先,它的纸张质量很好,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使得图文信息都能一览无余。书的整体尺寸也比较适中,既方便翻阅,又不会占用太多空间。我最喜欢的是它的版式设计,每一页的布局都非常合理,图文穿插得恰到好处,不会出现头重脚轻或者信息过于集中的情况。那些穴位图,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而且标注的穴位名称和代号非常醒目,旁边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无论是快速查找,还是深入了解,都能够获得很好的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经络循行图的绘制,不仅展现了经络的走向,还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这对于理解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有帮助。另外,书的索引部分也做得非常完善,无论是按穴位名称查找,还是按病症查找,都能够迅速定位到相关内容,这在临床急用时尤为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信息组织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和用心,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便捷和舒适。
评分自从拥有了这本《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穴位手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身体的奥秘。它在讲解穴位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融入了许多人文关怀的视角。例如,在介绍一些与情绪相关的穴位时,它会生动地描述这些穴位在古代医家眼中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的情志相连,这让我感觉针灸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一种调节身心的艺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医案,讲述了穴位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发挥神奇的作用,这些真实的故事比枯燥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也让我对针灸治疗的信心倍增。我常常会在睡前翻阅几页,想象着自己身体里的经络在流淌,穴位在闪烁着光芒,感觉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中医,学习针灸,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为了了解生命,尊重生命,与生命和谐共处。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这本《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不得不说,它的实用性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医生,虽然不是针灸科的专科医生,但在临床上偶尔也会涉及到一些针灸的治疗,以往的资料总是零散且不够权威,让我有些底气不足。这本第五版更新的内容非常及时,涵盖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感觉信息量非常大,而且都是经过筛选和提炼的精华。最令我赞赏的是,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穴位图,更重要的是,在每个穴位的讲解中,都附有详细的主治病症和取穴方法,而且对于一些复杂或常用穴位,还特别强调了辨别和定位的要点,这对于避免误取穴位至关重要。我曾遇到过一位病人,她的症状比较复杂,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针灸方案,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翻阅了这本书,发现其中一个穴位的特定刺激手法和角度,正是之前我忽略的,调整后病人的症状立刻得到了缓解。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经验分享,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让我受益匪浅。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用词专业但又不失易懂,很多地方都引用了经典的论述,同时结合了现代的解剖和生理学知识,形成了古今结合的独特视角,这对于我这种既要传承经典又要与时俱进的医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这本《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真是让我爱不释手!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尝试过不少关于针灸的书籍,但说实话,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文字枯燥乏味,要么图示模糊不清,看得我云里雾里。直到我遇到了这本,简直是相见恨晚。首先,它的编排非常科学合理,从经络循行到穴位定位,再到主治病症,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一步步地理解和掌握。特别是那些穴位图,简直是艺术品!每一个穴位都标注得异常精准,配以高清的彩色插图,甚至连皮下肌肉的层次都若隐若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地感知到穴位的具体位置。而且,它不仅仅是图解,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穴位的定位要领,更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个穴位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这对于理解“为什么”至关重要,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枯燥。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个穴位时,会附带一些古代医家的经验和现代的临床验证,这让理论更加生动,也更具说服力。我常常会拿着它,对照自己的身体,一边看图一边摸索,感觉自己真的在一步步接近针灸的奥秘。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针灸的学习热情倍增,感觉自己的中医之路越走越宽广。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中医初学者来说,学习经络穴位简直是一门“天书”。市面上有很多书,要么太过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太过科普化,缺乏深度。而这本《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恰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了针灸的精髓。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盛宴”,那些经络循行的走向图,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清晰地勾勒出来,就像一张张精美的地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身体内部那些看不见的“脉络”。穴位图更是生动形象,每一个穴位都有清晰的箭头指示,告诉你它大概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以及如何通过身体标志来定位。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一些重要穴位时,会配上“解剖图”和“触诊示意图”,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穴位下的结构,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定位。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看图识穴”,它还配有非常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告诉你这个穴位的主要功效和适合治疗的病症,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快速入门的人来说,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一边对照着书本,一边在自己身上寻找穴位,感觉自己就像在玩一个寻宝游戏,每次找到一个穴位,都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再是件枯燥的事情,反而充满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