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剋作為艾美奬獲奬作傢、國際著名記者與主播,擁有逾40年的全球采訪報道經驗。他因“白宮新聞記者”的新聞節目主播和CNN脫口秀主持人的身份而聞名於世。
◎作為一名全美知名調解人,弗蘭剋通過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談話係列”,繼續與一些世界知名人士接觸。在弗蘭剋的職業生涯中,他曾采訪過5位美國總統、諾貝爾奬獲得者、國際政府首腦、商界領袖和各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物。
◎作為喬治華盛頓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主任,弗蘭剋在那裏教授公開課“采訪的藝術”。
◎本書針對商業職場、日常生活等領域提齣瞭11種提問模型:診斷型問題、戰略型問題共情型問題、橋接型問題、對抗型問題、創意型問題、任務型問題、科學型問題、采訪型問題、娛樂型問題、遺産型問題,這11種模型能夠應對我們常見的各種情況。
◎美國前佛濛特州州長詹姆斯·道格拉斯、前國會議員布賴恩·貝爾德、高盛董事總經理蘇茜·謝爾、南加州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歐內斯特·威爾遜等政界、商界、學界13位名人聯袂推薦。
◎著名雜誌與商業網站《VOYA雜誌》聯袂推薦。
提齣問題就已經解決瞭問題的一半。
我們的問題反映齣我們是誰、我們將去嚮何方以及我們的溝通方式。問題幫助我們打破障礙,發現秘密,解決謎題,想象新的做事方式,爭取他人的支持,引導我們解決問題。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係統地進行有效的提問。
本書通過艾美奬獲奬記者、美國著名主持人弗蘭剋·賽斯諾60餘年的全球采訪經驗以及在華盛頓大學教授的“采訪的藝術”的課程,從接觸到的提問大師們身上總結齣11種常用的提問模型。
診斷型問題:護士特裏薩· 加德納如何在美國貧睏的地區幫助不願開口說話的病人診斷病情?........
共情型問題:治療師貝蒂·普瑞斯特拉如何拯救羅傑因齣軌而麵臨崩潰的婚姻?........
對抗型問題: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如何讓自行車冠軍阿姆斯特朗承認服用興奮劑?........
創意型問題:特拉維斯·卡蘭尼剋如何用“像百萬富翁那樣齣行”的想法來創立優步(Uber)公司?........
任務型問題:本·科恩與傑裏·格林菲爾德如何用價值5美元的冰淇淋製作函授課程建立福布斯100強企業Ben & Jerry's?........
科學型問題:科學傢托尼·福西如何對抗艾滋病病毒並把患者的壽命由8個月延長到50年?........
采訪型問題:吉姆·戴維斯如何將新百倫(New Balance)從6名員工發展成為擁有逾6000名員工、價值40億美元的跨國公司?........
這11種提問模型涵蓋瞭日常生活與商業領域的各個方麵,能夠幫助讀者進行有效的提問並解決生活與商業中的各種難題。
弗蘭剋·賽斯諾(Frank Sesno)
艾美奬獲奬作傢、國際著名記者與主播,擁有逾40年的全球采訪報道經驗。他因“白宮新聞記者”的新聞節目主播和CNN脫口秀主持人的身份而聞名於世。作為一名全美知名調解人,他通過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談話係列”,繼續與一些世界知名人士接觸。
在弗蘭剋的職業生涯中,他曾采訪過5位美國總統、諾貝爾奬獲得者、國際政府首腦、商界領袖和各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物。
弗蘭剋近來擔任喬治華盛頓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主任。在那裏,他與世界級的教工共事,講授新聞倫理學、紀錄片、持續報道、和“采訪的藝術”的課程。他繼續齣現在CNN、NPR和其它媒體中,探討媒體、政治與時事……2008年,弗蘭剋推齣planetforward.org網站,在那裏,人們講述故事,啓發未來。
本書極富洞見、即時可行、齣人意料、感人至深。弗蘭剋·賽斯諾嚮我們展示瞭如何用適當的方式提齣適當的問題,如何讓每個人把控態勢——從諸如科林·鮑威爾和比爾·蓋茨等知名人士到努力養傢糊口的單親媽媽,無不如此。提問是人生中必備的技能之一。賽斯諾認為,提問能幫助我們改善關係,使我們在職場中獲得更多的成功、提升職業滿意度,而或許*重要的是:過上更加充實、有趣的生活。
——美國華盛頓前國會議員 布賴恩·貝爾德
《提問的力量》一書闡明瞭我們提齣的問題能讓我們如何受益,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到重大發現,無一不是如此。本書敦促我們在一個日趨復雜、兩極分化日趨嚴重的當下對自己提齣更高的要求。弗蘭剋;賽斯諾的解釋令人信服:如果我們多一些提問,少一些斷言,那麼我們會找到共同點,解決一些我們麵臨的*為重大的挑戰。每一個關心我們未來的人都應當閱讀這本既迷人又激發靈感的書。它不僅僅討論如何提問,還是一本能幫助我們開展有戰略性、有激情、有創意的行動的思維方式指南。
——前佛濛特州州長 詹姆斯·道格拉斯
本書試圖挑戰我們以一種更加廣闊的途徑解決問題。弗蘭剋·賽斯諾嚮我們展示瞭如何通過敏銳、持續的提問診斷問題或辨彆機遇。如果我們能帶著多種視角提問,那麼我們就能想齣更加宏觀、更有創意的解決辦法。
——高盛董事總經理 蘇茜·謝爾
本書一部分是迴憶錄,一部分是大師課。弗蘭剋;賽斯諾在《提問的力量》一書中不僅悉數自己與一個全明星陣容的探討,而且引用采訪記者生涯中的成功與失敗,闡明從對抗型問題到遺産型問題的十一種絕*的提問方式。有人靠爭取重要問題的答案維持生計,有人尋求與傢人和朋友之間難忘的對話,而有思想深度的提問能促進這類對話的形成,對於這兩類人而言,本書為必讀之物。
——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嫩博格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凱瑟琳·霍爾·賈米森
弗蘭剋·賽斯諾的《提問的力量》揭示瞭領導力的一個重大秘密:頂*領袖提問的巧妙在於他們同時使用情商與事實,獲取需要的信息,進而解決重大問題。
——記者、主播兼《插話式生涯:如何在妨礙充斥的時代努力工作》等書作者 法萊·奇德亞
著名記者弗蘭剋;賽斯諾運用豐富的故事和實用的結論,嚮我們展示瞭問題如何以驚人、強大的方式改善我們的生活——乃至改變世界的方法。
——提問學傢 沃倫·伯格
每一個為重要問題尋找好的答案的人都應當閱讀本書。在本書中,塞斯諾將教你提齣*佳問題的藝術與科學。本書寫得不錯,界定仔細,我會給我的學生布置閱讀任務。
——南加州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 歐內斯特·威爾遜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乏宣言與驚嘆號的時代。我們的公共領域通常缺乏探詢,卻充斥著譴責與論戰。賽斯諾的《提問的力量》 一書卻能以如此簡單、如此耳目一新的方法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本書的各章節都在談論讓他人以開放、誠實、探究的方式加入談話中去——時而引起共情,時而充滿對抗性,卻都是本著讓對話更有建設性的目的。無論我們是老師、政治傢、執行主管、管道工、兒子、女兒、配偶抑或朋友,賽斯諾都提醒我們提問的藝術核心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人。這是一本極好的讀物,事例引人入勝,故事感人至深,闡釋瞭問題如何比答案更具有改變世界的深層次力量。
——米德爾布裏學院院長 勞裏·巴頓
弗蘭剋·賽斯諾撰寫瞭一部原創的、情節緊湊而又啓發思想的問題之書。不過,秘密在於這本書無處不在揭示答案。從科林·鮑威爾到喬治·拉莫斯,從專傢級屋頂工到賽斯諾身體殘疾的姐姐,你將看到人們如何讓問題為己所用。你將瞭解反問句的簡單有效、沒有問號的問題所産生的力量。閱讀本書,深化你對生命中*激動人心的挑戰的見解——如何學習、工作、探索,以及如何生活。你可能會像我那樣,發現多數情況下答案蘊含於恰當的問題之中。
——特殊奧林匹剋運動會主席 蒂莫西·施賴弗
談到提齣適當的問題,得到真正有意義的適當的解答,賽斯諾就是你的訴諸對象。
——《VOYA雜誌》
《提問的力量》一書既新奇又振奮人心。它嚮我們展示瞭問題如何傳遞興趣、滿足好奇心、揭示能改變你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軌跡的答案。
——800CEORead
《提問的力量》一書是有關提問的基本指南,它有助於更好地實現目標。通過融入故事和卓越之士,這本具有啓發性的書將嚮你展示你不僅可以通過提問獲取知識,還能發齣挑戰、激發靈感、進行創新、錶現超常。
——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新聞節目主播 安德森·庫珀
弗蘭剋·賽斯諾提齣瞭所有正確的問題,彰顯瞭問題的力量。要旨:不要迴避問號,學習如何使用它們。我將問題當作武器,而弗蘭剋是一位作傢,他用問題改善我們的生活。
——Univision電視新聞記者、新聞節目主播 喬治·拉莫斯
弗蘭剋·賽斯諾是一位采訪大師。他在《提問的力量》中揭示瞭自己忙碌生活的秘訣。閱讀本書:它將幫你讓每一次對話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去繁就簡,拆穿托詞,將陌生人變成朋友,通過重大的決策繪製你的人生航綫。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提問的書,它還關乎如何豐富地生活。
——暢銷書《重新設想生活》作者 芭芭拉;布拉德利·哈格蒂
我們希望做齣正確的決定嗎?或者,我們希望理解事物嗎?(警告來自這本著作的劇透:後者增加瞭前者的幾率。)真希望我是在開公司、做投資、環遊世界、撫養孩子之前讀到本書。在當下復雜的進程中,我們被快速、簡潔的迴答吸引。然而,花時間提齣適當的問題從未變得像現在這樣重要。《提問的力量》是我們人生旅途的路綫圖。
——風險投資者、《創業之星》作者 剋裏斯托弗·施羅德
第一章 為何提問
第二章 事有蹊蹺:診斷型問題
齣瞭什麼問題?.......011
“好管閑事小姐”.......013
神秘病人.......016
壞消息也是好消息.......018
曆史也是新聞.......022
挑戰專傢.......024
診斷之後,提齣策略.......028
第三章 視野與挑戰:戰略型問題
確立視野.......033
一個戰略方案.......035
挑戰自我.......037
第四章 由內而外:共情型問題
好教授.......043
具有同理心的采訪者.......046
治療式提問.......053
許可和限製.......058
第五章 溫和的質問者:橋接型問題
引導他們說話.......062
解決謎團.......065
公開肯定並承認.......069
沒有問號的問題.......070
反問句.......072
搭建橋梁.......074
第六章 鄭重聲明:對抗型問題
留意傾聽.......078
一群觀眾幫瞭忙 .......081
無路可走.......083
鈍器襲擊.......086
第七章 試想一下:創意型問題
超越可能性.......092
時間旅行.......094
剪斷繩子.......095
構想的現實.......100
請求顛覆.......104
第八章 可解決問題:任務型問題
聆聽共同目標......111
價值主張......113
改變世界......117
分擔工作......119
你為什麼來這裏?......121
請求給予聆聽......123
有目的地解決問題......126
第九章 進入未知:科學型問題
醫生的探索......132
神秘殺手......134
文化衝突......136
試驗並核實......138
充分發揮自我......140
慢問慢答......143
第十章 愛迪生試驗:采訪型問題
搜尋最佳大腦......152
嚮後看,嚮前看......154
快球問題......155
準備接招麯綫球......158
直率的候選人......159
尋求組隊......161
采訪麵試官......162
好主意......165
第十一章 靈感迸發的主持人:娛樂型問題
做好準備,定好基調......171
該你上場!......176
與蘇格拉底共進晚餐......178
製造歡聲笑語......180
一堆問題......181
第十二章 人生的教訓:遺産型問題
尋找語境......185
我為什麼沒有提問?......186
拉比......188
麵對失敗......191
找尋意義......193
探究生命......195
第十三章 很高興我提問瞭
法官的公民權......201
尋求指引......203
人性的詩歌......205
時常發問......206
世俗與深刻......210
第十四章 問題指南
診斷型問題......214
戰略型問題......216
共情型問題......217
橋接型問題......219
對抗型問題......221
創意型問題......223
任務型問題......225
科學型問題......226
采訪型問題......228
娛樂型問題......230
遺産型問題......232
如何抓住提問的切入點?
巴裏在聖·伊麗莎白醫院的職責包括主持小組治療會。一天,一位新來者加入瞭小組。他坐在離一側較遠的地方,觀察、聆聽,卻很少參與。他看上去沉默寡言,安靜,十分無害。他沒有精神病史。沒有任何外在的跡象錶明他對任何人構成威脅。然而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嚴酷的事實:他曾試圖謀殺美國總統。
1981年3月30日,當總統裏羅納德·裏根離開大樓走近車隊時,約翰·辛剋利在華盛頓希爾頓酒店外用22口徑左輪手槍瞄準總統連開六槍。第一顆子彈擊中白宮新聞秘書詹姆斯·布雷迪的頭部。第二槍擊中警官托馬斯·德拉漢蒂的頸背。第三槍擊中瞭街對麵一幢建築的窗戶。在特情處蒂莫西·麥卡锡以身體為裏根做掩護時,第四槍擊中瞭麥卡锡的腹部,與此同時,特彆行動署署長傑裏·帕爾將裏根推入一輛豪華轎車。第五槍擊中瞭豪華轎車的一側。第六顆子彈從豪華轎車上反彈,擊中總統左臂下側,穿入他的身體,停留在肺部,離心髒僅一寸之遙。總統差點由於隨後引發的葡萄球菌感染而死亡。
辛剋利此前對女星硃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極為著迷。在福斯特就讀耶魯時,他曾對她糾纏不休。他認為刺殺總統會引起她的注意並給她留下印象。陪審團認定辛剋利精神錯亂,故判其無罪。當他第一次參加巴裏的小組治療會時,年僅26歲。
治療時,辛剋利幾乎不發言。有時,他會提到機構內的生活或是其它病患或是醫院的職工。巴裏迴憶道,辛剋利看上去害怕其它病患;最初,他不怎麼與人講話。巴裏嘗試著引他說話。
他當時在想什麼?
能觸碰到他的內心嗎?
在一對一交談中,辛剋利坐在一邊,隻有隻言片語,談得很少。巴裏迴憶道:“他會在小組治療結束後和我交談。辛剋利認為我們同齡,所以他覺得我不對他構成威脅。”不難理解原因。巴裏說話輕柔,聲音柔和流暢。他用眼睛聆聽。他用那些特性與這位差點殺死總統的年輕男子慢慢地建立起某種密切關係。
“我能和他一起坐在樓外,我瞭解瞭一點點關於他的過往,這使我能更好地探究他是如何做齣這樣的舉動的。”齣於對辛剋利隱私的尊重,巴裏不會提供細節,但他瞭解到深思熟慮、尊敬有禮地提問並帶有同情心地聆聽能促使一個想要暗殺的人開口說話。
解決謎團
多年來,人類謎團對巴裏的吸引力與日俱增。他就如何與潛在的暗殺者、恐怖主義者、校園槍手交談並對其提問擬定齣醫療方案和常規做法。他成為威脅評估領域的專傢。他的方法具有前瞻性,他目的明確:在人們采取行動前與他們交談,探得信息以便他能判彆他們是否踏上犯罪的道路。他講授詢問什麼、何時做齣迴應以及如何聆聽。
值得指齣的是巴裏的方法並不包括你在電影裏看到的紅臉白臉的套路。電影裏,一個質問者恐嚇、威脅,而其它人則充當具有同情心的聽眾。膽大妄為的大喊大叫指一名質詢者試著恐嚇或威脅某人開口說話,他不傳授這種訊問方法。但他的方法也與那種美國人在阿富汗和伊朗所使用的“強化審訊”毫不相關,“強化審訊”采用嚴酷的方法,施加摺磨,意在摧毀某人的意誌,讓其開口說話。
巴裏傳授“適當尊重式”提問,這是大多數專傢口中讓敵人開口說話的最有效的方式。他的目標在於減少人的防備,讓對方的大腦移齣紅色警戒區。他的問題的設計初衷在於讓人處於舒適的狀態然後開口講話。他的方法尋求建立一種關聯和一種動態,它們將從最沉默寡言的人口中套齣信息。
從巴裏的角色中剝去黃金時段電視劇的戲劇化,你就擁有一個能應用於一個緊要關頭的節目單,你發現自己可能就處於這個緊要關頭。你的傢人、你的朋友和你的工作場所,所有人都是劇中的角色。有人保守秘密。有人在密謀。有人沒有告訴你你需要知道的事情。如果你能適當運用橋接式問題,你便能引他人說話,讓他們暢所欲言,從而描繪齣他們的行徑。第一步是逐步降低緊張感。
巴裏擁護一種心理學理論,該理論由獲得諾貝爾奬的心理學傢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齣,它假定瞭兩種“係統”,人的大腦通過這兩種係統發揮作用。係統一是一種低速檔;它無處不在,它讓我們很快做齣決定,並給齣現成的答案。把它視為你的大腦的自動駕駛儀。當你周圍的環境和參照點十分熟悉時,它會繼續運轉。如果有人問你2加2是多少,你會自動迴答“4”,毫不費力。得齣答案不費吹灰之力。在“係統一”(卡尼曼稱“認知放鬆”)中,我們感到放鬆,舒適,有控製力。
一個提問者可能詢問天氣、一篇關於著裝的文章,或者甚至是提供一杯咖啡,從而使某人置於“係統一”中。一個溫暖而熟悉的姿勢,那杯咖啡可能就代錶一種給人安慰的支持。
“係統二”觸發瞭大腦的超速檔,使它運轉更快,工作更賣力,消耗更多的氧氣。“係統二”是對不熟悉的、復雜的、睏難的或可怕的事物的迴應。棘手的數學難題或有爭議的情況能讓我們處於這種狀態之中。你停下、反應、快速給齣一個迴答。
“係統二”中的大腦處於警覺狀態,竪起瞭防備之心。不熟悉或不友好的環境能將大腦調到這個檔位。我們開始留意我們所說的每一個字。435除以9等於多少?你拿瞭我的杜鬆子酒嗎?
“係統二”的狀態與如下情形相似,即如果你十幾歲的孩子認為你在指責或評判他,他就處於這種狀態之中。如果你的老闆給瞭你一次嚴厲的績效考核,那麼你同樣處於這種狀態之中。這是每一個嫌疑犯在接受審問時做齣的反應。
巴裏教特工如何讓他們調查對象的大腦盡可能處於“係統一”、低檔位的模式中。他告訴學生首先提被審問者能輕易迴答的問題,即便這些問題與手頭的問題並不相關。詢問已知且無爭議的共同經曆或是被審問者生命中的某一個片段。
假設一名特工正在訪問約瑟夫的傢,約瑟夫的名字在一次調查中浮齣水麵。就目前而言,約瑟夫被當作是消息靈通者。尚未成為一名嫌疑犯。走進起居室,特工注意到瞭牆壁上的一件藝術品。
畫得不錯,誰畫的?
假設這位特工不是去那裏談論藝術品盜竊,那麼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打破僵局。這是一種認可,甚至是一種恭維。把關注點放在藝術品上能讓約瑟夫在自己的地盤上談論自己熟悉的事。巴裏建議特工應當留意聆聽,如果她聽到約瑟夫敞開心扉,她應當就這件藝術品提更多的問題,促成一次幾分鍾的對話。這可能會讓約瑟夫的大腦迴到認知放鬆的狀態。
而我們這些非聯邦特工的人會有意或無意地在交談中使用這種方法。我們通過攀談來介紹我們自己,從而建立一種密切關係,通過有趣的閑談進行對話。小問題能突破壁壘,引起認知放鬆。
想象你是一傢保險公司的一名經理。安娜是你的員工之一,她為年度審查的事情來到你的辦公室。幾個同事抱怨過她曾在背後毀謗他人。你想讓她停下,但你需要知道她在想什麼,以免這件事會揭示更深層次的問題。但她戒備心很強。
尋找一個能讓她放鬆的小問題,你記得自己曾注意到她的桌上齣現瞭一颱新電腦。你問道:
新電腦用得怎麼樣?
她說道:“真的很快。這一颱不死機。不過這隻是時間問題。早就該升級瞭。”
收獲不大,不過你引安娜開口說話瞭。
你說道:“太棒瞭。你不喜歡那個觸摸屏嗎?”你能看齣安娜的肩膀很放鬆,解除瞭代錶防禦性的聳肩動作。她並不是喜歡和你在一起,但至少你已確定她很喜歡她的新電腦。
你很忙,你需要讓安娜轉移到剛剛引起你注意的這個話題上。但巴裏建議不要著急。不要現在就用直接的問題把她踢到“係統二”。再繼續談論一分鍾的電腦。
你是如何選定那一款電腦的?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引齣一種不同的迴答。“如何”類問題詢問的是解釋和背景。這類問題鼓勵迴答者講故事。巴裏讓他的FBI和特情處學生理解人類的大腦對故事極其興奮。這是我們學習和記憶的方式。這是我們互動和傳遞經驗與自身曆史的方式。壁畫是故事。《聖經》《古蘭經》《摩西五經》都是在講故事。我們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不在場證明和招供都是故事。
如果巴裏是安娜的老闆,他會取笑她的評論,並問道:
大多數人會選擇那一款電腦嗎?這個選擇是否大眾化?
他用心聆聽,試圖找到“切入點”,將他與安娜的對話轉嚮他想聽的故事。
她可能會說,是的,大多數人都選擇瞭那個型號。她在選擇這颱電腦前讀瞭大量的相關資料。那就是她做所有工作的方式,認真而勤勉。在這裏,她的故事提供瞭一個切入點。
她說:“我使用電腦的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我在工作中更加高效。應付賬款比阿爾高得多,他用的是另外一個型號。”
貝裏解釋道,安娜現在正在“區彆對待”她自己。通過將自己與阿爾在應付賬款方麵做對比,她提供瞭一種暗示,即某種事物讓她與眾不同。這或許可以為她的不滿提供某種綫索。巴裏會對此進行提問。
真的嗎?阿爾怎麼瞭?
安娜可能開始描述她的同事最近怎樣處理瞭一個狀況,其他人做齣瞭怎樣的評判,以及發生瞭什麼事。在她講述故事時,她提供瞭更多的切入點,更多可以提問的機會。
抓住切入點並套齣一個故事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聆聽,隨後需要後續問題來推動故事並使受訪者透露細節。通過聆聽留意一項發現、一個例子、一次抱怨,它們暗示著一條新思路,你能由此辨彆齣一個切入點。一個剛剛錶達的情緒或關切能成為切入點。你嘗試把這些點與你感興趣的故事進行關聯。本質上,你是在指揮一種國際象棋審訊遊戲,聆聽答案、構思問題,卻提前開始規劃接下來的幾步棋。所以你可以齣於戰略考慮提問。你知道你想要怎樣的對話走嚮,但你需要你的對手走齣到達目的地的幾步棋。你的問題隻有在能引發好的答案的情況下,纔能算是一個好問題。
我們為何要提問?
巧妙地提問會讓人更加聰明。
通過提問,我們學習、交流、觀察、發明創造。我們打破界限,探索秘密。我們破解謎題,設想做事情的新途徑。我們思考意圖,確立目標。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我們活得寬厚而仁慈,套用約翰·F·肯尼迪的名言,即不要問他人能為我們做些什麼,而要問我們能為他人做些什麼。好奇心能開啓心智,激發想象力。
然而,事實上,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並不真正瞭解提問在如何起作用,換言之,如何讓問題為我們服務。在學校裏,我們學習數學和科學,文學和曆史。在工作中,我們瞭解産齣與指標,盈虧損益。但是,我們卻從未學習過如何有技巧地進行提問,如何積極地傾聽,如何將提問當作強大的工具以實現我們的真正目標。
在適當的情境下提齣適當的問題,能幫助你實現短期規劃與終身目標。它們開啓瞭探索發現與通往成功的大門,讓你與珍愛之人距離更近,甚至還能為你揭開宇宙中最古老的不解之謎。具有洞見性的問題能幫助你與陌生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麵試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下一次派對中設宴招待來客,而這些問題是成就更加快樂、多産與充實的生活的關鍵。
本書將嚮您展示提問能給您帶來的迴報。我在每一章中探討瞭一個不同類型的問題,就其專門的提問方式和聆聽技巧進行闡述。在本書結尾處,你將學會甄彆提問的內容和時機、傾聽時需要留心的內容以及你可以期待的結果。所有章節均提供實例,通過卓越人士的故事來體會這種提問方式,這些問題曾讓他們積極行動、脫穎而齣。
近四十年間,我的工作內容就是提問。從一所城區學校到一次技術革命,到首位非裔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我都有幸親臨現場:注視、傾聽、提問。我采訪過世界各地的領導人,他們曾塑造曆史,我也采訪過英雄人物,他們投身於貧苦大眾和殘障人士的事業。我還嚮公開錶明身份的種族主義者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發問。記者兼采訪者的身份讓我經曆豐富,並得以通過諸如CNN、NPR和其他媒體以及直麵現場觀眾的方式將這些經曆公之於眾。如今,我教授大學生應當如何提問以獲取信息、找到事實、嚮權貴人士問責,以及嚮全世界揭露前所未有的事件。
隨著我對探究的沉迷與日漸長,我對我們在公眾場閤和日常生活中提齣(或未提齣)的問題越發警醒。技術已顯示齣無限的視野,但它同樣也創造瞭一種一擊即中的搜索引擎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快速迴答能掩蓋更深層次的探究。美國政治兩極化被社會媒體放大,並破壞瞭公民話語,對話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惡言謾罵。新聞媒體報道並強化瞭這些趨勢,提問變得越發簡短而尖銳。與我入行之初相比,留給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時間越來越短,關注點也已從解釋說明和實質內容轉嚮巨大的爭議和賽馬遊戲。發自內心的問題總是屈居於確定性、意識形態和憤怒之下。但是,假如我們多問問題少做斷言會怎麼樣?我們會發現什麼?我們對身邊人的理解又會怎樣更進一步?假如我們詢問解決方案並提齣可能改變世界的創造性問題會怎麼樣?
是一位學生說服我應當著成此書。
為瞭完成我在“采訪的藝術”課堂上布置的作業,西濛娜(此處為化名)安排與父親(後文稱“莫利”)進行一次訪談。作為一位忠誠顧傢的男士,莫利不擅於錶露情感,也不傾嚮於錶達。起初,他拒絕瞭。他對女兒說:“去找其他人吧。”但在西濛娜的堅持下,父親最終妥協,同意接受采訪,麵對鏡頭和所有一切。
對於一些問題,西濛娜存疑已久,而莫利也有難言之隱。在一間他們都十分熟悉的私室裏,二人相對而坐。首先,西濛娜提齣瞭一些無傷大雅的開放式問題,這是一種典型的采訪技巧。她詢問父親的大學時光,以及父母的邂逅。在莫利看上去較為放鬆時,西濛娜拋齣瞭自己長久以來苦思冥想的那個問題。
“在我齣生之前,有一個孩子去世瞭。”她說道,“能否告訴我當時發生瞭什麼?”二十多年來,這個傢庭虔誠地紀念這個孩子的生日,但他們卻從未真正地談論過這件事情。
莫利說:“她是早産兒,齣生後隻存活瞭一天半的時間。她的雙肺功能不全,由此引發瞭一係列其他問題。”說到這裏,他頓瞭頓。接下來,西濛娜聽到瞭那個從未對任何人提及的秘密,即便是對莫利的父母,莫利也隻字不提。
“於是,你的母親和我決定切斷她的生命維持裝置。”他的聲音越來越弱。他艱難地咽瞭一下口水,試圖控製自己的情緒。
西濛娜繼續問道:“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嗎?您和母親是如何熬過那一段時光的?”父親的眼中噙滿淚水。西濛娜亦是如此。
莫利緩緩開口:“當時,做齣這個決定的確相當艱難……那段時間,看到一些朋友們的親子畫麵,那種感覺尤為痛心。”父親再次停瞭下來。“不過,正是這些經曆塑造瞭你。”他看著自己的女兒,說道,如果那件糟糕的事情從未發生,那麼她就不會降生於這個世界。
西濛娜感到眩暈。這些突如其來的真相讓她難以接受,一貫堅不可摧的父親錶現得如此沮喪,流露齣她此前從未見過的脆弱。
“現在我明白瞭,在他經曆過這樣的煎熬後,為什麼我對他而言如此重要。”後來,她嚮我坦陳:“我理解瞭他為什麼總是想方設法地陪伴我,齣席我人生中的重要場閤,告訴我他有多為我自豪。現在,他擁抱我時,我不會再馬上躲開。當我錯過他的來電時,我一定會立刻給他迴電話。”
西濛娜揭開瞭一個深藏已久的秘密,發現瞭父親不為人知的一麵,改變瞭與父親的相處之道,而這一切,隻是因為她開始嚮父親提問。伴隨她的問題浮齣水麵的豈止一部口述傢庭史。
於是,我開始探索不同形式的問題所彰顯齣的力量。
我曾經和幾十個人交談過,如果你樂意,我們可以稱他們為提問大師。我試圖理解他們在各自的生活和行業中如何使用問題,並觀察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本書中的提問大師們包括我曾遇到過的一些最具魅力、最成功的人士。他們中有知名人士,也有普通大眾,他們對身邊的人和周圍的世界發問的能力幫助他們塑造瞭人生軌跡。
本書以一個問題開篇。如果你曾遇到過異常情形,而且時間所剩無幾,那麼你就知道適當地提問能産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完美解決或者産生災難性的錯誤。第二章將嚮你介紹那些以診斷問題為生的人:一位來自阿帕拉契亞的執業護士、一位公司周轉能手和我的一位屋頂工鄰居。他們都是提問專傢,能準確地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你將瞭解到自己如何能瞄準目標、用心傾聽、利用經驗和本能。
第三章,“上將之統率”將嚮你展示,在風險高、收益不明朗時,應如何置身事外、顧全大局。戰略型問題會涉及選擇、風險和後果。它們迫使你挑戰傳統觀念和你固有的偏見。當你權衡重大決策時,它們讓你的思路更加順暢、清晰,同時計劃更加完善。最艱難的決定可能蘊含著偉大的戰略型問題,同理,無法恰當地提問則會帶來災禍。如果你想和某人結交,那麼在閱讀第四章時,你會讀到專傢們的做法,即“由內而外”。共情型問題能讓你與你熟知的人或是剛剛遇見的人距離更近。這些問題會幫助你成為一位更加貼心的朋友、同事、夥伴乃至傢庭成員。此外,它們還能讓你發現自我。你將聽到三個人的故事,他們分彆是傢庭治療師,講授同理心課程的哈佛教授,以及美國最頂尖的采訪者之一、來自美國國傢公共電颱(NPR)的特裏·格羅斯(Terry Gross)。
想要知道一個秘密,即便它可能充滿危險?在第五章,你將瞭解到仔細而耐心地提問怎樣在你和不願與你交談的人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這些橋接型問題能幫你接觸謹慎、多疑甚至是懷有敵意的人。你將看到一位危險威脅評估(Dangerous Threat Assessment)專傢如何運用這些問題解開棘手、時而又變化無常的人類謎團。他提沒有問號的問題。瞭解達成目標的方法能幫助你與對方進行溝通,如果與恐怖分子溝通不順,那麼,至少與青少年的溝通不在話下。
這本《提問的力量》真是太讓人驚喜瞭!我一直以為提問隻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沒想到它竟然蘊含著如此深厚的學問。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提問”的概念其實挺模糊的,覺得就是張口問“是什麼”、“為什麼”,頂多再加個“怎麼做”。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這個想法。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在政治和商業領域,那些頂尖人物是如何運用提問來洞察全局、化解危機、激發創新,甚至改變局勢的。我特彆喜歡書裏舉的那些真實案例,有的是我熟悉的曆史事件,有的則是近期發生的商業事件,作者能把這些看似平常的對話,抽絲剝繭地剖析齣提問背後的邏輯和策略,讓我看得津津有味,腦海中也不斷閃現齣自己過往的經曆,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這樣去問。特彆是關於如何通過提問來引導談話方嚮,避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這一點對我這種在工作中需要經常與人溝通協調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實操性,讀完就想立刻找個機會去試試。
評分我必須說,《提問的力量》這本書的書名雖然直接,但其內容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偏嚮技巧性的工具書,教我一些“萬能提問句”,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次關於認知和思維模式的深度探索。作者將“提問”這個日常行為提升到瞭一個戰略性的高度,解釋瞭為什麼提問比陳述更具力量,以及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來解鎖信息、激發思考、建立信任,甚至驅動變革。書中的11種提問模型,每一個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不同認知領域的大門。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探索性提問”和“反思性提問”的部分印象深刻,它們教會我如何從錶象深入本質,如何引導自己和他人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審視。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頭腦風暴,不斷地被啓發,不斷地産生新的想法。它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問”的書,更是關於如何“思考”和“理解”的書,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真的讓我對“提問”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總覺得,提問是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人都會。但《提問的力量》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它從政治和商業的宏大視角齣發,展示瞭那些頂尖人物是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提問,來達到他們的目的。書裏提到的11種提問模型,每一個都讓我驚嘆於提問的智慧和力量。它不是那種教你死記硬背套話的書,而是讓你理解提問背後的邏輯和策略。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假設性提問”和“探索性提問”的講解,它們讓我明白,如何通過提問來打破僵局,如何引導對話走嚮更有建設性的方嚮。讀這本書的過程,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高層會議和商業談判之中,感受著提問如何成為一把利器,洞察人心,解決難題。我感覺這本書對我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讓我能夠更有意識、更有策略地去運用提問,從而更好地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世界。
評分《提問的力量》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一開始對它的期待。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想提升自己在日常溝通中的效率,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提供的內容比我最初設想的要深刻得多。作者巧妙地將政治和商業領域的成功案例與提問模型相結閤,讓我看到瞭提問作為一種核心溝通策略的強大威力。它不僅僅是關於“問什麼”的問題,更是關於“為什麼這樣問”以及“問瞭之後會發生什麼”的深度解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引導性提問”和“澄清性提問”的闡述,這些技巧看似簡單,但用好瞭卻能極大地影響談話的走嚮和結果。讀這本書的過程,我一直在不斷地對照自己過去的工作和生活經曆,迴想起那些錯失的機會,或者那些因為溝通不暢而導緻的誤解,很多時候,問題就齣在提問的方式上。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讓我認識到,提問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一種能夠塑造認知、驅動行動的強大力量。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提問秘籍”!作為一名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的普通職員,我常常覺得自己努力工作,但總感覺晉升之路有點坎坷,也總是覺得在一些關鍵時刻,自己無法抓住重點,甚至會因為問錯問題而錯失良機。《提問的力量》這本書就像及時雨,它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用非常貼近實際的語言,講解瞭在政治和商業領域,頂尖人士是如何利用提問來達成目標、解決難題的。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來讀這本書,每個章節都讓我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特彆是關於如何提問來激發團隊成員的創造力,以及如何通過提問來洞察對手的弱點,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視角。書裏提供的11種提問模型,每一個都非常有針對性,我能看到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運用,也開始反思自己過往在會議、匯報、談判中是如何提問的,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透視眼”,能夠看到事物更深層的邏輯。
評分快遞小哥很負責任,再三確定貨品,贊一個,打摺真的好便宜,就是白條券不太明白怎麼用
評分應該是第一次在京豆上買書。物流依然很給力。加上有活動,就多買幾本,以後繼續支持
評分比較期待這本,因為這本書也是不多的一本書瞭,少許的期待一下。
評分銷量爆款,值得探究!
評分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評分非常期待 解決問題從提問開始
評分4??保障=五險一金+大病醫療險+企業年金
評分問題意識從提問開始~
評分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