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 絲綢之路與匈奴聯盟的孕育過程

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 絲綢之路與匈奴聯盟的孕育過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建華,邵會鞦,潘玲 著
圖書標籤:
  • 絲綢之路
  • 匈奴
  • 歐亞草原
  • 金屬之路
  • 古代史
  • 考古學
  • 曆史學
  • 聯盟
  • 遊牧民族
  • 文化交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40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306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4
字數:60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北方地區是歐亞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的交往也是早期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內容。本書用大量的篇幅梳理瞭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交往的相關考古學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討論瞭青銅器和金器等金屬器的傳播與影響,展示瞭絲綢之路之前的草原金屬之路。

內容簡介

中國北方的廣大草原是歐亞大草原東南部的組成部分,它與歐亞草原之間文化聯係緊密。《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絲綢之路與匈奴聯盟的孕育過程》一書,重點在於研究歐亞草原不同地區與文化之間的文化交往,即傳播者與接受者的互動。書稿共包括六部分,分彆是北方青銅器的萌芽、公元前2韆紀草原文化的擴張、中國北方青銅器的興起與外傳、早期遊牧時代的開端、早期鐵器時代的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匈奴時代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文化聯係。

作者簡介

楊建華,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嚮為西亞考古和中國北方青銅時代考古。齣版著作有《兩河流域史前時代》、《外國考古學史》、《春鞦戰國時代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公元前2韆紀的晉陝高原與燕山南北》等。

邵會鞦,吉林大學考古學副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北方青銅時代考古、新疆及中亞考古。

潘玲,吉林大學考古學教授,研究方嚮中國北方邊疆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齣版專著《伊沃爾加城址和墓地及相關匈奴考古問題研究》。

目錄

序 ……………………………………………………………………………… 1
前言 …………………………………………………………………………… 1
第一章 北方青銅器的萌芽…………………………………………………… 1
第一節 歐亞大陸不同的青銅係統 ……………………………………… 3
一、東方青銅文明係統 ………………………………………………… 4
二、西方青銅文明係統 ………………………………………………… 4
三、史前時代晚期青銅文化係統 ……………………………………… 5
第二節 與中國相關的境外早期銅器研究 ……………………………… 6
一、中亞南部綠洲文化的早期銅器 …………………………………… 7
二、草原文化的早期銅器 …………………………………………… 14
三、部分早期銅器的類型學演變 …………………………………… 22
第三節 中國早期銅器中不同青銅係統的形成 ……………………… 26
一、夏代的中原青銅器係統 ………………………………………… 26
二、夏時期北方青銅器係統 ………………………………………… 28
三、夏時期西北係統早期青銅器 …………………………………… 32
四、夏時期中原、北方與西北係統青銅器的關係 ……………………34
第四節 中國早期銅器與境外早期銅器的關係 ……………………… 36
一、齊傢文化銅器與境外的關係 …………………………………… 37
二、四壩文化和天山北路文化銅器與境外的關係…………………… 40
三、中國北方 濛古高原冶金區的雛形 ……………………………… 43
第二章 公元前2韆紀草原文化的擴張 …………………………………… 46
第一節 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和塞伊瑪 圖爾賓諾遺存 …………… 49
一、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和草原有銎戰斧………………………… 49
二、塞伊瑪 圖爾賓諾遺存的特點、年代及人群屬性………………… 77
三、兩種遺存的關係 ………………………………………………… 92
第二節 中國境內的相關遺存 ………………………………………… 93
一、新疆發現的與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相關的遺存……………… 93
二、新疆和北方地區的有銎戰斧 …………………………………… 110
三、新疆和北方地區的空首斧 ……………………………………… 113
四、中國境內發現的“塞伊瑪 圖爾賓諾式銅矛”…………………… 116
第三節 公元前2韆紀中國與草原的文化聯係 ……………………… 118
一、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在新疆地區的擴張 …………………… 118
二、有銎戰斧的傳布 ………………………………………………… 122
三、空首斧的傳布 …………………………………………………… 127
四、塞伊瑪 圖爾賓諾式銅矛 ……………………………………… 131
五、小結……………………………………………………………… 131
第三章 中國北方青銅器的興起與外傳 …………………………………… 133
第一節 中國北方係青銅器的興起 …………………………………… 134
一、早商時期的北方青銅器 ………………………………………… 134
二、晚商至西周時期的北方青銅器 ………………………………… 137
三、主要青銅器的發展演變 ………………………………………… 150
第二節 公元前2韆紀末的歐亞草原 ………………………………… 163
一、後塞伊瑪時期的哈薩剋草原、東歐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帶 ……… 163
二、濛古地區的早期青銅器 ………………………………………… 166
三、米努辛斯剋盆地卡拉蘇剋文化 ………………………………… 170
第三節 中國北方係青銅器的外傳 …………………………………… 177
一、北方係青銅器對中原文化的影響 ……………………………… 177
二、北方係青銅器對燕山以北青銅文化的影響 …………………… 189
三、北方係青銅器與濛古高原的聯係 ……………………………… 196
四、北方係青銅器與米努辛斯剋盆地的聯係 ……………………… 200
五、北方係青銅器對境外草原的影響———以青銅短劍為例 ……… 208
第四章 早期遊牧時代的開端 ……………………………………………… 216
第一節 歐亞草原遊牧文化的開端 …………………………………… 217
一、黑海北岸和庫班河流域:前斯基泰和早期斯基泰文化 ……… 217
二、俄羅斯南西伯利亞地區:阿爾然王塚 ……………… 223
三、濛古高原和外貝加爾的石闆墓文化 …………………………… 234
第二節 中國北方遊牧文化的前身 …………………………………… 237
一、夏傢店上層文化 ………………………………………………… 238
二、卡約文化 ………………………………………………………… 250
第三節 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聯係 ………………………………… 254
一、夏傢店上層文化與早期石闆墓文化的聯係 …………………… 254
二、夏傢店上層文化與南西伯利亞和黑海沿岸的文化交往 ……… 258
三、歐亞草原中東區的劃分以及各自特點 ………………………… 262
第四節 畜牧嚮遊牧轉變過程推測 …………………………………… 266
第五章 早期鐵器時代的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 …………………………… 270
第一節 歐亞草原繁榮的遊牧文化 …………………………………… 270
一、斯基泰文化 ……………………………………………………… 270
二、薩夫羅馬泰 薩爾馬泰文化……………………………………… 280
三、薩卡文化 ………………………………………………………… 293
四、塔加爾文化 ……………………………………………………… 317
五、圖瓦地區的早期遊牧文化 ……………………………………… 334
六、阿爾泰地區的早期遊牧文化 …………………………………… 344
七、石闆墓文化 ……………………………………………………… 354
第二節 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 ……………………………………… 358
一、中國北方的戎狄遺存 …………………………………………… 360
二、中國北方有關“鬍”的考古遺存 ………………………………… 375
三、東周時期北方兩種遺存的差彆 ………………………………… 394
第三節 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聯係 ………………………………… 402
一、與濛古高原和外貝加爾地區的聯係 …………………………… 402
二、與米努辛斯剋和圖瓦等地的聯係 ……………………………… 405
三、與阿爾泰地區的聯係 …………………………………………… 421
四、與天山七河地區的聯係 ………………………………………… 431
第四節 匈奴起源新探………………………………………………… 444
一、匈奴最早的遺存與中國北方以及濛古高原的比較 …………… 444
二、討論………………………………………………………………455
第六章 匈奴時代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文化聯係 ……………………… 458
第一節 匈奴遺存分期研究…………………………………………… 458
一、相關概念的說明 ………………………………………………… 458
二、濛古和外貝加爾匈奴遺存的分期 ……………………………… 460
三、匈奴的大型墓葬 ………………………………………………… 468
第二節 匈奴文化的源流及其與周邊民族和匈奴屬國的關係 ……… 486
一、西漢中晚期匈奴遺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 486
二、匈奴文化的嚮外傳播 …………………………………………… 501
第三節 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期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文化交流的轉變………………………………………………………………… 514
一、戰國晚期中國北方的歐亞草原文化因素 ………………………514
二、西漢時期中國北方的歐亞草原文化因素 ……………………… 518
三、匈奴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 521
四、絲綢之路的開通及其路綫的南移 ……………………………… 523
結語 ………………………………………………………………………… 525
中外文專有名詞對譯錶……………………………………………………… 546
後記 ………………………………………………………………………… 553

前言/序言

中國北方的廣大草原是歐亞大草原東南部的組成部分,它與歐亞草原的文化聯係,是一個國內外學者都關注而有悠久曆史的研究題目。可惜的是,過去還沒有一位中國學者在這個題目下齣版過一部專著。楊建華他們寫的這部書是頭一部,所以可喜可賀。這不僅是因為在國際學術界給中國學者爭得瞭應有的發言權,而且對幾十年來在中國北方茫茫草原上辛勤考古的兩三代田野工作者們是一種迴報,做瞭一件大好事!
這部書正如作者自言,“是一幅由種種聯係和互相作用無窮無盡交織起來的畫麵”,“是一幅從公元前2韆紀到公元前後長達2000年的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以金屬為代錶的文化交往的曆史畫捲”。不管這個畫捲還有多少空白或不完善之處,由他們辛辛苦苦交織起來的畫麵,會使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可以看到一片廣闊的、還比較陌生的新天地,給我們今後的新的發掘和研究提供更新的關注點和更多的思路,在中國考古走嚮世界的今天,自然會受到大傢的歡迎。
這部書當然也提齣瞭作者們自己的重要見解。我拜讀之後,覺得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幾點:一是把歐亞草原的東部分齣一個“中國北方濛古高原冶金區”,這個冶金區在公元前2韆紀初處於萌芽狀態,到公元2韆紀後半葉正式形成,包括瞭中國北方、濛古高原、外貝加爾,並嚮西到達米努辛斯剋盆地,形成東部文化嚮西推進的形勢。而到公元前1韆紀中葉,草原普遍遊牧化的時期,西部文化嚮東推進時,在亞洲草原東部仍保持瞭原有的傳統。
這種在分析原始資料的基礎上提齣的東西兩分觀點,為今後的研究提供瞭一個重要的門徑,就是在不同的時期對“中國北方青銅器”應有區分東、西的意識,應該拋棄過去混沌的“卡拉蘇剋式”、“斯基泰式”,或“鄂爾多斯式”之類的觀念,實事求是地提齣新的概念。當然,不同時代的東西分區界綫如何劃分尚待繼續研究,“中國北方濛古高原冶金區”的礦産和冶煉中心有待田野工作進一步開展,方能使這一觀點立於更堅實的基礎之上。
二是用具體的事例進一步發揮瞭大衛?剋裏斯丁提齣的觀點,即“歐亞內陸的社會發展動力主要來自南部與農業地區接壤的大前沿地帶”,亦即住在中國北部的“從事農業的野蠻人”。也就是說,今後中國考古界應該以更大的注意力對待文獻記載中隻有很少篇章的“戎狄”遺存的發現和研究。不論是對於歐亞草原的曆史,還是對於中國中原地區的曆史,“戎狄”遺存的研究都應該提高到應有的地位。
三是對匈奴起源的研究,應該把視野放到整個亞洲草原的東部地區,這一地區的傳統文化應該是匈奴聯盟形成的曆史基礎。既不能像20世紀90年代以前那樣隻在中國北方去找尋所謂“早期匈奴”,也不能局限在濛古高原去求解匈奴起源,而應該既考慮“中國北方濛古高原冶金區”的曆史傳統,又研究這個冶金區在草原普遍遊牧化之後發生的變化,纔能找到解開這一曆史之謎的正確途徑。
當然,在如此漫長而又如此廣袤的範圍內,即使是單單對特定的金屬遺存的復雜現象,要得齣統一的見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這部書也可以說隻是提供讀者們馳騁大膽想象的一種依據。我有幸先讀此書之後,不免也想說一些感想。
我覺得,這部書最大的優點是提供瞭從歐亞草原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全景來認識和解釋中國北方地區的考古遺存,但同時也感到對利用中國考古本身具有的天然優勢,即古文獻記載,來啓發研究的關注點和思路,尚有不足。例如,書中隻是在第五章第二節分析北方長城地帶在東周時期分成南北兩個不同文化係統時,引用瞭相關文獻,認為在南是戎狄,在北的是鬍(我則仍保留意見,認為鬍和戎狄應從人種來分,不能從所用器物來分)。但如果擴大時間範圍來看,在《左傳》所記述的春鞦時代,不僅有白狄在黃河以西,還有赤狄在山西東南部,而且既然稱“狄之廣漠,於晉為都”,則整個山西大部為戎狄(《春鞦左傳》中戎狄可換稱,無嚴格區彆)所據。春鞦初年,狄所伐有太行山以東的邢、衛,緻使邢遷夷儀,衛遷楚丘,再遷帝丘。而狄滅溫(蘇),所及已達東周王朝的核心地帶。周王室內亂時王子帶(甘昭公)召揚拒、泉皋、伊洛之戎伐京師入王城,可見戎狄已入居伊洛地區,之後又侵鄭、伐衛、侵宋,並東嚮侵襲齊、魯。而且周襄王曾一度娶狄人之女為後。王師和戎狄間的直接戰爭一直到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仍有記載。《左傳》還記載,衛莊公(公元前480~前478年在位)在都城城頭上(其時都已遷到帝丘,在今河南滑縣境內)望見戎人所住的戎州,“見己氏之妻發美”,就要把她的頭發給自己夫人做假發。可見當時戎狄在河南也分布甚廣。現在我們雖然可以從春鞦時代的秦、晉、燕等國乃至中原各地的青銅器中分辨齣一定數量的北方係青銅器,作為當時戎狄存在的證明,但時至今日,對陝西、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地區的戎狄考古學遺存,認識還是很不清楚。甚至根本說不齣華夏之外的戎狄遺存何在。我在2002年寫成的《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一文中,曾提齣過陝北米脂張坪發掘的四座墓是春鞦時代的狄文化遺存的觀點,但在楊建華他們這部著作中,仍被認為是晉文化遺存。當然,在眼下考古工作開展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仍然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相信隨著田野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古代文獻的作用會受到更多的重視,戎狄這一在中原文化和北亞遊牧文化的關係中起過重大曆史作用的人群,其曆史蹤跡一定會越來越明晰。
另一方麵,統觀全書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我們現在掌握的濛古國內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的考古資料還很欠缺。所以在很多問題上無法作比較細緻的論證,而隻能作或然性的猜想或粗疏的推斷,最突齣的例子就是匈奴文化的淵源及其形成過程的探討。這是很多讀者一定會感覺到的……
林 沄
2015年4月4日於長春劍橋園

《大漠風雲:草原帝國與中原王朝的韆年博弈》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三世紀,歐亞大陸腹地,特彆是東亞草原地帶與中原王朝之間錯綜復雜、貫穿百年的政治、軍事與文化互動。它聚焦於一個核心議題:在這一關鍵曆史時期,草原遊牧民族力量的興衰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中原王朝的戰略選擇與內部結構,反之亦然。 第一部分:草原的崛起與早期衝突(公元前3世紀-前2世紀) 本部分詳細梳理瞭匈奴作為一個統一政治實體的誕生與早期擴張。作者援引瞭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證,重建瞭草原社會在環境壓力、技術革新(如鐵器應用和騎射術的完善)推動下,如何從鬆散的部落聯盟迅速轉變為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動員能力的帝國雛形。重點分析瞭秦漢之初,中原地區從“戰國時代”的內耗中剛剛走齣,麵對草原新生的強大力量所錶現齣的戰略睏境。 章節細緻描繪瞭秦始皇時期修築“直道”和“馳道”的軍事意圖,以及與匈奴冒頓單於的早期交鋒。特彆探討瞭“和親政策”的實質——它不僅是一種外交手段,更是漢初國力不足時期的無奈之舉,以及由此帶來的草原文化對漢朝上層貴族在服飾、狩獵習俗等方麵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部分:漢武帝的戰略轉嚮與草原反擊(公元前2世紀中葉-前1世紀) 本篇著重於漢武帝時期對草原戰略的根本性轉變——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齣擊。不同於傳統史學將衛青、霍去病的功績簡單化為武力勝利,本書深入分析瞭漢朝為支撐對匈奴的長期戰爭所進行的內部經濟、財政和軍事體製的深刻變革。討論瞭“推恩令”如何有效瓦解瞭匈奴內部的聯盟結構,以及張騫齣使西域對漢朝戰略視野的拓展意義。 然而,本書並未忽視草原方麵的應對。我們詳細考察瞭匈奴內部的權力鬥爭,特彆是單於與各部落貴族之間的矛盾,以及這些內部張力如何被漢朝利用。同時,探討瞭漢軍深入草原後所麵臨的後勤挑戰、疾病威脅以及草原遊牧民族所特有的“打瞭就跑”的遊擊戰術,展示瞭戰爭的復雜性和雙嚮性。 第三部分:草原的分裂與中原的滲透(公元前1世紀-公元3世紀初) 隨著時間的推移,強大的匈奴帝國最終走嚮分裂,齣現瞭呼韓邪單於歸附漢朝的重大曆史事件。本部分評估瞭這一曆史轉摺點的深遠影響。分析瞭“五原關”地帶形成的復雜邊疆社會結構:一方麵,大量的匈奴、烏桓等遊牧民族內遷,在內地定居,參與農業生産和邊防戍衛;另一方麵,中原的文化、技術和官僚體係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滲透到草原的邊緣地帶。 探討瞭這一時期草原貴族在長安漢廷中扮演的角色,他們既是漢朝的藩屬,也是重要的軍事資源。書中還對比瞭在同一時期,與漢朝保持敵對關係的東部鮮卑族群的動態,以展現草原力量的非均質性。 第四部分:帝國黃昏與新的序幕(公元3世紀初及其後)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東漢末年的社會崩潰與三國鼎立的開端。分析瞭黃巾起義、軍閥混戰對邊防體係的徹底摧毀,為草原民族提供瞭重新進入中原核心區域的絕佳機會。重點討論瞭曹操集團如何利用原有的匈奴和烏桓降眾,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並在赤壁之戰等關鍵戰役中發揮的作用。 最後,本書總結瞭這一“草原之路”的遺産:經過數百年持續的交流、衝突與融閤,中原王朝的軍事技術和地域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而草原社會也吸收瞭大量的農耕文化元素。這為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舉南遷,最終形成中華文明新的多元格局,埋下瞭深刻的伏筆。 核心價值: 本書摒棄瞭將草原文明視為純粹的“蠻夷”或僅僅是“邊患”的傳統視角,而是將其視為推動古代東亞曆史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它側重於展示權力、資源和文化如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態之間流動、碰撞與重塑,為理解中國早期帝國史的動態演變提供瞭更為立體和精細的框架。全書基於對《史記》、《漢書》等核心文獻的細緻解讀,並結閤最新的考古學、人類學研究成果,力求還原那個充滿衝突與創造力的“金屬之路”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著作的視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原以為會讀到一本側重於絲綢之路貿易路綫和文化交流的傳統曆史讀物,但這本書卻將焦點投嚮瞭一個更具動態性和不那麼為人熟知的領域——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冶煉技術及其與匈奴聯盟崛起的深層關聯。作者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將看似孤立的技術史與草原遊牧民族的政治變遷緊密地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它對“技術擴散”的復雜性所展現齣的細膩觀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物品轉移,更涉及知識的傳播、適應與創新。讀者可以從中窺見,那些堅硬的青銅器和鐵器是如何在不同部族間流動、被重新理解和利用,並最終可能成為軍事力量和聯盟凝聚力的物質基礎。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視角,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挑戰瞭我們對古代歐亞大陸互動模式的刻闆印象,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技術進步在塑造地緣政治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它仿佛是在暗示,要理解一個帝國的興衰,我們或許需要從它冶煉爐中冒齣的第一縷煙霧開始探究。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傳統曆史敘事路徑的顛覆性,是其最吸引我的地方。過去我們習慣於從漢朝的視角去審視匈奴,關注他們的軍事威脅和朝貢關係,但本書卻將敘事主體巧妙地移迴瞭草原腹地,聚焦於他們自身生産、組織和技術層麵的演進。這種“從內嚮外”的觀察角度,讓整個匈奴聯盟的形成過程顯得更加有機和閤理。書中對於不同冶煉技術(如早期塊煉鐵與後期滲碳鋼的過渡)如何與部落政治權力結構相匹配的論述,尤其精妙。它提供瞭一種微觀的、物質層麵的解釋,來佐證宏觀的政治變遷。這就像是給一個復雜的政治謎團找到瞭關鍵的物理證據。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在進行一場考古挖掘,每一項金屬製品的分析,都如同揭開瞭一層關於早期聯盟政治智慧的麵紗。它成功地將“考古學”的嚴謹與“曆史學”的宏大敘事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紮實的史料基礎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遠非簡單的曆史敘述,更像是一場關於物質文化與社會結構之間“共生關係”的深刻辯論。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既不誇大技術決定的作用,也不完全否認物質基礎對意識形態和政治選擇的製約。例如,書中對於草原牧民如何將從定居文明獲取的金屬原料,轉化成本土化的、更適閤遊牧戰爭形態的武器和工具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研究。這迫使我重新思考“文明中心”與“邊緣”的關係,不再是單嚮的輻射與被動接受,而是一種復雜的、相互塑造的循環。如果說絲綢之路是連接歐亞大陸的動脈,那麼這本書則巧妙地挖掘齣隱藏在這條動脈之下,由金屬流動所構成的、支撐著遊牧權力構建的堅硬骨骼。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草原文明內在驅動力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附圖質量也值得稱贊。雖然內容聚焦於技術和政治的復雜交織,但作者在呈現這些信息時,展現齣極強的清晰度和邏輯性。特彆是那些對關鍵齣土器物和技術流程的圖解說明,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我不是冶金學專傢,但通過書中的圖示,我對早期草原金屬冶煉的復雜性有瞭一個直觀且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不同考古遺址發現的金屬物品的對比分析,構建瞭一個動態的、不斷演化的技術版圖,清晰地勾勒齣“技術之路”是如何與未來的“絲綢之路”前身相重疊和相互影響的。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某個特定聯盟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技術如何作為社會變革催化劑的通用模型。讀完之後,我不僅對匈奴的曆史有瞭新的認識,還對如何利用物質文化來重建古代社會的功能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並且值得反復查閱的力作。

評分

閱讀體驗非常引人入勝,全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為齣色,絲毫沒有一般學術專著那種闆著的架子。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諳講故事藝術的曆史學傢,他沒有直接拋齣枯燥的年代學或器物分類,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考古發現和文獻碎片,徐徐展開瞭一幅從遊牧部落初露鋒芒到形成強大聯盟的壯闊畫捲。特彆是對匈奴早期社會組織結構轉變的探討,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片廣袤的草原上,親眼目睹瞭他們如何在麵對外部壓力和內部整閤的過程中,通過對金屬資源的有效控製和運用,完成瞭從鬆散部落嚮高效軍事實體的蛻變。文字的畫麵感極強,即便涉及到復雜的冶金工藝流程和復雜的部落關係網絡,作者也總能用清晰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其梳理清楚,避免瞭陷入晦澀的專業術語泥潭。這絕對是一本能讓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讀完,並且在閤上書本後還能留下深刻思考的佳作。

評分

很好……不錯……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

物流很快,書質量很不錯,內容更是值得學習

評分

評分

很好……不錯……

評分

書的內容豐富,質量很好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好好閱讀和研究!京東送貨快!

評分

書的內容豐富,質量很好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好好閱讀和研究!京東送貨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