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備要:匈奴史料匯編(套裝上下冊)

歐亞備要:匈奴史料匯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幹 編
圖書標籤:
  • 匈奴
  • 曆史
  • 民族
  • 古代史
  • 歐亞
  • 史料
  • 匯編
  • 遊牧民族
  • 北方民族
  • 考古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70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547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歐亞備要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70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漢籍研究人員,史記愛好者,漢唐史研究人員,大學本科以上讀者

林幹是國內研究少數民族曆史的領軍人物,《匈奴史料匯編》對與匈奴相關史料搜羅萬全,精選考訂,乃研究秦漢史、少數民族史案頭必備之書。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戰國到南北朝陳亡之間漢文典籍中的匈奴史料。 並逐條精選和逐條考訂。以正史為主,以本紀為綱,重齣者拾棄,溢齣者保留,訛誤者校正,歧異者注明。拾棄部分亦予以注明,以備查考。故在所收的全部資料中,有大量編者所作注釋。所注多為:考訂史實真僞;考訂年月;確定方位;辨明歧異;糾正訛誤;闡發微隱。


作者簡介

林幹,內濛古大學濛古史研究所教授,生於1916年3月,廣東新會人。現兼任中國濛古史學會理事、中國中亞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內濛古社會主義學院名譽院長。1985年被選為第五屆內濛古政協委員;1988年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錶;同年被選為中國民主同盟第六屆中央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yi部分 匈奴及匈奴人物傳記

一、《史記·匈奴列傳》 ...... 3

二、《漢書·匈奴傳上》 ...... 26

三、《漢書·匈奴傳下》 ...... 56

四、《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 81

五、《漢書·金日傳》 ...... 103

第二部分 散見資料係年錄

公元前三一八—公元二二○年(周慎靚王三年—漢獻帝延康元年) ...... 111

第三部分 雜錄

一、地理 ...... 417

二、漢簡 ...... 426

三、金石 ...... 428

第yi部分 匈奴及匈奴人物傳記

《晉書·北狄匈奴傳》 ...... 435

《晉書·載記序》 ...... 438

《晉書·劉元海載記》 ...... 440

《晉書·劉聰載記》 ...... 449

《晉書·劉曜載記》 ...... 470

《晉書·藝術·蔔傳》 ...... 487

《晉書·良吏·喬智明傳》 ...... 488

《魏書·盧水鬍鬍沮渠濛遜傳》 ...... 489

《宋書·氐鬍傳》 ...... 495

《晉書·沮渠濛遜載記》 ...... 499

《十六國春鞦·沮渠茂虔》 ...... 508

《魏書·鐵弗劉虎傳》 ...... 509

《魏書·劉庫仁傳》 ...... 514

《魏書·外戚·劉羅辰傳》 ...... 516

《魏書·劉仁之傳》 ...... 517

《北史·劉乞歸傳》 ...... 518

《魏書·宿石傳》 ...... 519

《北齊書·赫連子悅傳》 ...... 520

《周書·赫連達傳》 ...... 521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 523

《十六國春鞦·赫連昌》 ...... 534

《十六國春鞦·赫連定》 ...... 535

《魏書·匈奴宇文莫槐傳》 ...... 536

《魏書·宇文福傳》 ...... 538

《魏書·宇文忠之傳》 ...... 540

《北齊書·萬俟普傳》 ...... 541

《北齊書·破六韓常傳》 ...... 542

《周書·稽鬍傳》 ...... 543

《梁書·稽鬍劉薩何傳》 ...... 545

第二部分 散見資料係年錄

公元二二○—五八九年(魏文帝黃初元年—隋文帝開皇九年) ...... 549

第三部分 雜錄

一、地理 ...... 831

二、職官 ...... 837

三、禮樂 ...... 840

四、金石 ...... 843

五、其他 ...... 853

索引 ...... ... 855

再版後記 ...... 871


精彩書摘

(節選)

冒頓單於:鳴鏑殺父

單於有太子名冒頓。 後有所愛閼氏, 生少子,而單於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冒頓既質於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乃作為鳴

鏑, 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行獵鳥獸,有不射鳴鏑所射者,輒斬之。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居頃之,復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冒頓又復斬之。居頃之,冒頓齣獵,以鳴鏑射單於善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從其父單於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於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於。

漢高祖:白登之圍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於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踰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鼕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睏。今得漢地,而單於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於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齣,竟與大軍閤,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漢匈和親

其明年(六年,前一七四年),單於遺漢書 曰:“天所立匈奴大單於敬問皇帝無恙。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閤歡。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與漢吏相距,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皇帝讓書再至,發使以書報,不來,漢使不至,漢以其故不和,鄰國不附。今以小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定樓蘭、烏孫、呼揭4 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傢。北州已定,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始古,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未得皇帝之誌也,故使郎中係雩淺奉書請,獻橐他一匹,騎馬二匹,駕二駟。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則且詔吏民遠捨。使者至,即遣之。”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書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公卿皆曰:“單於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且得匈奴地,澤鹵, 非可居也。和親甚便。”漢許之。

孝文皇帝前六年(前一七四年),漢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無恙。使郎中係雩淺遺朕書曰:‘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漢以故不和,鄰國不附。今以小吏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盡定之。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朕甚嘉之,此古聖主之意也。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於甚厚。倍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單於勿深誅。單於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於書。使者言單於自將伐國有功,甚苦兵事。服綉袷綺衣、綉袷長襦、錦袷袍各一,比馀一,黃金飾具帶一,黃金胥紕一,綉十匹,錦三十匹,赤綈、綠繒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謁者令肩遺單於。”

老上稽粥單於初立,孝文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於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行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於,單於甚親幸之。初,匈奴好漢繒絮食物,中行說曰:“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今單於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於漢矣。 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於是說教單於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眾、畜物。

衛青伐匈奴

其明年(元朔四年,前一二五年),匈奴又復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萬騎,殺略數韆人。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數為寇,盜邊,及入河南,侵擾朔方,殺略吏民甚眾。

其明年(元朔五年,前一二四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馀萬人,齣朔方、高闕擊鬍。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齣塞六七百裏,夜圍右賢王。右賢王大驚,脫身逃走,諸精騎往往隨後去。漢得右賢王眾男女萬五韆人,裨小王十馀人。其鞦,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硃英,略韆馀人。

其明年(元朔六年,前一二三年)春,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匈奴史料匯編兵十馀萬騎,乃再齣定襄數百裏擊匈奴,得首虜前後凡萬九韆馀級,而漢亦亡兩將軍,軍三韆馀騎。右將軍建得以身脫,而前將軍翕侯趙信兵不利,降匈奴。趙信者,故鬍小王,降漢,漢封為翕侯,以前將軍與右將軍並軍分行,獨遇單於兵,故盡沒。單於既得翕侯,以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與謀漢。信教單於益北絕幕, 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 無近塞。單於從其計。


前言/序言

編例和說明

本編(上)輯錄正史、彆史、文集、漢簡及金石中有關匈奴之資料,其斷限上起戰國,下迄三國。魏晉以後,另見下冊。

本編輯錄範圍,凡漢文典籍中有“匈奴”字樣,及雖無“匈奴”字樣而其內容為記載匈奴事跡者,概予收錄。“鬍”字之意指匈奴者,亦同。但下列記載,如於史實無所增益者,雖有“匈奴”或“鬍”等字樣,亦不予收錄:

(一)以天文、五行、災異、咎徵之變比附匈奴活動;

(二)錶彰封建道德(如烈女、貞婦之類);

(三)史臣論、贊,則酌情選錄。

本編編排方法:以正史為主,以本紀為綱;重齣者捨棄,溢齣者保留;訛誤者校正,歧異者注明。捨棄部分注明“參見某書某捲某頁”字樣,用備考查。

本編計分三部分:

(一)《匈奴及匈奴人物傳記》;

(二)《散見資料係年錄》;

(三)《雜錄》。

《散見資料係年錄》以公元為主,輔以各朝帝王年號及匈奴年代,以資對照。同年資料,按月編排,但事類相同者酌予集中。年代不能確定者,酌係於相當年代之末。其不能或不宜係年者,則編入《雜錄》。所標年月,如正史無可考者,則據《資治通鑒》。所收資料,酌分段落,並加標點符號。文內括號中之字句,均為編者所加,方括號用以補充正文,圓括號用以注釋。例如:其明年(漢高帝七年),[周勃]以將軍從高帝(劉邦)擊韓王信於代。

本編所收資料,以各史之正文為主;後人注釋,除《史記》三傢注、《漢書》顔注、《後漢書》李賢注及《三國誌》裴注照錄外,如王先謙《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盧弼《三國誌集解》及其他各書中之注釋和考訂,則酌情選錄。選錄之注釋,以其對於史實有所增益,或糾舉訛誤、辨明歧異,則闡發文義之微隱者為原則。選錄之注釋,非必全文照錄,間有刪節,或有編者撮要復述之。選錄之注釋及編者之自注,俱冠以“林按”二字,以資識彆。

所錄前四史史料,對照中華書局新齣的標點本,對個彆錯字做瞭改正;改動之處,不另一一注明。

本編初稿,原於一九五七—一九六一年在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期間,在翁獨健先生的指導下,業已完成。“文化大革命”中,原稿遺失。後來我收集資料,重新編纂,並增添瞭注釋和考訂,遂成此編。本編在兩次編纂過程中,承前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前內濛古語文曆史研究所、內濛古大學、中華書局及翁獨健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協助,在此謹錶謝意。本編一九八八年由中華書局分上下兩冊繁體竪排印行。此次納入商務印書館“歐亞備要”叢書,為符閤叢書體例,改為簡體橫排。同時也訂正瞭部分字句,特此說明。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從秦漢到唐宋的歐亞大陸互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精細的學術專著,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分析自秦漢帝國崛起至宋代文明鼎盛時期,歐亞大陸東西方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多個層麵上發生的復雜互動與深刻影響。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族群或單一曆史時期的聚焦,而是著眼於整個歐亞大陸作為一個巨大互動網絡的動態演變,探討瞭不同文明區域間的接觸、衝突、融閤與創新的曆史進程。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力求構建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歐亞曆史圖景。 第一部分:早期帝國與邊疆互動(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中原王朝與北方草原、西域諸國的早期接觸與互動。重點分析瞭秦漢帝國為維護北方邊境安全所采取的戰略部署,包括長城的修建、郡縣製的推行以及對匈奴和西域諸政權的軍事與外交政策。研究深入探討瞭“和親”政策、絲綢之路的初步開闢對雙方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帶來的連鎖反應。 特彆關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中原政權的分裂,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內遷,引發瞭深刻的社會變革與文化重塑。本書詳細考察瞭“五鬍亂華”背景下,不同族群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國傢治理模式上的碰撞與試驗。不同於單純的徵服史觀,本部分強調瞭鬍漢交融中産生的新的文化元素,如佛教的廣泛傳播、新的軍事技術的吸收以及法律和官僚體係的演變,為後世的隋唐統一奠定瞭復雜的社會基礎。 第二部分:盛唐氣象與世界性交流的頂峰(隋唐至五代) 隋唐時期,中國達到瞭其曆史上對外交流的巔峰。本部分將隋唐描繪為一個開放、自信且具有強大吸收能力的“世界性帝國”。研究剖析瞭唐朝對西域的有效控製,特彆是安西都護府的設置,如何保障瞭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重點分析瞭唐代長安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城市功能和多元文化景觀,包括粟特商人、波斯貴族、天竺僧侶的活動軌跡及其對唐代文化、藝術、音樂、飲食帶來的革命性影響。此外,本書還詳盡論述瞭唐朝與周邊的強大政權——吐蕃、迴鶻、新羅、日本之間的復雜關係,這些關係不僅涉及軍事對抗,更包括高層政治聯姻、佛教經典的互譯與傳播,以及技術和製度的相互藉鑒。高仙芝、哥舒翰等將領的活動,展示瞭唐帝國軍事力量延伸至中亞腹地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西交匯的樞紐與商業革命(宋遼金元時期) 宋代雖然在軍事上麵臨巨大的壓力,但在經濟和文化上卻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本部分聚焦於宋代在海洋貿易上的巨大轉型,以及陸路貿易模式的變化。 重點討論瞭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在邊境地帶形成的特殊經濟共同體。這些政權之間既有戰爭,更有茶葉、絲綢、鐵器與戰馬、皮毛之間的緊密貿易聯係,形成瞭“戰與和交織的互惠體係”。同時,本書深入分析瞭宋代工商業的發展如何支撐瞭對邊境的防禦,以及先進的航海技術如何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日益凸顯。 元朝的建立,標誌著歐亞大陸曆史上空前統一的“濛古治世”。本部分將元代視為一個由軍事徵服帶來的、連接瞭空前廣闊地域的全球化早期形態。本書詳述瞭驛站係統的建設、濛古統治者對不同宗教(如景教、伊斯蘭教、藏傳佛教)的包容政策,以及馬可·波羅等西方旅行者所記錄下的歐亞大陸的物質與思想流通。元朝的政治整閤,極大地促進瞭人員、技術(如火藥、印刷術)和疾病(如黑死病)的跨區域傳播。 第四部分:文明衝突、技術擴散與觀念移植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旨在進行跨時段的比較研究和主題聚焦。它不再遵循嚴格的編年體,而是探討貫穿始終的幾個關鍵議題: 1. 軍事技術與戰術的互動:分析瞭騎兵戰術、弓弩技術、冶鐵工藝如何在歐亞大陸內部進行傳播、模仿和改進。例如,中國早期對中亞金屬加工技術的吸收,以及宋代火藥技術嚮西方的緩慢擴散過程。 2. 宗教與思想的滲透:係統梳理瞭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在不同曆史階段進入中國內地,以及道教思想對周邊文化的影響。重點討論瞭翻譯運動在知識轉移中的核心作用。 3. 商業模式的演變:對比分析瞭早期通過皮毛、玉石為主的遊牧貿易,到漢唐的絲綢主導,再到宋元時期金融工具(如紙幣)和海上貿易的興起,揭示瞭歐亞經濟脈絡的復雜轉型。 學術價值與創新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宏大的視野和紮實的文獻基礎。它廣泛徵引瞭中文史料(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唐宋實錄以及齣土文獻),並結閤瞭西方漢學界和中亞學界關於突厥、波斯、阿拉伯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書力求超越傳統的“中國中心史觀”或“遊牧民族中心史觀”,將歐亞大陸視為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係統,旨在為理解中古至近代的全球化奠定堅實的東方曆史基礎。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幅動態、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歐亞互動畫捲,深刻揭示瞭不同文明之間如何在接觸與衝突中共同塑造瞭人類曆史的進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備要”二字的體現上。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材料,更是在提供一個研究的框架和基礎工具。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研究早期歐亞大陸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互動史的研究者來說,這幾乎是繞不開的一座裏程碑。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匈奴與西域各國關係的那一部分,作者沒有將焦點僅僅局限於中原王朝,而是將視野擴展到瞭更廣闊的絲綢之路早期階段。通過對不同文獻中關於貢賦、朝貢、戰爭以及貿易往來的記載進行對比分析,揭示瞭匈奴在當時歐亞權力格局中的樞紐地位。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考證,使得曆史的細節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地鑲嵌在區域政治經濟的脈絡之中。讀完後,對草原民族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機動性有瞭全新的敬畏感,遠超一般曆史讀物所能提供的深度。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部巨著簡直就是一場思維的馬拉鬆。它不像那種主流的斷代史那樣,有一個清晰明確的主綫貫穿始終,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檔案集,充滿瞭各種碎片化的信息、相互矛盾的記載,以及對這些矛盾的細緻梳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冊去想象當時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最妙的是,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時,那種剋製卻又精準的把握,讓讀者能清晰地分辨齣哪些是可靠的“硬證據”,哪些是後世的推測或誤讀。例如,書中對某些匈奴單於稱號的討論,引述瞭漢文、波斯文乃至希臘文的不同譯法,這種跨文化、跨語言的比較,極大地豐富瞭對匈奴社會層級的認知。說實話,剛開始看有點吃力,像是在啃硬骨頭,但一旦適應瞭這種“匯編式”的敘事節奏,就會發現其中的趣味所在——它讓你親自動手去構建曆史,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既定的結論。

評分

整部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瞭其專業性,但真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資料的係統性和全麵性。它提供的不僅僅是關於匈奴本身的曆史事件,更是關於其與周邊世界互動的大背景。例如,書中對匈奴與羅馬帝國邊疆衝突的某些記載的引用,雖然篇幅不大,但立意深遠,它提醒我們,在唐朝齣現之前,歐亞大陸的互動網絡早已存在,匈奴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腦海中構建一個三維的曆史空間模型:縱嚮是時間軸,橫嚮是地理空間,而厚度則是不同文明的相互影響。這種立體化的曆史認知,是那些簡單敘事類書籍難以提供的。它更像是一本等待後學者去深度挖掘和提煉的“礦藏”,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這套書,從我翻開第一頁開始,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給鎮住瞭。作者的考據功夫實在是令人嘆服,簡直是把散落在浩瀚史海中的珍珠一顆顆地撿起來,然後用一種近乎現代曆史學傢的嚴謹態度重新串聯起來。我尤其欣賞它在材料的選取上那種“不厭其煩”的精神,涉及到匈奴的很多關鍵事件和人物,都有多方史料的交叉印證,讓人讀來心中有底。比如,對於匈奴早期遷徙路綫的描述,並非簡單地羅列地理名詞,而是結閤瞭考古發現、其他民族的零星記載,甚至是語言學上的推測,構建瞭一個立體可感的曆史圖景。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分析方法,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順著作者的思路,逐漸深入核心。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通俗讀物,而是實打實的史料匯編,需要耐心和專注力去品味,但迴報是巨大的知識增量和對早期遊牧文明更深刻的理解。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像是重新走瞭一遍那段波瀾壯闊的史詩。

評分

初次接觸這類專門性的曆史資料匯編,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去魅”方麵的努力。很多關於匈奴的記載,往往被浪漫化或妖魔化瞭,但在這些匯編的原始史料麵前,一切都變得非常“務實”。它揭示瞭遊牧政治的殘酷邏輯和生存哲學。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匈奴內部的宗族結構和權力繼承儀式的描述,這些內容大多是從極其零碎的史書中挖掘齣來的,但通過作者的編排,構成瞭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圖景。我甚至能從中窺見遊牧社會在麵對農耕帝國強大壓力時,其內部治理結構所經曆的微妙變化和調整。這種基於一手材料的白描,沒有華麗的辭藻去渲染,卻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人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在曆史夾縫中求生存的強大民族。

評分

京東六一八幫彆人買的,以後還需要學習一個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套書,值得好好閱讀和研究,京東送貨快

評分

這書關注瞭好久,這次趁著活動終於拿下,甚是欣慰。感謝京東。

評分

資料齊全,價格適中,需要常備的一本工具書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套書,值得好好閱讀和研究,京東送貨快

評分

很好的社科人文書籍,這書關注瞭好久,這次趁著活動終於拿下,甚是欣慰。感謝京東。

評分

這個商品很好!

評分

資料齊全,價格適中,需要常備的一本工具書

評分

很好的書,有新知。書到用時方恨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