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化学

颜色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华民 著
图书标签:
  • 颜色化学
  • 染料
  • 颜料
  • 有机化学
  • 无机化学
  • 色彩科学
  • 化学工业
  • 分析化学
  • 材料科学
  • 应用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3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8
字数:3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育、应用化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资料,也可作为科学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自然科学等类学生的学习参考书,亦可供欲探究颜色的化学起源的师生或科研人员参考。
颜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颜色起源、颜色的光学作用、人类颜色的视觉规律、颜色测量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涉及物理光学、化学、视觉心理学、视觉生理学、心理物理学等学科领域,它在化工、印染、颜料、涂料、建材、光源研制、照明工程、彩色印刷、彩色电视、电影、交通信号、照明、科学计量、军事伪装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里。那么多彩之水是如何产生的?节日五光十色的焰火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极光是如何形成的?不同颜色的宝石是怎样形成的?色素的呈色与物质结构又怎样的关系?。。。。。。针对这样一系列问题,别着急,在书中作者会给你娓娓道来,通过尽量通俗的语言,以科学的态度教你了解颜色世界的神奇与奥秘,探知各种类型物质颜色产生的原因或机理,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决定和影响它们的色彩。书中内容对于读者增加广博的知识,拓展眼界,关注自然,提高科学素养必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颜色化学》是《大自然的色彩探秘》的姊妹篇,后者是关于颜色的科普读物,前者是从化学科学的角度来阐释颜色和色彩。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等相关类本专科生的专业拓展资料,也可作为科学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自然科学等类学生的学习参考书,亦可供欲探究颜色的化学起源的师生或科研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颜色化学》是一本高等科普读物,适合所有与颜色相关领域读者对色彩理解的需求。颜色的形成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受光激发产生颜色,但内容还是物质本身的结构。书中介绍了颜色产生的原因,以科学的方式来阐述。内容编排与选取上,以化学键理论为主导,以物质结构为主线,以日常所见为具体实例,力争图文并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将难以理解的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原子分子结构与无数引人入胜的具体色彩实例结合起来,同时又将看似普通的颜色现象归结出深刻的微观结构根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等相关类本专科生的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作为科学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自然科学等类学生的学习参考书,亦可供欲探究颜色的化学起源的师生或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涂华民,河北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讲授,并从事无机化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重点侧重于新型功能材料与新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对于分子生物无机化学及谱学分析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担任《光谱实验室》杂志编委,《光谱实验室》编委。目前在学校开设<颜色与化学>公开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颜色概述001
1.1颜色是什么?002
1.2颜色产生的类型002
1.3颜色的命名003
1.4色卡图及颜色浅析004
1.4.1红色004
1.4.2橙色005
1.4.3黄色005
1.4.4绿色006
1.4.5蓝色007
1.4.6紫色007
1.4.7棕色008
1.4.8无彩色008
1.4.9独立色009
1.5物质显色的三要素009
1.5.1物体011
1.5.2光源013
1.5.3眼睛014
1.6同色异谱颜色020
1.7混色系统021
1.7.1光的三原色:RGB模式022
1.7.2印刷三原色:CMYK模式 024
1.7.3颜色的再现026
参考文献027
第2章分子振动产生的颜色028
2.1大量水与大块冰的颜色028
2.2卤素单质的颜色030
2.3单质硫燃烧的颜色033
2.3.1硫分子的几何构型与解离034
2.3.2硫分子的氧化机理036
2.3.3硫燃烧的颜色037
2.4硫化氢燃烧的颜色038
2.5氢气燃烧的颜色038
2.6有机化合物燃烧的颜色039
2.7小分子的振动与绿柱石的颜色040
2.8绿松石的颜色041
参考文献042
第3章简单激发产生的颜色044
3.1原子光谱044
3.2气体放电与霓虹灯颜色045
3.3元素的特征焰色与烟花046
3.4全属蒸气放电048
3.4.1低压钠灯和高压钠灯048
3.4.2汞灯048
3.4.3稀土三基色荧光灯049
3.4.4稀土卤化物灯050
3.4.5其他类型灯050
3.4.6电视机用荧光粉051
3.5原子激发与宇宙中的颜色现象051
3.5.1太阳光谱中的Fraunhofer谱线 051
3.5.2太阳色球与日冕053
3.5.3太阳风与极光053
3.5.4流星雨的色彩055
3.6等离子体显示原理与材料055
3.6.1单色等离子体显示材料 056
3.6.2彩色等离子体显示材料 056
参考文献057
第4章与能带及色心相关的颜色058
4.1金属的颜色058
4.1.1费米能060
4.1.2金属的态密度图与金属的颜色060
4.1.3合金的颜色063
4.1.4具有类金属外观的物质的颜色070
4.2绝缘体与半导体的颜色071
4.2.1能带模型071
4.2.2钻石076
4.2.3彩色钻石077
4.2.4离子晶体081
4.2.5色心与某些晶体的颜色082
4.2.6色心产生颜色的机理085
4.2.7色心在宝石改良中的应用086
参考文献089
第5章无机物颜色成因091
5.1化合物呈色的本质091
5.2无机物呈色原因简介092
5.2.1离子093
5.2.2气体分子094
5.2.3非金属单质095
5.2.4金属单质098
5.2.5无机化合物099
5.3形成化合物的外界条件对化合物颜色的影响130
5.3.1温度的影响130
5.3.2晶型的影响133
5.3.3聚集态对无机化合物颜色的影响133
5.3.4纳米材料的显色134
5.3.5溶剂效应137
5.3.6溶液pH值的影响137
5.3.7配位异构对配合物颜色的影响138
5.3.8混合物的颜色140
参考文献142
第6章颜色与有机分子结构144
6.1颜色-结构的定性关系148
6.1.1有色有机分子的分类148
6.1.2共轭体系中的π→π*跃迁与物质的颜色148
6.1.3微扰分子轨道理论151
6.1.4影响有机化合物颜色的因素152
6.2n→π*跃迁与有机化合物的颜色164
6.2.1影响n→π*跃迁的因素164
6.2.2羰基类化合物165
6.2.3亚氨基类化合物166
6.2.4偶氮类化合物166
6.2.5亚硝基类化合物167
6.3给电子-受电子发色体167
6.3.1部花青化合物170
6.3.2硝基受电子体172
6.3.3给电子体取代的醌类化合物175
6.3.4给电子体取代的偶氮型化合物176
6.3.5靛族染料和有关的发色体180
6.3.6两性离子发色体181
6.4非环多烯和环多烯体系发色体182
6.4.1非环多烯烃类发色体182
6.4.2多环苯型化合物184
6.4.3多环苯型烃的醌类衍生物186
6.4.4非苯型环交替体系——轮烯187
6.4.5非交替的多烯发色体188
6.5菁型发色体190
6.5.1氨基取代的二芳甲烷和三芳甲烷染料192
6.5.2氧杂菁、羟基芳基甲烷和有关的发色体194
6.5.3作为菁型发色体的硝基负离子196
参考文献197

精彩书摘

颜色无比神奇,人们可以用它来形容世间万物,也可以用它来抒发人最深沉的感悟,它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如晶莹的水晶、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绚丽的花朵、乌黑的煤、雪白的盐等,大自然演奏出和谐的色彩交响曲。人类语言中关于色彩的比喻不胜枚举,无不处处体现着人类与色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色彩促使人类接近大自然,色彩丰富人类的生活。然而,物质的颜色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些物质的呈色常常有多种起因,影响因素很多,因此要想准确地预测某种化合物的颜色往往还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何捕捉色彩游戏中闪烁着的想象的灵光?如何了解人类色彩世界中掩藏着的神秘、比喻和我们历史中的秘密?如何去领会各种色彩孤独的影像和色彩之间不安的律动?如何去理解和界定色彩意义所谱写的赞歌?

对于阳光照射的化合物,如果一种化合物能够吸收全部波长的光,则它呈现黑色;如果化合物完全不吸收而是全部反射,则它呈现白色。如果一种化合物能够将组成日光中的各种波长的光同等程度的吸收一部分,则它将呈现灰色。如果日光投射到透明的化合物上,物质完全不吸收而全部透过(或者等同吸收极少的一部分),则该化合物呈现无色。如果化合物选择吸收可见光中某一波段的光,透过/或反射其余各波段的光,则此化合物将呈现所吸收光的补色。对于纯晶体而言,只有无色或有色,不存在白色;对于沉淀来说,不存在的颜色是无色。
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影响物质发色的内因,因为分子结构决定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分子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物质所呈现的颜色便随之发生变化。化合物的状态及环境条件是影响物质颜色的外因,特定条件下,外因也可能直接决定物质的呈色。

制作焰火离不开火药,黑火药通常是由硝酸钾、硫黄、木炭的混合物组成的。此外,助燃剂、发光剂、发色剂、助响剂等是制作美丽焰火(烟花)的必备材料,助燃剂一般由镁铝合金、硝酸钾、硝酸钡等制成;发光剂是由铝、镁、钛等金属粉末制成;发色剂为一些金属盐类化合物,因为这些金属盐类在燃烧时会发出自己特色的光,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钠盐发黄光,钾盐发浅紫色光,锶盐燃烧发红光,钡盐发蓝绿光,铜盐发绿光,助响剂由氯酸钾、高氯酸钾等制成。
燃烧的木柴里的某些化学成分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火焰中含钠会发出明亮的黄光,含钙会放出深红色的光,有磷则会有绿光。柴火的温度比蜡烛火焰低,颜色看起来更偏橙色一些。但是因为其中有些碳粒,它们温度很高,会呈现出黄色,所以看到的是黄色火焰。
这些瑰丽多彩的焰火,就是利用碱金属和钙、锶、钡盐在灼烧时产生不同焰色的原理制造的。焰火中的主要材料有:木炭、硫黄等(燃烧剂);硝酸钾(KNO3),氯酸钾KClO3等[助燃剂(即氧化剂)];镁粉、铝镁合金或铝粉等,这些金属粉末能够猛烈燃烧,放射出白炽光芒(发光剂);发色剂是整个焰火的主角。焰火的绚丽色彩,全倚仗发色剂。发色剂其实是一些普通的金属盐类。每种金属盐都会在高温下,放射出自己固有的色彩光芒。例如:硝酸钠与碳酸氢钠会发出黄光;硝酸锶发出红光;硝酸钡发出绿光;铜盐把火焰染成翠绿色,碳酸铜、硫酸铜发出蓝光等。

二氧化铅(PbO2)常温下为棕褐色结晶或粉末,用于染料、火柴、焰火及合成橡胶的制造,还用于高氯酸盐、高压避雷器的制造。铅经过炼化,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特别是不同温度条件下,可以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铅的氧化物,例如Pb2O(灰色),PbO(黄红色),Pb2O3(橘黄色),PbO2(深棕色),Pb3O4 (红铅,红色)。铅与氧的比例不同,还可能生成Pb4O5,Pb5O7,Pb5O8等,“炼化还成九光”是炼丹时由于火候不一、温度不同、氧化程度不一样而生成了各种不同颜色铅的氧化物的一种描述。由于S2离子比O2的变形性大,而O2又比OH离子的变形性大,所以硫化物的颜色较氧化物深,而多数的氢氧化物为白色(金属离子本身有色者除外)。

前言/序言

颜色比神奇,人们可以用它来形容世间万物,也可以用它来抒发人最深沉的感悟,它给人类带来了穷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如晶莹的水晶、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绚丽的花朵、乌黑的煤、雪白的盐等,大自然演奏出和谐的色彩交响曲。人类语言中关于色彩的比喻不胜枚举,不处处体现着人类与色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色彩促使人类接近大自然,色彩丰富人类的生活。然而,物质的颜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很多,一些物质的呈色常常有多种起因,因此要想准确地预测某种化合物的颜色往往还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何捕捉色彩游戏中闪烁着的灵光?如何了解人类色彩世界中掩藏着的神秘和人类历史中的秘密?如何去领会各种色彩孤独的影像和色彩之间不安的律动?如何去理解和界定色彩意义所谱写的赞歌?
假如孩子提出“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你该如何回答?可能你会告诉孩子,这是树叶固有的性质;也可能你会告诉孩子这是因为树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所有颜色的光所致;还有可能的解释是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叶绿素等特殊的化学物质的存在等。如果孩子进一步问道“为什么秋天时,一些树叶会变红(如香山的红叶),多数的树叶会变黄?”你能进一步给出说明吗?
色彩是个巨大的屏幕,它给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宣传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艺术家和工匠等以活动的空间,所有人都能在色彩的镜子中看到自己,梳理自己的思想,回味自己的感受。最喜爱颜色的人,才是心地最纯洁、思想最丰富的人。
颜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颜色起源、颜色的光学作用、人类颜色的视觉规律、颜色测量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涉及物理光学 、化学、视觉心理、视觉生理、心理物理等学科领域,它在化工、印染、颜料、涂料、建材、光源研制、照明工程、彩色印刷、彩色电视、电影、交通信号、照明、科学计量、军事伪装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颜色科学包括光色和物质颜色,是研究颜色的生成、性质及应用的科学。
本书希望对多彩之水是如何产生的?物质燃烧火焰的颜色与哪些因素有关?极光是如何形成的?红宝石为什么是红色的?不同颜色宝石是怎样形成的?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呈色有何异同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讲述各种类型物质颜色产生的原因或机理,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决定和影响它们的色彩。内容编排与选取上以化学键理论为主导,以物质结构为主线,力争图文并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把难以理解的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原子分子结构与数引人入胜的具体色彩实例结合起来,同时又将看似普通的颜色现象归结出深刻的微观结构根源。书中内容对于读者增加广博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作者首先要感谢国内外不同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没有他们的优秀研究论文、独特的专著论述,本书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其次要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的顺利出版所付出的大量心血,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基金、河北师范大学出版基金的资助。最后还要感谢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所有对作者提供过帮助的老同学、同仁、师长、学友等!
本书在选材、论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论述不准确、不深入、不全面皆受本人学识、知识水平所限,衷心期待广大读者、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涂华民
2017年3月于石家庄市博士专家楼
《光的律动:色彩的视觉与科学奥秘》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颜料、染料或化学反应的教科书,而是深入探索“颜色”这一感知现象的迷人之处。我们并非着眼于色彩的物质构成,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视觉体验,一种光与我们感知系统的精妙互动。 第一章:第一缕光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追溯人类感知色彩的源头。从物理学角度,我们将解构光的基本构成——电磁波谱。不同波长的光如何激发我们的眼睛,又如何在大脑中转化为我们所理解的“红”、“黄”、“蓝”?我们将探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光学原理,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彩虹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章旨在建立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理解色彩的物质载体——光,是如何存在的。 第二章:眼睛的调色盘 接下来的篇章将聚焦于构成我们视觉世界的“接收器”——人眼。我们将详细解析眼睛的结构,特别是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视锥细胞如何分辨不同的光谱,又是如何通过红、绿、蓝三种基本感光色素协同作用,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我们将深入了解三原色理论,以及大脑如何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整合并 Interpreting 色彩。色彩盲症的成因也将在这里得到科学的解释,帮助我们理解色彩感知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一致的。 第三章:大脑的色彩魔法 色彩的感知并不仅仅停留在眼睛,更是大脑的一场盛大演出。本章将探讨色彩如何在大脑中被处理、被记忆、被赋予意义。我们将审视色彩的心理学效应:为什么某些颜色能引发平静,而另一些则会带来兴奋?色彩的情感联结,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我们对颜色的理解和偏好。从艺术创作到生活场景,色彩的心理学影响无处不在,而我们也将揭示其背后的神经科学机制。 第四章:色彩的语言 色彩是无声的语言,它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色彩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与象征意义。在艺术领域,画家如何运用色彩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构建画面?在设计领域,色彩又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决策、提升产品吸引力的?我们还将探讨色彩在自然界的警示信号(如毒蛇的斑纹),以及在文化习俗中的象征意义(如婚礼上的红色,葬礼上的白色)。每一抹色彩,都蕴含着丰富的解读空间。 第五章:光影的变幻 色彩并非固定不变,它受环境、光照、以及周围色彩的影响而产生微妙的变化。本章将深入研究色彩的相对性,例如对比度、亮度、饱和度对色彩感知的影响。我们将探讨色彩恒常性,即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我们大脑如何努力保持对物体颜色的稳定感知。从黄昏时分的柔和光线,到烈日下的耀眼光芒,色彩的视觉体验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光影中呈现的。 第六章:数字时代的色彩 在步入数字时代后,色彩的呈现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章将触及屏幕显示技术中的色彩原理,如RGB色彩模型。像素如何发光,不同色彩是如何通过混合产生的?我们还将简要介绍色彩管理的概念,以及在数字图像处理和印刷过程中,如何保证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手机屏幕上的照片,到电脑屏幕上的设计稿,数字色彩的世界同样充满科学的魅力。 第七章:艺术与色彩的对话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色彩与人类创造力的结合。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色彩的精湛运用,到印象派画家对光与色的不懈探索,再到当代艺术家们对色彩的创新表达,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视角,来解读色彩的艺术价值。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艺术家们表达思想、情感和哲学的有力工具。 《光的律动:色彩的视觉与科学奥秘》旨在以一种非技术性的、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读者重新认识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颜色”。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色彩的兴趣,培养更敏锐的观察力,并理解色彩背后那层层叠叠的科学、心理与艺术的奥秘。这是一场关于光、眼睛、大脑和我们自身认知的视觉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颜色化学》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色彩的奇妙旅行。它不像一本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探索性。作者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颜色背后的化学原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显色团”的描述,它就像是为分子设计了一件专属的“颜色外套”,让它们在光线下焕发出生机。书里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颜料和染料,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生产和应用的,比如在纺织品、绘画、甚至食品工业中。这让我了解到,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产物。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即使是复杂的化学概念,也被解释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颜色科学的好奇心,更让我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让我明白,每一个鲜艳的色彩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关于分子、光线和化学反应的精彩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关于颜色化学的知识,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色彩背后奥秘的大门。作者的叙述逻辑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一步步探索色彩的生成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染料和颜料化学结构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物质会呈现出特定的颜色,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为何具有不同的性能。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比如吸收光谱、反射光谱等,这些概念让我对色彩的感知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金属配合物如何产生鲜艳的颜色,这让我对一些宝石和金属的虹彩光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化学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世界,让我对色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在我阅读过的众多科学普及书籍中,《颜色化学》无疑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本。它不仅仅是关于颜色本身的科学解释,更是一场关于色彩的哲学之旅。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色彩,剥离出其背后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精妙的分子结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描述所吸引,它详细解释了光如何与分子发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从而在我们眼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书中所介绍的各种显色机理,比如共轭体系、金属离子配合物等,都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色彩在艺术、设计、甚至心理学中的应用,这让我对颜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科学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更广阔的维度。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即使是晦涩的化学概念,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它让我不仅仅是“看到”颜色,更是“理解”颜色,并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由衷的赞叹。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得知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对艺术史中的色彩运用感到困惑,想了解更多关于色彩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真的超乎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颜色”这个词,更是关于构成颜色的那些微观世界里的奇妙运动。作者用非常精炼但又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分子结构如何影响光的吸收和反射,从而创造出我们眼中缤纷的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讲解所打动,它揭示了为何某些特定的化学结构能够赋予物质鲜艳的色彩,就像为它们量身定制了一件色彩的外衣。书里还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显色机理,比如共轭体系、金属配合物,以及它们如何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甚至有些章节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个关于分子变魔术的故事。我记得其中有段关于天然色素提取的描述,从植物的花瓣、果实中提取出色彩鲜艳的染料,这种古老而精妙的工艺,让我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鲜艳的色彩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精巧的分子设计。它不仅满足了我对颜色科学的好奇心,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化学世界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我原本以为“颜色化学”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它却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颜色背后的科学原理,还巧妙地将这些原理与历史、艺术、甚至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代色彩应用的论述,比如古代文明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制备染料,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以及近现代化学工业如何改变了颜色的生产和应用。书中对颜料的化学成分、提炼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对颜料的生产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光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颜色的机理,以及不同类型的显色机理,比如散射、荧光、磷光等等。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颜色有了更科学的理解,也让我对色彩的感知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分析,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比喻,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会让人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色彩的化学本质。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化学公式和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理解。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现象,从而形成我们感知到的颜色。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看到的红色,并不是物体本身“是”红色,而是它吸收了大部分其他颜色的光,并将红色的光反射了出来。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在颜色形成中的作用,比如那些发色团和助色团的奇妙组合,如何决定了一个分子的色彩属性。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许多日常物品的颜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为什么某些塑料是鲜艳的,而另一些则显得暗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不同领域中颜色应用的例子,从艺术绘画的颜料成分,到食品工业的着色剂,再到纺织品染料的性能,都一一进行了阐述。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色差”的解释印象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即使是同一种颜料,在不同的批次或者不同的工艺下,颜色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看待颜色这个概念,并且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对颜色如何产生以及颜色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感到好奇,这本书给了我完美的答案。它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开始,解释了可见光谱的构成,以及不同波长的光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然后,它深入到化学层面,讲解了分子结构,特别是发色团和助色团,如何决定了物质的颜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颜色混合”的章节,它解释了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背后的化学和物理原理,让我对调色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书中还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染料和颜料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比如纺织、食品、医药等。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而且例证丰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它是一本能够帮助你从根本上理解颜色的书籍,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的颜色现象,更是深入到其背后的化学本质。

评分

我是一名对色彩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满足了我对“颜色”这个概念的深度探索。它不像很多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反而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化学原理展现在我面前。作者首先从光学的基本原理入手,解释了可见光以及不同颜色光波长的差异,然后将话题引向了色彩的产生机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显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详细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分子结构能够赋予物质如此鲜艳的色彩,就像在描绘一幅精美的分子画作。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染料和颜料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比如纺织品的染色、食品的着色,甚至是如何通过化学方法来模拟自然界中的色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色彩,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化学奥秘。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让我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新的兴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已经静静地躺了一段时间,每次翻开,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颜色的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色彩的化学奥秘。我一直对色彩的物理属性感到好奇,比如不同颜色光的波长、频率,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眼中形成感知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解释,让我明白了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能量在物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更让我着迷的是,它将色彩与化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详细阐述了物质的分子结构如何决定了它的光谱吸收特性,进而影响了我们所能看到的颜色。我特别喜欢关于“发色团”和“助色团”的章节,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有机分子能够呈现出如此鲜艳的色彩,而另一些则显得暗淡无光。书里还介绍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染料和颜料的化学性质,比如偶氮染料、蒽醌染料,以及它们的应用领域。这些知识让我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衣服、油漆、甚至是食物的颜色,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流畅,叙述引人入胜,即使是复杂的化学概念,也被作者解释得深入浅出,让我能够轻松地掌握。

评分

这本书我看了有几个月了,每次拿起它,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色彩,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元素,在这本书里被解构、被剖析,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以为颜色只是光线的不同折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物理、化学、甚至心理学原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物质会呈现出我们所见的颜色,比如金属的虹彩光泽,宝石的璀璨夺目,甚至植物叶片在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化学解释。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有趣的实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颜料历史的章节,从古代天然染料的提炼,到现代合成颜料的发明,每一个时代的色彩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巧思。我甚至跟着书里的方法,尝试在家制作了一些简单的染料,虽然效果不算专业,但那种亲手创造颜色的体验,真的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周围的世界,我开始留意衣服的颜色搭配,家居的色彩选择,甚至是大自然的色彩层次。以前只是觉得好看,现在则多了几分理解和欣赏。它不仅仅是关于颜色本身,更是关于颜色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传达情感,如何塑造文化。我毫不犹豫地将它推荐给所有对色彩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