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呈现迅猛增加之势,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当前困扰特殊教育教师、家长、相关康复人员的困惑。但无论是“教什么”还是“怎么教”都需要对每一个孤独症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系统、有重点的评估。教育评估不仅仅为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设计和开展,相关数据跟踪和收集奠定基础,本身就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充分认识孤独症学生的“人”的生活、发展和教育需求。
为此,本评估指南强调孤独症学生的教育需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感知觉需求以及运动发展需求;二个层次是基本的发展需求,包括情绪管理、常规执行以及兴趣与行为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三个层次是较高的发展需求,包括社会交往、言语沟通以及认知与学业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孤独症学生的教育教学应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进行,并根据学生年龄、严重层度等进行各个领域评估的优先级排序,以此确定学生的长短期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本评估共分为三个层次八大领域,共计363个条目,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融合教育中的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干预康复机构教师以及家长使用。本指南详细介绍了每个评估领域的主要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每个评估条目的评估目的、要求、工具与标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感知觉领域
分领域一:视觉
分领域二:听觉
分领域三:痛觉
分领域四:触压觉
分领域五:温度觉
分领域六:嗅觉
分领域七:味觉
分领域八:前庭觉
分领域九:本体觉
分领域十:皮层觉
分领域十一:通感
第二章 运动领域
分领域一:基本动作
分领域二:精细动作
分领域三:运动执行
分领域四:身体素质
第三章 情绪管理领域
分领域一:情绪识别与理解
分领域二:情绪表达
分领域三:情绪回应
分领域四:情绪调控
第四章 常规执行领域
分领域一:生活自理
分领域二:健康安全
分领域三:学习常规
第五章 兴趣与行为领域
分领域一:有限的兴趣
分领域二:不适宜行为
分领域三:主动性行为
分领域四:变通灵活性
第六章 社会交往领域
分领域一:共同注意
分领域二:交往礼仪
分领域三:交往互动
分领域四:游戏参与
第七章 言语沟通领域
分领域一:指令听从
分领域二:理解回应
分领域三:口语表达
分领域四:语音语调
分领域五:沟通互动
第八章 认知与学业领域
分领域一:概念形成
分领域二:逻辑思维
分领域三:心智解读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强化物信息汇总
前言/序言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呈现迅猛增加之势,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当前困扰特殊教育教师、家长、相关康复人员的最大困惑。但无论是“教什么”还是“怎么教”都需要对每一个孤独症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系统、有重点的评估。教育评估不仅仅为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设计和开展,相关数据跟踪和收集奠定基础,本身就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充分认识孤独症学生的“人”的生活、发展和教育需求。
为此,本评估指南强调孤独症学生的教育需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感知觉需求以及运动发展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基本的发展需求,包括情绪管理、常规执行以及兴趣与行为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第三个层次是较高的发展需求,包括社会交往、言语沟通以及认知与学业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孤独症学生的教育教学应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进行,并根据学生年龄、严重层度等进行各个领域评估的优先级排序,以此确定学生的长短期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本评估共分为三个层次八大领域,共计363个条目,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融合教育中的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干预康复机构教师以及家长使用。本指南详细介绍了每个评估领域的主要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每个评估条目的评估目的、要求、工具与标准。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这一曾经被认为是低出现率的残疾类型,是当今最为普遍和高发的发展性障碍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公报,各国孤独症儿童的出现率在1/160至1/68,其中亚洲地区为百分之一。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全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孤独症儿童的出现率已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孤独症的核心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交往沟通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且这些症状在三岁前出现。由于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的高度异质性、奇特刻板的行为特征、难以衡量的智力水平、令人费解的沟通与思维形式、琢磨不定的社会交往缺陷,更给其家庭以及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莫大的挑战。
当前,大量民办和残联所属康复训练机构承担着孤独症幼儿的早期干预和康复工作,但始终无法解决学龄孤独症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与孤独症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与我国目前缺乏合理的孤独症儿童少年安置模式和适宜的教育模式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主要接收学龄孤独症儿童(以下称孤独症学生)的主要为两个教育场所,一是培智学校和综合性的特教学校(接收中重度的孤独症儿童),二是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接收轻度孤独症儿童)。面对日益增长的孤独症儿童,无论是特教老师还是普教老师,由于不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征,不知道教导什么内容,不明白采用什么适宜的教学策略和干预方法,所以其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家长和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问题,2006年制订的《“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规划》,正式将孤独症作为精神残疾列人残疾类别之一,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同时,《国家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中提出,将在全国31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试点机构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这成为我国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针对广大孤独症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所做出的重大举措。201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立了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并承担了教育部关于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的系列课题。
《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专为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家长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和支持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需求的人士而设计的实用指南。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教育评估框架,帮助使用者科学、准确地识别、理解并回应孤独症儿童在学习、社交、沟通、感官处理及行为等方面的独特需求。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一套循证的评估工具、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孤独症儿童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教育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孤独症谱系障碍概览与教育评估的意义 本部分将首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义和概述。我们将探讨ASD的诊断标准(如DSM-5)及其核心特征,包括社交沟通和互动障碍,以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同时,我们会强调ASD的谱系本质,意味着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在个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个体化的教育评估至关重要。 接着,本书将深入阐述对学龄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评估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将解释为何早期、持续且准确的评估是制定有效教育干预策略的基础。评估不仅是为了诊断,更是为了理解儿童的优势、劣势、兴趣、学习风格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从而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将强调评估在促进儿童学术成就、社会情感发展、沟通能力提升以及减少适应性行为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教育评估的核心要素与方法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教育评估中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并提供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核心要素: 学术技能评估: 涵盖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基础学术能力,以及执行功能(如计划、组织、记忆)的评估。 沟通与语言能力评估: 包括语言理解(被动语言)、语言表达(主动语言)、非语言沟通(眼神接触、手势、面部表情)、语用能力(社交语言使用)以及辅助和替代沟通(AAC)工具的适用性评估。 社交技能评估: 关注儿童理解他人意图、情感,进行眼神交流,参与社交互动,建立和维持友谊,理解社交规则和线索等能力。 感官处理与调节能力评估: 识别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觉、本体觉等感官输入方面的敏感性或迟钝性,以及这些感官差异如何影响其学习和行为。 行为评估: 识别并分析功能性行为(如引起关注、逃避任务、获得物品或感官刺激的行为),评估潜在的挑战性行为,并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执行功能评估: 评估儿童在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冲动控制、计划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优势与兴趣识别: 关注儿童的强项、特长和爱好,这些是激发学习动力和构建积极教育体验的重要资源。 学习风格与偏好: 了解儿童偏好的学习方式(如视觉、听觉、动手操作)和学习环境(如安静、结构化、少干扰)。 评估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或结构化的教学环境中,对儿童的行为、互动、学习表现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将提供详细的观察记录表和技巧。 访谈法: 与家长、教师、治疗师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了解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标准化测试: 介绍一系列经过验证的、用于评估学术技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适应性行为的标准化工具,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和解释测试结果。 非标准化评估: 包括技能分析、作品集分析、任务分析等,用于更具体地评估特定技能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功能性行为评估(FBA): 详细阐述FBA的步骤,包括数据收集、ABC(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分析,以理解行为的功能,并为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亲子互动观察: 评估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模式,了解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多学科合作评估: 强调与其他专业人士(如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心理学家、医生)合作进行评估的重要性,整合各方信息,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育评估工具与技术 本部分将深入介绍具体的评估工具和技术,并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常用评估工具的介绍与应用: 学术评估工具: 如用于评估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书写能力的具体量表和测试。 语言与沟通评估工具: 介绍如 Preschool Language Scales (PLS), CELF (Clin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Fundamentals), Soci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SCQ),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 (VABS) 中与沟通相关的部分。 社交技能评估工具: 介绍如 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 (SRS), Gilliam Autism Rating Scale (GARS) 中与社交相关的评估工具。 感官处理评估工具: 介绍如 Sensory Profile 2 等用于评估儿童感官加工偏好的工具。 行为评估工具: 介绍如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 (BASC), Conners Rating Scales 等常用的行为评估量表。 执行功能评估工具: 介绍如 Behavior Rating Inventory of Executive Function (BRIEF) 等。 评估过程中的具体技术: 构建引人入胜的评估情境: 如何设计评估任务和活动,使其既能有效评估儿童的能力,又能吸引其注意力,减少焦虑。 使用视觉支持: 介绍如何运用图片、日程表、任务分解图等视觉工具,帮助儿童理解评估要求,减少沟通障碍。 循序渐进的评估策略: 如何根据儿童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加评估的难度和复杂性。 教师和家长的角色: 如何指导教师和家长在评估过程中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支持。 评估数据记录与分析: 提供标准化的数据记录表格,并指导读者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部分:评估结果的解读与教育计划的制定 本部分是评估过程的最终目的,即如何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有意义的教育行动。 评估报告的撰写: 强调撰写清晰、客观、全面且易于理解的评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应包含儿童的优势、挑战、诊断信息(如适用)、评估结论以及教育建议。 解读评估结果: 指导读者如何将不同来源的评估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对儿童整体情况的深刻理解。重点在于识别模式,理解个体差异,并预测潜在的学习障碍和发展需求。 制定个体化教育计划(IEP)的关键原则: 目标设定: 如何根据评估结果,与家长和相关人员共同制定SMART(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间限制)的教育目标。 干预策略的选择: 基于评估结果,推荐具体的、循证的教学策略、干预方法和支持性服务,例如: 结构化教学(TEACCH): 如何利用视觉支持、物理环境组织来支持学习。 应用行为分析(ABA): 如何运用行为原理来教授新技能和减少不适应行为。 社交技能训练: 如何教授和练习社交互动技能。 沟通支持: 如何引入和使用AAC系统、视觉沟通系统等。 感官调节策略: 如何帮助儿童管理感官过载或不足。 差异化教学: 如何根据儿童的学习风格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资源分配: 如何识别和获取必要的教育资源、专业支持和辅助技术。 家长参与: 强调建立合作性的家校伙伴关系,鼓励家长积极参与IEP的制定和执行。 建立合作性的家校伙伴关系: 详细阐述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分享评估信息,共同制定目标,并提供家庭支持策略,促进家校协同。 第五部分:持续评估与教育调整 教育评估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进展监控: 介绍如何定期监测儿童在IEP目标上的进展,以及如何收集数据来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周期性重新评估: 强调定期(如每年)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以适应儿童不断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根据进展调整IEP: 如何根据监测到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IEP中的目标、干预策略和支持措施。 应对挑战与变化: 提供解决在评估和干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挑战的策略,如儿童的抵触、数据收集的困难、专业资源的有限性等。 结论 本书致力于为所有关心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士和家长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实用的工具集。通过科学、细致的教育评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位孤独症儿童的独特之处,从而为其构建一个充满支持、鼓励和机会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有意义的成长和发展。本书的编写旨在促进理解,赋能行动,最终为孤独症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