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奧)埃爾溫·薛定諤
上市時間: 2016年6月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産品分類:科普
書號:978-7-5502-9802-6
定價:39.80元
開本:32開
成品尺寸:145*210
印張:7
頁數:224
印刷工藝:精裝,啞膜
生命是什麼?意識是什麼?人是什麼?人類的未來會怎樣……
這是一部石破天驚的書,它奏響瞭揭示生命進化裏遺傳微觀奧秘的先聲。現代生物學的許多重要發展,都可追溯到這本書:
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埃爾溫?薛定諤在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做瞭一個係列演講,旨在探討生命的物質基礎,並集結成書。一個叫沃森的年輕人看到這本書,深受啓發,決定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嚮,1962年,他獲得瞭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這本書,就是《生命是什麼》。1991年,與霍金齊名的英國物理學傢彭羅斯讀到此書後說: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再讀”。
1956年,薛定諤在劍橋三一學院做瞭另一個係列演講,討論意識的物質基礎、心智是否有進化的趨勢、科學與宗教、感官之謎等問題,後集結成《意識和物質》一書。迄今為止,書中討論的觀點,仍啓發著國內外一流的思想傢、生物學傢……
在這本講義中,從《生命是什麼》開始,深入《意識與物質》,後,在《自傳》中,跟隨薛定諤的步伐,你將走進一個嶄新而迷人的世界。
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
奧地利物理學傢,1887年齣生於維也納。以研究量子理論聞名,並以的波動方程式開創瞭波動力學,因而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奬。1961年1月4日,因患肺結核病逝於維也納,他的墓碑上刻著以他命名的薛定諤方程。
以“薛定諤的貓”完美詮釋量子力學中測不準定理的物理學大師薛定諤,於生前即從物理領域欲求探究“生命是什麼”這一問題,試圖迴答生命運作之物理機製。這本舉足輕重的《薛定諤生命物理學講義》原本隻是一係列通俗科學演講的結集,沒想到這本為非專傢所寫的書,卻成為發現DNA結構並導緻分子生物學誕生的關鍵著作。
1.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
量子力學奠基人生前通俗科學演講集
推動分子生物學誕生和DNA發現的關鍵著作
本世紀有影響力的科學著作之一,值得你反復閱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共同推薦閱讀。
2.諾貝爾奬獲得者埃爾溫·薛定諤的關於“生命是什麼”的演講講義是20世紀的偉大科學經典之一,它是為門外漢寫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實證明它已成為分子生物誕生和隨後DNA發現的激勵者和推動者。生命是什麼?無機質如何構築生命與心智?薛定諤討論物理學與生物學交會地帶的經典巨著,他的見解啓迪瞭整個世代的科學傢。
3.以“薛定諤的貓”完美詮釋量子力學中測不準定理的物理學大師薛定諤,於生前即從物理領域欲求探究“生命是什麼”這一問題,試圖迴答生命運作之物理機製,本書把《生命是什麼》和《意識和物質》以及其閤為一捲齣版。
diyi部分 生命是什麼
diy章 經典物理學傢對生命問題的探討 003
di二章 遺傳機製 021
di三章 突變 037
di四章 量子力學的論據 053
di五章 對德爾勃呂剋模型的討論和檢驗 065
di六章 有序,無序和熵 079
di七章 生命是以物理學定律為基礎的嗎 091
後記 決定論與自由意誌 103
di二部分 意識與物質
diy章 意識的物質基礎 111
di二章 認知未來 123
di三章 客觀性原則 141
di四章 算術詭論:意識的單一性 155
di五章 科學與宗教 169
di六章 感知的奧秘 185
di三部分 自傳
diyi章
經典物理學傢對生命問題的探討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
1.研究的一般性質和目的
這本小冊子起源於一位物理學傢的一係列公開演講,聆聽演講的觀眾約有400人,演講人在演講開始就指齣所講的主題復雜難懂,盡管幾乎沒有使用數學演繹法這嚇人的武器,可也遠未達到通俗易懂的程度,但是聽眾人數絲毫沒有因此而減少。並不是因為這個論題簡單得可以不用數學來說明,相反,正是因為論題太過復雜,即使用數學演繹也很難闡述得清楚明瞭。演講受到觀眾歡迎的另一方麵原因是,演講者試圖將那些介於物理學和生物學之間的基本概念同時嚮物理學傢和生物學傢講清楚。
盡管演講內容涉及瞭形式各樣的主題,目的卻隻有一個——對一個重大問題發錶一些小小看法。為瞭避免讀者迷失方嚮,先簡要地勾勒齣整個演講計劃很有必要。
這個久經討論的重大問題就是:
怎樣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解釋有機生命體內空間和時間上的各種現象?
本書力求闡述和確定的初步答案可概括為:
現階段物理學和化學在解釋上述事件中暴露齣的局限性,不能成為否定物理學和化學終能夠詮釋這一切的理由。
2.統計物理學·結構上的根本差彆
如果說僅僅是為瞭重新燃起對過去無能為力的事的希望,這個注解未免過於平庸瞭。更高層的意義在於,我們試圖解釋為何迄今為止物理學和化學仍無法詮釋上述問題。
基於生物學傢,尤其是遺傳學傢在過去三四十年的創造性工作,人們已揭開瞭有機體的真實物質結構和功能的神秘麵紗。目前對這方麵的認知已經足以地說明,現代物理學和化學為什麼仍不能解釋發生在有機生命體內的種種現象。
從根本上說,有機生命體中大部分的原子排列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和迄今為止物理學、化學理論,實驗研究的原子排列方式存在本質差異。這樣的本質差異在一般人看來似乎無足輕重,除瞭那些認為物理和化學定律都是統計力學性質的物理學傢[1]。這是因為正是基於統計力學的觀點,認為有機生命體內的絕大部分結構非常特殊,完全不同於物理學傢和化學傢在實驗室裏處理的或是他們腦子裏所思考的任何一種物質結構[2]。要使得物理學傢和化學傢發現的規律和定則能直接應用在有機生命體的活性部分如此特殊的結構上,這幾乎是天方夜譚。
不能指望非物理學傢能夠大概瞭解我剛纔所說的抽象詞匯“統計力學結構”中蘊含的差異性,更不必說準確理解其真正內涵。為瞭豐富敘述的色彩,我先提前說一下後麵還將詳細說明的內容:活體細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染色體縴絲,可以恰當地稱其為非周期型晶體。迄今為止,物理學中所研究的物質於周期性晶體。在一個不是很高明的物理學傢眼中,周期性晶體已經是非常有趣和復雜的東西瞭,它們構成瞭具吸引力而又復雜的物質結構,由這些復雜結構組成的無機世界已經足以讓物理學傢傷透腦筋瞭。然而,它們和非周期性晶體結構相比,卻顯得異常簡單。兩者在結構上的差異,好比一張是不斷重復同樣花紋的壁紙,而另一張是一幅拉斐爾掛毯般精美的刺綉。後者展現的是一位傑齣大師的精緻、協調和富含創意的設計,而不止是一味的單調重復。
我們說周期性晶體已是物理學傢為復雜的研究對象之一,但是,隨著有機化學傢研究的分子結構越來越復雜,事實上他們已經非常接近“非周期性晶體”瞭。在我看來,生命的物質載體就是非周期性晶體。自然地,在生命問題的研究領域,有機化學傢已經取得很大成果,而物理學傢仍毫無建樹也就不奇怪瞭。
3.樸素物理學傢的探索方式
在簡要闡述瞭我們研究的基本觀點,或者說終落腳點以後,我再說明一下如何展開我們的研究。
讓我們以“一位樸素物理學傢對於有機體的觀點”即一位物理學傢對有機體可能持有的觀點開始。他在學習瞭物理學,尤其是掌握瞭統計力學的基礎後,開始思考有機生命體的活動和功能的方式。他獨自思量:能否用物理學中的簡明而樸素的科學觀點,對生命問題做齣閤理解釋?
他覺得答案是肯定的,下一步需要將理論預測結果和生物學事實做比較。比較的結果說明他的整體思路是對的,但需要做一些調整。如此一來,他就離正確的觀點更近一步瞭,或謙虛地說,更接近瞭他認為正確的觀點。
即使這是一條正確的途徑,但我並不能確定這是否就是一條好、簡潔的探索途徑。但是,這終究就是我自己走過的路。我就是這位“樸素的物理學傢”,為瞭通往這個目標,除瞭這樣一條麯摺之路外,我找不到其他更加清晰、便捷的方法。
4.為什麼原子這麼小
論述“樸素的物理學傢的觀點”的一個好方法是從一個滑稽、近乎荒唐的問題開始:為什麼原子這麼小?
事實上,原子的確非常之小。我們日常接觸的所有物質裏每一小塊中都包含瞭數量chao乎想象的原子。可以舉齣許多例子讓聽眾理解這點,但沒有哪個能比開爾文勛爵所引用的例子更讓人印象深刻:假設給一杯水裏的每個分子做上標記,然後將這杯水倒入大海,並充分攪拌,使得世界七大洋中都均勻分布有杯中標記的分子;接著如果從七大洋中任何一處舀齣一杯水,將會發現這杯水中大約有100個被標記的分子[3]。
原子的實際尺寸約為黃光波長的1/5 000到1/2 000。這樣的比較意義在於,我們可以用光波波長粗略地錶示顯微鏡能分辨的小微粒尺度。就拿這麼小尺寸的微粒來說,這樣的體積中仍然包含瞭10億個原子。
那麼,原子為什麼這麼小呢?
這個問題並不能簡單地從字麵意思思考,問題真正關心的並不是原子的大小,而是有機體的大小,特彆是我們人類自己軀體的大小。當我們以常用的長度單位作參照時,比如米或碼(1碼約為0.914 4米),原子尺度確實很小。在原子物理學領域,通常使用埃作為長度度量,1埃是1米的一百億分之一,用十進製小數錶示為0.000 000 000 1米,而原子的直徑為1—2埃。日常使用的長度單位和我們的身體尺寸總是密切聯係的,比如說,碼這個長度單位就起源於一位英國國王的幽默故事:當大臣請示他采用什麼作度量單位時,他順勢抬起自己的一隻手臂說道:“取我胸部中間到指尖的距離就可以瞭。”且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它給我們的啓示在於:這個國王很自然地提齣將和自己身體的尺寸相比擬的長度作為長度單位,是因為他明白使用其他尺度的長度都不如這樣方便。無論物理學傢多麼偏愛使用“埃”作長度單位,他還是更願意聽見做一件新衣裳需要6碼半花呢布,而不是650億埃花呢布。
因此,我們提齣這個問題的真正目的在於確定我們的身體尺度和原子尺度兩種長度的比例。考慮到原子本身作為一種獨立性的客觀存在,把問題換種提法或許更為閤適:和原子的尺度相比,我們的身體為什麼這麼大呢?
對於許多聰敏的物理係和化學係的學生來說,有這樣一個事實會讓他們感覺非常可惜:構成我們身體各部分的不同器官,根據前述說的比例,它們都是由無數分子構成,顯然對於感受單個分子的碰撞來說它們顯得太過粗糙瞭。對於原子,我們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更聽不見,導緻我們很多對原子的假設和我們龐大而粗糙的感官的直接感受相去甚遠,無奈我們也無法通過直接觀察來檢驗這些原子。
有沒有什麼內在的原因可以解釋它呢?能否追溯到某條di一原理,來解釋我們的感官為何如此不適應大自然的規律性呢?
終於遇見瞭物理學傢能完全解決的問題瞭,對於上麵的這些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
5.有機體的活動需要的物理規律
假如人類不是像上麵所說的那樣遲鈍,而是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單個原子,那麼一個或是幾個原子就可以給我們的感官留下印象,我的天!那生命會是什麼樣子?可以肯定的是,那樣的有機生命體絕對不可能孕育齣一個有邏輯的思維,更彆提在這種邏輯思維長期積澱下産生的原子的觀念。
雖然我們隻著重談論瞭感官這方麵,但以下的論述對於大腦和感覺係統以外的器官功能同樣適用。人類重要的特點就是擁有觸覺、思維和知覺。假設我們不從純客觀的生物學角度來看,那麼在那些産生思想和感覺的生理過程中,作用的主體隻有大腦和感覺係統,其他的感覺器官隻起著輔助作用,至少我們人類看來是這樣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對我們選取和我們的思維活動緊密聯係的過程進行研究十分有利,盡管我們對這種緊密的聯係仍一無所知。事實上,我認為這樣的研究已經chao越瞭自然科學的範疇,很可能也已經chao越瞭人類的認知能力。
由此,我們自然會問:類似人類大腦和它的附屬感覺係統這種物理的變化狀態和發達思維密切聯係的有機整體,為什麼必須要由大量的原子組成?為什麼大腦和其附屬感覺係統的功能,作用在整體上或是和環境直接發生作用的外圍感官,而不是能夠感受單個原子碰撞的精巧而靈敏的機製呢?
這其中有兩方麵原因:首先,我們所謂的思維本質上就是一類有次序的存在;其次,人類的思維隻能作用在有序的物質上,即知覺或經驗。這樣也會産生兩種結果:di一,和思維對應著的人體組織或是器官(如和我們的思維緊密相連的大腦)必須是有秩序的,這決定瞭在其中發生的事件必須遵循嚴格的物理規律,並達到高度的性;di二,外界事物對這個組成有序的物質係統産生的影響,必定對應著我們思維中的某些知覺和經驗,這些也是人類思維産生的物質基礎。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身體的係統和外界係統之間的互動,必須遵循某種程度上的物理學秩序,也就是說,它們必須服從嚴格的物理學定律並達到相當的性。
6.物理學定律以原子統計力學為基礎,因此隻是近似的
那麼,僅由少數幾個原子構成的能夠敏銳感受單個原子活動的有機生命體為什麼就不能實現上述功能呢?
因為大傢都知道,一切的原子無時不刻都在進行著無任何規律的熱運動。可以說正是分子的無序運動,破壞瞭它們宏觀上的秩序性,使得隻發生在少數幾個原子中的事件錶現不齣任何規律。隻有在原子數目達到一定規模時,統計規律纔開始顯現並作用在這些集閤體(係統)的行為上,係統中的原子數量越多,統計規律越。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事件錶現齣宏觀上的秩序。目前已經確認,那些和有機生命體密切相關的物理學和化學定律都是此種統計性規律。而人們所能設想的其他規律性和秩序性,都會因受到原子的永不停歇的熱運動乾擾而無法作用。
[1] 這種說法可能顯得過於籠統,對這個問題將在本書di七章的7、8節中詳細討論。
[2] F.G.道南在兩篇極富啓發性的文章中錶達瞭這個觀點。見Scientia,1918年,24捲,78期,di10頁,《物理化學能否恰當地描述生物學現象》;1929年斯密斯學院報告,di309頁,《生命的秘密》。
[3] 現在,一般認為原子沒有確切的邊界,因此,事實上原子的大小不是一個含義十分明確的概念。多采用固體或液體中兩原子的原子核間距來錶示它(或者替代它),但是,不能用氣體中的原子核間距錶示,因為常溫常壓下,氣體中這個間距幾乎大瞭10倍。
這本書就像一扇通往宇宙深處奧秘的大門,讓我深深著迷。當我在書店的書架上偶然發現它時,就被這個名字吸引住瞭——“薛定諤生命物理學講義”。我一直對科學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夠解釋我們所處世界的根本規律的學科。雖然我不是物理學專業的學生,但“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和“量子力學奠基人”這些頭銜,以及“自然科學”、“科普讀物”的字樣,都讓我感到這本書的價值非凡,而且易於理解。我渴望瞭解那些曾經塑造瞭現代科學思想的偉大人物的思維方式,更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將如此深奧的物理學原理與生命的奧秘聯係起來的。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力量感,散發著一種智慧的光芒,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科學的奇妙世界。我設想著,這本書會帶領我穿越枯燥的公式和復雜的理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生命,去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充滿未知的現象。我期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一種對科學探索精神的敬畏。
評分這是一本我一直期盼能讀到的書。在我的認知裏,物理學,尤其是量子力學,常常被濛上一層神秘而遙不可及的麵紗,隻有少數頂尖的科學傢纔能真正理解其精髓。而“薛定諤”這個名字,更是與那個令人費解的“量子疊加態”緊密相連,讓我對這本書既充滿瞭敬畏,又有些許忐忑。然而,“生命物理學”這個詞的齣現,瞬間消除瞭我的距離感。生命,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最真實的存在。如果能有一位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用他的智慧去探索生命的物理本質,那將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次跨越學科界限的探險。我渴望在這種跨界融閤中,找到科學解釋生命現象的獨特視角,理解那些構成我們身體,驅動我們行為的微觀粒子,是如何在宏觀尺度上展現齣如此復雜而迷人的生命力。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科學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人類自身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在浩瀚的書海中,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目光。“薛定諤生命物理學講義”——這幾個字本身就充滿著引人入勝的張力。一個量子力學的巨匠,將他的目光投嚮瞭生命的物理基礎,這無疑是一次極具吸引力的思想實驗。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打破學科壁壘,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的著作深感敬佩。這本書似乎正是一次這樣的嘗試,它承諾將抽象的物理學原理,與我們最熟悉、最關切的生命現象聯係起來。我充滿好奇地想象,這位諾貝爾奬得主將如何運用他深厚的物理學功底,去解析生命的奧秘。是否會揭示齣細胞的運作機製與量子糾纏有著不為人知的關聯?抑或是在基因的遺傳密碼中,隱藏著超越經典物理的某種深刻規律?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扇通往科學前沿的窗口,一次對生命本質的哲學思考。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全新的認知,去重新審視生命,去理解我們作為生命體在宇宙中的獨特位置。
評分我是在一個失眠的夜晚,漫無目的地瀏覽電子書平颱時,被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的。起初,我隻是被“薛定諤”這個名字勾起瞭興趣,畢竟,那個著名的“薛定諤的貓”在流行文化中有著極高的辨識度。但當我看清整個書名,特彆是“生命物理學講義”這幾個字時,我感到一股強大的好奇心油然而生。生命的物理學?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卻又實實在在地擺在我麵前,由一位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巨匠所撰寫。我一直對科學的交叉領域特彆感興趣,總覺得那些看似不相關的學科之間,往往隱藏著最深刻的聯係和最令人振奮的洞見。這本書似乎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它承諾將量子力學這一在微觀世界呼風喚雨的理論,與宏觀的生命現象相結閤,這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和吸引力。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薛定諤這位大師的筆下,生命是如何被物理學所“解碼”的,那些構成我們生存基礎的物質,是否也遵循著量子世界的奇特規則。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去思考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評分作為一名對科學史略知一二的讀者,我深知愛爾定·薛定諤的偉大之處。他不僅在量子力學的早期發展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更是一位極具思想深度的科學傢。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驚喜,繼而是強烈的求知欲。將“量子力學”與“生命物理學”這兩個看似平行卻又可能産生深刻碰撞的領域結閤起來,這本身就足夠吸引人。我設想,這本書會帶領我穿越量子世界的奇詭,去探尋生命最基本的物理規律。它不僅僅是關於物理學的理論,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自身,理解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深刻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闡釋那些深奧的物理概念,並將其與生命的復雜性聯係起來。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次智識上的冒險,一次對科學前沿的探索。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自然界,去理解生命現象背後的物理根源。
評分希望京東繼續搞活動!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不懂
評分油墨略顯臭味,不是普通的墨香,不曉得是否正品,感覺一般。當時jd上199-100,買瞭幾本書,居然四個店鋪發貨。
評分非常棒
評分希望京東繼續搞活動!
評分很不錯的一次購物,下次一定還來
評分好評
評分挺好的也很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