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词
  • 宋词
  • 唐词
  • 文学
  • 诗词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
  • 鉴赏
  • 解读
  • 名家名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5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8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迦陵讲演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48
字数:41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更被大众读者当作“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内容简介

  《唐宋词十七讲》是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著作中影响大、广受读者欢迎的经典之作。本书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生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老干部协会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唐宋词系列讲座”之邀请,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全书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家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叶嘉莹结合十五位词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既能从历史的高度勾勒出他们的贡献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又能从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相似词作的深微的差别,极见功力。

  叶嘉莹先生自认为这本书有五大特点:一是在介绍每一位词家时,都特别注意他的风格特色与他所传达的感情品质的差别;二是叙述词家特色之时,兼顾他们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和关系;三是介绍了不同的解词方式适合不同词家的原则和方法;四是以世界文化历史大坐标为背景,反思我们古典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唤醒诗词中的生命,传达作品的感发力量。

  《唐宋词十七讲》首次出版后,被学界誉为“一部唐宋词简史”,更被大众读者当作“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加拿大皇家院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目录

叙 论
弁 言
自 序
第一讲  温庭筠(上)
第二讲  温庭筠(下)
第三讲  韦 庄
第四讲  冯延巳(上)
第五讲  冯延巳(下)  李 璟  李 煜(上)
第六讲  李 煜(下)  晏 殊  欧阳修(上)
第七讲  欧阳修(下)  晏幾道  柳 永(上)
第八讲  柳 永(下)  苏 轼(上)
第九讲  苏 轼(下)  秦 观(上)
第 十 讲  秦 观(下) 周邦彦
第十一讲  辛弃疾(上)
第十二讲  辛弃疾(下)
第十三讲  姜 夔(上)
第十四讲  姜 夔(下) 吴文英
第十五讲  王沂孙(上)
第十六讲  王沂孙(中)
第十七讲  王沂孙(下)
典籍之光,诗意流芳——细品中国古典文学之瑰宝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其中,唐诗宋词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千载时光,至今仍激荡人心,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哲思的沉淀,以及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而要真正领略其精髓,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方能拨开历史的迷雾,触摸到古人的脉搏,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一、 时代的回响:唐宋的文脉与气象 唐朝,一个开放包容、气象万千的时代,其诗歌成就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亲切,以及无数文人墨客在壮丽山河、社会变迁、个人际遇中的感怀,共同织就了唐诗的锦绣画卷。唐诗,既有盛世的雄浑壮阔,也有乱世的苍凉悲怆;既有文人雅士的清谈雅趣,也有市井巷陌的鲜活气息。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着社会的百态,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 宋朝,在唐朝的繁华之后,走向了另一种更为内敛、更富于理性的时代。宋词,便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相较于唐诗的自由奔放,宋词更显婉约细腻,更注重情感的深度挖掘和意境的精巧营造。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辛弃疾“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慷慨,以及柳永、秦观、周邦彦等词人的倾情演绎,共同构成了宋词的多彩世界。宋词,以其更为贴近生活的细腻笔触,捕捉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描绘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载体。 二、 艺术的魅力:诗词的语言与意境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其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精妙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意境创造。 语言的锤炼: 古典诗词的语言,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了诗人或词人反复推敲,力求达到“炼字如炼金”的效果。譬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在”字,将国破家亡的悲痛与山河依旧的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字,则渲染出春日景象的繁盛与个人身世的孤寂。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恰似”的拟比,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化无形为有形,其力量直击人心。这种对语言的精准把握,使得古典诗词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深意。 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核心追求。它不是简单的描摹景物,而是将景物、情感、哲思融为一体,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在读者的心中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王维的诗,常常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境界,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静谧中透着生机;李商隐的诗,则以朦胧婉约著称,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将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感,包裹在迷离的意象之中。宋词,在这方面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例如,柳永的词,以其铺陈直叙的手法,将都市风情、离愁别绪描绘得细致入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慢词”意境。而“白话”词风的代表作,如李清照的词,则将寻常的闺阁情事,写得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这些意境,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留白之处,引人遐思,让读者在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三、 情感的共鸣:人生的悲欢与哲思 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是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感,以及在情感背后的人生体悟。 离别之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无法掩盖“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失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也道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无可奈何。古人对于离别的描绘,无论是由浅入深,还是由景生情,都能够轻易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依恋和不舍。 怀才不遇的悲歌: 盛唐时期,虽有繁华,但怀才不遇的失意也并非鲜见,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既是壮志凌云,也暗含了现实的阻碍。宋朝,特别是南宋,更是出现了大量表达爱国情怀与报国无门的“壮怀激烈”之作,如辛弃疾的词,字字血泪,句句激昂,却又饱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这些诗词,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壮志难酬的痛苦,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持。 人生无常的慨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贯穿于古典诗词之中。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再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对历史的虚无感,诗人词人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诗句之中,引发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 四、 传承的价值:跨越时空的对话 品读唐宋诗词,绝非仅仅是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更是与千古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 理解历史文化: 诗词是历史的镜子,它们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民族情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 陶冶情操: 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美好,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丰富情感世界: 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喜怒哀乐中找到理解与慰藉,拓展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古典诗词,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有情怀的人。 总而言之,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深挚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人生哲思,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细细品味,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文字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体验到古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升华,让古老智慧的光芒,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展厅里,一次次地驻足欣赏十七幅风格各异的画作。每一幅画,都代表着一位独特的灵魂,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从主流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人开始,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些相对“小众”或者说视角独特的词人,比如,他讲到张先时,并没有过多强调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晚年豪情,而是着重挖掘了他词中那种细腻的、对女性情感的洞察,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张先。还有对周邦彦的讲解,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分析他的格律之工,而是将他的词与当时的音乐、宫廷生活联系起来,让我理解了为何他的词会有那种“雕琢之美”,但同时又带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时而像是一位老友在闲聊,分享一些有趣的典故;时而又像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进行细致的考证。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词的创作理念,用如此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很多知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词的意境时,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他能够将不同的诗句、典故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读者感受到词的深邃与广阔。

评分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脑海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窥见了唐宋词背后那丰富而驳杂的文化图景。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文学流派来划分,而是选择了十七个极具代表性的切入点,每一个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一整个时代的风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温庭筠的描述,作者没有简单地把他定位为一个“花间词派”的代表,而是深入挖掘了他词中那种极致的绮丽与隐秘的哀愁,读来让人心生怜惜。还有对陈亮的评价,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他“政治失意,词风粗犷”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那种“大丈夫”的豪情壮志,即使在困顿中也从未熄灭。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严谨考究,引经据典,分析词句的妙处,时而又充满了文学的想象力,将词人的情感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每一位词人时,都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俗、文人交往的轶事,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格外生动有趣,不再是枯燥的文学理论。感觉像是和作者一起,在一个茶馆里,听他讲那些文人墨客的故事,品味他们笔下的悲欢离合。而且,书中对词的解读,并非是简单的意象分析,而是更注重词的“气韵”和“神韵”,那种难以言说的内在生命力,被作者用文字捕捉并传达出来。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讲授唐宋词,不如说是带我们去“体验”唐宋词。作者选取了十七个极具代表性的“点”,但这十七个点,却像是放射出去的光线,照亮了整个唐宋词的星空。我最喜欢的一讲是关于陆游的,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豪迈,而是深入剖析了他词中那种“小儿女”的温情,以及他晚年对家国命运的忧虑,那种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有对周紫芝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南宋时期,那种“温厚”的士大夫风范,他的词没有惊天动地的情感,却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读来让人心生宁静。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讲都独立成篇,但又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是在讲故事,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时而又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辩论,对词人的创作意图进行深入的探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词句时,非常注重情感的传达,他不仅仅是在分析文字,而是在试图还原词人当时的心境。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词人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词的演变、与其他文学形式的比较,这让我对唐宋词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唐宋词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作者选取了十七位极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的重点并非在于他们的词本身有多么精妙绝伦,而是通过他们的词,去透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时代。比如,在讲到晏殊时,作者并没有过多渲染他的“富贵闲愁”,而是着重描写了他作为一位宰相,在朝堂之上的权谋与风雅,以及在词中流露出的那种超然物外的平和。让我看到了一个官员的另一面。再比如,对秦观的解读,从他“郴江幸自绕郴山”的诗句,引申出他一生坎坷的仕途,以及词中所寄托的深沉思念,那种“词为心声”的阐释,让我动容。书的结构非常巧妙,每一讲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人物展开,但又通过这个人物,巧妙地引出了其他的词人,或者相关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唐宋词人的关系网。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群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也书写着那个时代的风华。作者的笔调非常沉静,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理解每一个词人的选择与无奈。读完这本书,感觉对唐宋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技巧,而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评分

“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意之旅。这本书没有直接讲授词的格律、技巧,而是通过对十七位(或十七类)极具代表性的唐宋词人的深入解读,带领我们走进他们的创作世界。每一讲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从李白豪放洒脱的浪漫,到杜甫沉郁顿挫的悲悯,再到李清照婉约细腻的愁绪,每一个名字都不仅仅是作者,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象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枯燥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巧妙地将词人的生平、时代背景、个人情感与他们的代表作融为一体。读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李煜在亡国后的宫廷旧梦里,感受到柳永在市井烟火中的无限风情,也体会到苏轼在贬谪生涯中的旷达与超然。作者的点评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词背后的深意。他善于捕捉词中的细节,比如某一个字的锤炼,某一处意象的运用,如何就能瞬间点亮整首词的情感。而且,书中引用的例词也挑选得非常精准,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我尤其喜欢他讲到辛弃疾的部分,那种家国情怀与壮志难酬的矛盾,跃然纸上,令人感慨万千。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唐宋词,不再是课本上的一个个名词,而是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悲有喜。

评分

书不错,准备读一读,闲来杀时间。

评分

很棒的,值得收藏。

评分

纸箱保护运输,书品相完好,价格优惠

评分

送货师傅服务好!快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光盘没在书里。

评分

精装版,不过定价有点高。

评分

给姑娘买的,她还送她同学一本。叶老的书,那是一定要买的。陶冶性情,感受文字魅力

评分

好书啊,就是略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