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陶淵明齣生在那個戰爭與風流並存的魏晉時代,不隻是年少時的“遊好在六經”,更有大丈夫“撫劍獨行遊”的壯誌豪情。硝煙四起,戰亂無情人有情。隻是,從最初“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躊躇滿誌到五度任職辭官的坎坷仕途,從最初滿腔熱血的上陣殺敵到報國無門的極度失落,從最初對統治者的無由信任到最後與其的不相往來,這一切,何其麯摺?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詩人探尋自我的錘煉,終究不過一句“歸去來兮”。且翻開這一篇章,走入詩人的浪漫情懷。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瞭中國第yi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的一生。敘述瞭這個自然之子,他熱愛自然,歌頌自然,最終歸於自然。他是不凡的凡夫俗子,眷戀於親情,赤誠於友情。他的一生,是詩意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是無憾的一生。且翻開這一篇章,走入詩人的浪漫情懷。
作者簡介
葉喃,真名鄧亞蘭,曆史學專業在校研究生,愛好文學。興趣閱讀,涉獵各方麵的書籍,在衡陽船山傳媒電子刊物發錶過散文、現代詩詞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淡然隻在山水間 1
第一章 偏安一隅處亂世 2
第一節 風雨江山嘆搖曳 2
第二節 纍代簪纓宦傢子 4
第三節 童年失怙孤獨隨 8
第四節 投耒學仕適清貧 11
第五節 虎溪三笑有真意 14
第六節 暫飲一杯琴與情 18
第二章 願得白首不相離 20
第一節 壯誌報國未有時 20
第二節 韆迴百轉終相遇 25
第三節 琴瑟兩端樂新生 27
第三章 靜好歲月莫相負 30
第一節 誰言報得三春暉 30
第二節 惺惺相惜君子情 32
第三節 五柳先生少高趣 35
第四章 漫漫路長曆坎坷 37
第一節 初落塵網入仕途 37
第二節 自古英雄慷慨行 40
第三節 隻是宦場客一迴 42
第五章 情深但悲彆離殤 45
第一節 癡得酒醉解思念 45
第二節 抱負哪堪浮沉中 48
第三節 豈為五鬥米摺腰 51
第四節 歸去來兮覓本心 54
第五節 甘得寒貧品真性 56
第六章 行坐水雲悠然間 57
第一節 繁華落盡終不悔 57
第二節 歸園田居樂逍遙 60
第三節 唯有陶淵明方有菊 62
第四節 桃花源中桃花塢 65
第五節 但改潛字赤誠照 67
第六節 生死幻化歸空無 69
精彩書摘
《淡然隻在山水間 陶淵明傳》:
幾多王朝,建立於一片血光之中。東晉的建立,算是較為平和的。然而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本身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政都由世族大傢把持。在世傢大族中,代錶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士族與本身居於江南的硃、張、顧、陸等吳姓土族。
或許從一開始,便注定瞭東晉的紛爭不斷。“永嘉南渡”後,司馬睿在琅琊王氏的王導以及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的支持下纔得以立國。一山不容二虎,內亂的爆發,已於此埋下瞭伏筆。
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王導不但拉攏江南土族,且聯絡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以司馬傢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然而世傢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抑或他們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世傢大族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且擁有自傢部隊,即所謂的“部麯”,而世傢大族又是時間與名望的結閤體,名聲頗高,在當時的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東晉建立之初,在王導的主持下,東晉政權得以穩定。隻是,王導與皇帝平起平坐,皇帝手中的實權有限,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王導與司馬睿早年便交好,然而利益的衝突最終導緻兩人反目。當皇帝羽翼漸豐,王氏亦不肯放權,罅隙便起,戰亂一觸即發。
偏安於江南一隅的東晉王朝,不過是動蕩時局中的一葉扁舟,隨時麵臨著被顛覆的危險。故國哪堪迴首,天下大亂,熱血之士立誌平定天下,企圖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英雄幾乎是亂世的代言詞。荊軻刺秦王的膽魄,屈子抱石投江的決絕,勾踐臥薪嘗膽的毅力,在長期的封建割據與連綿不斷的戰爭中,譜寫瞭一麯麯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歌。
西晉時柴桑有一位陶侃,傢境貧寒,但品行甚佳。《晉書·陶侃》載:陶侃“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傢廬江之尋陽”。陶氏一族本為鄱陽人,待陶侃的父親陶丹遷移至柴桑,陶氏一族便在此處定居瞭下來。
陶丹齣身行伍,在三國東吳時為揚武將軍。陶丹給年幼的陶侃講述陶氏一族的起源與變遷,緬懷先祖的功與德。
陶姓的最遠祖先為陶唐氏,也就是傳說中的古帝堯。堯的兒子名丹硃,傳說丹硃沒能繼承父業,堯禪位於舜。由於丹硃是堯的兒子,舜待他以賓禮;丹硃曾被流放於虞,所以又稱虞賓。丹硃的後代,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至周代,陶叔做官司徒。
在父親的熏陶下,陶侃從小立下瞭遠大的誌嚮。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生命無常是常態。在陶侃還來不及長大成纔,成為父親所期望的那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時,父親便因病去世。
陶丹去世,留下孤兒寡母。小小年紀的陶侃,隻得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傢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母子倆經常挨餓。雖然父親陶丹早早離開瞭陶侃,但他對陶侃的影響卻很大,父親的堅韌與誌氣,激勵著睏境中的陶侃。
……
前言/序言
淡然隻在山水間
小時候,一直夢想有這麼一個地方,為一方淨土亦或是樂土。那兒有錯落的小木房,房子是由青竹構成的,房簷花藤纏繞,垂藤隨風搖曳。房子的不遠處,該有一條小溪經過,遊魚戲水,小荷尖尖。稻的海洋在風的撫摸下波瀾起伏,夜晚可以枕得蛙聲入夢來。
還有一個偌大的院子,疏影點點,鳥語花香,小兒嬉戲。庭院的柳樹下,一方硯颱,一架古琴,墨香與琴聲纏綿。
放眼望去,四周是連綿的群山,不險高也不平低的那種。采摘清茶迴傢的農人,一路高歌飛揚,這邊唱來那邊和,情意融洽。
長大後,偶遇瞭一位詩人,一幅圖,一文章,纔慨嘆原來真的存在這麼一個烏托邦的樂園。十裏桃花香雪海,因此詩人陶淵明為其取瞭一個詩意的名字----桃花源。
是天意?亦或是緣分?“桃”與“陶”,“桃花源”與“陶淵明”。細細咀嚼著“桃花源”這一名詞,我想,“桃花源”並不隻是定格在詩人的筆下,在他的內心深處,定然存在這麼一處純粹之地。
桃花源裏桃花艷,隻是,除瞭春的桃花,還有夏的蓮花,鞦的菊花,以及鼕的梅花。如果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詩人陶醉於自然的清妙,那麼“虎溪三笑”則是詩人對人世間真摯感情的抒懷。
陶淵明齣生在那個戰爭與風流並存的魏晉時代,不隻是年少時的“遊好在六經”,更有大丈夫“撫劍獨行遊”的壯誌豪情。硝煙四起,戰亂無情人有情。隻是,從最初“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躊躇滿誌到五度任職辭官的坎坷仕途,從最初滿腔熱血的上陣殺敵到報國無門的極度失落,從最初對統治者的無由信任到最後與其的不相往來,這一切,何其麯摺?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詩人探尋自我的錘煉,終究不過一句“歸去來兮”。
不肯屈身於廟堂,何如逍遙於江湖,即使貧寒度日?有書有琴有情,親人友人農人。簡簡單單,真真切切,人之一生,還有何求?無趣於萬物皆空的佛道,唯獨鍾情於俗塵,卻不被塵世所束縛。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無所畏生活就有多淡然,心有所牽人生就不會孤寂。
陶淵明無疑是自然之子,他熱愛自然,歌頌自然,最終歸於自然。他是不凡的凡夫俗子,眷戀於親情,赤誠於友情。他的一生,是詩意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是無憾的一生。且翻開這一篇章,走入詩人的浪漫情懷。
《山海尋蹤:中國古代地理博物誌》 導言:探尋大地深處的記憶 自古以來,腳下的土地便是人類生存與文明的基石。對山川河流、物産礦藏的認知與描繪,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早期人類世界觀的構建。《山海尋蹤:中國古代地理博物誌》並非一部傳統的地理教科書,而是對中國古代典籍中散佚的地理、博物、方誌等記載的係統梳理與深度解讀。本書旨在揭示先秦至魏晉時期,古人如何觀察、記錄和理解他們所處的廣袤疆域,以及這種理解如何形塑瞭後世的文化認知與國傢觀念。 本書的視角獨特,它將焦點從宏大的政治史、文學史敘事中抽離,深入到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得斑駁陸離的地理細節之中。我們試圖重建一個由古人親身丈量、目之所及的地理世界,一個充滿神異、物産豐富、同時又蘊含著早期科學精神的復雜圖景。 第一章:神話與地理的交織——先秦圖誌的底色 本章追溯瞭中國早期地理觀念的源頭,重點分析瞭《山海經》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我們探討瞭“怪力亂神”的外衣下,隱藏的早期部落遷徙路綫、物産分布的樸素認知,以及對未知地域的恐懼與嚮往。 《山海經》的結構重構: 不僅僅是神獸錄,更是古代方士、巫師記錄的地理信息集成。書中記載的山川走嚮、礦物分布,與後世考古發現和地質變遷進行瞭比對研究,試圖辨析哪些是真實記錄,哪些是文化投射。 方國與方物: 分析先秦文獻中對四方異域(如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地理描述。這些記載往往伴隨著對當地獨特物産(如奇珍、異獸、藥材)的描摹,揭示瞭早期區域物産交流的雛形。 “四極”與“中央”的觀念: 探討古人對世界邊界的想象,從“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到“九州”的地域劃分,解析地理認知如何服務於早期國傢形態的權力構建。 第二章:汗青開闊——漢代疆域的實錄與測繪 漢代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極大地推動瞭地理測繪和邊疆考察。《史記》中的“地理誌”與《漢書》的“地理誌”,標誌著地理記錄從神話傳說嚮官方實錄的重大轉變。 張騫西域行的地理貢獻: 詳述張騫鑿空西域後,中原王朝對中亞地理、物産、民族的初步瞭解。重點分析瞭絲綢之路沿綫重要綠洲、山脈的早期命名與特徵描述。 郡縣製下的地誌編纂: 分析漢代地方誌的興起,官吏奉命對轄區內的山川形勝、戶口賦稅、古跡遺址的記錄要求。這些地方誌是後世縣誌、府誌的濫觴,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渾天說”與早期地圖: 探討漢代天文學傢在地理製圖方麵的嘗試,如“渾天儀”的原理如何影響瞭地圖的繪製觀念。雖然實物地圖多已散佚,但文獻中對方嚮、距離的記載,提供瞭重要的佐證。 第三章:山川形勝——魏晉南北朝的行役與注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與交流,使得地理考察不再局限於中原腹地,而是深入到更廣闊的邊陲和自然環境中。這一時期的地理著作,更加注重實地考察和對前代文獻的辨析。 酈道元的《水經注》: 本章的核心內容。深度剖析《水經注》如何以水係為綱,串聯起對沿途山川、城郭、古跡的詳盡記錄。解析酈道元如何運用實地考察糾正前人錯誤,展現齣嚴謹的考據精神。 地理名傢的實地考察: 介紹如徐霞客的前身——那些在戰亂中遊曆山川的士人、僧侶。他們的遊記和筆記,記錄瞭南方丘陵、喀斯特地貌等復雜地形的早期觀察。 佛教傳播與地理拓展: 佛教的東傳,促使僧侶們跨越天險,遠赴天竺。這些法師(如法顯、宋雲)的遊記,意外地為我們留下瞭中亞、印度河流與山脈的寶貴地理側影。他們記錄的行程、氣候、風俗,是古代國際交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章:博物的精粹——古代礦産、物産與醫藥地理 本書也關注瞭古代地理記錄中“博物”的一麵,即對非人文景觀的記錄,特彆是對礦物、植物的地理分布。 “地寶”的探尋: 整理曆代典籍中關於金、銀、銅、鐵等礦藏的發現地、開采方法的記載。這部分內容展示瞭古代冶金技術與特定地質條件的關聯。 “草木之性”與地域關聯: 分析藥典類書籍(如《神農本草經》)中對藥材産地的描述。特定藥材的“道地性”觀念,是古代地理學與醫學交叉的生動體現。 物産與賦稅的地理邏輯: 探討古代朝廷如何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確定其主要的經濟産齣,並將其納入賦稅體係。這種經濟地理學視角,揭示瞭地理認知對國傢治理的直接影響。 結語:曆史地理學的未來視野 《山海尋蹤》並非僅僅是對古籍的堆砌,而是試圖通過古代的地理記錄,重建一個多維度的古代中國圖景。它提醒我們,今天的地理坐標,都承載著古人世代的跋涉、命名與理解。通過對這些散落的“地理碎片”的整閤,我們得以更深刻地認識中國文明在認識和駕馭自然過程中所付齣的智慧與努力。本書為對古代博物學、曆史地理學、以及中國早期科學思想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條深入考察的獨特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