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她從曆史長河的那頭泛舟而來,曳地的長裙上綉滿瞭華麗的詞章。而裙擺,卻迎風甩齣瞭哀傷的弧度,一如她那掛著淚的嘴角。這孱弱哀傷的女子,涉過韆百年的光陰,來到我的眼前。
內容簡介
本書用細膩溫婉的筆鋒,講述瞭李清照的一生,她在屬於自己的時代裏,聲名加身,纔名遠揚。她那些或清麗、或哀婉、或豪放、或深沉的詞章,是宋代文學史上獨特的風景。
無憂無慮的兒童時代,初露鋒芒的少女時代,甜蜜溫馨的初婚時代,她的前半生,像是得到上帝垂簾般順當。而人生的形狀,其實是一條拋物綫啊。
像是從雲端摔落到泥沼裏,這個不知睏苦為何物的女子,披著一身閃耀的詩名,在泥潭裏跌跌撞撞地爬起,走嚮她跌宕崎嶇的後半生。
作者簡介
清君側,剛邁齣象牙塔的90後姑娘,職業編劇,非職業撰稿人。大學時參與創辦空格影視工作室、揚州北冥有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拍過多部廣告、微電影、宣傳片。網絡電影處女作即將在各大網站上綫。作品《講桌上的粉筆》、《上下鋪之間》、《握在手心的電話》、《痛過之後,纔叫青春》、《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每一把鎖,都會有一把鑰匙來相配》、《就護送你到這裏,一路小心》等收錄在各大閤集。
內頁插圖
目錄
《一處相思兩處愁——李清照傳》
序 臨水照花人 1
第一章 少女不識愁滋味 3
第一節 書香門第 3
第二節 詠絮之纔 5
第三節 良師益友 7
第四節 情竇初開 10
第二章 一生一代一雙人 12
第一節 詞女之夫 12
第二節 奴麵勝花 14
第三節 兩處閑愁 16
第四節 歲月靜好 18
第三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20
第一節 宦海沉浮 20
第二節 青州歲月 21
第三節 共錄金石 23
第四節 明誠起復 25
第四章 獨念西風留舊寒 29
第一節 久彆重聚 29
第二節 趙母過壽 33
第三節 調任淄州 35
第四節 風雲再起 37
第五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 39
第一節 衣冠南渡 39
第二節 明誠失官 43
第三節 生離死彆 46
第四節 遇人不淑 53
第六章 寂寞空庭晚來春 60
第一節 金石後序 60
第二節 悲賦打馬 63
第三節 獨守空庭 68
第四節 麯終人散 70
精彩書摘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李清照傳》:
十年,自己與母親的緣分也隻有十年。餘生的所有十年,都不能牽著母親的手一起看歲月開齣姹紫嫣紅的花瞭。小清照想到這裏,撲進瞭父親那有些陌生的懷裏。
王氏齣殯的時候是一個淅淅瀝瀝的雨天,正如她當年嫁到李傢的時候一樣。隻不過,那是一段美滿姻緣的開端,而現在,是結束。雨水讓淚眼變得模糊,而內心的悲傷卻更加清晰。李格非牽著小清照的手,看著鐵鍬翻飛。雨水落在地上變成泥水,濺在他們的身上,就像淚水濺在心上一樣。
悲痛是無限的,可喪假是有限的。盡管喪妻之痛已經將李格非割得遍體鱗傷,可他卻不能一直守在妻子的墓邊,不能把那些來不及親口訴說的思念一一告訴她。
數日之後,李格非帶著失掉一半的心迴到瞭汴京。而這一場離殤,讓小清照墜入瞭無邊的沉默中。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不再去拿著扇子追逐蝴蝶瞭,也不再去池塘邊喂魚瞭,甚至不纏著傢僕帶她去集市看熱鬧瞭。小清照的祖父用乾枯的手把她拉到自己身邊,用他那為數不多的暮年時光陪著這個孩子慢慢長大。伯父李闢非一傢也更加關照這個失去母親、父親又不在身邊的孤苦女孩。
悲傷是一朵雨雲,傾盆大雨之後終究會被風帶走。
小清照慢慢從喪母的悲傷中掙脫瞭齣來,父親也依照當時的慣例續瞭弦。繼母有著和母親一樣的姓氏,也和母親一樣,是書香門第教養齣來的女子。她對小清照視若己齣,她的溫柔和善良拂去瞭濛在小清照心上的陰霾。雖然祖父給瞭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可小清照內心是渴望母愛的。如今久違的母愛像一道陽光,照亮瞭小清照那幽閉的內心深處。
此時,伯父李闢非終於考中瞭進士,離傢做官去瞭。小清照的繼母便接手瞭李傢孩子們的教育。她用一個大傢閨秀的修養和學識,給瞭小清照和堂兄們優秀的教育。日積月纍的閱讀記誦使得這個天資聰穎的女孩越發顯齣瞭不同尋常的靈性。李清照的文采不僅遠遠超過同齡的孩子,有時甚至能寫齣令飽讀詩書的繼母驚艷的詞句來。繼母將小清照的日常習作寄往汴京,她把這份對女兒纔華的驚艷,毫無保留地分享給瞭李格非。妻子的賢淑,女兒的聰慧,讓獨自在外的李格非感到莫大的欣慰。這欣慰同時也是動力,如果仕途順利的話,應該很快就能把傢人接到自己身邊吧,李格非這樣想。
繼母對李清照的嗬護是雙倍的,李格非不在身邊,她便加倍對小清照好,讓小清照的生活充滿瞭親情的芬芳。即使後來繼母生瞭一個男孩,她也絲毫沒有冷落小清照。那被親情嗬護著的纔情,在小清照的心中茁壯地成長起來。
繼母的孩子被取名李遠,李傢有瞭香火,小清照有瞭弟弟。她再也不像從前那樣,沒事就跑齣去玩瞭。她把編花籃、捉蝴蝶、逛街、摘花摘果子、蕩鞦韆的時間都用來逗弟弟玩瞭。看著弟弟在繼母的懷裏或哭或笑,她仿佛看見瞭小時候的自己。有時小清照也會想,小時候,母親也是這樣抱著我的嗎?不過這樣的疑問並不會帶著悲傷的情緒,因為在繼母溫柔的敘述裏,母親變成花仙子瞭,她要到另一個貧瘠的世界,栽齣滿世界的花來。
弟弟在小清照的陪伴下慢慢長大瞭,他牙牙學語的時候,李清照便和著他隨意發齣的音節填詞。每每填到精彩處,繼母不由拊掌稱贊,李清照這塊璞玉漸漸被書香打磨齣瞭精美的輪廓。
……
前言/序言
臨水照花人
她從曆史長河的那頭泛舟而來,曳地的長裙上綉滿瞭華麗的詞章。而裙擺,卻迎風甩齣瞭哀傷的弧度,一如她那掛著淚的嘴角。這孱弱哀傷的女子,涉過韆百年的光陰,來到我的眼前。
青史和你我都記得她的名字。
無憂無慮的兒童時代,初露鋒芒的少女時代,甜蜜溫馨的初婚時代,她的前半生,像是得到上帝垂簾般順當。而人生的形狀,其實是一條拋物綫啊。
像是從雲端摔落到泥沼裏,這個不知睏苦為何物的女子,披著一身閃耀的詩名,在泥潭裏跌跌撞撞地爬起,走嚮她跌宕崎嶇的後半生。
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她“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她“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她“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她是李清照。
她在屬於自己的時代裏,聲名加身,纔名遠揚。她那些或清麗、或哀婉、或豪放、或深沉的詞章,是宋代文學史上最獨特的風景。
她在不屬於她的時代裏,韆古留名,萬古流芳。她那些或綺麗、或憂傷、或曠達、或低迴的詩文,是中華文學史上一座傲立的豐碑。
兒時第一次讀到她的詩詞,是那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此磅礴的豪情,教人怎看得齣是女子手筆?可她就是這麼個真真切切,柔到骨子裏,又硬到靈魂裏的女子。
這世間有那麼多女子,唯有這一位,活成瞭自己筆下的詞。
易安,後來,經曆過離散的她這麼稱呼自己。我想推開那些靈性的詞句走近她,我想剝開那些生脆的光陰看清她,於是我寫下她的一生,用並不美的筆墨。可越是走近她,越發現那些塵封在曆史深處的故事裏,還留存著她沒來得及寫下的字句。她的每一滴淚,每一聲嘆息,都是一個個隱藏在時光裏的韻腳,是解開傳奇人生的密碼。
當年她每一次落筆,寫下的是心情。而如今我們每一次翻閱,看到的是人生。我想就這麼靜靜地依偎著她的故事,看歲月握著她的手,教她在紙上留下韆年不乾的墨跡。
噓,輕點,彆說話,彆驚擾瞭易安的夢。
《宋代詞壇的璀璨星辰:女性視角下的文學群像》 本書並非李清照個人傳記,而是聚焦於宋代詞壇中,與李清照身處的時代背景、文化思潮緊密相關的其他重要女性詞人及其創作群像的一部深入研究。 緒論:閨閣之外的聲聲慢 宋代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詞這種文體在市民階層和士大夫階層中達到瞭鼎盛。在主流的目光往往聚焦於蘇軾、辛棄疾等男性大傢時,一批傑齣的女性詞人以其細膩入微的筆觸和獨特的生命體驗,為宋詞增添瞭不可或缺的色彩。本書將立足於“他者”的視角,構建一個以宋代女性群體文學創作為核心的文化地圖,探討她們在特定曆史時空下,如何以詩詞為載體,錶達對傢國、閨閣、情感的復雜認知。 第一章:宋代女性文學的社會土壤與文化空間 本章深入剖析瞭宋代社會結構對女性文化生活的塑造。宋代理學思想的興起,一方麵對女性的社會活動空間進行瞭規範,另一方麵,在相對安定的城市生活中,私傢園林、閨閣以及傢庭內部的文化交流卻日益繁榮。我們考察瞭宋代士大夫傢庭中對女性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在書法、繪畫和詞麯方麵的培養,這為女性詞人的齣現提供瞭必要的文化基礎。 重點探討瞭以下幾個側麵: 1. “纔女”的社會建構: 宋代社會如何定義並贊揚“有纔德”的女性,這種贊揚背後的社會期待與壓力。 2. 詞的“婉約”傳統與女性特質: 婉約一派的詞風,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女性擅長的領域,但本書將辯證分析,這種歸類是否掩蓋瞭女性創作中潛在的豪放、詠史等主題的探索。 3. 私人領域與公共錶達的張力: 女性詞人如何處理私人情感的抒發與社會規範之間的界限。 第二章:婉約餘韻:吳越與北宋中期的閨閣詞風 本書將目光投嚮與李清照早期風格有所呼應,但又各有側重的幾位重要女性詞人。 硃淑真(1135-約1180): 被譽為“宋代最不幸的纔女”。她的詞作集中體現瞭北宋末年,尤其是在南渡前後,女性對愛情幻滅、婚姻不幸的深刻體驗。我們將重點分析其詞作中對“幽怨”與“執著”的復雜錶達,例如她對“還淚”意象的反復運用,以及其詞作在民間流傳的廣度。 薛濤的遺産與宋代的繼承: 考察唐代薛濤對後世女性詞風的影響,並分析宋代早期女性詞人如何將這種“閨怨”主題轉化為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問。 張玉娘與“詠物”之美: 選取另一位流傳作品不多的女性詞人,分析其在有限的篇幅內,如何通過對日常器物、花草的描摹,寄托身世之感,展現一種含蓄而深沉的生命哲學。 第三章:國破山河碎:南渡時期女性詞人的傢國情懷 靖康之變不僅顛覆瞭北宋的王朝格局,也徹底改變瞭士大夫階層,自然也深刻地影響瞭女性的創作主題。本書將研究一批在南宋時期,其詞風從個體傷感到傢國之痛轉型的女性詞人。 秦觀之女(或其門下女性): 探討瞭在男性詞人如秦觀、賀鑄等影響下成長的女性,她們如何繼承瞭對亡國之痛的敏感性,並在詞中體現齣一種深沉的、帶有知識分子悲劇色彩的哀傷。 蜀中遺老的閨閣迴響: 聚焦於四川、福建等地,在戰亂中幸存或流離的女性詞人,她們的創作往往融閤瞭對故土的眷戀和對時局的無奈,這種復雜情緒在婉約的框架下,展現齣不輸於男性愛國詞的力度。 本章將側重分析女性在抒寫傢國之痛時,不同於男性詞人之處:她們往往通過對故園景物的追憶、對親人離散的描繪,來側麵烘托國破的慘烈,構建瞭一種“由小見大”的悲劇美學。 第四章:詞壇的邊緣與交集:女性詞人與男性文人的互動網絡 宋代文人圈子並非完全排斥女性。本書試圖描繪齣一條交織的文化網絡,探討女性詞人與周邊男性文人(包括但不限於其父兄、夫婿或文友)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1. 題贈與唱和: 分析女性詞作中常見的相互唱和現象,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幫助她們的作品得以流傳。 2. 身份的保護傘: 探討女性的纔情是如何被父權社會所“圈養”和“展示”的,以及這種“保護”帶來的創作限製。 3. 詞格的互相滲透: 研究女性詞人如何吸收男性詞人(如柳永的都市風情、蘇軾的曠達意境)的元素,並將其融入自身獨特的女性視角,實現風格上的創新與融閤。 結語:未盡之聲與曆史的留白 本書最後對宋代女性詞群的整體貢獻進行總結,認為她們的齣現極大地拓寬瞭宋詞的錶現領域,深化瞭對日常情感和個體命運的哲學思考。同時,我們也正視曆史對這些女性詞人的記載的稀疏和作品的散佚,強調對這些“未盡之聲”的搶救性研究和持續關注的必要性。她們的詞作,是宋代文化自信與社會變遷中最細膩、也最真實的迴響。 (全書引文豐富,結閤瞭宋代地方誌、文人筆記及現存的詞集進行多維度考證,旨在還原一個立體的宋代女性文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