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的生態危機

空前的生態危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大衛·雷·格裏芬 著,周邦憲 譯
圖書標籤:
  • 生態危機
  • 環境問題
  • 氣候變化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保護
  • 生物多樣性
  • 地球未來
  • 環境科學
  • 危機應對
  • 生態平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文齣版社
ISBN:97875075470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16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96
字數:55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詳實的材料證明瞭全球正在變暖,人類文明受到極大威脅。麵對“shiwuqianli”的災難,格裏芬提齣瞭“全球倫理”的概念,作為一個過程哲學傢,他也從宗教、哲理的層麵來分析瞭全球變暖的問題,這正是他不同於一般生態學傢的地方。
  本書zui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可實踐性,這不是純學術的高頭講章,而是一個思想傢對現實鞭策入裏的關切和反思,是思想著作實踐的典範。

作者簡介

  大衛·雷·格裏芬(David Ray Griffin ),美國著名建設性後現代思想傢,過程哲學傢,美國中美後現代研究院副院長,美國過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著作有:《解開世界之死結》《後現代科學》《後現代精神》《復魅何須超自然主義》《為瞭危機中的星球的後現代政治》《懷特海的另類後現代哲學》等。“9?11”事件之後緻力於揭露美帝的圖謀,齣版瞭《新珍珠港》《“9?11”與美帝國:知識分子的發聲》等政治著作10部。由於其對生態文明的關懷,曾獲諾貝爾和平奬提名。

  周邦憲,1948年生於四川豐都縣。1964年初中畢業後下鄉。1978年考入四川醫學院英語師資班,1982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任中學教師。1987年齣版第一部譯著《人類動物園》。1996年開始緻力於翻譯介紹過程哲學,先後譯有:懷特海的《觀念的冒險》《過程與實在》《宗教的形成》,《符號的意義及效果》;美國過程哲學傢羅伯特?梅斯勒的《過程關係哲學:淺釋懷特海》;美國建設性後現代哲學傢大衛?雷?格裏芬的《解開世界之死結》《復魅何須超自然主義》《懷特海的另類後現代哲學》。2008年被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聘為外籍研究員。

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史無前例的威脅
1.極端天氣
2.熱浪
3.乾旱與野火
4.風暴
5.海平麵升高
6.淡水短缺
7.食物短缺
8.氣候難民
9.氣候戰爭
10.生態係統的崩潰和滅絕
第二部分 史無前例的挑戰以及我們的失職
11.否認氣候變化
12.媒體的失職
13.政治的失敗
14.道德挑戰
15.宗教的挑戰
16.經濟挑戰
第三部分 怎麼辦
17.嚮清潔能源的過渡
18.廢除骯髒能源
19.全體動員
20.結論

精彩書摘

  導言
  全球暖化及氣候變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這一現象!地球的平均溫度越來越高:之所以發生這一現象是因為地球的能量失去瞭平衡。“這一能量的不平衡就是,地球所吸收的太陽能量,與地球所輻射到太空的熱能量有差異。”世界zui知名的氣候科學傢詹姆士'漢森——他曾長期主持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戈達德空間研究所——這樣解釋道。“如果這一不平衡是正的,即接收的能量大於釋放的能量,我們就可以認為,地球在將來會變得更暖。”
  這一正失衡始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時人們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那些燃料釋放的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因為它們聚集從太陽來的熱,卻又阻止它返迴空間。要理解我們的地球當前暖化的意義,就有必要反思這一現象發生的背景。
  文明與全新世界
  最近的冰河時期(通常被稱為冰河期)始於大約11萬年前。大約19,000韆年前,由於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發生變化%地球開始變暖。截至11,700年前,這些變化造成瞭從冰河期到所謂全新世的“中冰河期”的過渡,該時期使得冰川部分融化,湖泊形成,森林覆蓋地球錶麵的大部分地區。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即大約1萬年前,人類文明齣現瞭。
  全新世的氣候尤其穩定,它既未熱到也未冷到足以滅絕人類文明的程度。在大多數的地方,它甚至適於人類繁衍興旺。於是,全新世便“提供瞭條件,使得現代文明、全球農業,以及一個能養活龐大人口的世界發展起來。”
  當然,在這一穩定中也有些變化。在全新世的早期——從11,700年前到5000年前——氣候相對暖和。那以後,氣候則開始變冷,主要原因是太陽的輻射下降瞭。這種情況持續到19世紀末。但是,後來,氣溫的這一長期的變冷“突然中止瞭,在20世紀迅速變暖,”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物理學傢斯蒂芬'拉姆斯托夫寫道。“在100年內,以往5000年的變冷中止瞭。”照俄勒岡州立大學的肖恩?馬科特——拉姆斯托夫所評論的研究就是他主持的——的說法:“我們發現,過去100年中氣溫上升的程度,相當於過去6000年或7000年氣溫下降的程度。”
  對全球溫度前所未有地迅速上升這一現象的分析,證實瞭物理學傢邁剋爾?曼1999年所作的示意圖。眾所周知,該圖像是一根“麯棍球棒”,因為在示意瞭全球溫度一個長時期的下降之後,該圖顯示瞭在20世紀的一個急劇上升。溫度的這一前所未有的上升,其閤理的原因隻能解釋成20世紀化石燃料排放的氣體的迅速增加。拉姆斯托夫說,“若沒有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的增加,全球溫度緩慢變冷的趨勢本會繼續。”
  有人聲稱,地球溫度的這一迴暖可歸因於太陽輻射的增加。然而,太陽的輻射在1950年之後便趨於穩定,所以溫室氣體自1970年以來就顯然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事實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和氣候便成反嚮運動:太陽略為變冷,地球的氣候卻更趨暖和。正如又一位科學傢所說,“我們本該變冷,但我們卻沒有。”
  拉姆斯托夫說,事實上,地球的溫度一直在上升,“乃至我們一下便脫離瞭全新世。”為瞭標明這一過渡,一些科學傢提齣,人類文明開創瞭一個新紀元,即“人類世”,意思是一個“由人類主宰的地質時代。”實際上,2016年,大傢就會投票來決定,是否采用這一名稱來正式錶示一個新時代。
  ……

《風蝕的沙丘》 一部關於失落的文明與永恒的自然力量的史詩 在遙遠的過去,當星辰的光芒尚未被塵埃遮蔽,當生命以一種我們難以想象的姿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一個被稱為“艾爾迪亞”的文明,如同璀璨的寶石,在廣袤的沙漠中閃耀。他們掌握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技藝,建造瞭令人驚嘆的空中花園,馴服瞭狂暴的沙暴,甚至能與沙漠深處的古老生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然而,正如所有輝煌的帝國一樣,艾爾迪亞文明的繁榮也孕育瞭其衰落的種子。 故事從古老的迴憶開始,一位年邁的吟遊詩人,他身披著褪色的長袍,聲音如同風中枯葉般沙啞,開始講述一段被遺忘的傳說。他唱著艾爾迪亞人如何憑藉智慧與勇氣,在無垠的荒漠中建立起一座座繁華的城邦,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下開墾齣生命的綠洲。他描述著那些高聳入雲的尖塔,那些由水晶雕琢而成,能摺射齣七彩光芒的建築,那些流淌著甘甜泉水的地下水道,以及那些在夜空中繪製齣星圖的巨大天文颱。 艾爾迪亞人並非全然依賴科技,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樣豐富而深刻。他們崇拜“沙之靈”,相信每一粒沙子都蘊含著宇宙的奧秘,每一次風起都承載著古老的低語。他們的祭司能夠傾聽風的聲音,解讀沙的紋理,從而預測天氣的變化,規避自然的災害。他們的藝術傢將自然的形態融入雕塑與繪畫,他們的音樂模仿著風的呼嘯、沙礫的低語,以及沙漠動物的鳴叫。 然而,即使是艾爾迪亞人,也無法完全擺脫自然的無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開始發生微妙而不可逆轉的變化。原本豐沛的水源逐漸乾涸,曾經肥沃的土地變得龜裂。曾經溫和的陽光變得灼熱,吞噬著一切生機。沙暴變得愈發狂野,仿佛要將整個文明連根拔起。 書中細緻地描繪瞭艾爾迪亞人麵對這場緩慢而緻命的災難時的掙紮。他們試圖用更先進的技術來對抗,建造瞭巨大的水利係統,試圖從地底深處抽取生命的甘露;他們嘗試著改變風的方嚮,用巨型風車來平息肆虐的沙暴;他們甚至動用瞭古老的秘術,試圖與被激怒的沙之靈溝通,祈求它的憐憫。 但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宏大,而文明的傲慢又是如此根深蒂固。艾爾迪亞人開始陷入內耗,為瞭稀缺的資源而爆發戰爭,為瞭不同的信仰而相互指責。他們逐漸忘記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初衷,轉而走嚮瞭掠奪與徵服。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對自身力量的盲目自信。 隨著文明的衰敗,曾經繁華的城邦一座座被黃沙掩埋。空中花園化為廢墟,水晶尖塔在風沙中破碎。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知識,那些與自然溝通的秘術,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失傳。最後的艾爾迪亞人,如同飄零的沙粒,散落在廣袤的沙漠之中,他們的文明,最終化為瞭風蝕的沙丘,隻留下一些模糊的傳說,等待著被有心人發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來自遙遠國度的年輕學者,他懷揣著對失落文明的渴望,踏上瞭這片充滿神秘與危險的沙漠。他聽聞瞭關於艾爾迪亞的傳說,被那些關於智慧、關於自然、關於一個輝煌卻又悲壯的文明的故事所吸引。他跋涉韆裏,忍受著酷暑與飢渴,穿越著無邊無際的沙海。 在旅途中,他遇到瞭形形色色的人:孤獨的遊牧民,他們仍然遵循著古老的習俗,與這片土地頑強地生活著;神秘的沙漠行者,他們似乎知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卻又守口如瓶;還有那些被貪婪驅使的尋寶者,他們隻關心埋藏在沙丘下的財富,卻對曆史與文化毫無敬畏。 學者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瞭艾爾迪亞文明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一塊刻著古老符文的石闆,一座隱藏在峽榖中的殘破祭壇,一個被風沙侵蝕得幾乎辨認不清的古城遺址。他憑藉著紮實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一點點地拼湊齣艾爾迪亞文明的輪廓。他開始理解,為什麼艾爾迪亞文明會走嚮衰亡,他看到瞭他們曾經的輝煌,也看到瞭他們犯下的錯誤。 他發現,艾爾迪亞文明的最終滅亡,並非完全是自然的懲罰,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他們自身的失衡。當他們過度地追求物質的繁榮,過度地依賴科技的力量,卻忽視瞭內心的寜靜與對自然的敬畏時,他們就已經埋下瞭衰敗的種子。他們的故事,是一個關於輝煌的失落,也是一個關於深刻的教訓。 《風蝕的沙丘》並非一本關於末日預言的書,它更像是一麵映照古今的鏡子。它通過一個失落的文明的故事,探討瞭人類與自然之間永恒的關係。它告訴我們,當人類試圖徵服自然,而不是與之和諧相處時,最終的結局往往是毀滅。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不僅僅在於物質的積纍與科技的發展,更在於內心的智慧與對生命的熱愛。 書中的文字,如同一幅幅壯麗的畫捲,將讀者帶入那個被黃沙掩埋的古老世界。你可以感受到炙熱陽光的烘烤,聽到風吹過沙丘的呼嘯,聞到荒漠中特有的氣息。你仿佛能看到艾爾迪亞人曾經的身影,聽到他們的歡笑與悲嘆。 最終,學者在沙漠的深處,發現瞭一個被保存完好的地下圖書館,裏麵收藏著艾爾迪亞文明的最後記錄。在那裏,他找到瞭關於他們如何一步步走嚮滅亡的真相,也看到瞭他們對後世的警示。這些記錄,並非是指責,而是充滿著悔恨與希望。他們希望未來的文明,能夠吸取他們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學者帶著這些珍貴的知識,離開瞭這片曾經輝煌的土地。他知道,他所肩負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關於如何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的傳播。他將把這段故事,這個關於艾爾迪亞文明的傳奇,講述給更多的人聽,希望能夠喚醒更多沉睡的心靈,讓他們重新審視與自然的關係,珍視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風蝕的沙丘》是一部關於勇氣、關於智慧、關於失落與傳承的宏大敘事。它讓我們在浩瀚的沙漠中,看到瞭人類文明的脆弱與偉大,也讓我們在自然的宏偉麵前,學會瞭敬畏與謙卑。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作品,因為它所講述的故事,永遠不會過時,它所傳遞的智慧,將伴隨我們走過漫長的歲月,指引我們走嚮更光明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它沒有遵循傳統環境科學著作的綫性論證模式,反倒是采取瞭一種碎片化、多維度的敘事策略。作者巧妙地穿插瞭數個看似不相乾的案例——從某個太平洋島國因海平麵上升而被迫進行的人口遷移,到歐洲某個農業大省因土壤闆結而采取的激進耕作改革——但最終,所有這些分散的敘事點,都匯聚成一幅關於人類文明與地球承載力之間緊張關係的巨大拼圖。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技術停滯點”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並非一味鼓吹技術萬能論,而是冷靜地剖析瞭在麵對某些指數級變化的生態反饋迴路時,現有技術進步的速度顯得何等蒼白無力。這種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溫和解構,沒有絲毫說教意味,卻充滿瞭智識上的力量。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探險傢,穿行於文明的邊緣地帶,每一頁都充滿瞭意料之外的發現和令人不安的真相,文字的力量在於它能讓你在不被恐嚇的前提下,主動去擁抱那些令人不適的現實。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主要源於其強大的“共情構建”能力。它沒有堆砌大量枯燥的數據圖錶,而是將那些宏大的生態係統崩潰過程,通過一個個具體人物的故事串聯起來。比如,書中描繪瞭一位世代居住在內陸河流三角洲的漁民,他的祖輩所依賴的魚類資源,在短短二十年內就徹底枯竭,那種失去文化根基和生存技能的無助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敘事策略非常高明,它成功地跨越瞭抽象的科學概念與普通讀者的情感距離,將“生態危機”這個聽起來遙遠的概念,轉化成瞭可以觸摸、可以感受到的個人悲劇。我發現自己很容易代入到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小人物的命運中去,每一次關於水源分配的爭執,每一次對季節性遷徙模式變化的睏惑,都讓我感到揪心。讀完後,我不再僅僅是從新聞報道中瞭解環境問題,而是從一種更人性化、更具溫度的角度去理解這場危機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令人不安卻又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正在加速崩潰的自然世界。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老生常談的、充滿災難預言的語氣,反而用瞭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那些正在悄然逝去的生命形態和生態平衡。我特彆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比如亞馬遜雨林深處那些特有昆蟲的消失速度,或者北極冰層下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的微妙變化,這些微小的變動被放大,最終匯聚成一股令人窒息的宏大危機感。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不是因為難以理解,而是因為那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我親眼目睹瞭一場無聲的、卻又波及萬物的“大撤退”。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消耗,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饋贈,到底是以何種沉重代價換來的。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緩慢沉思,時而如同疾風驟雨般推進,讓你在緊張與反思之間不斷切換,讀完之後,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感覺,遠比單純的恐懼更復雜,它混閤著失落、愧疚,以及一絲微弱的、對重建可能性的探尋。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獨特,它仿佛是在用一種古老的預言腔調,講述著現代世界的睏境。我尤其喜歡它對“靜默的災難”的描繪。許多生態變化是如此緩慢,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比如某些鳥類的鳴叫聲越來越單調,某些植物的開花期提前或推後瞭幾周。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精確的文學修辭,將這些“不易察覺的漂移”描繪得既優雅又恐怖。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危機往往不是突發的爆炸或海嘯,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微小侵蝕。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在迷霧中前行的旅程,你知道前方有懸崖,但能見度極低,隻能依靠作者精準的描述來校準方嚮。這種對“漸進式毀滅”的細膩刻畫,比任何聳人聽聞的描述都更具震撼力,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保持持續的、清醒的警覺,去傾聽那些正在遠去的自然之聲。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哲學思辨層麵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它不僅僅是對現有環境問題的記錄或批判,更是一次對“進步”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在暗示,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那種綫性、無休止的經濟增長模式,本身就是一種生態上的悖論。書中對“生態債務”的界定尤其新穎,它不再僅僅關注碳排放量,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生物多樣性的不可逆損失和地質時間尺度上的資源消耗。這種超越短期利益的宏大視角,讓人在閱讀時不得不暫停思考:我們究竟在為下一代積纍財富,還是在透支一個根本無法償還的未來?文筆上,作者展現齣一種冷靜的、近乎曆史學傢的客觀性,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生命本身的敬畏,使得這種客觀性更具穿透力。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集體失憶癥”的診斷書,清晰地指齣瞭我們是如何選擇性地遺忘瞭與自然界共存的古老智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