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6~2017)

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6~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自然之友 著
圖書標籤:
  • 環境科學
  • 環境政策
  • 中國環境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監測
  • 環境治理
  • 生態文明
  • 環境問題
  • 報告
  • 2016-2017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707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308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環境綠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涉及新環保法*一年實施情況評析,綠色金融、電力、經濟總體運行情況,中國能源係統與低碳轉型和國際氣候談判,2015年環境立法、環境刑事司法發展趨勢及環評製度改革,汙水廠的汙泥睏局、生活垃圾管理、瓶裝水和飲用水安全、自然教育行業的發展,以及《中國自然觀察》的解讀和對《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的觀察。書中還梳理瞭當年的環保大事件、政府公報、法律法規、民間組織報告、民間環保組織概況等。

目錄

Ⅰ 總報告
1 生態文明建設:亟須綜閤性配套與措施落地
  ——寫在地質年代“人類世”開端之年【李 波】/001
  一 2015~2016年度環境大事迴顧/002
  二 本書重點介紹/004
  三 不同視野中的展望和期待/017

Ⅱ 特彆關注
2 新環保法實施一年迴顧與展望【呂忠梅】/022
3 2015:規劃環評的掙紮與陣痛【劉伊曼】/035

Ⅲ 經濟新常態
4 經濟新常態創造中國綠色善治窗口期【張世鞦】/057
5 2015年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迴顧【郭沛源 蔡英萃 吳艷靜 劉玉俊 楊方義】/067
6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電力行業趨勢【張 凱】/077

Ⅳ 氣候變化與能源
7 能源革命開局:可再生能源發展麯摺前行【袁 瑛】/094
8 中國能源係統:在供需平衡中實現低碳轉型【趙 昂 林佳喬】/102
9 從後哥本哈根到後巴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挑戰【陳冀俍】/117

Ⅴ 政策與治理
10 2015年環境立法亮點與不足【郤建榮】/131
11 環境刑事司法的發展趨勢【喻海鬆 馬 劍】/138
12 2015:環評製度改革亟須加快速度【嚮 春】/146

Ⅵ 城市環境
13 中國汙水廠汙泥睏局待解【崔 箏】/157
14 生活垃圾管理“十二五”規劃成績單【毛 達】/164
15 從瓶裝水到飲用水安全:2015年度觀察【劉虹橋】/176
16 中國自然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劉正源 王清春】/187

Ⅶ 自然生態
17 生態文明視野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迴顧與前瞻【莽 萍】/204
18 解讀首期《中國自然觀察》報告
  【聞 丞 王 昊 顧 壘 史湘瑩 鬍若成 羅 玫 鍾 嘉】/216

Ⅷ 大事記
19 2015年環境保護大事記/243

Ⅸ 附錄
20 2015年度環境領域政府公報匯總/247
21 公眾倡議/250
22 年度評選及奬勵/256
23 2015年中國民間環境報告/261
24 民間環保組織列錶(2015)/276

25 後 記/292
26 自然之友簡介/294
27 “環境綠皮書”調查意見反饋錶/296

Abstract/298
Contents/300
《新航程:中國環境發展新格局與綠色未來》 序言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全球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等嚴峻問題,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嚮。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和製造業強國,中國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自身人民的福祉,更對全球生態安全與繁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新航程:中國環境發展新格局與綠色未來》一書,並非簡單羅列過去一年(或特定時期)的環境數據和政策總結。它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在過去一段時期內,麵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挑戰,所展現齣的戰略性轉變、創新性實踐以及前瞻性思考。本書將視角放諸於更宏闊的曆史維度和更長遠的未來願景,力圖勾勒齣中國環境發展的“新航程”——一條從“量的增長”嚮“質的提升”邁進,從“末端治理”嚮“源頭預防”轉變,從“被動應對”嚮“主動塑造”綠色未來的關鍵轉型之路。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一係列關鍵性的節點,審視中國環境治理體係的重塑、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化、綠色發展動能的培育、以及全社會參與環境治理的共識構建。我們不迴避挑戰,也不誇大成就。我們關注的是,在政策的推動、科技的革新、市場的引導以及公眾的參與下,中國正如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探索一條符閤自身國情、又與世界潮流相符的獨特綠色發展道路。 第一部分:轉型之翼——國傢戰略與政策革新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在過去一段時期內,中國環境發展領域所經曆的戰略性調整與政策性革新。我們將首先審視“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核心理念的提齣及其如何滲透到國傢發展的各個層麵。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環保口號,而是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指導思想,體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突齣位置。 頂層設計的變革: 詳細梳理新時期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麵的宏觀戰略部署,包括國傢發展規劃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傾斜,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我們將分析這些頂層設計如何為環境治理提供堅實的製度保障,例如,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對汙染企業“零容忍”的態度,以及對生態保護紅綫的劃定。 機構改革與職能重塑: 深入分析生態環境部成立及其職能整閤的意義。這一改革不僅是機構的調整,更是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深刻變革,旨在解決過去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形成統一、高效的環境監管體係。我們將探討其在環境執法、風險評估、汙染防治等方麵的具體成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內涵: 深刻解讀這一重要論斷的哲學意蘊和實踐價值。它不僅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顛覆,更是對生態價值的重新認識。我們將分析這一理念如何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轉變發展思路,將環境保護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産業升級。 生態補償機製的探索與完善: 關注國傢在生態補償方麵所做的努力,包括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補償試點,以及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財政轉移支付。我們將探討這些機製如何激勵生態保護行為,彌閤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誰保護、誰受益”的良性循環。 國際閤作與責任擔當: 審視中國在應對全球環境挑戰中扮演的角色。從積極參與《巴黎協定》到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我們將分析中國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國際貢獻,以及在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體係改革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綠色引擎——經濟發展與産業轉型 本部分將聚焦於中國在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過程中,如何將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有機結閤,培育綠色發展的新動能。這不是簡單的“捨經濟保環保”的二元對立,而是“以綠促發展”的辯證統一。 能源結構的優化與清潔能源的崛起: 詳細分析中國在推動能源革命方麵的成就。我們將探討煤炭消費占比的下降,以及風能、太陽能、水電等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同時,關注核能、氫能等新興能源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前景。我們將分析這一轉型對能源安全、大氣汙染治理以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意義。 工業領域的綠色升級: 關注傳統工業部門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實現節能減排和清潔化生産。我們將探討落後産能的淘汰,以及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的推廣。例如,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轉型案例,以及其對環境質量改善的貢獻。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 重點分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裝備、清潔生産技術等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將探討這些産業如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同時為環境保護提供解決方案。關注相關政策支持、市場準入以及技術創新在其中的作用。 循環經濟與資源高效利用: 深入闡述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我們將關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業副産品綜閤利用、以及再生資源的迴收體係建設。例如,城市礦産、農作物秸稈、電子廢棄物等的處理與再利用,旨在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綠色金融的創新與發展: 探討綠色金融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我們將關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産品的創新,以及如何引導社會資本流嚮綠色産業。分析綠色金融如何降低融資成本,提升綠色項目的市場競爭力。 綠色消費的引導與倡導: 關注消費者在綠色發展中的角色。我們將探討綠色産品的認證與推廣,以及如何通過宣傳教育,提升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形成綠色消費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守護藍天碧水——汙染防治攻堅與生態修復 本部分將重點關注中國在汙染防治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以及在生態修復方麵的積極探索。這部分內容將充滿具體的案例和直觀的成果,展現環境治理的決心與成效。 大氣汙染防治的“組閤拳”: 詳細迴顧和分析中國在治理大氣汙染方麵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包括“藍天保衛戰”的推進。我們將關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汙染治理,以及機動車、工業鍋爐、揚塵等汙染源的管控。數據將是重要的支撐,如PM2.5濃度下降、重汙染天氣減少等。 水汙染防治的“生命綫”守護: 探討中國在保障飲用水安全、改善江河湖泊水質方麵所做的努力。我們將關注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農業麵源汙染的治理,以及黑臭水體的治理與生態修復。關注“河長製”、“湖長製”的推行及其效果。 土壤汙染防治的“隱形殺手”應對: 審視中國在土壤汙染治理方麵的策略。我們將關注耕地、工業用地、建設用地的土壤汙染調查、風險評估與修復。探討如何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以及城市土壤環境的安全。 固體廢物汙染環境的治理: 關注生活垃圾分類、危險廢物監管、以及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我們將探討填埋場、焚燒廠的環保標準提升,以及“無廢城市”建設的進展。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篇章: 關注中國在保護海洋生態、治理近海汙染方麵的努力。我們將探討海岸帶的保護與修復,海洋垃圾的清理,以及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關注國傢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國傢公園等方麵的保護力度。我們將探討森林、濕地、草原的生態修復工程,以及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和公眾參與。 環境風險防範與應急管理: 探討中國如何加強環境風險評估,提升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關注化工園區、尾礦庫等重點領域的風險管控,以及環境應急預案的製定與演練。 第四部分:共治共享——公眾參與與綠色未來 本部分將超越政策和技術的層麵,聚焦於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格局,以及對未來綠色發展的展望。 環境信息公開與透明度提升: 關注政府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麵的努力,包括空氣質量、水質、企業排汙等信息的發布。探討如何通過信息公開,提升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公眾參與的多元化途徑: 探討公民、社會組織、媒體在環境治理中的角色。我們將關注環境舉報、公眾聽證、環保倡議等多種形式的公眾參與。關注“綠色生活方式”的推廣,以及誌願環保活動的開展。 環境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育: 關注環境教育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作用。探討如何通過普及環境知識,提升公民的環境素養,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 科技創新賦能綠色發展: 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遙感技術等在環境監測、汙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的應用。探討科技如何成為驅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綠色發展理念的社會傳播與文化構建: 關注如何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文化,形成全社會的共識。探討通過媒體宣傳、文化活動等方式,提升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展望綠色未來: 本部分將以開放性的姿態,對中國未來綠色發展的趨勢進行預測和探討。我們將關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化,以及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可能扮演的更重要角色。本書將以對中國綠色未來的希望與憧憬作結,鼓勵所有讀者加入到這場偉大的綠色航程中來。 《新航程:中國環境發展新格局與綠色未來》一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多元、深刻的中國環境發展圖景。它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份對未來的期許,一個關於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探索。我們相信,通過對過去的迴顧、對現實的審視以及對未來的展望,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在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道路上所付齣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示與前行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體驗來說,這份報告的語言風格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既保持瞭學術研究應有的嚴謹和精確,又巧妙地避免瞭過度陷入晦澀難懂的行話。它似乎懂得如何與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對話。在闡述一些前沿的環境科學概念時,作者團隊使用瞭大量精確的措辭,確保瞭信息的準確無誤;然而,在引入案例分析和政策解讀的部分,語言又變得更加流暢和富有洞察力,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這種“文風的切換”處理得非常自然,讓報告在保持專業深度的同時,也具備瞭相當的吸引力。我尤其欣賞那些在關鍵論點後附帶的精煉總結,它們如同燈塔一般,幫助讀者在信息流中迅速定位核心觀點,極大地提高瞭信息吸收的效率。

評分

初翻閱這份報告的章節標題和大緻內容結構時,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宏大敘事的磅礴氣勢。它似乎不僅僅局限於羅列枯燥的數據點,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具有時間軸和空間感的環境變遷全景圖。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我仿佛站在一個高空俯瞰點,審視過去一年中各個領域環境挑戰的交織與演變。報告在處理復雜議題時的邏輯鏈條設計得非常嚴密,從宏觀政策的製定到微觀執行層麵的具體案例分析,層層遞進,幾乎沒有留下明顯的邏輯斷裂。這使得即使我對某些專業術語不太熟悉,也能藉助前文的鋪墊和後續的解釋,逐步理解其深層含義。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對於把握整體趨勢至關重要,它避免瞭報告流於錶麵化或碎片化的風險,確保瞭信息的有效傳遞和知識的係統構建。

評分

這份資料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或許是它對於數據可視化的精心運用。我翻閱過很多官方報告,但很少有能將復雜的數據轉化為如此直觀、富有衝擊力的圖錶的。這些圖錶不僅僅是用來“裝飾”文本的,它們本身就成為瞭講述故事的重要角色。例如,某張關於資源消耗趨勢的對比圖,通過色彩和比例的變化,瞬間就將潛在的環境壓力具象化瞭,其傳遞的信息量甚至超過瞭旁邊的幾段文字描述。這種“圖勝於言”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原本可能隻對專業人士有吸引力的主題,變得對更廣泛的關注者具有教育意義和警示作用。這種對視覺傳達力量的充分挖掘,是這份報告的一大亮點。

評分

總體而言,閱讀這份報告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深度參與的環境政策研討會。它提供的視角是多維度的,不僅關注瞭我們肉眼可見的環境汙染問題,更深入地探討瞭驅動這些問題的經濟結構、技術瓶頸和治理機製。報告中對未來趨勢的預測部分,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綫性外推,而是引入瞭多種情景分析,這體現瞭一種審慎且負責任的研究態度。它沒有提供廉價的樂觀或悲觀的結論,而是將復雜性擺在讀者麵前,鼓勵我們去思考背後的多重製約因素。這份報告的價值,不在於它給齣瞭所有答案,而在於它精準地提齣瞭最關鍵的問題,並以無可辯駁的論據支撐起探討的空間,無疑是一份極具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的案頭必備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手感,配閤著封麵那冷靜而富有思考感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在想,作為一份厚重的年度報告,它在外在形式上能做到如此考究,想必內容上也是經過瞭精雕細琢的。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不錯,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我特彆欣賞那種細節上的把控,比如目錄的清晰排版,圖錶的配色方案,都體現齣製作團隊的專業和對讀者體驗的重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它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願意把它擺在書架上,隨時可以取閱。這對於一本關乎國傢宏觀議題的專業性著作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一個加分項,它成功地在嚴肅性與可讀性之間搭建起瞭一座美觀的橋梁。這種對“形式服務於內容”的理解,讓我對接下來要深入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畢竟,如此精美的外殼下,裝著的必然是經過反復打磨的真知灼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