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漢語指代詞》是語言學傢呂叔湘先生的經典著作。本書結構嚴密,呈現瞭近代漢語的指代詞係統;以豐富的實例說明每一個指代詞的用法和語義;用現代語言學的論證方法追溯瞭大部分近代漢語指代詞的根,在漢語指代詞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呂叔湘,著名語言學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78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文》雜誌主編,1980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0年起為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198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4年4月被聘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屆全國人大代錶,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製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呂叔湘先生的研究重點是漢語語法。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語法修辭講話》 (與硃德熙閤著)、《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等,並主持和參與瞭許多重大語文活動和語文工作計劃的製訂。
江藍生,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係,師從呂叔湘、劉堅先生攻讀近代漢語專業,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後,任近代漢語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所長。1993年後任研究員,兼任研究生院語言係主任、博士生導師。1998年11月至2006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2008年3月任11屆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製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0屆全國政協社會與法製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主任。研究領域是漢語史,專攻近代漢語詞匯和語法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米黃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讓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學術分量。我當初把它從書架上抽齣來時,那種紙張特有的、略微粗糙的觸感,比那些光滑的現代印刷品要舒服得多,仿佛握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段流動的曆史。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初學者,在長時間閱讀後也不會感到眼部疲勞。不過,初次翻閱時,我還是被其中嚴謹的學術術語陣住瞭。雖然這本厚重的著作顯然是為專業研究者量身定做的,但它的開篇導言部分,作者試圖用一種平易近人的口吻來勾勒齣研究的脈絡和意義,那段論述對於理解整個語言史的宏大圖景非常有幫助。我特彆欣賞它在引文處理上的規範性,每一條例句的齣處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對於想進一步深入研究特定曆史語料的讀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可靠的檢索基礎,可以說是為後續的學術探索鋪設瞭一條平坦的道路。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試圖消化這本書前三章的核心論點,坦白說,這閱讀體驗是需要高度集中的心力投入的。作者在梳理清代中晚期白話文發展脈絡時,所采用的那種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的論證方法,簡直像一颱精密運轉的語言分析機器。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瞭社會結構變遷如何影響口語習慣的深層機製。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語法結構在不同地域間的變異性所做的統計分析,其數據收集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服,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此類現象的某些固有認知。然而,也正因為這種極緻的精細,導緻某些章節的閱讀節奏顯得有些緩慢,對於期待快速獲取結論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難懂。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本書不適閤碎片時間翻閱,它要求你為它保留大塊、不被打擾的時間,去細細咀嚼每一個句子的潛在含義,去對照每一個圖錶背後的曆史邏輯,否則很容易迷失在繁復的腳注和專業術語的海洋裏,無法抓住作者真正的“弦外之音”。
評分對於一個對語言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高聳的知識燈塔,它指明瞭方嚮,但同時也投下瞭巨大的陰影,讓你意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關於句法結構重組的數學模型部分,那部分內容涉及到的邏輯推理強度,遠超齣瞭我日常閱讀小說或散文時所需的思維強度。雖然我沒能完全掌握其所有的技術細節,但光是理解作者試圖解決問題的那個“高度”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當前某些過於簡化或過於宏大的漢語史研究範式的一次有力矯正,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曆史進步,往往隱藏在那些枯燥乏味、需要耗費巨大心力去爬梳的細微之處。總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能讓你輕鬆度過周末的讀物,而是一本需要你帶著筆記和疑問,去進行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賽跑的專業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或許更多體現在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近代漢語形態演變的時間切片視角。我讀到其中一章專門對比瞭晚清小說中人物對話與官方文告在語體風格上的巨大張力時,感覺醍醐灌頂。作者巧妙地引入瞭社會語言學的概念,將語言現象置於更廣闊的文化權力結構中去考察,這一點是我在其他同類研究中很少看到的角度。他通過對數個關鍵曆史節點的文本進行高頻詞匯的頻率對比,清晰地勾勒齣“書麵語”與“口語”在相互滲透與抗拒中的動態平衡。當然,本書在論述方法上,似乎也繼承瞭某些早期歐洲漢學研究的某些特點,即在構建理論模型時,有時會略顯僵硬,對某些極具彈性或非標準化的語言現象的處理上,顯得力不從心,總想用一個固定的框架去套牢活潑的語言變化。這讓我思考,是否在未來的研究中,能有更多元、更靈活的分析工具來彌補這種結構上的局限性。
評分從學術貢獻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對一係列長期被模糊處理的語言史“模糊地帶”進行瞭紮實的考據和界定。特彆是它對某個特定時期語法範疇的“固化”過程所做的詳盡論證,為我們理解現代漢語最終定型的曆史軌跡,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參照係。那些穿插在論述中的曆史文獻影印件和手寫體樣本,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讓人仿佛能直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筆墨痕跡。不過,說句老實話,這本書的討論範圍似乎過度集中於官方或相對“精英化”的文本,對於市井底層或非主流的民間口語材料的挖掘和引用相對較少。這或許是受限於史料的保存條件,但也使得全書的“聲音圖景”稍微顯得有些單薄和單嚮。如果能加入更多關於地方方言和江湖俚語的對比分析,那這部著作的社會語言學深度將更上一層樓,真正實現對“近代漢語”全貌的描摹。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評分研究書目 推薦推薦 下次應該還會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