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6~2017)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6~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自然之友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环境政策
  • 中国环境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监测
  • 环境治理
  • 生态文明
  • 环境问题
  • 报告
  • 2016-2017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7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0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环境绿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新环保法*一年实施情况评析,绿色金融、电力、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中国能源系统与低碳转型和国际气候谈判,2015年环境立法、环境刑事司法发展趋势及环评制度改革,污水厂的污泥困局、生活垃圾管理、瓶装水和饮用水安全、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自然观察》的解读和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观察。书中还梳理了当年的环保大事件、政府公报、法律法规、民间组织报告、民间环保组织概况等。

目录

Ⅰ 总报告
1 生态文明建设:亟须综合性配套与措施落地
  ——写在地质年代“人类世”开端之年【李 波】/001
  一 2015~2016年度环境大事回顾/002
  二 本书重点介绍/004
  三 不同视野中的展望和期待/017

Ⅱ 特别关注
2 新环保法实施一年回顾与展望【吕忠梅】/022
3 2015:规划环评的挣扎与阵痛【刘伊曼】/035

Ⅲ 经济新常态
4 经济新常态创造中国绿色善治窗口期【张世秋】/057
5 2015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回顾【郭沛源 蔡英萃 吴艳静 刘玉俊 杨方义】/067
6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行业趋势【张 凯】/077

Ⅳ 气候变化与能源
7 能源革命开局:可再生能源发展曲折前行【袁 瑛】/094
8 中国能源系统:在供需平衡中实现低碳转型【赵 昂 林佳乔】/102
9 从后哥本哈根到后巴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挑战【陈冀俍】/117

Ⅴ 政策与治理
10 2015年环境立法亮点与不足【郄建荣】/131
11 环境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喻海松 马 剑】/138
12 2015:环评制度改革亟须加快速度【向 春】/146

Ⅵ 城市环境
13 中国污水厂污泥困局待解【崔 筝】/157
14 生活垃圾管理“十二五”规划成绩单【毛 达】/164
15 从瓶装水到饮用水安全:2015年度观察【刘虹桥】/176
16 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刘正源 王清春】/187

Ⅶ 自然生态
17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回顾与前瞻【莽 萍】/204
18 解读首期《中国自然观察》报告
  【闻 丞 王 昊 顾 垒 史湘莹 胡若成 罗 玫 钟 嘉】/216

Ⅷ 大事记
19 2015年环境保护大事记/243

Ⅸ 附录
20 2015年度环境领域政府公报汇总/247
21 公众倡议/250
22 年度评选及奖励/256
23 2015年中国民间环境报告/261
24 民间环保组织列表(2015)/276

25 后 记/292
26 自然之友简介/294
27 “环境绿皮书”调查意见反馈表/296

Abstract/298
Contents/300
《新航程:中国环境发展新格局与绿色未来》 序言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制造业强国,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自身人民的福祉,更对全球生态安全与繁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航程:中国环境发展新格局与绿色未来》一书,并非简单罗列过去一年(或特定时期)的环境数据和政策总结。它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挑战,所展现出的战略性转变、创新性实践以及前瞻性思考。本书将视角放诸于更宏阔的历史维度和更长远的未来愿景,力图勾勒出中国环境发展的“新航程”——一条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迈进,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绿色未来的关键转型之路。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一系列关键性的节点,审视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的重塑、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绿色发展动能的培育、以及全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共识构建。我们不回避挑战,也不夸大成就。我们关注的是,在政策的推动、科技的革新、市场的引导以及公众的参与下,中国正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又与世界潮流相符的独特绿色发展道路。 第一部分:转型之翼——国家战略与政策革新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中国环境发展领域所经历的战略性调整与政策性革新。我们将首先审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及其如何渗透到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环保口号,而是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位置。 顶层设计的变革: 详细梳理新时期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宏观战略部署,包括国家发展规划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倾斜,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我们将分析这些顶层设计如何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例如,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对污染企业“零容忍”的态度,以及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机构改革与职能重塑: 深入分析生态环境部成立及其职能整合的意义。这一改革不仅是机构的调整,更是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旨在解决过去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我们将探讨其在环境执法、风险评估、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具体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深刻解读这一重要论断的哲学意蕴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颠覆,更是对生态价值的重新认识。我们将分析这一理念如何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将环境保护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 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与完善: 关注国家在生态补偿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试点,以及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将探讨这些机制如何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弥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谁保护、谁受益”的良性循环。 国际合作与责任担当: 审视中国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中扮演的角色。从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到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们将分析中国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国际贡献,以及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绿色引擎——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如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有机结合,培育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这不是简单的“舍经济保环保”的二元对立,而是“以绿促发展”的辩证统一。 能源结构的优化与清洁能源的崛起: 详细分析中国在推动能源革命方面的成就。我们将探讨煤炭消费占比的下降,以及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关注核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我们将分析这一转型对能源安全、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 工业领域的绿色升级: 关注传统工业部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化生产。我们将探讨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推广。例如,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转型案例,以及其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重点分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清洁生产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将探讨这些产业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为环境保护提供解决方案。关注相关政策支持、市场准入以及技术创新在其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 深入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我们将关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体系建设。例如,城市矿产、农作物秸秆、电子废弃物等的处理与再利用,旨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绿色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探讨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将关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分析绿色金融如何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绿色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绿色消费的引导与倡导: 关注消费者在绿色发展中的角色。我们将探讨绿色产品的认证与推广,以及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守护蓝天碧水——污染防治攻坚与生态修复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中国在污染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积极探索。这部分内容将充满具体的案例和直观的成果,展现环境治理的决心与成效。 大气污染防治的“组合拳”: 详细回顾和分析中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蓝天保卫战”的推进。我们将关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以及机动车、工业锅炉、扬尘等污染源的管控。数据将是重要的支撑,如PM2.5浓度下降、重污染天气减少等。 水污染防治的“生命线”守护: 探讨中国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江河湖泊水质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关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以及黑臭水体的治理与生态修复。关注“河长制”、“湖长制”的推行及其效果。 土壤污染防治的“隐形杀手”应对: 审视中国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策略。我们将关注耕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与修复。探讨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城市土壤环境的安全。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治理: 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危险废物监管、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我们将探讨填埋场、焚烧厂的环保标准提升,以及“无废城市”建设的进展。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篇章: 关注中国在保护海洋生态、治理近海污染方面的努力。我们将探讨海岸带的保护与修复,海洋垃圾的清理,以及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注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方面的保护力度。我们将探讨森林、湿地、草原的生态修复工程,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公众参与。 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 探讨中国如何加强环境风险评估,提升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关注化工园区、尾矿库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以及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第四部分:共治共享——公众参与与绿色未来 本部分将超越政策和技术的层面,聚焦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以及对未来绿色发展的展望。 环境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提升: 关注政府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努力,包括空气质量、水质、企业排污等信息的发布。探讨如何通过信息公开,提升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公众参与的多元化途径: 探讨公民、社会组织、媒体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我们将关注环境举报、公众听证、环保倡议等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关注“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以及志愿环保活动的开展。 环境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关注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升公民的环境素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探讨科技如何成为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传播与文化构建: 关注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文化,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探讨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展望绿色未来: 本部分将以开放性的姿态,对中国未来绿色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和探讨。我们将关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以及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可能扮演的更重要角色。本书将以对中国绿色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作结,鼓励所有读者加入到这场伟大的绿色航程中来。 《新航程:中国环境发展新格局与绿色未来》一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多元、深刻的中国环境发展图景。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一个关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我们相信,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对现实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与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说,这份报告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和精确,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度陷入晦涩难懂的行话。它似乎懂得如何与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对话。在阐述一些前沿的环境科学概念时,作者团队使用了大量精确的措辞,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无误;然而,在引入案例分析和政策解读的部分,语言又变得更加流畅和富有洞察力,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文风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让报告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吸引力。我尤其欣赏那些在关键论点后附带的精炼总结,它们如同灯塔一般,帮助读者在信息流中迅速定位核心观点,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吸收的效率。

评分

总体而言,阅读这份报告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度参与的环境政策研讨会。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不仅关注了我们肉眼可见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深入地探讨了驱动这些问题的经济结构、技术瓶颈和治理机制。报告中对未来趋势的预测部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线性外推,而是引入了多种情景分析,这体现了一种审慎且负责任的研究态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乐观或悲观的结论,而是将复杂性摆在读者面前,鼓励我们去思考背后的多重制约因素。这份报告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所有答案,而在于它精准地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并以无可辩驳的论据支撑起探讨的空间,无疑是一份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份资料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对于数据可视化的精心运用。我翻阅过很多官方报告,但很少有能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如此直观、富有冲击力的图表的。这些图表不仅仅是用来“装饰”文本的,它们本身就成为了讲述故事的重要角色。例如,某张关于资源消耗趋势的对比图,通过色彩和比例的变化,瞬间就将潜在的环境压力具象化了,其传递的信息量甚至超过了旁边的几段文字描述。这种“图胜于言”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原本可能只对专业人士有吸引力的主题,变得对更广泛的关注者具有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这种对视觉传达力量的充分挖掘,是这份报告的一大亮点。

评分

初翻阅这份报告的章节标题和大致内容结构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它似乎不仅仅局限于罗列枯燥的数据点,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时间轴和空间感的环境变迁全景图。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仿佛站在一个高空俯瞰点,审视过去一年中各个领域环境挑战的交织与演变。报告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逻辑链条设计得非常严密,从宏观政策的制定到微观执行层面的具体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逻辑断裂。这使得即使我对某些专业术语不太熟悉,也能借助前文的铺垫和后续的解释,逐步理解其深层含义。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对于把握整体趋势至关重要,它避免了报告流于表面化或碎片化的风险,确保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知识的系统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配合着封面那冷静而富有思考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在想,作为一份厚重的年度报告,它在外在形式上能做到如此考究,想必内容上也是经过了精雕细琢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欣赏那种细节上的把控,比如目录的清晰排版,图表的配色方案,都体现出制作团队的专业和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上,随时可以取阅。这对于一本关乎国家宏观议题的专业性著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个加分项,它成功地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搭建起了一座美观的桥梁。这种对“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理解,让我对接下来要深入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如此精美的外壳下,装着的必然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真知灼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