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亲自题写书名,全新升级,特种环保纸质感精装,烫黑金工艺,传家典藏!
2. 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20多年来对迷失的中国文明的心灵叩问,引发华语读书界文化深思。
3. 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香港、台湾地区均第一时间再版,立即成为华语读书界重大话题!
《何谓文化》是继《文化苦旅》之后,又一部重量级作品。
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所有篇章均为首次公开出版。本书可谓是一次文明巡阅之后的超具有价值的思想结晶之作。
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具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白先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贾平凹: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 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金庸: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余光中: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自 序
学理的回答
何谓文化 002
利玛窦说 030
世界报告 037
身上的文化 049
向市长建言 065
生命的回答
谢家门孔 086
Let them say 103
巴金百年 125
四十年前 151
寻石之路 164
欠君三拜 181
仰望云门 197
大地的回答
炎帝之碑 210
法门寺碑 212
采石矶碑 214
钟山之碑 216
大圣塔碑 218
金钟楼碑 220
秦长城 221
云冈石窟 223
都江堰 225
昆仑第一城 227
净月潭 229
谢晋墓碑 231
古典的回答
《心经》今译 234
《离骚》今译 238
《逍遥游》今译 248
《赤壁赋》今译 256
1.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他不会写着半通不通的民国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遗老方步,数着百年文坛的散落残屑,翻着笔迹草率的谁家信笺,又矜持地抖一下宽袖。
2.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演出过多大的场面?只有遗迹可以见证。但是,这些遗迹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肃穆的庙,是嶙峋的岸,需要被阐释,被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3.生命不是概念,但最深的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
4.一座城市若想由繁华上升到诗境,一靠景致,二靠故事。 其实此处濒临海滩,钟声楼影,日夜呼应,渔火明灭,船几隐约,直至毁于南宋战乱。 车水马龙成通衢。 重铸金钟,再造钟楼,为今日闹市留一峭拔老梦。
5.寥寥几处,深嵌史籍而风光宜人。 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诉说止于晚风,只留得断墟明月、丛林暗香。 一时如风拂沉雾,雨洗芜岭。 余方落数笔已觉烟霞满目,神驰心移。
袈裟飘忽,驼影浩荡。 无论海陬天涯,只须语涉炎黄,皆可视若一家。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私人化”,我感觉作者不是在向我灌输知识,而是在与我进行一场高层次的、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对话。我一直对艺术和美学在文化构成中的作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何谓文化(软精装)》中关于审美判断的相对性分析,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没有将“高雅艺术”置于神坛之上,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特定文化群体表达其世界观的载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记忆”与“遗忘”在文化传承中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很多时候,文化不是被完整继承的,而是在不断的重述和选择性遗忘中被塑造的。这种动态的、甚至略带“欺骗性”的构建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精装的质感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其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部工具箱,每次重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工具来分析眼前的文化现象。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这本《何谓文化(软精装)》,没想到它带来的冲击力如此之大。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社会学或人类学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大量的引文和理论模型,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它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场由思想的向导带领的漫游,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当代的流行文化现象,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作者在分析“符号系统”如何编码和解码文化信息时,那份抽丝剥茧的能力,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变迁时的辩证思维,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消亡”或“同质化”,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杂交”新形态。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生命力。读完一些章节,我常常需要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消化那些观点。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建构的底层逻辑,让人不得不正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文化惯性。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让你对“我们是谁”这个问题进行深度拷问的书,这本绝对值得拥有。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时,正好处在对自身文化归属感到困惑的阶段,这本书像是及时雨,提供了宏大而又微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非主流文化”和“边缘群体文化”所给予的关注和尊重,这在以往的文化论述中是相对缺乏的。书中关于亚文化如何作为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张力或反作用力存在,并最终内化为新的文化元素的过程分析,非常精妙。它让我意识到,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自上而下的馈赠,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生态系统。从语言习惯到饮食偏好,书中无处不体现出对细微差别的敏感捕捉。软精装的触感温和,但其思想的内核却十分尖锐和深刻。这本书的论证逻辑如同严密的编织物,每一段文字都紧密相连,推动着读者不断深入对“文化本质”的探索。对于渴望跳出舒适区,真正理解人类社会复杂性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而可靠的框架。
评分这本《何谓文化(软精装)》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文化这个概念抱着一种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包罗万象,却又难以捉摸。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堆砌理论,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娓娓道来,让人很容易就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比如,书中对“仪式感”的探讨,我以前只是觉得那是些老套的规矩,但作者深入剖析了仪式感在构建群体认同和个人意义上的关键作用,让我对传统和现代的交织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在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时,作者那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令人赞赏,避免了文化优越论的陷阱,而是着力于阐发每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经历和周遭的环境反思。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梳理自己对文化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非常扎实且引人入胜的入门读物,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文化普及读物”已经感到审美疲劳了,但《何谓文化(软精装)》成功地避开了所有陈词滥调。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批判精神。作者对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批判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解析商业逻辑如何渗透并重塑了我们的“品味”和“身份认同”时,看得我脊背发凉。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反而直指问题核心:我们所认为的“自然”的文化,有多少是历史偶然和权力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深刻的解构,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我相信,对于有心人来说,收获会是巨大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那些“开放性思考题”,它们强迫读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这本书的字体排版和留白处理得非常专业,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这也使得那些相对复杂的论述也能被有效吸收。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去细品的佳作。
评分华文著名作家余秋雨首部彻底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畅销经典,文化入门,海內外畅销逾百万册,深受读者好评!一路行走,美文相伴,在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邂逅前世今生。
评分此书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
评分书收到了,包装完好,书很精致,用卷买很划算呀。今后就在京东买书了,实惠放心。
评分已经收到货了,速度挺快的。。
评分边角有点压痕,不影响阅读,毕竟京东的书籍送货都是简包装~
评分经典作品,内容很好,朋友非常喜欢,毕竟是大家之作,很有阅读价值!
评分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太好啦?好久就想买一本中国文脉。但是实体店的价格有点小贵。而京东上便宜。和其他出一块儿来的。只有这本书显得最珍贵。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看过觉得很好
评分质量没问题,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