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评传

李宗仁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荣维木 著 著
图书标签:
  • 李宗仁
  • 桂系军阀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人物
  • 军事家
  • 民国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47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626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B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学者、历史爱好者
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重要的抗战将领,在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之际,将他的传奇人生展现给读者,描绘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个地方军阀转变为抗日名将的人生轨迹。

内容简介

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平生所为在许多历史事件中发生过重要影响。他出身微寒,切身体会过平民之苦,而他又曾位极人臣,做过人民的统治者;他镇压过共产党,又与共产党携手抗日,为中华民族立下过显赫战功;他指挥过与共产党争夺江山的战争,曾被列为共产党通辑

作者简介

荣维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首席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口述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史,中日关系史,中共党史,民国史,史料学与口述史。主要著作有《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解放军史话》、《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副主编、合著)、《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著)、《抗日战争热点问题聚焦》(主编、合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主编、合著)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谁在制造谎言----评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史观》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入选奖。

目录

第一章 走上军人之路
一 故乡与家世
二 少年时代
三 军校生活
四 初涉军旅

第二章 新桂系的崛起
一 自立门户
二 养精蓄锐
三 李、黄、白联盟
四 讨伐陆荣廷
五 平定广西

第三章 参加北伐战争
一 投靠广东革命政府
二 赴穗策动北伐
三 转战湘、鄂、赣
四 卷入反共逆流

第四章 争夺中枢权力
一 逼蒋下野
二 秉政南京
三 讨伐唐生智
四 排汪得手、拒蒋未逞

第五章 内战中的沉浮
一 倒程夺湘
二 裁兵风波
三 蒋桂战争
四 流亡香港、西贡
五 联盟反蒋失败

第六章 建立广西独立王国
一 老巢新筑
二 西南开府
三 整顿广西
四 “围剿”红军

第七章 竖立抗日大旗
一 观望与游移
二 两广事变
三 首倡“焦土抗战”
四 参加抗日统一战线

第八章 八年烽火岁月
一 北上抗日
二 奏捷台儿庄
三 转战中原
四 坚持抗日立场
五 推行“新政”

第九章 内争与内战
一 韬晦北平行辕
二 卷入反共内战
三 竞选风波
四 代理总统

第十章 梦幻的最后破灭
一 勉力收拾残局
二 无奈主持“和谈”
三 赴险陷入绝境
四 绝望出走美国

第十一章 最后的归宿
一 走下“元首”宝座
二 寂寞的流亡生活
三 海外归来
四 人生旅途的终点

精彩书摘

李宗仁到达南京的时候,沪战已历时两月,中日双方伤亡均极惨重,又都逐次投入兵力。据计,在淞沪战场,日军先后投入了9个陆军师团和两个海军舰队;中国军队则投入了73个师的兵力,其中既有中央嫡系部队,也有地方部队。最早由广西北上的韦云松第四十八军,于10月初到达武汉,原拟转陇海铁路赴第五战区驻地徐州,但因沪战吃紧,军事委员会令其乘船东下增援上海。至10月中,桂军第四十八军抵沪,在浏河、蕴藻浜投入战斗。在李宗仁到达南京的前一天,廖磊的第七军第一七一师也受军委会之命由徐州开到上海。在李宗仁建议之下,赴沪桂军组成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任集团军总司令。桂系参加抗战,由淞沪战役开始了。
不过,这时在淞沪战场上,日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中国方面无论怎样补充包括桂军在内的兵力,也已经无法扭转被动局面了。如果按照持久抗战的方针,中国军队在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主动撤离淞沪地区,一面保存实力,一面寻找新的有利战机,应该说是明智之举。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李宗仁在南京见到蒋介石后立即提出建议如下:
淞沪不设防三角地带,不宜死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沪作战应适可而止……建议将廖磊第二十一集团军和其他增援前线的部队调至苏嘉国防线上的既设阵地,凭险据守,然后将沪上久战之师抽调回南京整补,再相机向国防线增援。如此更番抵抗,才能持久消耗敌人的力量。至不得已时,我军便自动放弃南京,将大军向长江两岸撤退,诱敌深入,节节抵抗,实行长期的消耗战。
李宗仁的上述建议是可行的,但却没有被蒋介石采纳。后者扬言:“要把敌人赶下黄浦江去!”其时,国联正在布鲁塞尔召开大会,讨论中日战争问题。蒋介石极力主张坚守淞沪阵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等待国际力量对日本进行干预。但是,蒋的设想并未实现,英美等国没有对日本实行有力制裁,日本的侵华气焰更加嚣张。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客观原因,以及军事指挥上的失误等主观原因,淞沪会战终以中国军队的溃败而告结束。桂军抗日首战,伤亡高达两万余人,其中旅长三死两伤。
淞沪战役中国军队失败后,日军更加猖狂。按照速决战的战略方针,日军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逼进,企图一举压迫中国屈服。11月11日,即在上海沦陷的同一天,蒋介石在南京召集高级将领开会,研究军事对策,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南京是否要守。李宗仁参加了这次会议。开会后,蒋氏首先问李:“敌人很快就要进攻南京了,德邻兄,对南京守城有什么意见?”李回答说不能守,他陈述理由如下:
在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历史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何况我军新败之余,士气颇受打击,又无生力军增援;而敌人则夺标在望,正气正盛,南京必被攻破。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藉口烧杀平民。而我们可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一面可阻止敌人向津浦线北进,同时可拒止敌人西上,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无关宏旨。
李宗仁的意见,难免也有破绽,但从战略指导思想方面来看,他的这些话却不无道理。无奈,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唐生智自告奋勇,誓以血肉之躯与南京城共存亡,于是蒋氏决定由唐守卫南京。李宗仁则离开南京前往徐州部署第五战区军事去了。
南京守卫战,果如李宗仁所料,中国军队防线在几天之内就被日军攻破。12月13日,日军入城后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两周之内,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数万名妇女遭遇日军兽行。
对于淞沪溃败和南京失守,李宗仁认为是蒋介石犯了战略上的严重错误。他批评蒋:第一,意气用事;第二,错误地判断了国际形势;第三,“不知兵”,他感慨道:“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敢说,蒋先生因不知彼,连自己也茫然不知。”“若从纯军事的观点立论,则蒋先生实在是既不能将将,也不能将兵,若以他一己的意志来统兵作战,安有不败之理?” 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苛薄,但后来发生的事实却证明,若论领兵打仗,李宗仁确实比蒋介石强了许多,他的指挥才能,是后者无法与之相比的。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李宗仁评传》: --- 雄关漫道:二十世纪中国军事史的侧影与沉思 一部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剖析,一次对历史转折点上个体抉择的深度回望。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军事人物的生平,而是将视野投向二十世纪那段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中国军事史图景。我们试图穿透宏大叙事的迷雾,深入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战略转变以及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交锋之中,探寻一个古老国度如何在现代化的铁血洗礼中完成凤凰涅槃的艰难历程。 这部著作,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构建了一幅跨越辛亥革命至改革开放初期,涵盖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主要历史阶段的军事脉络。它关注的焦点在于: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军队的建制、训练、装备、后勤保障是如何演变的?面对中外列强的挑战,军事战略的调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与社会压力? 第一部:旧制崩塌与新军初立(1900s - 1928)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清末新政后,中国军事力量从传统绿营、湘军、淮军等旧式武装向现代军队转型的艰难开端。重点剖析了袁世凯北洋新军的崛起及其内部结构的分化,揭示了这种“新”式建制如何成为日后军阀割据的制度性土壤。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各路起义军与新军残余力量的整合过程。北伐战争,作为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行动,书中将深入分析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动员能力、地方军阀的改编与收编策略,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军事力量在意识形态分野下的动态平衡。我们不仅描述了著名的战役部署,更着重探讨了政治动员在缺乏现代化后勤支持下的实际效能,以及军事力量在统一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派系倾轧和忠诚度的复杂性。 第二部:民族存亡的铁与火(1931 - 1945) 抗日战争是本书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然而,我们避开了常见的英雄赞歌,转而探讨在极端民族危机下,中国主要军事力量——国民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所面临的战略困境与抉择。 书中细致分析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中的军事部署失误与战术创新。例如,国民政府在初期采取的“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其背后的经济承载能力与民心维系考量。同时,本书也深入研究了敌后游击战的战略价值,探究了共产党军队如何在“敌后”构建起超越单纯军事范畴的社会动员网络。材料显示,即便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军事行动如何与地方政权建设、民众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于正面战场的持久战范式。我们审视了中外军事援助的实际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战背景下,军事指挥权与政治目标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第三部:世纪的决断与重塑(1945 - 1949) 抗战胜利后的权力真空与随之而来的内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又一关键转折点。本部分致力于解构解放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的战略演变。 对于国民党方面,本书详尽分析了其在接收东北、山东等关键战区的战略失误——从“稳扎稳打”到“重点进攻”的摇摆不定,以及其庞大军队体系在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士气低落三重压力下的系统性衰败。我们通过分析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军事博弈,揭示了指挥艺术与政治信念在决定战场胜负中的权重变化。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书中着重剖析了其如何在数量和装备远逊于对手的初期,通过土地改革政策奠定坚实的后勤和兵源基础,以及其指挥层如何将运动战、游击战的精髓融入到后期的大规模正规战中。重点研究了政治工作在瓦解敌军、争取俘虏方面的有效性,这使得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战斗部队,更是一种具有强大社会渗透力的政治力量。 结语:现代军事思想的土壤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时间线延伸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探讨了在新的国家框架下,如何进行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以及如何吸收、批判性继承传统与外来军事思想的遗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视角,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军事历程:它不仅是武器和兵法的较量,更是政治理想、社会结构、民族精神与全球格局碰撞的产物。通过对这些复杂互动的深入挖掘,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重大的军事决策背后,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沉重与希望。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完全没有冗长或拖沓的感觉,即便涉及大量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军事部署,作者也总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轨迹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历史人物往往被简化为符号,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形象。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隐藏着无数个体的选择与无奈。每一次重大的战略决策背后,作者都深入挖掘了当事人的压力、期望与恐惧。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得以平衡,不再是干巴巴的年代记录。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的心理剧,只不过舞台被放大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上。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进程的深深叹息,那种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无力感的共情。这种细腻的情感铺陈,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被故事本身的张力所吸引,从而主动去了解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明,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也没有追求那种过于煽情和通俗化的叙事腔调。它找到了一种非常优雅的平衡点——既保持了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又充满了叙事的感染力。作者的句式变化多端,时而长句铺陈,描摹复杂局面;时而短句顿挫,强调关键转折。这种节奏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阅读疲劳。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特定时代背景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气候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没有生硬地插入背景介绍,而是让这些环境因素自然地融入人物的决策链条中,读来浑然天成。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那些枯燥的军事调动和政治博弈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硝烟味和尘土味。对于那些追求阅读品质的读者来说,这种流畅、有韵味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因为这类人物传记很容易流于表面化的赞美或批判,缺乏真正的深度。然而,这本作品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展现出的研究广度令人惊叹,各种档案、回忆录、外交电文被熔于一炉,最终提炼出一种既扎实又流畅的表达。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极其审慎。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缺乏佐证的传闻,他要么选择谨慎地提出,要么干脆舍弃,专注于那些有确凿证据支撑的事实。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种平面认知,而是建立在大量细节和多角度观察之上的立体结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全新视角,促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定论的事件和人物关系。这种知识的增量和认知的重塑,才是阅读一本优秀历史著作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它并非简单的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在关键节点上进行了精妙的结构性处理,使得人物的成长和历史的演变形成了互为因果的螺旋上升。例如,在分析几次关键战役的得失时,作者总能穿插回顾人物早期的经历和教育背景,揭示出这些早期影响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应验或被打破的。这种“纵深”的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豁达。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他们的功与过,都应该放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下去衡量。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一连串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转化成了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时代困境的镜子,迫使我们思考在面临巨大压力时,我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启发性远超一般的人物传记,堪称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其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心挑选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在装帧上如此下功夫的著作实属不易。初翻阅时,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严苛的考证态度所折服。他似乎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时代的侧影。文字之间流淌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既有史学家的冷静剖析,又不失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那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复杂人性的洞察,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氛围,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眼见证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何做出影响历史走向的抉择。这种阅读体验,对于一个真正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至高无上的享受。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事件时,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他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努力去还原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开放性的叙事手法,非常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