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科常见疾病用药指导手册》介绍了全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疾病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药代/药效动力学、注意事项等,对于全科医生病人管理的选药、用药将有很大帮助,其他专科医生同样也可借鉴。《全科常见疾病用药指导手册》是一本基层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可为全科医生用药提供指导。
作者简介
冯玫,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科医学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保健专家,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优秀专家。任山西省全科医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山西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全科医师协会会长。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留办科技项目1项、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山西省卫生计生委科技攻关项目1项,曾获山西省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文章5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及编委撰写和参编各种教材和书籍,担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近年来获得山西省“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十佳全科基地管理者等荣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理论与药物不良反应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节 社区获得性肺炎
第四节 普通感冒
第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力衰竭
第二节 心律失常
第三节 高血压
第四节 冠心病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节 急慢性腹泻
第四节 胃食管反流病
第五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六节 便秘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第三节 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感染
第四节 前列腺增生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节 贫血
第二节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三节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四节 慢性白血病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糖尿病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第三节 血脂异常
第四节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节 维生素缺乏
第六节 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缺乏
第八章 风湿性疾病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三节 干燥综合征
第四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五节 骨关节炎
第六节 痛风
第七节 骨质疏松症
第九章 妇产科疾病
第一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第二节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第三节 宫颈和阴道炎症
第四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五节 绝经综合征
第十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五节 猩红热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七节 水痘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与精神系统疾病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 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三节 痴呆
第四节 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五节 癫痫
第六节 偏头痛
第七节 面神经麻痹
第八节 失眠症
第九节 抑郁症
第十节 焦虑
第十一节 躯体化障碍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第四节 布鲁菌病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第六节 结核
第十三章 耳鼻喉科疾病
第一节 外耳道炎
第二节 中耳炎
第三节 鼻炎
第四节 鼻窦炎
第五节 急性扁桃体炎
第六节 慢性咽炎
第七节 急性喉炎
第八节 急性会厌炎
第十四章 口腔科疾病
第一节 疱疹性口炎
第二节 念珠菌口炎
第三节 口角炎
第四节 牙周炎
第五节 牙周脓肿
第六节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第七节 冠周炎
第八节 口腔溃疡
第十五章 皮肤科疾病
第一节 皮肤及软组织细菌感染
第二节 皮肤真菌感染
第三节 病毒性皮肤病
第四节 皮炎与湿疹
第五节 寻常型银屑病
第六节 痤疮
第七节 酒渣鼻
第八节 荨麻疹
第十六章 常见急症
第一节 心脏骤停
第二节 过敏性休克
第三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四节 急性中毒
第五节 创伤性休克
第六节 电击伤
第十七章 肿瘤
第一节 肺癌
第二节 乳腺癌
第三节 胃癌
第四节 结直肠癌
第五节 甲状腺癌
第十八章 眼科疾病
第一节 眼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原则
第二节 眼部常见疾病药物使用方法
第十九章 疼痛
附录1 诊断用药
第一节 碘对比剂
第二节 钡类对比剂
第三节 钆对比剂
第四节 超声造影剂
附录2 营养支持治疗
第一节 肠外营养
第二节 肠内营养
药品索引
前言/序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全科医学教育及全科医生的培养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全科医生逐步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012年起我国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于是全科医学教育从以往的基层医生转岗培训跃升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教育层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7年7月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医教协同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训规模。
但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根基尚薄弱,全科相关培训教材的出版已经迫在眉睫。全科医学不同于普通专科医学,不是简单的专科知识的堆积,涉及多病共存的疾病,各种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各种药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药物间的代谢速度、代谢程度、分布部位不同,治疗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掌握药物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知识,在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培训及临床实践中显得至关重要。将PK/PD理论与临床诊疗紧密结合的学习意识融人全科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实践中,使全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更加规范精准,用药更加安全有效,这是全科医学临床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我国制定的个体化医学治疗研究项目仍停留在实验室和有限的临床疾病队列研究项目上,与常规医学科研活动不同,全科医学面对的患者人群是以多病共存及慢性病患者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如何依据药物的PK/PD理论给各种慢性病和多病共存的患者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效、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毒副作用的发生是全科医生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医疗服务的基础,我们认为培养全科医生将PK/PD理论融入临床诊治工作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一种很好地培养全科医生应用PK/FD原理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循证医学手段。
基于以上理念,本书从全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入手,将疾病治疗药物PK/PD理论融入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中,使全科医生在治疗用药中学会应用PK/PD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编者均为综合医院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临床药师、营养学护师、医技专业医师等。编写方法更适合培养和指导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和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对全科医生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本书适用于综合医院全科医生、临床药师、营养师和基层全科医生及乡村医生学习应用。
冯玫
《精选家庭药箱:您的健康生活守护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当小病小痛不期而至,我们往往希望家中能有一个可靠的“健康管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避免不必要的奔波与焦虑。 《精选家庭药箱:您的健康生活守护者》 正是这样一本旨在提升家庭健康管理能力、科学用药的实用指南。本书并非深奥的医学专著,也非包罗万象的疾病百科,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各类轻微病症,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清晰、易懂、可操作的家庭用药解决方案。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选”与“实用”两大核心理念。 我们深知,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医学知识反而可能令人无所适从。因此,本书经过审慎的筛选,将目光聚焦于大家在家庭场景下最可能遭遇的健康问题,例如感冒发烧、咳嗽气喘、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皮肤过敏、跌打损伤、眼部不适、鼻部问题、咽喉疼痛、轻微骨关节疼痛、蚊虫叮咬、烫伤晒伤等。这些问题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却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而正确的家庭用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缓解效果。 关于本书内容,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阐述,力求全面而详尽: 第一部分:家庭常备药品清单的科学构建 在疾病来临之前,准备一个“有备无患”的家庭药箱至关重要。本部分将详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年龄、既往病史以及居住地的气候特点,科学地构建一个精简高效的家庭常备药品清单。我们会列举一系列经过市场验证、安全有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非处方药品(OTC药物),并对其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储存条件进行逐一介绍。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避免盲目囤积药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找到最适合的药物。 止痛退烧类: 详细讲解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常见解热镇痛药的适用范围,区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药剂量,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药物过量风险。 感冒咳嗽类: 针对流鼻涕、鼻塞、咽喉疼痛、干咳、痰咳等不同症状,推荐相应的药物,并解释复方感冒药中各成分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重复用药。 消化系统类: 涵盖了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常见消化道问题。我们将介绍抗酸剂、助消化剂、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泻药(如乳果糖)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强调饮食调整在缓解这些症状中的重要性。 皮肤护理与外用药: 针对蚊虫叮咬、轻微烧烫伤、皮肤瘙痒、创伤等情况,介绍具有消炎、止痒、修复作用的外用药膏、喷剂等,并强调清洁伤口的重要性。 眼部与耳鼻喉类: 介绍用于缓解眼部干涩、红肿、耳部不适、鼻腔干燥、过敏性鼻炎等症状的滴眼液、滴耳液、鼻喷剂等,并提醒读者注意用药卫生。 第二部分:常见轻微病症的居家应对与安全用药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将针对每一个精选的常见轻微病症,提供一份详尽的应对方案。每个病症的介绍都将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病症简介与识别: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该病症的常见症状、可能的原因,以及如何初步判断是否需要就医。例如,我们不会涉及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而是专注于普通家庭成员可能出现的,例如“着凉后出现的流鼻涕、打喷嚏”,而非“长期持续的鼻塞伴有黄色分泌物,可能为鼻窦炎”。 2. 居家缓解建议: 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会强调非药物疗法的重要性,如休息、饮食调整、物理降温、局部热敷或冷敷等。 3. 推荐用药方案: 基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提供详细的药物选择建议。我们会明确指出哪些药物是首选,哪些是备选。 药品名称与规格: 尽量使用通用名,并提及常见的商品名,方便读者在药店识别。 主要成分与作用机制: 简要介绍药物的核心成分及其如何发挥作用,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要用此药”。 用法用量: 详细说明不同年龄、体重(尤其是儿童)的用药剂量,以及服药的频率和时间(餐前、餐后、睡前等)。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详细列出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该药物(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特定疾病患者),以及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例如是否会影响驾驶、是否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 告知读者可能出现的常见副作用,以及如何应对,何时需要停止用药并寻求医生帮助。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强调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务必咨询专业人士,以避免潜在的药物冲突。 4. 何时应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这是本书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会在每个病症的介绍后,明确列出“需要就医的警示信号”。例如,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剧烈疼痛、症状持续恶化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自我用药,及时就医。本书旨在提供居家初步处理的指导,绝非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与治疗。 第三部分:儿童与老年人生病时的特别注意事项 儿童和老年人是家庭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机能与成年人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用药方面需要格外谨慎。 儿童用药: 重点讲解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原则(体重法、体表面积法),儿童专用剂型(如混悬液、滴剂)的使用方法,以及一些成人药物不适用于儿童的原因。我们将强调“儿童禁用”或“慎用”的药物,以及如何识别儿童药物过量的早期迹象。 老年人用药: 关注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导致的药物代谢减慢,以及多重用药(合并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我们将介绍老年人用药的注意事项,如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四部分:家庭药箱的管理与安全储存 一个安全有效的家庭药箱,不仅在于药品本身的质量,还在于科学的管理与储存。本部分将指导读者: 定期检查与更新: 如何识别药品是否过期、变质,以及多久需要对药箱进行一次全面盘点。 安全储存环境: 强调避光、阴凉、干燥的储存原则,以及如何将药品放置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 特殊药品的储存要求: 如需要冷藏的疫苗、胰岛素等,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废弃药品。 识别药品真伪的常识: 提醒读者到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并留意药品包装上的防伪标识。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医学术语,确保所有家庭成员都能轻松理解。 我们相信,掌握科学的家庭用药知识,是每个家庭守护自身健康的重要一步。 《精选家庭药箱:您的健康生活守护者》 将成为您在应对日常健康挑战时的得力助手,让您在面对小病小痛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够从容应对,科学用药,守护全家人的健康与安宁。 本书并非用于诊断或治疗任何疾病,所有用药建议均基于普遍的医学常识和非处方药物的常规使用范围。当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症状时,请务必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药师等专业医疗人士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