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2016)》是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编辑的《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丛书之2016年卷,也是该《丛书》之第15卷。该卷收录的论文、报告是在2016年11月16—17日在厦门集美大学召开的“2016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200多篇论文报告的基础上,经过筛选编辑而成。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福建省水产学会和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主办,集美大学承办,福建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市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2016)》按专业领域分为历史与回顾,综述,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营养、生理与饲料,疾病防控与毒理实验,养殖生态与环境等七个部分。
《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2016)》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历史与回顾
中国水产业引进HACCP推广应用始末
综述
我国海水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与对策
牡蛎育种研究进展
底栖动物增殖放流牛态风险评价体系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三疣梭子蟹低盐耐受性和体重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其相关分析
短期温度胁迫对驼背鲈(♀)×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抗氧化及消化生理的影响
葡萄牙牡蛎外套膜转录组测序及壳色基因挖掘
温度胁迫下银鲳转录组的denovo拼接和差异表达的分析
大黄鱼选育家系F1生长性状研究
金属线码标记操作胁迫对大黄鱼5种血清酶活力的影响
大黄鱼过氧化氢酶(CAT)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鳗弧菌感染响应的研究
基于微卫星标记研究我国南海翡翠贻贝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曼氏无针乌贼TLR基因的克隆与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
栉江珧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遗传规律研究
17α一甲基睾酮及芳香化酶抑制剂对条纹锯鮨性逆转的影响
黄盖鲽Tachykinin1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星斑川鲽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星斑川鲽微卫星标记在相近物种及杂交后代中的应用
许氏平鮋淋巴囊肿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及基因型分析
基于cytb和D—loop部分序列的4个大泷六线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卵形鲳够低氧相关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低氧胁迫下的表达变化
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
低盐度对泥东风螺稚螺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pH和N/P比对微小原甲藻和青岛大扁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摄食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福建省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及生物量的研究
卵形鲳鲹滩涂半封闭型多级综合生态养殖试验研究
工厂化养殖珍珠技术与实施
花鲈消化及视觉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循环水养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和脱氮应用
营养、生理与饲料
烷过氧自由基氧化对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野生条斑紫菜叶状体对干出胁迫的抗氧化生理响应特征
锯缘青蟹与三疣梭子蟹营养成分分析及比较
不同养殖模式马氏珠母贝鲜肉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
甘露寡糖对欧洲鳗鲡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高盐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摄食及饵料转化率的影响
注射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对3种主要养殖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
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水生动物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
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水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其机理
丙氨酰—谷氨酰胺和维生素E对军曹鱼幼鱼特定生长率和不同组织器官RNA/DNA比值的影响
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叶黄素等4种物质对豹纹鳃棘鲈(东星斑)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野生金乌贼缠卵腺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下丘脑神经肽对半滑舌鳎垂体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饲料中添加微藻粉替代鱼油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
疾病防控与毒理实验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养殖密集型水域抗生素抗性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海洋动物共附生放线菌分离及拮抗菌筛选
牙鲆肠道白浊病治疗效果的研究
氟苯尼考在感染副溶血弧菌的脊尾白虾体内的药效学
镧对黄姑鱼的促生长作用及抗病力的影响
美洲黑石斑鱼“突眼”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养殖生态与环境
天津人工鱼礁区海域水质环境质量评价
天津大神堂活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水质分析
不同填充率的藤壶壳对虾塘养殖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温度和盐度对刺参稚参温度耐受性的影响
牙鲆仔稚幼鱼肠道菌群结构比较分析
碱度对水产养殖絮体培养中氮素转化及絮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厦门白哈礁海域石珊瑚的初步分类鉴定
厦门白哈礁石珊瑚对温度和盐度胁迫响应行为的研究
前言/序言
2016年11月17-18日,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福建省水产学会和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主办,集美大学承办,福建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市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在集美大学召开了“2016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贾晓平,福建水产学会理事长李祥春,集美大学副校长于洪亮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王清印研究员做了工作报告。会议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健研究员主持。
贾晓平理事长在致辞中代表中国水产学会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海水养殖业界的领导、专家、代表以及企业界的朋友们表示欢迎。他充分肯定了海水养殖分会取得的成绩,高度赞扬了各位会员和会员单位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希望。王清印主任委员在分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中国水产学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我国渔业的中心任务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针对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对产业发展和学科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每年的学术研讨成果由海洋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丛书,至今已经出版了14卷。丛书的出版忠实记录了我国海水养殖科技发展的足迹,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代表约360人,会议收到各类论文报告200余篇。会议特邀集美大学谢潮添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李琪教授,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岳根华教授,上海海洋大学蔡生力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张全启教授,集美大学王志勇教授,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厦门大学苏永全教授,广东海洋大学黄翔鹄教授以及福建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易敢峰总裁等11位知名专家、教授作了大会主旨报告。
研讨会共安排80多篇论文报告在3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分别围绕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养殖模式、养殖环境与生态保护、疾病防控、营养与饲料、海水设施养殖以及海水养殖发展战略等专题进行研讨与交流。部分海水养殖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交流,并展示了各具特色的产品和成果。本次年会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界的一次科技盛会。
《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丛书之2016年卷,是在“2016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200余篇论文报告的基础上,经过筛选编辑而成。全书共分历史与回顾,综述,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营养、生理与饵料,疾病防控与毒理实验,养殖生态与环境等七个部分。
希望本卷丛书的出版,对保持和维护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的学术权威性,探索现代学术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学术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鼓励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加快青年人才培养以及建立水产学术活动品牌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为推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2016):一窥蔚蓝中的创新浪潮 序言 2016年,中国海水养殖业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浪潮中,持续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从育种技术的突破到养殖模式的革新,从病害防治的精进到智能化管理的普及,科技的触角已深深渗透到中国这片广袤的海岸线,驱动着这个古老产业向着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具竞争力的未来迈进。《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2016)》正是 dessa 时代印记的忠实记录者,它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智慧结晶,旨在全面梳理、展现和展望2016年度中国海水养殖领域在科技方面的最新动态、重要成果以及前沿趋势。本书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指引。 第一篇: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技术突破 种质资源是海水养殖的基石,而育种技术则是提升养殖品种优良性能的关键。2016年,中国在海水养殖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鉴定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 新品种选育与基因改良: 经济鱼类新品种培育: 针对市场需求旺盛的经济鱼类,如大黄鱼、石斑鱼、真鲷、鲈鱼等,科研人员在2016年继续深化其分子育种研究。通过结合传统的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方法,并引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显著提升了新品种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饲料利用效率和肉质口感。例如,在某种特定石斑鱼的选育中,成功培育出生长周期缩短15%以上,且对常见病害抗性增强的品系,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和成本。 贝类及藻类新品种开发: 贝类和藻类养殖作为中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种工作同样亮点纷呈。在贝类方面,对扇贝、牡蛎、蛤仔等进行了抗逆性(如耐高温、耐低氧)和生长速度的选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藻类方面,例如紫菜、海带等,则侧重于提高产量、改善营养成分(如特定氨基酸、多糖含量)以及增强对病害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通过对这些重要养殖物种进行基因组辅助选择,加速了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和快速推广。 基因编辑与精准育种: 2016年,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海水养殖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成熟。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定向改造,以期实现更精准、高效的育种目标。例如,尝试编辑影响生长速率、抗病基因或繁殖能力的基因,为未来开发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奠定基础。虽然该技术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关注。 2. 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濒危和地方优良品系保护: 随着海水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性、特异性的优良品系面临着消失的风险。2016年,国家及地方层面的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和保种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级的海水养殖种质资源基因库,对珍贵、濒危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地方优良品系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和异地保种,为今后的育种开发和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宝贵基础。 遗传多样性评估与利用: 利用SSR、SN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主要养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地评估不同品系的遗传背景,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选育策略,并为合理利用遗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篇:养殖模式创新与生态养殖推广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中国海水养殖业积极探索和推广更加绿色、高效、生态的养殖模式。 1. 智能化与工厂化养殖: 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应用: 2016年,一批智能化、自动化的海水养殖装备开始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包括自动化投喂系统、水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自动分选与捕捞设备等。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控制,减少人为干扰,降低养殖风险。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因其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可控性强等优点,在2016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重点在设施装备的集成化、智能化以及运行模式的优化方面取得了进展,有效解决了高密度养殖所面临的水质恶化、病害传播等问题。 2. 综合种养与生态修复模式: 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IMTA): IMTA模式在2016年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实践。该模式通过将不同营养层级的生物(如鱼、贝、藻)组合养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在牡蛎养殖区套养海带,不仅提高了牡蛎的生长速度,还净化了水体;或在鱼类养殖尾水排放口设置藻类或贝类养殖区,吸收氮磷等营养盐。IMTA模式为实现“零排放”养殖提供了可行途径。 近海生态修复与增殖放流: 科技力量在近海生态修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估和修复技术的研发,如人工鱼礁的建设、海草床的修复等,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同时,科学的增殖放流技术在2016年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对野生鱼类、虾蟹、贝类等资源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3. 陆基与离岸养殖的探索: 陆基工厂化养殖的优化: 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方面,科研人员在水处理技术、疾病防控、能耗降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了陆基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离岸深远海养殖的布局: 随着近海养殖空间的日益饱和,离岸深远海养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2016年,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如网箱、浮筏)的抗风浪性能、耐腐蚀性以及智能化监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部分区域开始试点大型智能化离岸养殖平台,为未来大规模开发海洋空间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技术 病害是海水养殖生产中的一大顽疾,有效防控病害是保障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6年,中国在病害的早期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 病害诊断与预警技术: 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 利用PCR、ELISA、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养殖品种所携带的病原体。2016年,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了更多常见病害。 病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区域性、系统性的病害监测与预警体系,通过对养殖水体、养殖生物进行定期采样和检测,结合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病害发生风险,为养殖户提供预警信息,指导其采取预防措施。 2. 疫苗与生物制剂研发: 病原疫苗的开发与应用: 针对中华绒螯蟹、凡纳滨对虾、石斑鱼等主要养殖品种的常见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科研人员在2016年加大了疫苗的研发力度。部分疫苗(如针对虹彩病毒、弧菌等)已进入临床试验或推广应用阶段,有效降低了疫苗的使用量和抗生素的滥用。 益生菌与生物制剂的应用: 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的益生菌、免疫增强剂、噬菌体等生物制剂,通过调节养殖水体微生态平衡、增强养殖生物自身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目的,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3. 绿色防控技术与药物残留监测: 非药物防治措施的推广: 提倡和推广清洁生产、水体消毒(如紫外线、臭氧)、中草药提取物应用等非药物防治措施。 药物残留与风险评估: 加强对养殖产品中药物残留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定并完善相关兽药使用规范和休药期规定,保障了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四篇:养殖装备与信息技术融合 科技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生物技术上,也体现在装备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上,为海水养殖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先进养殖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升级: 针对深远海复杂的海洋环境,研发了更加坚固、智能化的网箱、浮筏、养殖平台等装备,能够抵御更强的风浪,适应更深的水域。 自动化与智能化配套设备: 包括环境传感器、物联网终端、水下机器人、自动化投喂和收捕设备等,这些设备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养殖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2. 大数据与物联网在养殖中的应用: 智慧养殖平台建设: 整合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构建集环境监测、养殖管理、病害预警、市场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养殖平台。通过平台,养殖户可以远程监控养殖生产情况,优化养殖决策。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利用二维码、RFID等技术,建立养殖产品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了品牌价值。 第五篇:政策驱动与未来展望 2016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海水养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项目支持与平台建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持续支持海水养殖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 加强海水养殖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产业政策引导: 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展望未来: 《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2016)》所展现的仅仅是中国海水养殖科技创新浪潮中的一个节点。放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海水养殖业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绿色、智能、高效、可持续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主题。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必将继续为中国这片蔚蓝的海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蓝色经济发展、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贡献更大力量。本书的出版,旨在凝聚共识,启迪思路,激励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者投身于海水养殖科技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描绘中国海水养殖业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