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油茶种植管理

漫话油茶种植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勇,傅雪罡,金晓鹏 著
图书标签:
  • 油茶种植
  • 油茶管理
  • 油茶栽培
  • 油茶技术
  • 农业技术
  • 林业技术
  • 经济作物
  • 种植技术
  • 园艺
  • 漫话油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2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886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漫话油茶种植管理》从油茶种植地的选择、整地、苗木栽植、油茶林抚育、施肥、油茶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详细解读油茶种植及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并首次探讨了保护油茶授粉蜂、提高油茶授粉率的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油茶生长习性
第二章 种植
第一节 选地
第二节 清山
第三节 整地
第四节 栽植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套种及套养
第二节 抚育保墒
第三节 施肥
第四节 整形修剪
第五节 主要病虫害预防
第六节 提高授粉率
参考文献
附录
《油茶种植管理》 一、 源远流长的油茶文化与经济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油茶发源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作为一种古老的木本油料作物,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自古以来,油茶因其榨取的食用油——茶油,色泽清亮、烟点高、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广泛的食用传统。茶油不仅是传统的食用油,更因其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维生素E、角鲨烯等多种有益成分,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茶油的市场需求和价值日益攀升,油茶产业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 油茶的生态适应性与种植前景 油茶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植物,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5-20℃,无霜期200天以上,年降水量1000-1600毫米,土壤pH值4.5-6.5的微酸性沙质土壤中生长。其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保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尤其适合在丘陵、山地等非耕地进行立体开发利用,这使得油茶种植成为改善山区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油茶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消费者对绿色、健康、营养食用油的需求增长,油茶种植已成为一项具有广阔前景和显著经济效益的绿色产业。 三、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与品种选择 深入了解油茶的生物学特性是科学种植的基础。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生长周期长,一般种植后3-5年开始挂果,丰产期可达数十年乃至上百年。花期集中在秋季,果实成熟则在次年的秋季,历经一年多的发育期,这独特的生长周期也决定了其管理的特殊性。 在品种选择上,目前国内外已培育出众多优良的油茶品种,各有其优势。例如,部分品种以高产为特点,适合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另一些品种则以果实品质优良、茶油风味浓郁为特长,更受高端市场青睐;还有一些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更广泛的种植环境。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市场需求以及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品种,是实现油茶种植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一步。品种的纯度和遗传稳定性也是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以确保后期的稳定丰产。 四、 油茶园的选址与建设 科学的园址选择是油茶种植成功的基石。理想的油茶园址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地形地貌: 坡度适中,避免过于陡峭或低洼积水之地。适度的坡度有利于排水,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油茶根系生长。 2. 土壤条件: 以微酸性(pH 4.5-6.5)、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为佳。避免在重黏土、盐碱地或水田种植。 3. 气候环境: 避开严寒、干旱、强风等不利气候条件。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是油茶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 4. 水源条件: 具备可靠的灌溉水源,尤其是在干旱季节,灌溉能够有效缓解旱情,保障树势健康和产量稳定。 5. 交通运输: 园址交通便利,便于苗木、肥料的运输以及果实的采收外运,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油茶园的建设包括土地整理、整地、修筑梯田、开挖种植沟或种植穴等。在坡地种植时,修筑水平梯田或鱼鳞坑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种植穴的规格大小、深度应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和油茶苗木的根系大小来确定,通常要求足够大,以便于根系舒展生长。 五、 油茶的繁殖与苗木培育 油茶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实生繁殖、营养繁殖(嫁接、扦插、组培)和播种繁殖。 1. 实生繁殖: 通过种子繁殖,但由于油茶具有异花授粉的特点,子代性状变异较大,难以保持亲本优良性状,一般用于选育新品种或作为砧木。 2. 嫁接繁殖: 是当前推广应用最广泛的油茶繁殖技术。通过嫁接,可以将优良品种的枝条接到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砧木上,能够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缩短丰产期,且子代性状稳定。嫁接的关键在于砧木的选择、接穗的采集与保存、嫁接技术的掌握以及嫁接后的管理。 3. 扦插繁殖: 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繁殖方式,但其成活率受品种、季节、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优化。 4. 组培繁殖: 具有繁殖速度快、周期短、能大量繁殖种苗的优点,但技术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 无论是哪种繁殖方式,苗木的质量都至关重要。优质的油茶苗木应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芽饱满。健康的苗木是油茶丰产高产的保证。 六、 油茶的定植与幼林管理 1. 定植时期: 通常选择在雨季来临前或雨季结束后的湿润季节定植,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南方地区多选择在春季2-4月或秋季9-11月。 2. 定植密度: 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及栽培模式(纯林、间作等)来确定。一般密度在每亩100-200株之间。 3. 定植方法: 采用穴植或沟植。定植时,将苗木放入种植穴中央,扶正,然后分层填土,轻轻压实,并及时浇透定根水。 4. 幼林管理: 幼林期是油茶生长缓慢、易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阶段,管理尤为重要。 除草松土: 定期清除幼林地的杂草,防止竞争养分和水分。每年至少进行2-3次松土,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促进根系生长。 施肥: 幼林期以氮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促进树体生长。施肥方法可采用环状施肥或条状施肥。 修剪: 幼林期修剪主要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树形,去除交叉枝、过密枝、病虫枝等,为丰产打下基础。 病虫害防治: 密切关注幼林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可采用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但应注意对幼苗的伤害。 保苗: 在干旱季节,必要时进行抗旱灌溉。冬季对幼苗进行培土防寒,必要时采取覆盖保温措施。 七、 油茶的丰产期管理 当油茶进入丰产期后,管理重点在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延长盛产期。 1. 施肥: 丰产期油茶需肥量大,应根据树势、产量和土壤肥力情况,科学施肥。一般提倡“薄肥勤施”的原则。主要施肥时期包括: 花前肥: 在油茶开花前施用,以磷、钾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 壮果肥: 在果实迅速膨大期施用,以氮、钾肥为主,促进果实发育。 采果后肥: 在采收果实后,及时施用,补充树体营养,恢复树势,为下一年生产积蓄养分。 基肥: 秋冬季施用,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改良土壤,提供长期营养。 2. 修剪: 丰产期修剪旨在维持树势、改善通风透光、提高产量和品质。主要包括: 疏枝: 疏除过密枝、交叉枝、下垂枝、病虫枝,改善树冠通风透光。 短截: 对过长、衰弱的枝条进行短截,促进分枝,培养结果枝组。 更新修剪: 对结果能力减弱的老枝进行更新,刺激萌发新枝,恢复结果能力。 3. 病虫害防治: 丰产期油茶是病虫害的重点防治对象,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等,虫害有油茶瘿螨、油茶蚧壳虫、大蓑蛾等。需要建立综合防治体系,包括: 农业防治: 加强园林管理,清除病残落叶,加强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喷施生物农药。 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科学合理地使用。 4. 采收: 油茶果实成熟期较长,且同一株树上可能同时存在成熟、半成熟和幼果。一般在果实成熟度达到8-9成时采收,过早采收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采收则可能导致落果、霉变。采收时应采用人工采摘,避免机械损伤,并根据成熟度分批次采收。 八、 油茶果实加工与产品开发 采收下来的油茶果实经过干燥、脱壳、榨油等工艺,可以制成高品质的茶油。现代化的榨油技术,如压榨法和浸出法,都能有效提取茶油。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除了榨取食用油,油茶的剩余物(如茶籽饼)也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茶籽饼富含蛋白质、粗纤维等,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也可开发为饲料或用于提取皂素等化工原料。 九、 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油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种植和加工,更关系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油茶品牌,通过宣传和营销,提升消费者对茶油健康价值的认知,拓展国内外市场。 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持续投入科研,培育更优良的油茶品种,攻克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友好型油茶种植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产业融合与多元化发展: 探索油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发展油茶观光采摘、茶文化体验等,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 总之,油茶作为一种集食用、药用、保健、生态于一体的宝贵资源,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科学的管理、精细的加工和持续的创新,油茶产业必将在促进乡村振兴、丰富人们健康生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城市规划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专著,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宏伟的建筑本身,更深入探讨了建筑如何塑造城市的人文气质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历史文献、城市测绘图和大量的现场照片,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肌理的演变。书中一个核心观点是,真正的城市魅力并非源于新建的摩天大楼,而是隐藏在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老街巷和保留下来的历史节点之中。对于那些热衷于城市更新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国际案例,特别是关于如何在现代化需求与历史文脉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探讨,分析得极为透彻,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里,其实藏着最宝贵的故事。

评分

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修道院日常生活的历史研究,其详尽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过多关注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聚焦于修道院内部的微观世界——那些修士们的作息、食物、劳动分配,乃至精神追求。作者大量引用了修士们自己书写的日记、账本和手抄本上的批注,使得历史仿佛鲜活了起来。比如,书中对缮写室的工作流程描述得极其细致,从羊皮纸的准备到墨水的调配,再到插图的绘制,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专注。通过这些细节,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是如何被保存和传播的。这本书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修道院不仅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文化和学术的孤岛。读罢,我对中世纪的认知不再是黑暗和蒙昧,而是充满了对知识守护者们的敬意。

评分

不得不提我最近在追的一套关于古代兵器冶金技术发展史的系列丛书,简直是硬核爱好者的福音!这套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从材料学的角度,细致入微地解析了从青铜时代到冷兵器巅峰时期,不同文明在锻造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的“百炼钢”技术进行了近乎偏执的还原和推演,结合考古出土的实物分析,探讨了碳含量控制对刀剑性能的决定性影响。作者似乎对每一把著名古剑的背景都有深入研究,不仅有冶金分析,还有它在历史上的使用场景描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铁匠铺里火星飞溅的味道,感受到沉重的锤击声。虽然内容涉及较多技术细节,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即便是对冶金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那种对工艺极致追求的热情所感染。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冷兵器”的刻板印象,原来那里面的学问深不可测。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传统手工艺的书,让我对那些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木雕艺术的起源和演变,从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到现代设计师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设计,都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书中对匠人精神的探讨,让我深受触动。那些老一辈的工匠们,他们对手中每一块木料的敬畏之心,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真的不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线能够轻易复制的。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现了从粗胚到精雕细琢的全过程,即便是门外汉也能感受到那种沉淀下来的时间厚重感。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赞美,还很客观地分析了传统手工艺在市场化浪潮下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未来发展方向,比如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保护和推广这些技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份对匠人精神的致敬,读完后让人对手工制品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普读物,里面的内容简直是令人震撼又深思。这本书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讲述了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的严峻威胁。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珊瑚礁白化的过程及其对整个生态链的连锁反应,那种文字描绘出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感到一种无力和悲哀。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采访了多位一线海洋科学家和环保活动家,记录了他们在深海考察和清理塑料垃圾时的真实经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比任何官方报告都更有说服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海洋的紧迫性。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了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来贡献力量,从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到支持可持续渔业,每一个小小的改变,在作者的笔下都显得意义非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脚下的蓝色星球有了更深的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