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
原价:22.00元
作者:刘伯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6041218
字数:130000
页码:1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中国的国家政治形象、经济形象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中国国民的个人精神文化形象在世界舞台上却仍然常常显得消极、弱势。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国民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环境的同时,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丑陋”的指斥,目标所指。既包括暴发户式的粗俗、张扬,也包括小市民的猥琐、自卑。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这个民族还远没有在精神文化层面真正觉醒。文化觉醒的任务凸显在我们民族的面前,凸显在全体国民面前。本书对中国市民文化与市民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华民族如何从适应封闭的“桃花源”转向适应开放的“地球村”,如何由“大国小民”的传统文化逐步改造成“强国公民”的现代文化的必由之路提出了鲜明而犀利的观点。
目录
前言
开场白:为小市民揭下粘贴已久的“道德水平低下”标签
附录一:“我是小市民”
上篇——“上海人被丑陋”考察门
人人好像都能够随口指责小市民的丑陋,在被指责的群体中似乎上海人最为典型,可是,小市民被丑陋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不是更值得认真思考吗?
一、关于“文化”内涌如何把握?一点说明
二、上海市民的形象是怎样“被丑陋”的
(一)第一代上海人原本就出身于内地小市民
(二)长年在暗影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美得起来
(三)只能一厢情愿地显摆自己怎么能真的美起来
三、没有实力的小演员突然被推上大舞台如何美得起来?
(一)大树小树被一砍而光,于是就凸显了贴地生长的小草
(二)小人物突然成为重要角色,自身缺点就难免被放大了
(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导致上海与外地的对立
(四)一点小结
中篇——“精神文化被丑陋”根源挖掘
嘲笑小市民有时候可以是很轻松的,可是最好还是打住。照照下面的镜子吧,不要嘲笑了自己却不自知!
四、大国小民精神文化源自民族劣根性吗
(一)早已在全社会弥漫而不自知的小民文化
(二)大国小民的文化苦根在哪里
(三)大国小民的文化苦根溯源
(四)《阿Q正传》对小民文化的刨根轨迹
�墶⒋蠊�小民精神文化的多方向蔓延
(一)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攀附投靠
(二)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拒担责任
(三)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面子至上
(四)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无聊争胜
(五)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唯求胜利
(六)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见好就收
(七)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自我中心
(八)一点小结
下篇——“东方睡狮苏醒'展望
一个民族的精神觉醒有三个阶段:政治觉醒、经济觉醒、精神文化觉醒。其中,第三阶段觉醒过程尤为漫长。而全民精神文化觉醒之日,就是强国公民文化形成之时。
六、精神文化觉醒之路——从“桃花源”迈向“地球村”
(一)悠悠六十年——我们这个民族终于开始“苏醒”
(二)精神文化觉醒——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
附录二 中国的奥运会冠军能不能不要再拿国旗开涮
七、路在脚下——从“大国小民”到“强国公民”
(一)精神文化觉醒内在依据——同样活跃着的“大民”文化
(二)精神文化觉醒外部条件——坚持扬弃创新的发展方向
(三)实现扬弃之难——民族精神文化体系既是更新主体又是觉醒瓶颈
(四)上海人——呼唤民族精神文化觉醒的第一担纲人
(五)友善提示——欲担纲必须自身进一步开阔心胸
(六)从民族精神文化觉醒需求看2010上海世博会
八、全书小结
附录3:市民精神的又一升华门
后记——我的第15部专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识此书,我被它那充满力量感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探讨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这个标题,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通市民精神状态的深入洞察。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剥离表象,挖掘那些深埋在集体意识和个人行为背后的精神动因。我希望能够理解,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我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模式是如何受到影响,又如何演变的。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密的探险,作者运用了多种分析工具,从历史文献到当代社会现象,从统计数据到个体访谈,层层递进,力求揭示中国市民精神的复杂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展现出的客观与审慎,他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市民标签化,而是努力呈现其多元性、矛盾性以及不断发展的动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独特视角,它促使我去思考,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身上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印记,又在塑造着怎样的未来。它是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也是对我们所处社会环境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是比较模糊的。我只知道它涉及“中国市民精神”,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广阔的空间,而“解剖报告”这个词,又带有一丝严肃和科学的意味。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更像是文学性的叙事。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散文式的笔调,将那些关于个体命运、集体情绪、社会变迁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故事,有些我似曾相识,有些又让我恍然大悟。我看到了历史的回声,也看到了时代的烙印。它不是一份冰冷的报告,而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绘就的时代肖像。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打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作者的叙述是克制的,他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进行道德评判,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用他独特的视角,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本书让我思考,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自身的精神内核是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又如何在这个集体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是一次关于“我们是谁”的温柔追问。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能说的,是一种近乎迷失于细节的奇妙体验。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拆解师,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一件件地分开,仔细审视每一个螺丝钉、每一个齿轮,然后告诉你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又为何会发出那样的声响。我以为我早已熟悉了周围的一切,从早晨的通勤拥挤,到夜晚的屏幕光亮,再到社区里那些无声的互动,但当我跟随作者的笔触,重新审视这些日常,才发现背后有着如此多的力量在悄然运作。他并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引导你一起去观察,去发现,去品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片段,而是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窗口。我曾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不解,甚至有些许的失望,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更多解释的可能性,也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逻辑。它不是一本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的书,而更像是一本邀请你一同去“看看为什么会这样”的书。这种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充实,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这场对中国市民精神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初读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沉闷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冰冷的理论和复杂的概念。然而,当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一种全然不同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选择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切入,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街角卖菜的大妈,在讨价还价中透着生活的智慧;我仿佛听到了夜班出租车司机,在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期盼;我甚至能感受到在老旧小区里,邻里之间那种淳朴而又复杂的互动。这些零散的片段,却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我们熟悉却又常常忽视的“小民”的世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去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同情、理解的姿态去观察,去感受,去描绘。这种“解剖”并非冷冰冰的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我们追逐“大国”的宏伟叙事时,是否忽略了构成这个国家最基本单元的“小民”们的精神世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经历,是否才真正承载着时代的脉搏?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触及了最深刻的问题,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沉浸式的社会观察实验。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思考的“工具”。他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脉络,去探寻那些构成“中国市民精神”的各种元素。我并没有从书中直接获得关于“市民精神”的定义,而是通过对书中描绘的各种场景、人物、事件的观察,自己去构建和理解。我看到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市民,他们各自的精神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相互碰撞、融合,又相互塑造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主动和有成就感。它让我意识到,对一个群体的精神进行“解剖”,并非易事,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需要长远的视角,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本书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也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它不是一本看完就丢的书,而是会一直在我脑海中回响,促使我不断地去思考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