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印度文化模式研究
原价:20.00元
作者:姜玉洪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010069760
字数:193000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印度、中国以及西方,关于印度文化和传统的书籍为数不少,其中,给戢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当数A.L.巴沙姆的杰作《神奇印度》(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这本书完成于1954年,是为了迎合西方学者和读者的口味而作的。毫无疑问,巴沙姆的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对古老印度的追思。然而,他对作为印度主流宗教的印度教表现出了不必要的苛刻。在中国,关于印度文化和历史的作品并不多。季羡林、金克木、林承节、黄心川、王树英等杰出的教授和学者的作品也被地理政治学的影响所掩盖。正因如此,姜玉洪教授的这本书适时地出现,并为中国的印度文化研究做出贡献。他的著作不仅尽力填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充分展示出了他对印度文化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理解。他通过“梵我同一”(Brahmatmaikyam)、“解脱”(Moksha)和“达摩”(Dharma)等观点展示出印度精神、社会和文化规范,使我们窥见到了印度的过去。同时,他通过指出在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印度文化将不会丧失其独特的个性的观点来展望印度文化的未来发展。不仅如此,姜玉洪教授还观察到,印度文化将在面对外国文化挑战时加快反思和融合,使其更具合理性。
这本书可以吸引更多的从未读过类似书籍或是有兴趣了解印度的中国读者。姜玉洪教授在印度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亲历了印度文化。若要触及一个有多个种姓、多种宗教信仰、多个民族、多样人种、使用多种语言的印度的每一个文化层面绝非易事。急剧的改变导致生活形态的均匀化以及个人特征和文化表达的模糊化,这一切又加大了这个任务的难度。然而,姜玉洪教授却公正地将印度的文化传统与今日印度的时事变更联系在一起。
目录
序(中文)
序(英文)
绪论
第一节 印度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节 国内外印度文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思路
注释
第一章 印度文化的一般考察
第一节 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影响印度文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印度文化的基本特征
注释
第二章 印度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节 印度文化的定位
第二节 印度教文化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印度文化的核心精神批判
注释
第三章 东西方比较视野中的印度文化
第一节 东西方文化之比较
第二节 中印文化之比较
注释
第四章 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文化
第一节 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第二节 全球化与印度本土文化
第三节 印度本土文化的现实命运
第四节 印度本土文化的未来展望
第五节 印度文化模式历史和现实研究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姜玉洪,男,1968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受国家教委派遣、作为访问学者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学习;2003年8月至10月,在印度德里大学访学,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印
文摘
序言
在翻阅《印度文化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迷宫,而作者就是我手中最可靠的指南针。他以一种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将印度文化那些错综复杂的“模式”串联起来,让我得以窥见其内在的逻辑与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时间观念”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印度文化中循环时间观与线性时间观的并存,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生活节奏和决策方式。这种非西方化的时间感知,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此外,书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印度文化中对河流、山川、动植物的崇拜,以及这种崇拜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敬畏与和谐的共生关系,这与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反思了人类与环境的未来。作者在分析印度哲学思想时,也非常注重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将“业力”(karma)与人们的个人行为、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揭示了哲学思想如何转化为一种可感可触的社会实践。整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魅力,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印度文化模式研究》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地图”。这本书并非零散的知识堆砌,而是系统地梳理了印度文化中那些贯穿始终的“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解读印度艺术与哲学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的视野。他能够将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揭示出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例如,他对印度古典舞蹈中手势和表情所代表的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美学的展现,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表达。书中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印度社会中的微妙平衡也进行了有趣的探讨,在强调家庭和社群重要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个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让我对印度社会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讨论现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时,也并没有忽略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分析了全球化浪潮下,印度传统文化模式如何与现代思潮碰撞、融合,展现出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让我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阅读,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文化对话。
评分读罢《印度文化模式研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线条交织的印度文化织锦。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那些构成印度文化核心的“模式”一一呈现,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进行解读。我尤其为书中关于“仪式与庆典”的描写所着迷,作者不仅描述了这些仪式的形式,更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社会凝聚、宗教信仰、价值观传递等方面的深层意义。那些繁复的宗教仪式、盛大的节日庆典,在我眼中不再是单纯的活动,而是印度人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书中对“沟通方式”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揭示了印度人含蓄、间接的沟通风格,以及非语言信号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理解印度人的社交习惯和人际交往模式至关重要,也帮助我理解了一些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此外,作者在探讨印度文学与叙事传统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学养,他分析了史诗、寓言等形式如何塑造了印度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整本书的叙述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但又充满人情味,让我在领略印度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与热情,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读完《印度文化模式研究》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和细致,层层剥茧,将印度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图景展现在我眼前。书中的叙述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宗教、社会习俗、艺术形式等元素融为一体,勾勒出印度文化几个核心的“模式”。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因果报应”观念在社会结构中的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这种观念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乃至对生活命运的态度。它不是抽象的哲学论述,而是活生生融入日常的社会肌理。同时,书中对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那些古老的故事并非仅仅是消遣,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对于理解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作者在讨论不同时期印度文化变迁时,也注意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印度文化如何吸收、融合、甚至反抗这些外部力量,展现出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整本书读下来,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理解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仿佛能听到古老寺庙的钟声,感受到恒河水的流淌,触摸到尘封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对一本“研究”类书籍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枯燥的数据,但事实却大相径庭。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印度文化那些看似纷繁复杂、难以捉摸的“模式”一一剖析,并且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书中对“家庭”在印度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维系,更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一种身份认同的基石。作者通过分析婚姻习俗、家族责任等细节,让我看到了印度家庭观念的强大韧性和深远影响。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等级制度”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以一种历史的、社会的视角,去探究其起源、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残留和转型。这种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避免了刻板印象,对印度的社会现实有了更 nuanced 的认识。另外,书中对印度宗教多样性及其融合的探讨也令人拍案叫绝,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如何在印度土地上共存、交流,甚至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是理解印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印度文化的新窗口,其广度和深度都令我赞叹不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