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7册)民艺复兴/续 文庙 结社与雅集 去国还乡/续 东亚的书院

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7册)民艺复兴/续 文庙 结社与雅集 去国还乡/续 东亚的书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靖 著
图书标签:
  • 民艺复兴
  • 文庙
  • 结社
  • 雅集
  • 去国还乡
  • 东亚书院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DD23506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355335704

具体描述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挚推荐!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
作者: 左靖
市场价: 49.00
ISBN号: 978750864993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2015/01


内容简介
《碧 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 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 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07:民艺复兴(续)》是《碧山06》关于“民艺复兴”的续编,同样是围绕民艺复兴这个主 题, 但更多地涉及到了很多手工艺的“现代化个案”,比如《站在高岭上》《看见手工艺当代之路的旅行》 《从融化到融解,来自融的实验》《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中手工艺者的生存之道。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 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艺复兴 (续)》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 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作者简介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 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 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 “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 、“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 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目录

卷首语 民艺复兴,道阻且长

卷一 专题
考工记的工艺观念和现代乡村的四造
一村一品老挝民艺行
站在高岭上
一次关于手工艺的美妙旅行
慈城,一座古城的天工梦
六安瓜片

卷二 行动民艺
黟县白工七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传统弓射箭复兴背景下的角弓制作

卷三 传承与表现
松散的结构,佚人营造乡村新民居

卷四 去国还乡
留住魅力闽南金门这样保护传统聚落

卷五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十课

卷六 读影
电影作为手艺和对手艺的记录

卷七 品书
劳作与时日读黟县百工

卷八 闻艺
艺术家与手艺人邱志杰与他的总体艺术

文摘

序言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碧山06: 民艺复兴
作者: 左靖
市场价: 49.00
ISBN号: 978750865015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2015/01


内容简介
《碧 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 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 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第六辑主题为“民艺复兴”,探讨了传统手艺的现状。飞速发展的大工业时代,生活和生产方式 的 改变、观念的转变,导致传统手艺逐渐衰落甚至消失。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 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6:民艺复兴》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 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 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作者简介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 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 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 “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 、“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 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目录

卷首语 手工艺为什么衰落

卷一 专题
关于手的札记
编制时光的手艺时间投入在当代西方手工艺中的价值
从融化都融解,来自融的实验
让你看见台湾的好
不传统的传统工艺教育

卷二 行动的艺术
黟县百工六
荣昌夏布

卷三 传承与表现
缅怀俞师探俞学下

卷四 去国还乡
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松户的社区再造故事
权利空间

卷五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走进滇西北纳西族乡土建筑研究散记

卷六 读影
对真实的理解与还原我拍泥中有我

卷七 品书
永康手艺人记忆与生活

文摘

序言



碧山MOOK书系列套装(1-5册)(试图寻找重返传统文化家园之路。)


定     价 ¥ 245.00

作     者左靖 著

出 版 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8-1

ISBN23506422

所属分类图书 > 文化 > 文化研究





编辑推荐
★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
★ 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
★ 尊崇艺术的学术高度,不避讳艺术的商业价值
★ “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
内容推荐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作者简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目录
《碧山01:东亚的书院》

卷首语 为什么关注书院 左靖

卷首专题:东亚的书院
寻找书院 唐克扬
徽州古书院:一个远去的文化符号 方光华
朱熹与福建书院 方彦寿
空?气 卢彦鹏
江户时代大阪怀德堂的学术 汤浅邦弘
书院文化与近世中国、东亚世界 吾妻重二
为文化续命,为中国招魂: 关于新亚书院 江弱水

卷二 行动民艺
黟县百工(一) 蔡麒麟
四川邛崃竹编 百年设计

卷三 深读
唐代俗乐机构的形成及在宫廷中扮演的角色

卷四 传承与表现
半树枯槐吊君王:以昆曲书写建筑 张弘
智珠寺时光残梦:一座古寺的重生 汤国
茗壶:闲人出品 沈微 严慕来
24节气 时与地 邱志杰

卷五 故土新调
桃花散记?叶家故事 袁菁
梦溪 魏璧

卷六 读影
《砻谷纪》:流水师傅的攻稻艺术 吴岚冲
《罗盘经》:『草寇 』还是『先知』 张凤英

卷七 品书
缘起不灭:《首抄本》和《守艺人》 蔡仕伟
打开,即是满目的故国 卢涛


《碧山02:去国还乡》

卷首语 左 靖
卷一 专题 去国还乡

1.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钱理群
2.失败是不算数的——2012碧山计划杂记 孙云帆
3.郝堂素描 潘思雨
4.精神返乡:渠岩与许村的故事 梁 莉
5.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 阮义忠
6.作为社会的一面镜——美浓黄蝶祭的时代脉络 刘逸姿
7. 重尝大地的醍醐味——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纪行 林小熏

碧山刻记 刘庆元

卷二 行动民艺
1.黟县百工(二) 王玲玲

卷三 传承与表现
1.关于《芥子园山水卷》 徐 冰
2.二十四节气?时与地 邱志杰

卷四 乡土建筑与保护
1. 从一个血缘村落看宗族制度在宗祠建筑上的体现(上) 李秋香
2.家庭式实践——庆兴楼保护发展的循序渐进之道 徐轶婧

卷五 故土残调
1.谁的钟鼓楼 宋壮壮
卷六 读影
1.镜头敲开记忆之门 吴文光

卷七 品书
1.《这个世界会好吗》如何完成的 艾 恺


《碧山03:去国还乡 续》

卷首语 从美浓到许村 左 靖

卷一 专题
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以世界史的视野 梁 鸿
台湾,从农民运动到社造运动 钟永丰
文明的对话 张建平
晓庄之后有育才 吴浩
自然农人笔记 贾瑞明
传统不是一种宗教——“清明计划?畲忘录” 张凤英
寻找文化保育之道 莫夜
大礼堂 邵译农+慕辰

《碧山04:结社与雅集》

《碧山05:文庙:儒家的先贤祠》



《碧山MOOK书系》是一套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变迁的学术性与美学性兼具的出版物。这套书系以其独特的视角、扎实的考据以及精美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技艺、历史人文、社会风貌的深度剖析。 《民艺复兴》与《民艺复兴(续)》 这部分内容着重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当下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在现代化浪潮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许多古老的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本册(或续册)深入田野,探访那些仍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匠人,记录他们与技艺相伴的人生,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对技艺的创新与坚守。它不仅仅是对技艺本身的展示,更是对蕴含在其中的哲学思想、生活美学以及社区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通过对“民艺复兴”的探讨,旨在唤醒公众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珍视,并思考如何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庙》 “文庙”,即孔庙,作为祭祀孔子、尊崇儒学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本册内容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各地形形色色的文庙建筑群,从建筑的形制、布局、雕塑、碑刻等方面,解读其背后蕴含的儒家思想、礼制规范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它不仅是一次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更是一次对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文庙的考察,读者可以感知到传统教育制度、士人阶层的生活方式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结社与雅集》 “结社”与“雅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册内容聚焦于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文人社团、学术组织以及风雅的聚会活动。它深入挖掘这些社团的成立背景、组织形式、成员构成、活动内容以及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从诗社、画社到地方性的学术团体,再到文人墨客的琴棋书画、诗酒唱和的雅集,都将被细致地呈现。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生活、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对结社与雅集的描绘,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思想潮流以及士人之间的精神交流。 《去国还乡》与《去国还乡(续)》 “去国还乡”是中国文人仕途与归隐之间一种复杂的心态与现实选择。本册(或续册)将目光投向那些曾经身居高位、历经宦海沉浮,最终选择回归故里,或在山水之间寻求精神慰藉的文人。它通过史料的梳理和人物的解读,展现了他们在面对权力、名利与自然、心灵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内容可能涉及对归隐文化、田园诗画的解读,以及文人如何在家乡或寄居地延续其文化生命。“续”的内容可能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这种“去国还乡”的情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人物身上的具体体现,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士人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东亚的书院》 本册内容将视野拓展至东亚地区,以“书院”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书院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书院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更是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思想的传播中心。本册内容将比较研究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书院历史、建筑特色、教育模式、学术传统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通过对东亚书院的梳理,旨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互动,以及不同国家如何吸收、融合并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书院文化,从而展现东亚文化圈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张力。 《碧山MOOK书系》整体上以一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与美学。这套书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唤醒,一种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碧山MOOK书系列我一直有在关注,这次的套装更是让人期待已久。我尤其钟爱其中关于“民艺复兴”的部分,这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传统手工艺,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艺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变迁。作者们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默默坚守在传统工艺前沿的手艺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韧性和智慧,让人感动。书中所呈现的那些精美的器物,无论是木雕、陶瓷还是织锦,都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凝结了匠心与时光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制造”与“生活”的关系,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应遗忘那些朴实而有温度的创作方式。我喜欢它探讨的“续”的概念,这说明了民艺并非止步不前,而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与当下的人们产生共鸣。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它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让我们重新发现身边被遗忘的美好。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碧山MOOK书系列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套新推出的套装,其中的“结社与雅集”部分,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社交活动,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酒作乐,更是那种高雅的精神交流,那种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共同追求。我喜欢书中对各种雅集场景的细致描绘,仿佛能听到古人谈笑风生的声音,看到他们挥毫泼墨的身影。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这种“结社”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塑造,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从魏晋名士的玄谈,到宋明理学家的聚会,再到清代文人的诗社,这本书梳理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结社雅集,让我对这种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这些雅集不仅仅是消遣,更是维系文人圈子、传承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

评分

这次的碧山MOOK套装,对我而言,最大的惊喜来自于“文庙”这个主题。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空间和仪式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庙正是这种情感的重要载体。书中的描写,带领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文庙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庄重。我被书中对文庙建筑细节的考究所吸引,每一处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砖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探讨了文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祭祀的场所,更是教育、文化交流乃至政治象征的中心。通过对文庙周边社群、学子生活状态的描绘,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文化生态。那种“结社与雅集”的氛围,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文字间流淌,让我深感共鸣。这本书让我对“文庙”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了无数故事与情感的文化空间。

评分

“去国还乡”这个主题,在碧山MOOK套装的这几本书里,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触动。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往往离不开他与故土、与故人的联系。书中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迁徙,更是那种在异乡漂泊,内心深处对根的追寻。无论是作者们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叙述,还是对历史上那些“游子”故事的挖掘,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那种“还乡”时的复杂心绪,那种故地重游的感慨,那种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续”的部分,它让我看到了“还乡”并非终点,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与过去和解,与当下共存的方式。这种对乡愁的细腻捕捉,对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让我在阅读时,也忍不住回溯自己的过往,思考自己与“家”的联结。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故土的力量始终是支撑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

评分

东亚的书院,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碧山MOOK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各个书院的名称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书院在东亚文化圈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书院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学子生活的研究,这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地域的落地生根与创新发展。从朝鲜的乡约书院到日本的武家书院,再到中国传统的书院,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任。书中对“结社与雅集”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那些求知者们,在书院之中,通过切磋琢磨、诗文唱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这种对知识的共享与碰撞,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吸引。这本书让我对东亚的教育传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东亚文化交流史的独特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