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 |
| 作者: | 左靖 |
| 市场价: | 49.00 |
| ISBN号: | 9787508649931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2015/01 |
| 内容简介 | |
| 《碧 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 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 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07:民艺复兴(续)》是《碧山06》关于“民艺复兴”的续编,同样是围绕民艺复兴这个主 题, 但更多地涉及到了很多手工艺的“现代化个案”,比如《站在高岭上》《看见手工艺当代之路的旅行》 《从融化到融解,来自融的实验》《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中手工艺者的生存之道。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 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艺复兴 (续)》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 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
| 作者简介 | |
|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 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 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 “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 、“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 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
| 目录 | |
| 卷首语 民艺复兴,道阻且长 文摘
序言 |
|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碧山06: 民艺复兴 |
| 作者: | 左靖 |
| 市场价: | 49.00 |
| ISBN号: | 9787508650159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2015/01 |
| 内容简介 | |
| 《碧 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 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 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第六辑主题为“民艺复兴”,探讨了传统手艺的现状。飞速发展的大工业时代,生活和生产方式 的 改变、观念的转变,导致传统手艺逐渐衰落甚至消失。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 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6:民艺复兴》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 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 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
| 作者简介 | |
|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 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 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 “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 、“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 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
| 目录 | |
| 卷首语 手工艺为什么衰落 文摘
序言 |
《碧山04:结社与雅集》
碧山MOOK书系列我一直有在关注,这次的套装更是让人期待已久。我尤其钟爱其中关于“民艺复兴”的部分,这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传统手工艺,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艺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变迁。作者们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默默坚守在传统工艺前沿的手艺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韧性和智慧,让人感动。书中所呈现的那些精美的器物,无论是木雕、陶瓷还是织锦,都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凝结了匠心与时光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制造”与“生活”的关系,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应遗忘那些朴实而有温度的创作方式。我喜欢它探讨的“续”的概念,这说明了民艺并非止步不前,而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与当下的人们产生共鸣。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它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让我们重新发现身边被遗忘的美好。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碧山MOOK书系列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套新推出的套装,其中的“结社与雅集”部分,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社交活动,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酒作乐,更是那种高雅的精神交流,那种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共同追求。我喜欢书中对各种雅集场景的细致描绘,仿佛能听到古人谈笑风生的声音,看到他们挥毫泼墨的身影。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这种“结社”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塑造,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从魏晋名士的玄谈,到宋明理学家的聚会,再到清代文人的诗社,这本书梳理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结社雅集,让我对这种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这些雅集不仅仅是消遣,更是维系文人圈子、传承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
评分这次的碧山MOOK套装,对我而言,最大的惊喜来自于“文庙”这个主题。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空间和仪式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庙正是这种情感的重要载体。书中的描写,带领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文庙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庄重。我被书中对文庙建筑细节的考究所吸引,每一处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砖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探讨了文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祭祀的场所,更是教育、文化交流乃至政治象征的中心。通过对文庙周边社群、学子生活状态的描绘,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文化生态。那种“结社与雅集”的氛围,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文字间流淌,让我深感共鸣。这本书让我对“文庙”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了无数故事与情感的文化空间。
评分“去国还乡”这个主题,在碧山MOOK套装的这几本书里,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触动。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往往离不开他与故土、与故人的联系。书中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迁徙,更是那种在异乡漂泊,内心深处对根的追寻。无论是作者们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叙述,还是对历史上那些“游子”故事的挖掘,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那种“还乡”时的复杂心绪,那种故地重游的感慨,那种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续”的部分,它让我看到了“还乡”并非终点,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与过去和解,与当下共存的方式。这种对乡愁的细腻捕捉,对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让我在阅读时,也忍不住回溯自己的过往,思考自己与“家”的联结。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故土的力量始终是支撑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
评分东亚的书院,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碧山MOOK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各个书院的名称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书院在东亚文化圈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书院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学子生活的研究,这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地域的落地生根与创新发展。从朝鲜的乡约书院到日本的武家书院,再到中国传统的书院,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任。书中对“结社与雅集”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那些求知者们,在书院之中,通过切磋琢磨、诗文唱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这种对知识的共享与碰撞,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吸引。这本书让我对东亚的教育传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东亚文化交流史的独特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