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置身於不可抗拒的西化潮流,現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視從不缺乏“他者”的眼光,亦要憑藉嚮“他者”看齊纔能獲取文化上的自信,但是這本小書能夠帶你“穿越”迴曆史的真實,去重建一個“去西方化”的中國美術史。
現如今秦俑和唐三彩被擺放在櫥窗裏、廳堂中、廣場上供人們品評、觀賞,但你可知它們在古代都是地下之物,是被當時的人們視為晦氣、不吉利的東西?這就是對中國古代藝術給予西方式祛魅的結果。祛魅讓藝術成為現代人心目中的藝術,但也讓真實的美術史變得扭麯、錯位。
為還原一個真實的曆史,我們需要適度返魅。曆史的記述總是枯燥的,但這趟返魅之旅卻是一個童話般的旅程。在這個童話世界裏唐三彩女俑、三星堆青銅立人、霍去病墓前躍馬像通通活瞭過來,九色鹿、芙蓉錦雞和鍾馗也來客串講解中國古代造型藝術……這些遙遠的藝術形象不再是我們隻能遠遠觀摩的古代藝術載體,它們都將親身走近你的身邊,用熟悉而親切的話語,慢慢訴說中國美術史的真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的顛覆性書寫,藉助迴歸先人的立場和視角,嚮讀者展示瞭迥然不同的美術天地;“奇遇記”式的童話情境設計,不惟增強瞭通俗性、趣味性,更是“返魅”的直接體現。
本書大膽否定瞭前近代中、外文明的同質性與同步性,直麵中國文明被西方文明猛烈衝擊的事實,指齣美術史的錯亂乃是曆史認知錯亂的結果,通過探討古代美術變遷,嘗試揭開中國文明史的內幕。
作者簡介
潘星輝,1971年生,祖籍廣東番禺,興趣廣泛,為解答自己的疑惑而投身學術,現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曆史係,著有《明代文官銓選製度研究》《存傅詩話》等。
目錄
楔 子 我雖說是假的,但你不妨叫我“真真”哪 1
第一程 錯愛 1
“鬼陶”——俑的故事——“美術”與“藝術”——美術史——博物館——逆推
第二程 請循其本 29
石刻——動物雕塑——巫術——通靈——中、西之間——正—反世界
第三程 象教 57
美術與宗教——藝術自覺——興像=功德——反偶像——建寺興像——藝士、藝工——佛教之外——光和暗
第四程 以退為進 97
唐、宋繪畫——壁坼幅裂——紙本畫——墨畫——徵服王朝——“南宗畫”
第五程 從二維到四維 129
後佛教時代——“術畫”——紙紮——外來雕塑——象生——集大成
尾 聲 我該如何安放你呢,真真 160
參考書目 164
後 記 173
前言/序言
後記
迴顧起來,我曾沿著兩條綫索嚮中國古代美術史迫近:一是比較單純的對美術及其曆史的興趣,一是復雜得多的對世界史關照下的中國史的求知欲。本書是兩條綫索最終編織在一起的結果。
比之初中萌生瞭文藝性的自覺,我是在高中——隨著中外曆史知識的積纍——開始明確産生這類睏惑的:中國文明之於西方文明到底是優越的、落後的抑或彆的什麼關係?如何理順?齣路在哪兒?這實際上是20世紀80年代如火如荼的“文化熱”的核心問題之一,亦可謂是我整個專業學習和研究的發軔處。而這波歸結為政治運動的社會思潮卻一度是由“美學熱”引領的。那時我並沒意識到,父親美術愛好的復蘇及他對傢兄的培養給我怎樣深刻的影響。至1989年高考失利,我第一次有瞭日後讀研的念頭,而1990年初的寒假,我自大連外院去北京中央美院找傢兄,盤桓一周,談及讀研規劃,他提到美院有美術史係,頗逗起瞭我的興緻。在另一個方嚮,四年的法語訓練不啻以齣乎意料的方式拉近瞭我與西歐文明的距離。由於未能繼續美術史的係統學習,它最終從我的考研選項裏刪除,取而代之的是後來居上的明史。事後看,若直接投身美術史而非由史學迂迴、掩襲,恐怕不可能生成我今天的美術史認識。北大深造期間,我僅偶有觸發,寫瞭一篇涉及文人畫的短章,投給研究生學刊,它的積極意義也許僅在於證明瞭自己美術史興趣的存在,或者說,以這樣的方式提醒自己彆“忘本”。
在接受調教、摸索曆史學門徑的過程裏,中、西文明比較始終若隱若現,明史的獨特地位則使問題難以迴避。一方麵,圍繞“資本主義萌芽”“近世化”的討論不斷將我帶迴原點;另一方麵,明、清中國確實和西方近代化時段相當,並被後者波及、直至“劫持”,這是更早的斷代史不具備的特色。清既仍不免“徵服王朝”的性質,嚮前追溯的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即是明。對我來講,學習明史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這段曆史包含的必然性推進瞭我的思考。通過深入的發掘史實,我逐步確立否定中、西文明同質性與同步性的立場,隻是還缺乏正麵闡發。
2001年返港教書,身處與內地、與北京完全不同的學術環境,尤其是麵對差異巨大的教育對象,我承擔過《明末以來中國思想史》課程,開設過一門《中國傳統鬼神觀》,後者源自本科時代形成的文言小說——多數是誌怪小說——的閱讀興趣。04年底轉至上海交大,中國思想史和鬼神觀都衍生為我的研究內容,而且被整閤在一起,因為它們原本便是“沆瀣一氣”的。也正在這個領域,“巫術”作為許多錶象的根源變得揮之不去,古代造型藝術的一個側麵已浮現齣來。這項持久的鑽研呼應瞭我的中國文明史觀:如果說直到清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還充斥“怪力亂神”的話,之前的三韆年怎麼會不然?中、西文明怎麼會有共同的方嚮?很顯然,一部中國史,若從“頭”講,容易保留對其發展的幻想——祛魅、進步或近代化,不知不覺陷入“曆史目的論”;若從“尾”講,則可通過“倒逼”破除幻想,掙脫“曆史目的論”。同樣重要的是,長期在交大講授通史,幫助我強化瞭對中國史宏觀的、全局的把握,得以進行上、下、古、今的貫穿。各方麵的條件陸續成熟,就等著因緣際會的一刻到來瞭。
2009年9月,傢兄和我乘車前往珠海機場,準備分赴京、滬。當時他大搞其“立體漢字”已多年,不止一次扯著我討論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維度問題。途中交談,我提齣可以閤作展開一項有關的研究。鑒於我們先前就有過不瞭瞭之的規劃,此番頗思振作。我於是在舊日瞭望過的原野上,著手開闢瞭一方新的學術園地,勉力耕耘起來。
不同的美術史研究者骨子裏其實都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如何做到在觀察古代中國時排除這種乾擾?這是可能的嗎?我們的文明被西方文明猛烈衝擊過,因此造成瞭極其深刻的悖論性:隻有轉換成“他者”的眼光,重新審視“自身”,纔能確定“自身”的位置,隻有藉助嚮“他者”看齊,纔能重拾自信。我之關注中國美術史,歸根結底,就是要觸碰和解釋這個問題。而我漸漸懂得,隻有藉助“曆史化”纔可能擺脫西方化的“定式”,隻有學習和研究曆史纔可能不被“現代”所濛蔽,其中既包括政治史、思想史、社會史等,美術史也是重要戰場,——或許除音樂外,美術的受眾最多,特彆是美術品的直觀性令每個人都保持瞭一定程度的認知,潛移默化,不受性彆、年齡乃至文化程度的影響,而今人對美術史的構建亦堪稱簡單、粗暴。美術史的錯亂不過是曆史認知錯亂的結果,隻有正本清源,纔能破妄顯真。探討中國古代美術變遷,必將反過來揭開中國文明史的內幕。美術史領域,像任何其他的曆史領域一樣,充斥著緊張、衝突、反復、斷續,既有光鮮、明媚的一麵,更有凶暴、黑暗的一麵。
“民主”“科學”“藝術”之類的概念——一如“民族”或“國傢”,都是西方近代化的産物,美術史研究必須褪去“近代化”的塗料,從而披露下麵復雜的層次和肌理。而一旦迴到美術史“原生態”,我們立刻陷入“失語”境地。這就是一個文明在競爭中落敗的結果,“話語權”的喪失絕不是抽象的。在本書內,我把被強加瞭近代意義的古代“藝術”“美術”字眼加瞭底紋(引述則保留不變),希望能起到警示、救治的作用。如果說我在思想史研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不無持批判立場的話,當我寫這本美術史時,恰恰嘗試以客觀的、中性的態度鳥瞰曆史,洞悉它的無情與無序,嚮逝去的、被遺忘的、殘存的、被扭麯的東西緻意。
本書開筆後,曾做過多套章節設計,但隨著諸事牽纏,熱情衰減,又呈“爛尾”之勢。這其間我暫時擱置彆的項目,率先完成瞭《存傅詩話》,由此意識到,即使學術性很強的寫作,也可以跳齣生硬、死闆、常常不能免於幾分蹩腳的結構,采用相對通俗而輕鬆的方式,不但令自己愉悅,還能令更多的讀者分享,——何況是有關詩歌的內容?何況是有關美術的內容?我在去年春天確立瞭新的思路,大大增強瞭可操作性。今年寒假,我再次跟傢兄圍繞一些話題進行瞭富有啓發性的交流,重要內容都吸收入這一稿中。我更委托他做封麵及插圖設計,我想他沒理由不拿齣“當仁不讓”的氣概。這上距我們談起美術史讀研已整整二十五年,上距我們決定閤作也六年之久瞭。
8月的一個上午,我在香港護理病重的父親,信手從書架取下他買的英文原版《愛麗絲漫遊奇境》,躍入眼簾的正是多年前他介紹它曾提到的話:“and what is the use of a book,”thought Alice,“without pictures or conversations?”我馬上對他說,《返魅之旅》正是有對話和插圖的書,引得他輕輕點頭。而當本書脫稿之際,他已經去世瞭。父親的藝術觀正統、老派,卻賦予瞭另類如傢兄及異端如我的思想以生命。本書終竟有瞭紀念他的意義。
潘星輝
於上海交通大學枕籍室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返魅之旅:中國古代美術異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返魅之旅:中國古代美術異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