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吳覺農與上虞茶: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十五年迴眸》係統梳理匯總瞭研究會自2001年成立以來的重大活動,吳覺農茶學思想對上虞茶産業的貢獻等內容。這對於學習追思覺農先生的崇高茶德風範和對振興中國荼業所作齣的曆史性貢獻,激勵廣大荼人發展當代茶業,建設茶業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
第一章 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成立及沿革
一、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成立
二、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第二屆會員代錶會議
三、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各地聯絡處
第二章 吳覺農誕辰紀念活動
一、紀念吳覺農誕辰105周年活動
二、紀念吳覺農誕辰107周年活動
三、紀念吳覺農誕辰108周年活動
四、紀念吳覺農誕辰109周年活動
五、紀念吳覺農誕辰110周年活動
六、紀念吳覺農誕辰111周年活動
七、紀念吳覺農誕辰113周年活動
八、紀念吳覺農誕辰114周年活動
九、紀念吳覺農誕辰115周年活動
十、紀念吳覺農誕辰U6周年活動
十一、紀念吳覺農誕辰117周年活動
十二、紀念吳覺農誕辰118周年活動
十三、紀念吳覺農誕辰119周年活動
第三章 吳覺農學術論壇
一、第一次學術研討會
二、第二次學術研討會
三、第三次學術研討會
四、第四次學術研討會
五、第五次學術研討會
六、第六次學術研討會
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
八、第八次學術研討會
第二篇 吳覺農茶學思想與上虞茶業的二次發展
第一章 上虞茶業的二次發展
一、上虞茶葉曆史悠久
二、上虞茶業的第一次發展
三、上虞茶業的第二次發展
第二章 上虞茶葉生産基地
一、零星栽培效益低
二、基地建設得到重視
三、基地生産與茶葉質量並重
第三章 上虞名優茶葉開發
一、手工炒製名優茶
二、機械化炒製促進名優茶的發展
三、主要名優茶
第四章 上虞茶葉品牌建設
一、品牌建設滯步不前
二、品牌建設起步發展
三、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第五章 上虞茶葉加工經銷
一、茶葉采摘
二、茶葉加工
三、茶葉經銷
四、主要加工經銷企業
第六章 上虞茶園生態種植
一、生態茶園的建設
二、生態茶園的栽培管理
三、生態茶園的間套種
四、觀光茶園
第三篇 吳覺農茶人精神與上虞茶文化
第一章 吳覺農故址遺跡
一、吳覺農故居
二、吳覺農夫婦陵墓
三、吳覺農銅像
四、吳覺農紀念室
五、吳覺農坐像
六、泰嶽寺茶場
七、春暉中學
八、上虞茶場
九、吳覺農手跡
第二章 上虞茶古跡
一、峰山道場
二、後山
三、鳳鳴山
四、鶉鴣岩
五、鳳鳴山茶亭
第三章 上虞茶藝館
一、紫雲閣茶莊
二、天香樓茶樓
三、春草堂茶館
四、叁叁茶苑
五、茗泉茶莊
第四章 茶葉社團組織
一、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
二、上虞區茶葉協會
三、上虞區茶文化促進會
第五章 上虞茶人
一、錢樑
二、何耀曾
三、劉祖香
四、陳金富
五、戚建喬
六、魏福炯
“覺農”精神代代傳
前言/序言
吳覺農先生是我國著名農學傢、農業經濟學傢和社會活動傢,又是我國現代茶業的奠基人,當代中國茶學的泰鬥,在世界茶學界享有很高聲譽。他一生為振興中國茶業和農業的發展做齣瞭卓越的貢獻,他的茶學思想為中國茶學界留下瞭一筆十分豐富而又極其寶貴的精神遺産,被國人譽為“當代茶聖”。
1897年,吳覺農先生齣生於浙江上虞茶鄉。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立下瞭革新中國茶業,造福萬韆茶農的遠大誌嚮,並將原名“榮堂”改為“覺農”,以示一生為農興農的決心。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就發齣瞭“中國茶業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決不至於長落人後,願大傢努力吧!”的呐喊。覺農先生在70多年的事茶生涯中:首次提齣並論證中國是茶樹原産地的學術觀點,最早提齣中國茶業改革方案,倡導製訂中國首部《齣口茶葉檢驗標準》,抗戰時期在復旦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茶葉係和茶葉專修科,創建我國第一個國傢級茶葉研究所,最早提倡並實施組織茶農閤作社,主持翻譯世界茶葉巨著《茶葉全書》,負責組建新中國第一傢國營中國茶葉公司,晚年主編《茶經述評》,倡導建立中國茶葉博物館,率先倡導與推進全國茶葉加工機械化,組織茶業宏觀經濟研究和茶葉曆史研究,等等。他對中國茶業全方麵和開創性的貢獻,深受海內外學術界和茶人的尊崇,也對當代中國茶業的發展和振興産生瞭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當今中國,國運興,茶運興。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産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正在成為中國茶人的奮鬥目標。截至2015年,全國茶園麵積達4316萬畝,産量228萬噸,已是世界第一産茶大國;中國年人均茶葉消費量超過1000剋,擁有13億7000萬人的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茶消費大國。一個大力推進“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産交融,跨界拓展,全價利用的美景正在勃勃展現。
據《上虞縣誌》記載,早在漢代,其境內就有野茶生長,至唐代,已開始有人栽培茶樹並加工茶葉。其中吳覺農先生的傢鄉豐惠後山、鳳鳴山及鶉鴣岩齣産的茶葉最負盛名,有的還被列為貢品。近年來,在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全體會員的努力推動下,上虞茶人踐行覺農先生茶德風範,上虞茶業在茶葉的品牌、質量和規模上都取得瞭突飛猛進的發展。
今年,為紀念“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誕辰120周年,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專門編寫齣版《吳覺農和上虞茶》一書,係統梳理匯總瞭研究會自2001年成立以來的重大活動,吳覺農茶學思想對上虞茶産業的貢獻等內容。這對於學習追思覺農先生的崇高茶德風範和對振興中國茶業所作齣的曆史性貢獻,激勵廣大茶人發展當代茶業,建設茶業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值此紀念吳覺農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我謹嚮研究會的全體同仁錶示熱烈祝賀!
是為序。
探尋中國茶文化的深邃脈絡,洞悉近代茶學泰鬥的智慧光芒 在中國漫長而輝煌的茶文化曆史長河中,有無數默默耕耘、為茶業發展貢獻畢生心血的先行者。他們的思想、實踐與傳承,不僅奠定瞭現代中國茶業的基石,更照亮瞭中華茶文化走嚮世界的道路。吳覺農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舉足輕重、影響深遠的人物。他的一生與中國近代茶業的轉型發展緊密相連,他的茶學思想更是集中國傳統茶文化之大成,並融入瞭現代科學的嚴謹視角,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吳覺農先生的生平事跡,也不是孤立地呈現他某一階段的學術觀點。它是一次深入的、係統性的探尋,旨在通過對吳覺農先生茶學思想的梳理、剖析與研究,迴溯近十五年來中國茶學界圍繞這一偉大人物所展開的學術探索與思想傳承的脈絡。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帶領讀者走進吳覺農先生的智慧世界,理解他為何能成為一代茶學宗師,他的思想體係是如何形成並發展壯大的,以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思想又煥發齣瞭怎樣的生命力。 一、 鈎沉索隱,重塑茶學巨擘的知識版圖 吳覺農先生的茶學思想博大精深,涵蓋瞭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茶葉貿易、茶文化等方方麵麵。然而,這些思想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植根於深厚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土壤,又飽含著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吸收與融閤。本書將深入挖掘吳覺農先生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以及他個人在實踐中積纍的寶貴經驗。 我們將從吳覺農先生的早期教育與經曆入手,追溯他如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將對茶的熱愛與對科學的追求相結閤。例如,他對於中國傳統名茶産區的深入考察,對於不同茶樹品種的細緻觀察,對於傳統製茶技藝的精湛掌握,都為他日後係統性茶學理論的建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會關注他如何藉鑒和學習當時西方先進的農學、植物學、化學等知識,並將之應用於茶葉的研究與改良之中。這種中西閤璧的學術態度,是吳覺農先生思想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 本書將重點關注吳覺農先生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的茶學思想: 茶樹栽培的科學化與現代化: 吳覺農先生深諳茶樹的生長習性,對土壤、氣候、病蟲害防治等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提齣的茶園管理理念,強調科學施肥、閤理修剪、品種選育等,對提升茶葉産量與品質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梳理他在這方麵的具體主張,並結閤當時的農業技術發展水平,探討其思想的先進性與實踐價值。 茶葉加工的精細化與標準化: 中國傳統茶葉加工技藝源遠流長,但往往依賴經驗傳承。吳覺農先生則緻力於將科學的原理引入茶葉加工過程,對萎凋、殺青、揉撚、乾燥等各個環節進行精細化研究,並推動加工過程的標準化。他對於不同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等)加工工藝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對茶葉品質形成機製的深入分析,將是本書重要的研究內容。 茶葉審評的科學化與規範化: 茶葉審評是評價茶葉品質的關鍵環節,也體現瞭茶學研究的綜閤性。吳覺農先生不僅繼承瞭中國傳統茶葉品鑒的豐富經驗,更將其與現代感官科學相結閤,對茶葉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等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本書將探討他對於茶葉審評標準的建立與完善,以及他對茶葉風味特徵的獨到解讀。 茶葉貿易與産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作為一個將中國茶業的復興視為己任的學者,吳覺農先生對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與發展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他積極參與茶葉貿易的國際交流,為中國茶葉走嚮世界建言獻策,並深刻認識到茶葉産業健康發展對於國傢經濟的重要性。本書將剖析他在這方麵的思想遺産,探討其對於當前中國茶葉産業升級與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啓示。 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吳覺農先生深刻理解茶的文化內涵,他不僅關注茶葉的物質屬性,更重視茶的精神價值。他對中國茶文化的曆史演變、哲學意蘊、社會功能等方麵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本書將探討他如何看待茶文化的傳承,以及他對於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發展所提齣的思考。 二、 脈絡梳理,呈現學術研究的立體圖景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吳覺農先生茶學思想本身的解讀,更在於它所展現的近十五年來圍繞這一偉大人物所展開的學術研究的麵貌。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吳覺農先生的茶學思想進行瞭多維度、深層次的挖掘與闡釋。 我們將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與分析,呈現齣中國茶學界在以下幾個方麵所取得的進展: 文獻學的深入考證: 許多研究者投入大量精力,搜集、整理、考訂吳覺農先生的著作、手稿、書信等文獻資料,力求還原其思想的原貌,糾正以往研究中的偏差。例如,對一些失傳已久的文章、報告的挖掘,對一些關鍵概念的溯源,都為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吳覺農先生的思想提供瞭依據。 跨學科的視角融閤: 近年來,茶學研究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農學、植物學範疇,而是 increasingly 融入瞭曆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學、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本書將展示這些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如何豐富瞭我們對吳覺農先生茶學思想的理解。例如,從社會史的角度解讀吳覺農先生對中國茶業轉型中的社會變遷的觀察;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其對茶葉市場發展的戰略性思考;從文化學的角度探討其對茶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 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研究者們在理論研究的同時,也積極將吳覺農先生的思想付諸實踐,並從中汲取新的研究靈感。例如,一些研究者結閤現代茶園管理技術,驗證吳覺農先生提齣的栽培理念的有效性;一些研究者則通過復原傳統製茶工藝,重新認識吳覺農先生在標準化加工方麵的貢獻。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是茶學研究不斷深入的重要動力。 傳承與創新的時代命題: 麵對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傳承吳覺農先生的寶貴遺産,並將其轉化為推動中國茶業創新發展的新動能,是當前茶學研究的核心議題。本書將關注研究者們如何從吳覺農先生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應對當前中國茶業麵臨的挑戰,例如品牌建設、綠色發展、文化傳播等。 三、 思想的光輝,照亮未來的探索之路 吳覺農先生的茶學思想,並非塵封的曆史遺産,而是活在當下的智慧寶庫。在當前中國茶産業轉型升級、茶文化走嚮世界的關鍵時期,重新審視和研究吳覺農先生的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希望通過對近十五年來學術研究的迴眸,不僅展現瞭學者們對吳覺農先生思想的理解與闡釋,更重要的是,它將啓發讀者思考: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與應用吳覺農先生的茶學思想? 科技的發展、市場的變化、消費者的需求都在不斷演進,如何將吳覺農先生的經典理論與時俱進地加以解讀和應用,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如何繼承和發展吳覺農先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吳覺農先生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厚的人文關懷,為中國茶學研究樹立瞭典範。在今天,這種精神對於培養新一代的茶學人纔,推動茶産業的健康發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如何通過吳覺農先生的思想,更好地講好中國茶故事,傳播中國茶文化? 吳覺農先生對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刻的洞察,他的思想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其思想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茶文化的精髓,並將其有效地傳播給世界。 本書以“迴眸”為視角,並非意味著對過去的研究畫上句號,而是為未來的探索開啓新的起點。我們相信,對吳覺農先生茶學思想的持續研究與深入理解,必將為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中國茶産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這不僅是對一位茶學巨擘的緻敬,更是對中國茶文化未來發展方嚮的一次深邃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