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符號學為理論視角,將行政“公共性”視為一個意指性符號,從分析網絡環境給行政“公共性”建構帶來的變化齣發,從行政“公共性”建構主體因素和行政“公共性”建構的外部環境因素等方麵,挖掘導緻政府與公眾不能共建真正共享的行政“公共性”意義的影響因素。同時,探究符號意義建構背後隱藏的符號資本轉移和符號權力實現的邏輯脈絡,歸納齣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建構的規律。提齣構建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內涵及共享的語言信碼的方式,探求網絡環境下建設服務型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閤理路徑。
作者簡介
賀芒,女,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2009年獲博士學位。近年來主持guojia級項目1項,主持中央部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4項,參研guojia級、省部級項目多項。齣版專著1部,在《中國行政管理》、《學術月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
段鷹,男,重慶大學工業工程係副教授。負責或主研完成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市科委科技攻關等科研項目4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學術會議上發錶論文3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研究設計 ( 1 )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 1 )
第二節 研究意義 ( 3 )
第三節 研究現狀 ( 5 )
一 國外研究現狀 ( 5 )
二 國內研究現狀 ( 7 )
第四節 理論框架 ( 1 4 )
一 索緒爾、 羅蘭·巴爾特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 ( 1 4 )
二 福柯、 布迪厄的符號權力理論 ( 1 6 )
三 斯圖爾特·霍爾的文化符號學理論 ( 1 9 )
第五節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綫 ( 2 0 )
一 研究思路 ( 2 0 )
二 技術路綫 ( 2 1 )
第二章 相關概念界定 ( 2 4 )
第一節 公共性 ( 2 4 )
第二節 公共領域 ( 2 6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 ( 2 7 )
第四節 行政公共性建構 ( 3 0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 3 3 )
第一節 文獻分析法的運用 ( 3 4 )
第二節 案例分析法的運用 ( 3 4 ) 一 案例文本選取依據 ( 3 4 )
二 資料數據來源 ( 3 7 )
三 數據分析方法 ( 4 2 )
第三節 問捲調查法的運用 ( 4 3 )
一 調查目的 ( 4 3 )
二 關於兩個維度的問捲設計 ( 4 3 )
三 數據來源 ( 4 6 )
四 樣本特徵 ( 4 7 )
五 調查問捲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 4 8 )
第四章 行政公共性的曆史沿革 ( 5 1 )
第一節 西方行政學思想中公共性的演變 ( 5 1 )
一 行政公共性的“ 源” ( 5 2 )
二 管理行政時期, 行政公共性迷失 ( 5 2 )
三 新公共行政時期, 行政公共性的彰顯 ( 5 3 )
四 新公共管理時期, 行政公共性麵臨衰竭 ( 5 7 )
五 後現代公共行政時期, 行政公共性的迴歸 ( 5 9 )
第二節 中國曆史上公共性的發展 ( 6 2 )
一 “ 公” 在中國的起源 ( 6 3 )
二 中國古代的形式公共性 ( 6 4 )
三 中國古代公私觀中公共理念缺乏 ( 6 6 )
四 維新時期, 公共性萌芽 ( 6 7 )
五 新中國成立時期, 公共性迷失 ( 7 0 )
六 改革開放後, 行政公共性發展 ( 7 0 )
第五章 行政公共性符號産生規律 ( 7 5 )
第一節 行政公共性建構要素 ( 7 5 )
一 建構場域 ( 7 7 )
二 建構主體 ( 7 9 )
三 建構方式 ( 8 2 )
四 建構載體 ( 8 4 )
第二節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意義的特點及
建構機製 ( 8 5 )
一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意義齣現多義性特點 ( 8 5 )
二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意義建構的機製 ( 9 0 )
第六章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動因與麵臨的新任務 ( 9 7 )
第一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內在動因: 符號權力 ( 9 7 )
一 什麼是符號權力 ( 9 7 )
二 符號權力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內在動因 ( 9 8 )
三 網絡環境下符號權力的爭奪 ( 1 0 0 )
四 符號權力的爭奪給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帶來的變化 ( 1 0 2 )
第二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外在動因: 利益錶達機製 ( 1 0 3 )
一 什麼是利益錶達機製 ( 1 0 3 )
二 利益錶達機製是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外在動因 ( 1 0 4 )
三 網絡環境下利益錶達機製的新特點 ( 1 0 5 )
四 新的利益錶達機製給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
帶來的變化 ( 1 0 7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麵臨的新任務 ( 1 0 8 )
第七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現狀分析 ( 1 1 0 )
第一節 網絡公共話語空間正在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
建構的場域 ( 1 1 0 )
第二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主體由單一主體嚮多元
主體轉變 ( 1 1 4 )
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政府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 ( 1 1 5 )
二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公眾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 ( 1 1 7 )
三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媒體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 ( 1 2 0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方式由政府單一建構嚮多元
主體循環生産、 網絡化傳播轉變 ( 1 2 1 )
一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相結閤的循環生産 ( 1 2 2 )
二 一對多、 多對多的網絡化傳播 ( 1 2 4 )
第四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
載體 ( 1 2 6 )
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具有公共性 ( 1 2 6 )
二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形成瞭代錶性的公共性符號 ( 1 3 1 )
第五節 話語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具體實踐 ( 1 3 2 )
一 政府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封閉獨白式建構 ( 1 3 2 )
二 網民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外壓反饋式建構 ( 1 3 4 )
三 媒體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對話協商式建構 ( 1 3 5 )
第六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結果社會化 ( 1 4 0 )
第七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主導權由政府嚮公眾轉移 ( 1 4 1 )
第八節 公眾對政府建構的符號快速解構且情緒化突齣 ( 1 4 5 )
第八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存在的問題 ( 1 4 7 )
第一節 建構場域: 政府符號權力弱化, 公眾非理性參與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 ( 1 4 7 )
第二節 建構目標: 政府建構行政公共性符號過程中
理想與現實存在偏差 ( 1 5 0 )
第三節 建構價值觀念: 建構主體間對行政公共性內涵
理解存在偏差 ( 1 5 2 )
第四節 建構渠道: 政府對網絡媒介的利用不充分, 建構
渠道相對狹窄 ( 1 5 3 )
第五節 建構途徑: 各主體話語內容形式差異明顯, 易導緻
主體間慣性排斥 ( 1 5 5 )
一 在話語內容方麵 ( 1 5 6 )
二 在話語形式方麵 ( 1 5 7 )
三 在話語特點方麵 ( 1 5 8 )
第六節 建構結果: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中湧現大量
負符號, 影響政府形象 ( 1 6 1 )
第七節 管理方式: 政府對公眾質疑的迴應滯後,
信息不透明 ( 1 6 4 )
第九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影響因素分析 ( 1 6 7 )
第一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自身因素 ( 1 6 8 )
第二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主體因素 ( 1 7 0 )
一 政府對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影響 ( 1 7 1 )
二 公眾對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影響 ( 1 7 5 )
三 媒體對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影響 ( 1 7 8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外部環境因素 ( 1 8 8 )
一 民主政治發展是多元主體共建行政公共性
符號的前提與基礎 ( 1 8 8 )
二 貧富分化導緻階層不公平感加劇 ( 1 8 9 )
三 多元文化共存是建構行政公共性符號的雙刃劍 ( 1 9 0 )
第十章 網絡環境下有效建構政府與公眾共享的行政公共性
符號 ( 1 9 2 )
第一節 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內涵的確立 ( 1 9 4 )
第二節 共享的語言信碼的建立 ( 1 9 6 )
第三節 建構主體間的有效互動 ( 1 9 8 )
一 政府與公眾間的關係: 政府引導, 公眾監督 ( 1 9 9 )
二 政府與媒體間的關係: 政府主導, 媒體製約 ( 2 0 0 )
三 媒體與公眾間的關係: 雙嚮選擇, 相互製約 ( 2 0 2 )
四 公眾與公眾間的關係: 相互影響, 擴散路徑 ( 2 0 3 )
第十一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保障措施 ( 2 0 5 )
第一節 轉變理念, 塑造服務行政 ( 2 0 5 )
一 轉變效率優先觀念, 注重民主公平 ( 2 0 6 )
二 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規範執法程序 ( 2 0 7 )
三 主動公開公共信息, 積極迴應質疑 ( 2 0 8 )
四 加強行政人員管理, 勇於承擔責任 ( 2 0 8 )
第二節 健全製度, 建立規範體係 ( 2 0 9 )
一 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開及迴饋製度 ( 2 0 9 )
二 確立網絡政治參與的規範 ( 2 1 0 )
三 完善行政執法程序, 規範執法行為 ( 2 1 2 )
四 健全網絡信息發布管理製度 ( 2 1 2 )
第三節 提升能力, 保障有效互動 ( 2 1 3 )
一 提升政府處理突發網絡公共話語事件的能力 ( 2 1 4 )
二 提升政府建構行政公共性符號的能力 ( 2 1 5 )
三 提升公眾政治參與的能力 ( 2 1 6 )
四 搭建互動平颱, 提高互動效率 ( 2 1 7 )
第四節 關注文化, 引導理性參與 ( 2 1 8 )
一 塑造正麵的社會主流價值觀 ( 2 1 9 )
二 閤理引導公共輿論, 塑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 2 1 9 )
三 積極關注網民心態變化, 引導理性行為 ( 2 2 0 )
四 引導公眾理性錶達 ( 2 2 1 )
結論 ( 2 2 2 )
參考文獻 ( 2 2 3 )
後記 ( 2 2 9 )
《數字時代的公共性重塑:符號與意義的建構》 內容簡介: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浪潮中,我們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互聯網的齣現,不僅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更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重塑著我們對“公共性”的認知和實踐。本書《數字時代的公共性重塑:符號與意義的建構》正是聚焦於這一關鍵議題,深入剖析在網絡環境下,作為社會治理核心要素的行政“公共性”是如何通過符號與意義的不斷建構與協商而得以形成、發展乃至轉型的。 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理論模型的簡單闡述,而是一次跨學科的探索,旨在揭示網絡空間這一新興公共領域如何成為行政力量與社會公眾之間意義生成與價值認同的重要場域。我們將從符號學的視角齣發,將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話語、圖像、互動等視為符號,並係統地考察這些符號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被生産、傳播、解讀和再編碼,從而構建起關於行政“公共性”的特定意義體係。 第一章:網絡化生存與公共性的曆史溯源 本章將首先迴顧“公共性”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從早期啓濛思想傢對公共領域的界定,到現代社會福利國傢理論對政府公共責任的強調。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互聯網的齣現如何打破瞭傳統物理空間的限製,催生瞭全新的信息傳播模式和互動方式。分析網絡空間作為一個虛擬公共領域,其內在的去中心化、參與性、匿名性等特徵,對傳統公共性觀念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將考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係發生瞭怎樣的結構性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為新的公共性建構提供瞭土壤。 第二章:符號學的維度:解讀網絡公共性的密鑰 本章將引入符號學的核心理論,如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關係,皮爾斯的符號三元模型,以及符號的共時性與曆時性分析方法。我們將闡釋這些符號學工具如何被應用於分析網絡信息。重點在於,我們將探討網絡上的文本、圖像、視頻、錶情符號、網絡流行語、以及各種互動行為(如評論、點贊、轉發)在網絡公共性建構中的符號功能。例如,一個政府官方賬號發布的圖文並茂的政策解讀,其文字、圖片、排版方式,乃至發布的時間,都構成瞭一套符號係統,它們共同作用於受眾的認知,塑造著公眾對該政策及其背後行政意圖的理解。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符號是如何傳遞特定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權力關係的。 第三章:網絡公共領域的符號實踐:行政的“可見性”與“可信性” 本章將聚焦於網絡環境下,行政主體如何通過符號實踐來建構其“公共性”。我們將分析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在微博、微信、短視頻平颱等不同網絡渠道上的信息發布策略。這包括: 信息內容的符號化: 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語言風格、視覺呈現,將復雜的政策信息轉化為易於理解、引人入勝的符號,以提升信息的傳播效率和接受度。例如,使用“親民”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吸引眼球的圖錶等。 互動與溝通的符號學: 分析政府與公眾在網絡平颱上的互動形式,如在綫問政、民意徵集、輿情迴應等,如何通過符號化的交流方式(如迴復的語氣、錶情的使用、迴應的及時性)來體現行政的開放性、透明性和迴應性,從而塑造公眾的信任感。 “數字形象”的建構: 探討政府在網絡平颱上所展現的“人設”或“數字形象”,如何通過持續的符號輸齣,影響公眾對其專業性、親和力、責任感等方麵的認知,從而影響其整體的公共形象。 危機管理中的符號策略: 分析在突發事件或負麵輿情發生時,行政主體如何運用特定的符號策略來安撫公眾情緒、澄清事實、重建信任。 第四章:公眾的符號解讀與公共性的協商 本書同樣重視公眾在網絡公共性建構中的主體性作用。本章將分析公眾如何作為符號的接收者和生産者,在網絡空間中解讀和再編碼政府發布的符號信息。 意義的協商與重構: 探討公眾如何通過評論、轉發、二次創作等方式,對政府發布的符號進行解讀、質疑、甚至扭麯,從而在網絡社群中形成新的意義共識或爭議。這過程體現瞭公共性的協商性和動態性。 網絡社群的符號慣習: 分析不同網絡社群(如地域社群、興趣社群、特定議題社群)所形成的獨特符號慣習和語言風格,以及這些慣習如何影響公眾對行政信息的理解和反應。 “民意”的符號化錶達: 探討公眾如何通過網絡投票、集體簽名、話題討論等符號化的方式,錶達其對公共事務的意見和訴求,以及這種符號化錶達如何被行政主體所感知和迴應。 網絡輿論的符號景觀: 考察網絡輿論在特定事件中形成的“符號景觀”,如“一邊倒”的評論、“口水戰”等,這些景觀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意義生産過程和權力博弈。 第五章:網絡環境下的公共性挑戰與治理 在深入分析瞭網絡空間中的符號實踐與意義建構之後,本章將聚焦於網絡化行政公共性所麵臨的挑戰,並探討相應的治理對策。 虛假信息與失信風險: 分析網絡環境中虛假信息泛濫、謠言傳播對行政公共性的侵蝕,以及如何運用符號學方法識彆和應對這些挑戰。 信息繭房與數字鴻溝: 探討算法推薦等技術如何可能加劇信息繭房效應,導緻不同群體對同一公共事務産生截然不同的認知,以及數字鴻溝如何影響部分群體參與公共討論的權利。 網絡暴力與汙名化: 分析網絡暴力、惡意攻擊等符號行為如何損害政府工作人員的形象,進而影響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 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的符號倫理: 探討在數據日益成為關鍵符號資源的背景下,如何建立符號倫理,保障公民隱私,防止數據被濫用。 提升行政符號治理能力: 提齣一係列建議,包括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構建多方參與的治理平颱、運用技術手段輔助內容管理、以及提升政府工作人員的符號溝通與解讀能力,從而更好地在網絡環境下建構和維護有韌性的行政公共性。 第六章:未來展望:邁嚮更具活力的數字公共性 本書最後將對未來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我們將強調,數字時代的公共性建構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公民以及技術開發者共同努力。 技術賦能與人性關懷的平衡: 探討如何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確保技術應用的人性化和對公民權利的尊重。 跨平颱、跨文化符號的理解與融通: 隨著網絡空間的全球化,如何理解和處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號差異,促進跨文化語境下的公共性對話。 參與式民主與共治的深化: 展望未來,網絡公共性建構將更加強調公民的深度參與和多元聲音的匯聚,推動形成更加具象的共治模式。 公共性作為持續協商與意義生成的實踐: 最終,本書旨在傳遞一個核心觀點:行政“公共性”並非一個靜態的標簽,而是一個動態的、在網絡空間中通過符號的不斷生産、傳播、解讀和協商而持續建構的實踐過程。 本書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從符號學的獨特視角,為理解和重塑數字時代的行政“公共性”提供瞭深刻的洞見。它不僅有助於學術研究的深化,更能為政策製定者、行政管理者以及每一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框架和實踐指導。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在網絡化生存的當下,每一個符號的選擇,每一次的互動,都在悄然塑造著我們共同的公共空間和未來的社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