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文化研究讀本

禮樂文化研究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夏靜 著
圖書標籤:
  • 禮樂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國文化
  • 禮儀
  • 音樂
  • 社會文化
  • 曆史文化
  • 文化傳承
  • 經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24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356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禮樂文化研究讀本》係夏靜教授編著,是一本有關曆代禮樂思想文化研究的資料性讀本。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曆代禮樂文化研究成果的述評;第二部分是舊學時期研究成果的整理研究,包括從先秦到清代的重要文獻,分為作者簡介、原文、題解、注釋、講疏、參考文獻等闆塊;第三部分為新學時期的研究成果,包括馬一浮、楊嚮奎、硃光潛等學術大傢研究成果的內容摘要介紹。


  

作者簡介

夏靜,祖籍上海,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經學、子學思想研究。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麯阜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二級教授。齣版《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研究》、《閤內外之道——儒學文藝思想論集》、《文氣話語形態研究》、《中國思想傳統中的文學觀念》、《中國古代文論讀本》、《文學史理論》等。


目錄

導 論................................................................ 1
舊學時期經典文獻選錄
論語(節選).................................................... 9
學而(節錄)............................................ 9
為政(節錄)............................................. 10
雍也(節錄)............................................... 10
泰伯(節錄)................................................ 10
先進(節錄).................................................. 10
顔淵(節錄)................................................... 10
子路(節錄).......................................... 11
憲問(節錄)............................................... 11
季氏(節錄)............................................. 11
陽貨(節錄)................................................. 11
墨子(節選)............................................. 15
非樂上............................................................ 15
三辯................................................................. 21
左傳(節選)..................................................... 23
隱公三年(節錄)...................................... 23
隱公十一年(節錄)................................... 25
桓公二年(節錄)........................................ 27
莊公二十七年....................................................... 29
僖公二十七年................................................. 31
成公十二年(節錄)...................................... 34
襄公二十九年(節錄)........................................ 36
昭公二十五年(節錄)................................... 39
孟子(節選)....................................................... 43
梁惠王下(節錄)..................................... 43
公孫醜上(節錄) ....................................... 45
滕文公上(節錄).......................................... 47
離婁上(節錄).......................................... 49
荀子(節選) .................................................. 52
禮論(節錄)............................................ 52
樂論(節錄)............................................. 58
韓非子(節選)............................................... 62
十過(節錄).............................................. 62
孤憤(節錄).............................................. 64
說難(節錄).................................................. 66
亡徵(節錄)............................................ 67
莊子(節選).................................................... 70
駢拇(節錄)............................................. 70
馬蹄(節錄)................................................... 73
天道(節錄).................................................. 76
繕性(節錄).............................................. 78
徐無鬼(節錄)........................................ 80
漁父(節錄).................................................. 82
天下(節錄)................................................. 84
周禮(節選)........................................................... 87
天官塚宰·大宰........................................... 87
天官塚宰·內宰(節錄)........................................ 91
地官司徒·大司徒.......................................... 94
春官宗伯·大宗伯............................................ 98
春官宗伯·大司樂.........................................102
鞦官司寇·大行人........................................106
儀禮(節選).............................................................. 112
士昏禮第二(節錄)........................................ 112
士相見禮第三(節錄)............................... 116
鄉飲酒禮第四(節錄).................................. 118
燕禮第六(節錄).................................120
禮記(節選)................................................ 126
文王世子....................................................... 126
禮運............................................................ 133
禮器.......................................................... 139
效特牲(節錄).............................................. 146
內則(節錄)....................................... 151
大傳........................................................... 153
樂記........................................................... 156
經解............................................................ 162
仲尼燕居........................................................ 164
孔子閑居........................................................ 168
中庸............................................................ 171
上博簡(節選)............................................... 183
緇衣(節錄)................................................. 183
性情論(節錄)....................................... 183
郭店楚簡(節選)......................................... 186
五行(節錄)................................................. 186
性自命齣(節錄)....................................... 186
六德(節錄).................................................... 187
尊德義(節錄).............................................. 187
語叢一(節錄)......................................... 187
語叢二(節錄)....................................... 187
新書(節選) ................................................... 191
新書·禮....................................................... 191
春鞦繁露(節選)............................................200
玉杯(節錄)..............................................201
立元神(節錄)..........................................202
三代改製質文(節錄)....................................203
史記(節選)......................................................205
禮書(節錄)........................................................205
樂書(節錄)...................................................210
漢書(節選)................................................... 222
禮樂誌(節錄).............................................. 222
藝文誌(節錄).............................................. 226
白虎通義·禮樂(節錄)..................................... 232
禮樂............................................................. 232
右總論禮樂.................................................... 233
右論太平乃製禮樂......................................... 233
右論王者樂六................................................. 234
右論四夷之樂..................................................... 234
右論降神之樂................................................... 234
右論侑食之樂............................................ 234
禮稽命徵(節錄)......................................... 241
禮 緯...........................................................244
樂動聲儀......................................................... 248
樂葉圖徵.......................................................... 253
樂 緯............................................................. 259
樂 論.............................................................. 263
附(樂論佚文)............................................. 267
聲無哀樂論......................................................... 272
宋書(節選)............................................ 291
禮誌(節錄).................................................. 291
樂誌(節錄)................................................... 293
貞觀政要·論禮樂(節錄)............................. 297
議禮樂..........................................................303
禮樂論(節錄).................................................306
二程遺書(節選).......................................... 312
伊川先生語四............................................... 312
問禮樂(節錄)............................................ 316
用和為貴章................................................ 316
傳習錄·禮樂論(節選)............................ 319
文史通義(節選)...................................... 324
詩教上................................................... 324
詩教下....................................................330
經解上............................................... 336
經解中.............................. 338
經解下......................................... 342
雜著·禮......................... 347
新學時期代錶文章選錄
禮教緒論.......................... 353
藝術之教育底功用................................. 355
樂的精神與禮的精神——儒傢思想係統的基礎................................ 357
禮樂新解............................360
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362
孔子的禮學體係——紀念孔子誕辰二韆五百四十周年.................... 364
宗周的禮樂文明............................... 366
評孔丘的“正樂”思想............................. 368
憂樂圓融——中國的人文精神.......................370
中國古典美學的奠基石——論《樂記》的美學思想............... 372
後 記...................... 375

精彩書摘

  導論
  曆代禮樂研究,內容極為浩瀚,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主要是指圍繞“三禮”進行的一係列研究,肇始於孔子,鼎盛於漢儒,源遠流長,盛而不衰,這在“六經”研究中居於重要位置,是傳統儒學及經學研究的一個重鎮。曆代學者從音韻、文字、訓詁、訂補、校勘、辨僞、輯佚等角度進行原典考證,以及禮學流派、傳承及演變的研究,因此主要是基於事實判斷基礎上的還原性研究;廣義則包括禮樂載體“六經”的研究。禮樂本乎天,貫通群經,講天地變化之道的為《易》,講曆史典製的為《書》,講政教興廢的為《雅》、《頌》,《春鞦》則為禮義之大宗,《漢書·禮樂誌》:“《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以“六經”為主體的傳統禮樂研究,涵蓋瞭經學研究的核心部分。廣義的研究作為古人對宇宙世界、社會人生所持的一種基本判斷標準,因其構成的價值體係體現瞭古人的生存狀態與信仰世界,故而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史上長久地發揮著精神支柱的作用。
  從禮樂研究的內容看,分為禮學和樂學兩個部分。禮學研究,或傳注箋疏,或考索典章製度,或研討名物度數,代有著述,成果豐碩,難以計數。與之相比,樂學研究則存在嚴重的不足,究其根源,大緻有三:其一,“樂”無經。其二,在舊學時代,禮樂閤一言禮。從孔子以來的儒者用一個“禮”字總括傳統文化,禮學與廣義上的文明或文化乃同一概念,因而傳統禮學常常包含禮學與樂學。其三,新學研究時期,受西學專業劃分以及相應知識工具的限定,樂學研究主要局限在史學和藝術研究領域。從時間上看,禮樂研究曆史不僅早於儒學與經學的研究曆史,而且在兩韆年的發展中,隨著儒學及經學研究的興衰更替而成為傳統學術中的一門顯學。從孔子時代就開始瞭對三代禮樂的研究,並形成禮經學和禮製學兩條主軸。以晚清為界,禮樂研究可分為舊學與新學兩個時期,這是與中國古代學術傳統的崩潰與現代學術傳統的建立同步的。
  舊學時期的禮樂研究,主要是曆代學者對“三禮”經義和禮製的研究,以及散見於經、史、子、集中的理論性闡發,如荀子及北宋李覯的禮論等。從整體特徵上看,舊學時期的研究,具有強烈的經世緻用色彩和曆史階段性特徵。所謂經世緻用錶現為,曆代禮樂研究總是追隨政治權力的取嚮而論經證義,最終目的在於通經緻用,故而歧見百齣、矛盾重重;所謂曆史階段性錶現為,禮樂研究隨著曆代經學研究的發展,在曆史形態和工具範式上呈現齣明顯的階段性特徵,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敘》有“儒者沿波,學凡六變”的論斷。
  禮樂製度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層麵:具體的禮典製定與純學術性的古禮考辨。秦漢以降,幾乎每一個朝代都要根據三代傳統與禮治實踐來製定本朝的禮樂製度,形成禮典以備施行,如宋嘉祐年間的《太常因革禮》、政和年間的《政和五禮新儀》,唐開元盛世的《大唐開元禮》,明洪武年間的《明集禮》,清乾隆年間的《欽定大清通禮》,民國《北泉議禮錄》等官修禮製。除官修以外,還有私傢編纂的禮書,其內容主要是關於冠、婚、喪、祭等日用倫常的傢禮、鄉禮等,如宋司馬光《司馬氏書儀》、硃熹《硃子傢禮》,明王守仁《南贛鄉約》、黃佐《泰泉鄉禮》,等等。與禮典的製定不同,純學術層麵的研究則著眼於搜輯考訂,如唐杜佑《通典》中《禮典》一百捲,《樂典》七捲,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中《郊祀考》二十三捲、《宗廟考》十五捲、《王禮考》二十二捲、《樂考》二十一捲,清秦蕙田《五禮通考》七十五類,等等,對於煩瑣的名物、製度、禮節,明其沿革,究其禮意。以《通典》為例,凡二百捲,約一百七十萬字,分八門,禮占捲帙之半,盡述唐以及唐以前曆代禮製的沿革,四庫館臣評曰:“斟酌損益,首尾完備。”
  以曆史階段而論,禮樂研究始於先秦。百年來齣土材料與傳世典籍的印證,業已證明夏、商、周是中華文明的成熟定型期,中國曆史上確有“夏禮”、“殷禮”和“周禮”的存在,周禮則為三代禮樂之集大成。後世禮樂研究正是以三代製度為根基,以闡發禮樂文化精神為宗旨的一門學問。此一時期的研究留下瞭諸多爭議極大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結論成為經學研究的不同學派與師承的源頭。諸子之學興起的背景正是春鞦的“禮壞樂崩”,對於禮樂的研究總結受到瞭這一時代思想傢的高度重視,在《左傳》、《國語》、《論語》等典籍中,談論禮樂的言論數不勝數。人們從各個層麵討論禮的起源與效用、禮製與禮治的關係、禮與仁的關係,等等。與孔子同時或之前的思想傢都有關於禮樂的研究,如子産、晏子、老子、墨子等,其中子産對周禮的哲學闡釋以及晏子、老子、墨子對禮樂的思考,是禮樂研究發端時期的重要思想源頭。孔子思想的主體是以禮樂為知識背景而闡發生成的,其仁學本體論為禮樂教化思想提供瞭一種文化哲學的基礎,從而使其避免流於鍾鼎玉帛的錶麵形式而具有更為深厚的理論生命力。孔子以後,儒傢的禮樂傳統一以貫之。戰國時代的荀子有《禮論》、《樂論》專篇,第一次在理論上明確禮教、樂教的不同特點,對禮樂的起源、本質和作用等諸多問題進行瞭總結,形成瞭相當完整的思想體係,尤其是禮與法的結閤,和孔子禮與仁的結閤一樣,成為後世禮樂研究的重要思想依據之一。
  禮樂研究的鼎盛期在兩漢,這是中國古代禮樂研究係統化、規範化、細密化時期。主要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三禮”之學大興,並最終確立瞭經學地位。漢代統治者非常重視“三禮”的整理與傳播,從製度層麵上促使瞭漢代禮樂研究的鼎盛。鄭玄破除門戶,遍注“三禮”,構成瞭中國傳統禮經學和禮儀學的脊柱。子學研究方麵,從賈誼、董仲舒到班固、王符、荀悅,等等,他們對禮與法、德與刑的關係進行瞭充分的理論闡述,形成瞭德主刑輔、禮法閤治的思想。與先秦研究所不同的是,此一個時期不再是“六藝”之學與諸子之學並行,而是以經學研究為主,子學降到附屬的地位。二是兩漢“禮樂復興”中方興未艾的製度建設。漢代的禮樂製度建設始於叔孫通,其製禮定樂,活動全麵,兼采古禮與秦禮,包括定朝儀、宗廟禮樂、宗廟儀法、天子服製等。從元帝到西漢末年,漢代禮樂在興廢之間拉鋸,依托儒傢經典,托古改製是這一時期思想發展的主導力量,此一趨勢到王莽時期引發瞭一個新的高潮。東漢時期統治者仍緻力於完善禮樂製度,章帝時期《白虎通》所確立的“三綱”,成為傳統時代禮樂研究中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漢代樂府有很大的發展,從武帝到成帝的一百多年是樂府的昌盛期,其用途涵蓋瞭禮樂政治的各個方麵。
  魏晉至明代是禮樂研究的興衰與更迭時期。魏晉六朝玄學與佛學雖然極為興盛,但齣於門閥製度維護等級特權的需要,禮樂之學仍獨熾不衰。鑒於喪服製度最能體現宗法社會之尊卑親疏關係,故而南方六朝禮學以喪服學最為精密,在《隋書·經籍誌》經部“禮”類著錄中,標明“喪服”者有五十部,占三分之一還要多。魏晉時期古文經地位上升,賈逵、馬融、王肅等反對鄭學,用古文注“三禮”,王肅在政治上聯姻司馬氏,使其禮學列於學官而奪鄭學之位。北朝禮學偏重《周禮》,也頗為興盛。據《北史·儒林傳》記載熊安生“專以三禮教授弟子,自遠方至者韆餘人”,所撰《周禮義疏》二十捲,《禮記義疏》三十捲,惜未傳世。北周文帝以《周禮》為立國之根本大法,這就直接影響瞭其後隋唐的禮樂製度。趙翼《廿二史劄記》:“六朝人最重‘三禮’之學,唐初猶然。”唐朝國傢昌盛,文教繁榮,禮學空前發展。太宗時修《貞觀禮》,高宗時修《顯慶禮》,玄宗時修《開元禮》,這三部禮書堪稱古代禮製之大備。同時,唐代科舉以九經取士,並以《禮記》為大經,《周禮》、《儀禮》為中經,故學子多習《禮記》。唐初孔穎達、賈公彥所撰“三禮”義疏是欽定的科舉範本,這三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完成瞭對南北朝禮經學的總結。
  宋儒以理學悟禮意,慶曆以後始興疑古之風,排斥漢唐舊說,遂有王安石廢置《儀禮》,以《周禮》取士,撰《周禮新義》二十二捲,另有王昭禹撰《周禮詳解》四十捲,易祓撰《周官總義》三十捲等,使《周禮》之學突起。與此相反,歐陽修、蘇軾、蘇轍多毀《周禮》,鬍安國、鬍宏父子亦反對王安石援《周禮》變法,這種狀況一直延至南宋。硃熹以《儀禮》為經、以《禮記》為傳、以《周禮》為綱來構築他的禮學體係,成為繼孔子、荀子、鄭玄之後,又一位重要的禮學傳承人物。硃子禮學注重“踐履”,所著《硃子傢禮》,在明清兩代傳遍全國,是民間的通用禮。“三禮”之學至宋而微,元代除陳澔《禮記集說》外,無可稱道者,至明幾成絕學。在禮儀的訂立上,宋代以後承續瞭自《開元禮》以來撰作“五禮”的傳統,《政和五禮新儀》、《明集禮》、《清通禮》是留存至今的代錶性禮典。此外,傢禮、書儀類著述在宋元明清大量齣現,成為禮儀學的一個新的重要支流。這類著作基本上都是由士大夫或鄉紳私人編纂,內容著重於冠、婚、喪、祭“四禮”及其他日常行為規範,故常以“四禮”為標題,如呂坤《四禮疑》和《四禮翼》、馬從聘《四禮輯》、韓承祚《四禮集說》等。這一個時期還齣現瞭不少承續子學傳統的禮論,如李世民《論禮樂》、白居易《議禮樂》、王安石《禮樂論》、真德秀《問禮樂》等,在一定範圍內産生瞭影響。
  清代禮樂研究受乾嘉學派考據之風的影響,齣現瞭一批帶總結性的鴻篇巨作。在諸經新疏方麵,完稿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初版於1905年的《周禮正義》,凡八十六捲,二十三萬字,是孫詒讓用畢生精力完成的巨著。該書博采宋元明清諸傢之說,疏通考證,摺中至當,乃集大成之作;鬍培翬《儀禮正義》四十捲,補鄭注之所未備,並以近儒之說附、訂《注》;孫希旦《禮記集解》六十一捲,取鄭注孔義,並取宋元以來諸儒之說,遵程硃理學解釋禮意。在禮學通論方麵,江永《禮書綱目》仿《儀禮經傳通解》、徐乾學《讀禮通考》特詳喪禮、秦蕙田《五禮通考》特詳吉禮,網羅眾說,考古多於通今。另有邵懿辰《禮經通論》、硃彬《禮記訓纂》、郭嵩燾《禮記質疑》等。在考釋及工具書方麵,鬍匡衷《儀禮釋官》、江永《儀禮釋宮增注》、程瑤田《儀禮喪服足徵記》、瀋彤《周官祿田考》、王鳴盛《軍賦說》、戴震《考工記圖》,都是考據派的代錶作。工具書方麵,有張惠言《儀禮圖》、淩廷堪《禮經釋例》等。清人的研究囊括各個方麵,達到瞭傳統禮樂研究的頂峰。
  從20世紀初開始,在齣土材料和西學範式的影響下,禮樂研究開始進入瞭新學時期。鬍適1919年齣版《中國哲學史大綱》,認為禮是一切習慣風俗所承認的規矩,可以隨時改良變換。這種對禮的理解,較之舊學時期的觀念,已經有瞭質的不同。李安宅1930年齣版《《儀禮》與《禮記》社會學的研究》一書,較早嘗試從新的角度闡釋古禮。1942年硃光潛撰寫《樂的精神與禮的精神—儒傢思想係統的基礎》一文,在西學之倫理學、教育學與政治學、宗教學的知識背景下,以樂之和與禮之序建構儒傢思想係統的核心。1947年鄧小琴《中國禮俗學綱要》和柳詒徵《中國禮俗史發凡》問世,兩者都提齣研究“禮”離不開“俗”。1965年楊寬《古史新探》一書中包括瞭六篇論文,其中有《“冠禮”新探》、《“鄉飲酒禮”與“鄉禮”新探》、《“射禮”新探》等文,將傳世典籍與齣土文物、民族調查資料結閤起來,是新學時期研討古代禮製的典範之作。1979年有顧頡剛《周公製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齣現》和瀋文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問世。以上成果基本上奠定瞭現代學術意義上禮樂研究的雛形。
  新學時期的研究,雖然研究的主要對象仍然是“三禮”的經義以及曆代的注疏闡釋,但是由於對西學研究範式的藉鑒以及考古材料的不斷齣現,使得新學時期的研究重點和方法,較之舊學,已經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這主要錶現在兩個方麵:其一,隨著西學思想的大量湧入,各種新學科的劃分把傳統的禮樂研究帶進瞭新的學科領域,如文化學、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政治學、宗教學、哲學、藝術、思想史等,形成多學科、多方位的研究態勢。各種新的理念、範式的導入為禮樂研究注入瞭新的研究意識,逐漸擺脫瞭舊學以古證古的路數,從而更加注重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進行研究。其二,注重古代文獻資料與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古文字資料以及民族學資料的互相印證。王國維提倡的“二重證據法”的“古史新證”以及李濟提齣的以考古學為中心的“古史重建”是新學研究能夠突破傳統套路,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方法論原則。大批文物材料的齣土,為三代禮樂研究提供瞭翔實而可靠的證據,尤其是龍山、仰韶、二裏頭、殷墟遺址的發掘,甲骨文、青銅銘文、戰國簡帛等齣土文字材料以及大量禮器、樂器與祭祀遺址的重現,為重新定義三代文明乃至追溯更為早期的文明源頭找到瞭強有力的證據。這些成果的取得,為新時期的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也為古老的禮樂文化研究展開瞭新的篇章。


《禮樂文化研究讀本》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深度研究著作,旨在係統梳理、深入解析並呈現中華民族在悠久曆史長河中孕育形成的獨特禮儀製度與音樂藝術。全書圍繞“禮”與“樂”兩大核心概念展開,通過曆史考證、文獻梳理、理論闡釋與案例分析相結閤的方式,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幅全麵而生動的禮樂文化圖景。 第一章:禮的起源與演變 本章追溯禮的源頭,從先秦時期經典的禮製文獻入手,探討禮的早期形態及其社會功能。我們將深入分析《周禮》、《儀禮》、《禮記》等經典著作,揭示禮在維係社會秩序、規範人倫關係、確立等級製度方麵的關鍵作用。同時,本章還將考察禮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包括秦漢以降的製度化、宋明理學的精神化,以及近代以來禮的轉型與挑戰,力求展現禮作為一種活態文化,如何與社會變遷同頻共振。 第二章:禮的功能與內涵 本章聚焦於禮的具體功能和深層內涵。我們將探討禮在祭祀、朝聘、婚禮、喪葬等重大社會儀式中的具體錶現,分析其象徵意義和儀式流程。更重要的是,本章將深入剖析禮背後所蘊含的儒傢思想,包括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以及“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通過對禮的社會性、倫理性、政治性等多維度的考察,展現禮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行為模式。 第三章:樂的起源與發展 與禮相輔相成的樂,在本章中得到係統性的闡述。我們將追溯音樂的起源,探討古代音樂的早期形式,如頌歌、雅樂等,並分析其在宗教祭祀、政治慶典等場閤的功能。本章將重點關注先秦時期音樂理論的發展,如“樂以感人”、“樂以移俗”等思想,以及相關的樂器發展和音樂文獻,如《詩經》中的樂章、《古琴》等。同時,也將考察樂在不同朝代的演變,如唐宋時期音樂的繁榮,以及明清以降戲麯音樂的興起,展現中國古代音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第四章:樂的功能與審美 本章深入探討音樂的功能及其承載的審美情趣。我們將分析音樂在錶達情感、陶冶情操、溝通人神、凝聚人心等方麵的作用。通過解讀古代音樂作品的特點,如宮調、音律、鏇律、節奏等,揭示中國古代音樂獨特的審美旨趣,如“中和之美”、“天人閤一”等。本章還將考察音樂的社會功能,例如軍樂在戰爭中的作用,以及民間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展現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如何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第五章:禮與樂的互動與融閤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重點在於闡釋禮與樂之間的密切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我們將分析禮與樂是如何在古代社會中相互配閤、相互促進的。例如,在祭祀儀式中,禮的莊重肅穆與音樂的悠揚婉轉如何共同營造齣神聖的氛圍;在朝會典禮中,音樂如何烘托君臣之禮,強化等級秩序。本章還將探討禮與樂在思想層麵的融閤,如儒傢“樂教”思想,認為音樂是教化民眾、培養德行的重要手段。通過對禮樂製度的整體考察,展現其作為中華文明獨特標識的形成過程。 第六章:禮樂文化的傳承與當代意義 在梳理瞭禮樂文化的曆史脈絡與內在機製之後,本章著眼於其傳承與當代價值。我們將探討禮樂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繼承、改造和發展。同時,本章也將反思禮樂文化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作者將嘗試解讀禮樂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如和諧、秩序、責任、人文關懷等,如何能夠為當下社會構建和諧人際關係、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促進文化認同等方麵提供有益的啓示。本書鼓勵讀者從曆史的厚重中汲取智慧,以開放的視野審視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結論: 《禮樂文化研究讀本》通過係統而深入的研究,力求呈現一個完整而鮮活的中國古代禮樂文化圖景。本書不僅是對曆史文獻的解讀,更是對一種深刻影響中華民族性格、社會結構和文化精神的活態傳統的再現。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根源,感悟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並從中汲取寶貴的思想資源,以應對當代社會的諸多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在翻開《禮樂文化研究讀本》之前,我對“禮樂文化”這個概念的認識,主要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文學作品和曆史傳說中,總覺得它距離現代生活太遙遠,是一種貴族階層纔接觸的“陽春白雪”。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禮樂文化”這樣一個龐雜而深刻的學術話題,轉化為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分析。書中對於“禮”的闡釋,絕不僅僅是列舉一些古代的規章製度,而是深入挖掘瞭“禮”背後所蘊含的“人情”、“倫理”和“社會秩序”的構建。作者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的爬梳,展現瞭“禮”是如何滲透到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君臣父子到朋友同事,都有一套相應的“禮”來規範。而“樂”,在書中也不再是單純的音樂欣賞,而是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意義,它與人的情感、精神、道德修養緊密相連,甚至被視為治國安邦的重要工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禮樂閤一”思想的探討,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先賢是如何將外在的規範與內在的情感、精神追求完美地結閤起來,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理想境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反思,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文化中的一些斷層,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迴溯和思考的契機。

評分

作為一名熱愛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禮樂文化”的著作,《禮樂文化研究讀本》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本書的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呈現瞭一個完整而深刻的“禮樂文化”圖景。書中對“禮”的闡釋,超越瞭簡單的規則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禮”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和社會功能。從周公製禮作樂到曆代禮製的演變,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讓我對“禮”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體現及其文化意義有瞭深刻的理解。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樂”的論述。作者打破瞭我以往對“樂”的狹隘認知,讓我瞭解到“樂”在古代不僅僅是音樂,更是包含瞭歌舞、典禮等多種形式,並且與人的情感、道德修養、政治治理都緊密相連。“樂”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和諧之境”,讓我對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嚮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的梳理,而是強調瞭“禮樂文化”在當代的現實意義。作者通過對“禮樂文化”如何與現代社會相融閤的探討,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啓示,讓我們能夠從中汲取智慧,創造齣更美好的未來。

評分

作為一名在古典文學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學生,我一直對“禮樂”這個詞語有著一種莫名的情結,總覺得它代錶著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和高尚的精神追求。然而,在閱讀《禮樂文化研究讀本》之前,我對它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字麵意義上,或者是一些零散的片段。《禮樂文化研究讀本》這本書,用一種近乎考古般的細緻,為我揭開瞭禮樂文化的層層迷霧。書中對於古代文獻的解讀,嚴謹而富有啓發性,作者不僅引用瞭大量的原始資料,更對這些資料進行瞭深入的梳理和分析,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看到禮樂文化的脈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禮樂製度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一套行為規範,更是維係社會秩序、傳承文化基因、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書中關於“樂”的部分,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原以為“樂”隻是指音樂,但這本書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瞭解到“樂”在古代還包含瞭歌舞、典禮等多種形式,並且與人們的情感、道德修養、政治治理都息息相關。作者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禮樂文化特點的比較分析,展現瞭禮樂文化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與發展,也揭示瞭其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的具體體現。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得這本書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實踐深度,讓我能夠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和把握禮樂文化的豐富內涵。

評分

我是一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係統地瞭解“禮樂文化”這一重要的概念。《禮樂文化研究讀本》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價值的一本。在閱讀之前,我對“禮樂”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的零星片段,缺乏一個係統、完整的認知。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禮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呈現在我麵前。書中對於“禮”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它作為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深層含義。作者以詳實的史料為依據,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禮”的起源、發展及其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讓我對“禮”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樂”的解讀。我瞭解到,“樂”在古代不僅僅是音樂,更是一種能夠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凝聚社會力量的手段。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樂製的介紹,讓我看到瞭音樂在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從娛樂到祭祀,從教育到政治,無處不在。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禮樂”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陳跡,而是蘊含著豐富智慧的活的傳統。它對我們理解中國人的人際交往方式、思維模式,乃至當今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深入其精神內核。《禮樂文化研究本》這本書,就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深處的大門。在閱讀之前,我對“禮樂”的理解,更像是一張模糊的素描,勾勒不齣具體的輪廓。然而,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為我描繪瞭一幅色彩斑斕的畫捲。書中對於“禮”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它不僅僅是古代社會的一套行為規範,更是維係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塑造國民品格的基石。作者以詳實的史料為依據,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禮”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讓我對“禮”的理解從錶麵的規矩上升到瞭對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倫理價值的認識。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樂”的解讀,打破瞭我以往對音樂的狹隘認知。我瞭解到,“樂”在古代不僅指代音樂,更包含瞭與之相關的歌舞、典禮等多種形式,並且與人的情感、道德修養、乃至國傢的治理都息息相關。“樂”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和諧之境”,讓我對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嚮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禮樂”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陳跡,而是蘊含著豐富智慧的活的傳統,它對我們理解中國人的人際交往方式、思維模式,乃至當今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評分

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驚喜,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既係統又深入淺齣的讀物來瞭解“禮樂文化”這個宏大的概念。市麵上很多書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讀起來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淺顯,流於錶麵,無法觸及文化的精髓。然而,《禮樂文化研究讀本》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以一種極為巧妙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哲學、社會學理論融化在引人入勝的敘述中。開篇就以生動的故事引入,仿佛將我帶迴到瞭那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時代,讓我對“禮”與“樂”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瞭具象的感知。書中對於周禮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從祭祀、朝聘、婚禮、喪葬等方方麵麵,都展現瞭禮的規範性、秩序性和人文關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禮簡單地視為一套僵化的規矩,而是深入挖掘瞭禮背後所蘊含的“仁愛”、“和諧”、“中庸”等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不僅塑造瞭古代社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書中對於“樂”的論述也同樣精彩,不僅包含瞭古代的音樂形製、樂器特點,更將其與禮儀、情感、修身養性緊密結閤。樂不僅僅是悅耳的聲響,更是情感的錶達、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這種將禮與樂置於同一高度,並深入探討其相互作用的視角,是我之前從未有過的體驗,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動態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禮樂文化”的著作。《禮樂文化研究讀本》的齣現,無疑是讓我眼前一亮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提供瞭多少驚世駭俗的“新發現”,而在於它能夠將“禮樂文化”這個龐雜的體係,以一種清晰、嚴謹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解讀“禮”時所展現齣的宏觀視野。書中不僅梳理瞭“禮”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更深入探討瞭“禮”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作者並沒有將“禮”簡單地視為一套僵化的規矩,而是強調瞭其背後所蘊含的“仁義”、“和諧”、“秩序”等核心價值。而關於“樂”的部分,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為“樂”僅僅是指音樂,但這本書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瞭解到“樂”在古代還包含瞭歌舞、典禮等多種形式,並且與人的情感、道德修養、政治治理都緊密相連。書中對“樂”的“中和”、“和諧”等特質的闡釋,讓我對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將“禮”與“樂”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並深入探討其相互作用和融閤的視角,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見到的。這本書不僅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視角,更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和學習的興趣。

評分

閱讀《禮樂文化研究讀本》,對我來說,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古人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在接觸這本書之前,“禮樂”對我而言,是一個模糊而遙遠的概念,總覺得它隻存在於曆史書本和古老的傳說中。然而,這本書以其獨特的魅力,將這個概念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書中對於“禮”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它不僅僅是外在的規矩,更是內在的德行和情感的體現。作者以豐富的史料為支撐,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古代社會的各種禮儀場景,從君臣相見,到傢庭聚會,都充滿瞭“禮”的智慧。而“樂”,則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生命力。我瞭解到,古代的“樂”不僅僅是悅耳的音樂,更是能夠溝通天地、安撫民心、教化人性的重要手段。書中對“樂”的“中和”、“和諧”等特質的闡釋,讓我對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嚮有瞭更深的體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禮樂”視為過去時代的遺物,而是強調瞭其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它讓我反思,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啓迪心靈的讀物。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在“國學熱”的浪潮中,找到瞭一個真正能夠深入下去的切入點。《禮樂文化研究讀本》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刻洗禮。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從其最核心的價值觀入手,而“禮樂”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核心概念之一。這本書的作者,以一種極其專業的視角,卻用一種非常親切的語言,為我們解讀瞭“禮”的內涵與外延。從“禮”的起源,到“禮”的分類,再到“禮”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樂”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對古代音樂形式的介紹,更是對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的深刻挖掘。作者認為,“樂”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禮”的精神功能的重要手段。書中對“樂”的“中和”、“和諧”等特質的闡釋,讓我對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有瞭更深的理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禮樂文化視為曆史的遺物,而是強調其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書中關於禮樂文化如何與現代社會相融閤的探討,給我帶來瞭許多啓發。它讓我認識到,我們不能簡單地復古,而是要從中汲取智慧,創造齣符閤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本書不僅適閤學界專傢,更適閤每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評分

我是一名對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職場人士,工作之餘,我喜歡閱讀一些能夠拓展視野、提升人文素養的書籍。《禮樂文化研究讀本》的齣現,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價值的一本。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的“禮”和“樂”的概念都有些模糊,總覺得它們是遙遠而抽象的,與現代生活相去甚遠。然而,這本書用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鮮活地呈現在我麵前。書中對於禮樂製度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梳理,從最原始的部落儀式,到周朝禮樂製度的成熟,再到後世的繼承與演變,都娓娓道來,條理清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禮儀細節的描繪,比如古代的朝聘、祭祀、婚喪嫁娶等場景,作者都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詳實的史料,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深刻體會到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理解到,禮樂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儀式,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強調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強調個體道德的修養。書中關於“樂”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瞭解到,古代的“樂”不僅僅是音樂,更是一種能夠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凝聚社會力量的手段。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樂製的介紹,讓我看到瞭音樂在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從娛樂到祭祀,從教育到政治,無處不在。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禮樂文化並非僵化的古董,而是蘊含著豐富智慧的活的傳統,它對我們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乃至現代社會的構建,都有著深刻的啓示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