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研究读本

礼乐文化研究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静 著
图书标签:
  • 礼乐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
  • 礼仪
  • 音乐
  • 社会文化
  • 历史文化
  • 文化传承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2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56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礼乐文化研究读本》系夏静教授编著,是一本有关历代礼乐思想文化研究的资料性读本。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代礼乐文化研究成果的述评;第二部分是旧学时期研究成果的整理研究,包括从先秦到清代的重要文献,分为作者简介、原文、题解、注释、讲疏、参考文献等板块;第三部分为新学时期的研究成果,包括马一浮、杨向奎、朱光潜等学术大家研究成果的内容摘要介绍。


  

作者简介

夏静,祖籍上海,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经学、子学思想研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出版《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合内外之道——儒学文艺思想论集》、《文气话语形态研究》、《中国思想传统中的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论读本》、《文学史理论》等。


目录

导 论................................................................ 1
旧学时期经典文献选录
论语(节选).................................................... 9
学而(节录)............................................ 9
为政(节录)............................................. 10
雍也(节录)............................................... 10
泰伯(节录)................................................ 10
先进(节录).................................................. 10
颜渊(节录)................................................... 10
子路(节录).......................................... 11
宪问(节录)............................................... 11
季氏(节录)............................................. 11
阳货(节录)................................................. 11
墨子(节选)............................................. 15
非乐上............................................................ 15
三辩................................................................. 21
左传(节选)..................................................... 23
隐公三年(节录)...................................... 23
隐公十一年(节录)................................... 25
桓公二年(节录)........................................ 27
庄公二十七年....................................................... 29
僖公二十七年................................................. 31
成公十二年(节录)...................................... 34
襄公二十九年(节录)........................................ 36
昭公二十五年(节录)................................... 39
孟子(节选)....................................................... 43
梁惠王下(节录)..................................... 43
公孙丑上(节录) ....................................... 45
滕文公上(节录).......................................... 47
离娄上(节录).......................................... 49
荀子(节选) .................................................. 52
礼论(节录)............................................ 52
乐论(节录)............................................. 58
韩非子(节选)............................................... 62
十过(节录).............................................. 62
孤愤(节录).............................................. 64
说难(节录).................................................. 66
亡徵(节录)............................................ 67
庄子(节选).................................................... 70
骈拇(节录)............................................. 70
马蹄(节录)................................................... 73
天道(节录).................................................. 76
缮性(节录).............................................. 78
徐无鬼(节录)........................................ 80
渔父(节录).................................................. 82
天下(节录)................................................. 84
周礼(节选)........................................................... 87
天官冢宰·大宰........................................... 87
天官冢宰·内宰(节录)........................................ 91
地官司徒·大司徒.......................................... 94
春官宗伯·大宗伯............................................ 98
春官宗伯·大司乐.........................................102
秋官司寇·大行人........................................106
仪礼(节选).............................................................. 112
士昏礼第二(节录)........................................ 112
士相见礼第三(节录)............................... 116
乡饮酒礼第四(节录).................................. 118
燕礼第六(节录).................................120
礼记(节选)................................................ 126
文王世子....................................................... 126
礼运............................................................ 133
礼器.......................................................... 139
效特牲(节录).............................................. 146
内则(节录)....................................... 151
大传........................................................... 153
乐记........................................................... 156
经解............................................................ 162
仲尼燕居........................................................ 164
孔子闲居........................................................ 168
中庸............................................................ 171
上博简(节选)............................................... 183
缁衣(节录)................................................. 183
性情论(节录)....................................... 183
郭店楚简(节选)......................................... 186
五行(节录)................................................. 186
性自命出(节录)....................................... 186
六德(节录).................................................... 187
尊德义(节录).............................................. 187
语丛一(节录)......................................... 187
语丛二(节录)....................................... 187
新书(节选) ................................................... 191
新书·礼....................................................... 191
春秋繁露(节选)............................................200
玉杯(节录)..............................................201
立元神(节录)..........................................202
三代改制质文(节录)....................................203
史记(节选)......................................................205
礼书(节录)........................................................205
乐书(节录)...................................................210
汉书(节选)................................................... 222
礼乐志(节录).............................................. 222
艺文志(节录).............................................. 226
白虎通义·礼乐(节录)..................................... 232
礼乐............................................................. 232
右总论礼乐.................................................... 233
右论太平乃制礼乐......................................... 233
右论王者乐六................................................. 234
右论四夷之乐..................................................... 234
右论降神之乐................................................... 234
右论侑食之乐............................................ 234
礼稽命征(节录)......................................... 241
礼 纬...........................................................244
乐动声仪......................................................... 248
乐叶图征.......................................................... 253
乐 纬............................................................. 259
乐 论.............................................................. 263
附(乐论佚文)............................................. 267
声无哀乐论......................................................... 272
宋书(节选)............................................ 291
礼志(节录).................................................. 291
乐志(节录)................................................... 293
贞观政要·论礼乐(节录)............................. 297
议礼乐..........................................................303
礼乐论(节录).................................................306
二程遗书(节选).......................................... 312
伊川先生语四............................................... 312
问礼乐(节录)............................................ 316
用和为贵章................................................ 316
传习录·礼乐论(节选)............................ 319
文史通义(节选)...................................... 324
诗教上................................................... 324
诗教下....................................................330
经解上............................................... 336
经解中.............................. 338
经解下......................................... 342
杂著·礼......................... 347
新学时期代表文章选录
礼教绪论.......................... 353
艺术之教育底功用................................. 355
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357
礼乐新解............................360
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 362
孔子的礼学体系——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 364
宗周的礼乐文明............................... 366
评孔丘的“正乐”思想............................. 368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370
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石——论《乐记》的美学思想............... 372
后 记...................... 375

精彩书摘

  导论
  历代礼乐研究,内容极为浩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主要是指围绕“三礼”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肇始于孔子,鼎盛于汉儒,源远流长,盛而不衰,这在“六经”研究中居于重要位置,是传统儒学及经学研究的一个重镇。历代学者从音韵、文字、训诂、订补、校勘、辨伪、辑佚等角度进行原典考证,以及礼学流派、传承及演变的研究,因此主要是基于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还原性研究;广义则包括礼乐载体“六经”的研究。礼乐本乎天,贯通群经,讲天地变化之道的为《易》,讲历史典制的为《书》,讲政教兴废的为《雅》、《颂》,《春秋》则为礼义之大宗,《汉书·礼乐志》:“《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以“六经”为主体的传统礼乐研究,涵盖了经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广义的研究作为古人对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所持的一种基本判断标准,因其构成的价值体系体现了古人的生存状态与信仰世界,故而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史上长久地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
  从礼乐研究的内容看,分为礼学和乐学两个部分。礼学研究,或传注笺疏,或考索典章制度,或研讨名物度数,代有著述,成果丰硕,难以计数。与之相比,乐学研究则存在严重的不足,究其根源,大致有三:其一,“乐”无经。其二,在旧学时代,礼乐合一言礼。从孔子以来的儒者用一个“礼”字总括传统文化,礼学与广义上的文明或文化乃同一概念,因而传统礼学常常包含礼学与乐学。其三,新学研究时期,受西学专业划分以及相应知识工具的限定,乐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史学和艺术研究领域。从时间上看,礼乐研究历史不仅早于儒学与经学的研究历史,而且在两千年的发展中,随着儒学及经学研究的兴衰更替而成为传统学术中的一门显学。从孔子时代就开始了对三代礼乐的研究,并形成礼经学和礼制学两条主轴。以晚清为界,礼乐研究可分为旧学与新学两个时期,这是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崩溃与现代学术传统的建立同步的。
  旧学时期的礼乐研究,主要是历代学者对“三礼”经义和礼制的研究,以及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理论性阐发,如荀子及北宋李觏的礼论等。从整体特征上看,旧学时期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和历史阶段性特征。所谓经世致用表现为,历代礼乐研究总是追随政治权力的取向而论经证义,最终目的在于通经致用,故而歧见百出、矛盾重重;所谓历史阶段性表现为,礼乐研究随着历代经学研究的发展,在历史形态和工具范式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有“儒者沿波,学凡六变”的论断。
  礼乐制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具体的礼典制定与纯学术性的古礼考辨。秦汉以降,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要根据三代传统与礼治实践来制定本朝的礼乐制度,形成礼典以备施行,如宋嘉祐年间的《太常因革礼》、政和年间的《政和五礼新仪》,唐开元盛世的《大唐开元礼》,明洪武年间的《明集礼》,清乾隆年间的《钦定大清通礼》,民国《北泉议礼录》等官修礼制。除官修以外,还有私家编纂的礼书,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冠、婚、丧、祭等日用伦常的家礼、乡礼等,如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朱熹《朱子家礼》,明王守仁《南赣乡约》、黄佐《泰泉乡礼》,等等。与礼典的制定不同,纯学术层面的研究则着眼于搜辑考订,如唐杜佑《通典》中《礼典》一百卷,《乐典》七卷,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郊祀考》二十三卷、《宗庙考》十五卷、《王礼考》二十二卷、《乐考》二十一卷,清秦蕙田《五礼通考》七十五类,等等,对于烦琐的名物、制度、礼节,明其沿革,究其礼意。以《通典》为例,凡二百卷,约一百七十万字,分八门,礼占卷帙之半,尽述唐以及唐以前历代礼制的沿革,四库馆臣评曰:“斟酌损益,首尾完备。”
  以历史阶段而论,礼乐研究始于先秦。百年来出土材料与传世典籍的印证,业已证明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成熟定型期,中国历史上确有“夏礼”、“殷礼”和“周礼”的存在,周礼则为三代礼乐之集大成。后世礼乐研究正是以三代制度为根基,以阐发礼乐文化精神为宗旨的一门学问。此一时期的研究留下了诸多争议极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结论成为经学研究的不同学派与师承的源头。诸子之学兴起的背景正是春秋的“礼坏乐崩”,对于礼乐的研究总结受到了这一时代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在《左传》、《国语》、《论语》等典籍中,谈论礼乐的言论数不胜数。人们从各个层面讨论礼的起源与效用、礼制与礼治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等等。与孔子同时或之前的思想家都有关于礼乐的研究,如子产、晏子、老子、墨子等,其中子产对周礼的哲学阐释以及晏子、老子、墨子对礼乐的思考,是礼乐研究发端时期的重要思想源头。孔子思想的主体是以礼乐为知识背景而阐发生成的,其仁学本体论为礼乐教化思想提供了一种文化哲学的基础,从而使其避免流于钟鼎玉帛的表面形式而具有更为深厚的理论生命力。孔子以后,儒家的礼乐传统一以贯之。战国时代的荀子有《礼论》、《乐论》专篇,第一次在理论上明确礼教、乐教的不同特点,对礼乐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尤其是礼与法的结合,和孔子礼与仁的结合一样,成为后世礼乐研究的重要思想依据之一。
  礼乐研究的鼎盛期在两汉,这是中国古代礼乐研究系统化、规范化、细密化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礼”之学大兴,并最终确立了经学地位。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三礼”的整理与传播,从制度层面上促使了汉代礼乐研究的鼎盛。郑玄破除门户,遍注“三礼”,构成了中国传统礼经学和礼仪学的脊柱。子学研究方面,从贾谊、董仲舒到班固、王符、荀悦,等等,他们对礼与法、德与刑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理论阐述,形成了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的思想。与先秦研究所不同的是,此一个时期不再是“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并行,而是以经学研究为主,子学降到附属的地位。二是两汉“礼乐复兴”中方兴未艾的制度建设。汉代的礼乐制度建设始于叔孙通,其制礼定乐,活动全面,兼采古礼与秦礼,包括定朝仪、宗庙礼乐、宗庙仪法、天子服制等。从元帝到西汉末年,汉代礼乐在兴废之间拉锯,依托儒家经典,托古改制是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主导力量,此一趋势到王莽时期引发了一个新的高潮。东汉时期统治者仍致力于完善礼乐制度,章帝时期《白虎通》所确立的“三纲”,成为传统时代礼乐研究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汉代乐府有很大的发展,从武帝到成帝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其用途涵盖了礼乐政治的各个方面。
  魏晋至明代是礼乐研究的兴衰与更迭时期。魏晋六朝玄学与佛学虽然极为兴盛,但出于门阀制度维护等级特权的需要,礼乐之学仍独炽不衰。鉴于丧服制度最能体现宗法社会之尊卑亲疏关系,故而南方六朝礼学以丧服学最为精密,在《隋书·经籍志》经部“礼”类著录中,标明“丧服”者有五十部,占三分之一还要多。魏晋时期古文经地位上升,贾逵、马融、王肃等反对郑学,用古文注“三礼”,王肃在政治上联姻司马氏,使其礼学列于学官而夺郑学之位。北朝礼学偏重《周礼》,也颇为兴盛。据《北史·儒林传》记载熊安生“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所撰《周礼义疏》二十卷,《礼记义疏》三十卷,惜未传世。北周文帝以《周礼》为立国之根本大法,这就直接影响了其后隋唐的礼乐制度。赵翼《廿二史劄记》:“六朝人最重‘三礼’之学,唐初犹然。”唐朝国家昌盛,文教繁荣,礼学空前发展。太宗时修《贞观礼》,高宗时修《显庆礼》,玄宗时修《开元礼》,这三部礼书堪称古代礼制之大备。同时,唐代科举以九经取士,并以《礼记》为大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故学子多习《礼记》。唐初孔颖达、贾公彦所撰“三礼”义疏是钦定的科举范本,这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完成了对南北朝礼经学的总结。
  宋儒以理学悟礼意,庆历以后始兴疑古之风,排斥汉唐旧说,遂有王安石废置《仪礼》,以《周礼》取士,撰《周礼新义》二十二卷,另有王昭禹撰《周礼详解》四十卷,易祓撰《周官总义》三十卷等,使《周礼》之学突起。与此相反,欧阳修、苏轼、苏辙多毁《周礼》,胡安国、胡宏父子亦反对王安石援《周礼》变法,这种状况一直延至南宋。朱熹以《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以《周礼》为纲来构筑他的礼学体系,成为继孔子、荀子、郑玄之后,又一位重要的礼学传承人物。朱子礼学注重“践履”,所著《朱子家礼》,在明清两代传遍全国,是民间的通用礼。“三礼”之学至宋而微,元代除陈澔《礼记集说》外,无可称道者,至明几成绝学。在礼仪的订立上,宋代以后承续了自《开元礼》以来撰作“五礼”的传统,《政和五礼新仪》、《明集礼》、《清通礼》是留存至今的代表性礼典。此外,家礼、书仪类著述在宋元明清大量出现,成为礼仪学的一个新的重要支流。这类著作基本上都是由士大夫或乡绅私人编纂,内容着重于冠、婚、丧、祭“四礼”及其他日常行为规范,故常以“四礼”为标题,如吕坤《四礼疑》和《四礼翼》、马从聘《四礼辑》、韩承祚《四礼集说》等。这一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承续子学传统的礼论,如李世民《论礼乐》、白居易《议礼乐》、王安石《礼乐论》、真德秀《问礼乐》等,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清代礼乐研究受乾嘉学派考据之风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带总结性的鸿篇巨作。在诸经新疏方面,完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初版于1905年的《周礼正义》,凡八十六卷,二十三万字,是孙诒让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该书博采宋元明清诸家之说,疏通考证,折中至当,乃集大成之作;胡培翚《仪礼正义》四十卷,补郑注之所未备,并以近儒之说附、订《注》;孙希旦《礼记集解》六十一卷,取郑注孔义,并取宋元以来诸儒之说,遵程朱理学解释礼意。在礼学通论方面,江永《礼书纲目》仿《仪礼经传通解》、徐乾学《读礼通考》特详丧礼、秦蕙田《五礼通考》特详吉礼,网罗众说,考古多于通今。另有邵懿辰《礼经通论》、朱彬《礼记训纂》、郭嵩焘《礼记质疑》等。在考释及工具书方面,胡匡衷《仪礼释官》、江永《仪礼释宫增注》、程瑶田《仪礼丧服足征记》、沈彤《周官禄田考》、王鸣盛《军赋说》、戴震《考工记图》,都是考据派的代表作。工具书方面,有张惠言《仪礼图》、凌廷堪《礼经释例》等。清人的研究囊括各个方面,达到了传统礼乐研究的顶峰。
  从20世纪初开始,在出土材料和西学范式的影响下,礼乐研究开始进入了新学时期。胡适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礼是一切习惯风俗所承认的规矩,可以随时改良变换。这种对礼的理解,较之旧学时期的观念,已经有了质的不同。李安宅1930年出版《《仪礼》与《礼记》社会学的研究》一书,较早尝试从新的角度阐释古礼。1942年朱光潜撰写《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一文,在西学之伦理学、教育学与政治学、宗教学的知识背景下,以乐之和与礼之序建构儒家思想系统的核心。1947年邓小琴《中国礼俗学纲要》和柳诒徵《中国礼俗史发凡》问世,两者都提出研究“礼”离不开“俗”。1965年杨宽《古史新探》一书中包括了六篇论文,其中有《“冠礼”新探》、《“乡饮酒礼”与“乡礼”新探》、《“射礼”新探》等文,将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物、民族调查资料结合起来,是新学时期研讨古代礼制的典范之作。1979年有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和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问世。以上成果基本上奠定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礼乐研究的雏形。
  新学时期的研究,虽然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三礼”的经义以及历代的注疏阐释,但是由于对西学研究范式的借鉴以及考古材料的不断出现,使得新学时期的研究重点和方法,较之旧学,已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着西学思想的大量涌入,各种新学科的划分把传统的礼乐研究带进了新的学科领域,如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政治学、宗教学、哲学、艺术、思想史等,形成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各种新的理念、范式的导入为礼乐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逐渐摆脱了旧学以古证古的路数,从而更加注重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二,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的“古史新证”以及李济提出的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古史重建”是新学研究能够突破传统套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大批文物材料的出土,为三代礼乐研究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证据,尤其是龙山、仰韶、二里头、殷墟遗址的发掘,甲骨文、青铜铭文、战国简帛等出土文字材料以及大量礼器、乐器与祭祀遗址的重现,为重新定义三代文明乃至追溯更为早期的文明源头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新时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古老的礼乐文化研究展开了新的篇章。


《礼乐文化研究读本》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深度研究著作,旨在系统梳理、深入解析并呈现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孕育形成的独特礼仪制度与音乐艺术。全书围绕“礼”与“乐”两大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历史考证、文献梳理、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为读者构建一幅全面而生动的礼乐文化图景。 第一章:礼的起源与演变 本章追溯礼的源头,从先秦时期经典的礼制文献入手,探讨礼的早期形态及其社会功能。我们将深入分析《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著作,揭示礼在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伦关系、确立等级制度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本章还将考察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包括秦汉以降的制度化、宋明理学的精神化,以及近代以来礼的转型与挑战,力求展现礼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如何与社会变迁同频共振。 第二章:礼的功能与内涵 本章聚焦于礼的具体功能和深层内涵。我们将探讨礼在祭祀、朝聘、婚礼、丧葬等重大社会仪式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仪式流程。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剖析礼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通过对礼的社会性、伦理性、政治性等多维度的考察,展现礼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模式。 第三章:乐的起源与发展 与礼相辅相成的乐,在本章中得到系统性的阐述。我们将追溯音乐的起源,探讨古代音乐的早期形式,如颂歌、雅乐等,并分析其在宗教祭祀、政治庆典等场合的功能。本章将重点关注先秦时期音乐理论的发展,如“乐以感人”、“乐以移俗”等思想,以及相关的乐器发展和音乐文献,如《诗经》中的乐章、《古琴》等。同时,也将考察乐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如唐宋时期音乐的繁荣,以及明清以降戏曲音乐的兴起,展现中国古代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四章:乐的功能与审美 本章深入探讨音乐的功能及其承载的审美情趣。我们将分析音乐在表达情感、陶冶情操、沟通人神、凝聚人心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解读古代音乐作品的特点,如宫调、音律、旋律、节奏等,揭示中国古代音乐独特的审美旨趣,如“中和之美”、“天人合一”等。本章还将考察音乐的社会功能,例如军乐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民间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展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五章:礼与乐的互动与融合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重点在于阐释礼与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我们将分析礼与乐是如何在古代社会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例如,在祭祀仪式中,礼的庄重肃穆与音乐的悠扬婉转如何共同营造出神圣的氛围;在朝会典礼中,音乐如何烘托君臣之礼,强化等级秩序。本章还将探讨礼与乐在思想层面的融合,如儒家“乐教”思想,认为音乐是教化民众、培养德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礼乐制度的整体考察,展现其作为中华文明独特标识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礼乐文化的传承与当代意义 在梳理了礼乐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内在机制之后,本章着眼于其传承与当代价值。我们将探讨礼乐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继承、改造和发展。同时,本章也将反思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将尝试解读礼乐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和谐、秩序、责任、人文关怀等,如何能够为当下社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文化认同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鼓励读者从历史的厚重中汲取智慧,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论: 《礼乐文化研究读本》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图景。本书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更是对一种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性格、社会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活态传统的再现。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根源,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代社会的诸多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动态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礼乐文化”的著作。《礼乐文化研究读本》的出现,无疑是让我眼前一亮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提供了多少惊世骇俗的“新发现”,而在于它能够将“礼乐文化”这个庞杂的体系,以一种清晰、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解读“礼”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书中不仅梳理了“礼”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更深入探讨了“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作者并没有将“礼”简单地视为一套僵化的规矩,而是强调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仁义”、“和谐”、“秩序”等核心价值。而关于“乐”的部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乐”仅仅是指音乐,但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乐”在古代还包含了歌舞、典礼等多种形式,并且与人的情感、道德修养、政治治理都紧密相连。书中对“乐”的“中和”、“和谐”等特质的阐释,让我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将“礼”与“乐”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深入探讨其相互作用和融合的视角,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评分

阅读《礼乐文化研究读本》,对我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在接触这本书之前,“礼乐”对我而言,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概念,总觉得它只存在于历史书本和古老的传说中。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将这个概念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书中对于“礼”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是内在的德行和情感的体现。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支撑,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各种礼仪场景,从君臣相见,到家庭聚会,都充满了“礼”的智慧。而“乐”,则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生命力。我了解到,古代的“乐”不仅仅是悦耳的音乐,更是能够沟通天地、安抚民心、教化人性的重要手段。书中对“乐”的“中和”、“和谐”等特质的阐释,让我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的体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礼乐”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物,而是强调了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启迪心灵的读物。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礼乐文化研究读本》之前,我对“礼乐文化”这个概念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中,总觉得它距离现代生活太遥远,是一种贵族阶层才接触的“阳春白雪”。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礼乐文化”这样一个庞杂而深刻的学术话题,转化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分析。书中对于“礼”的阐释,绝不仅仅是列举一些古代的规章制度,而是深入挖掘了“礼”背后所蕴含的“人情”、“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爬梳,展现了“礼”是如何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君臣父子到朋友同事,都有一套相应的“礼”来规范。而“乐”,在书中也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欣赏,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与人的情感、精神、道德修养紧密相连,甚至被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礼乐合一”思想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先贤是如何将外在的规范与内在的情感、精神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反思,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些断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和思考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国学热”的浪潮中,找到了一个真正能够深入下去的切入点。《礼乐文化研究读本》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洗礼。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其最核心的价值观入手,而“礼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概念之一。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的视角,却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礼”的内涵与外延。从“礼”的起源,到“礼”的分类,再到“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乐”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对古代音乐形式的介绍,更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的深刻挖掘。作者认为,“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礼”的精神功能的重要手段。书中对“乐”的“中和”、“和谐”等特质的阐释,让我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礼乐文化视为历史的遗物,而是强调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书中关于礼乐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探讨,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古,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本书不仅适合学界专家,更适合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分

作为一名在古典文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生,我一直对“礼乐”这个词语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和高尚的精神追求。然而,在阅读《礼乐文化研究读本》之前,我对它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或者是一些零散的片段。《礼乐文化研究读本》这本书,用一种近乎考古般的细致,为我揭开了礼乐文化的层层迷雾。书中对于古代文献的解读,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更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看到礼乐文化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套行为规范,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书中关于“乐”的部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原以为“乐”只是指音乐,但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乐”在古代还包含了歌舞、典礼等多种形式,并且与人们的情感、道德修养、政治治理都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礼乐文化特点的比较分析,展现了礼乐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也揭示了其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具体体现。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深度,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把握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惊喜,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既系统又深入浅出的读物来了解“礼乐文化”这个宏大的概念。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读起来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无法触及文化的精髓。然而,《礼乐文化研究读本》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理论融化在引人入胜的叙述中。开篇就以生动的故事引入,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时代,让我对“礼”与“乐”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具象的感知。书中对于周礼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祭祀、朝聘、婚礼、丧葬等方方面面,都展现了礼的规范性、秩序性和人文关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礼简单地视为一套僵化的规矩,而是深入挖掘了礼背后所蕴含的“仁爱”、“和谐”、“中庸”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塑造了古代社会,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书中对于“乐”的论述也同样精彩,不仅包含了古代的音乐形制、乐器特点,更将其与礼仪、情感、修身养性紧密结合。乐不仅仅是悦耳的声响,更是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这种将礼与乐置于同一高度,并深入探讨其相互作用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职场人士,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一些能够拓展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书籍。《礼乐文化研究读本》的出现,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礼”和“乐”的概念都有些模糊,总觉得它们是遥远而抽象的,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鲜活地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礼乐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从最原始的部落仪式,到周朝礼乐制度的成熟,再到后世的继承与演变,都娓娓道来,条理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礼仪细节的描绘,比如古代的朝聘、祭祀、婚丧嫁娶等场景,作者都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史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理解到,礼乐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强调个体道德的修养。书中关于“乐”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古代的“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凝聚社会力量的手段。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乐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从娱乐到祭祀,从教育到政治,无处不在。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礼乐文化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蕴含着丰富智慧的活的传统,它对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现代社会的构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礼乐文化”的著作,《礼乐文化研究读本》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本书的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礼乐文化”图景。书中对“礼”的阐释,超越了简单的规则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礼”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功能。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历代礼制的演变,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我对“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及其文化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乐”的论述。作者打破了我以往对“乐”的狭隘认知,让我了解到“乐”在古代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包含了歌舞、典礼等多种形式,并且与人的情感、道德修养、政治治理都紧密相连。“乐”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和谐之境”,让我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梳理,而是强调了“礼乐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对“礼乐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入其精神内核。《礼乐文化研究本》这本书,就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礼乐”的理解,更像是一张模糊的素描,勾勒不出具体的轮廓。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书中对于“礼”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古代社会的一套行为规范,更是维系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国民品格的基石。作者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礼”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让我对“礼”的理解从表面的规矩上升到了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伦理价值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乐”的解读,打破了我以往对音乐的狭隘认知。我了解到,“乐”在古代不仅指代音乐,更包含了与之相关的歌舞、典礼等多种形式,并且与人的情感、道德修养、乃至国家的治理都息息相关。“乐”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和谐之境”,让我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礼乐”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陈迹,而是蕴含着丰富智慧的活的传统,它对我们理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思维模式,乃至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礼乐文化”这一重要的概念。《礼乐文化研究读本》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在阅读之前,我对“礼乐”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零星片段,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认知。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礼”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它作为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深层含义。作者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礼”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乐”的解读。我了解到,“乐”在古代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凝聚社会力量的手段。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乐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从娱乐到祭祀,从教育到政治,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礼乐”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陈迹,而是蕴含着丰富智慧的活的传统。它对我们理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思维模式,乃至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