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生平均素质评鉴中,挪威学习常常名列前茅。
挪威教养中有哪些可以参考和借鉴之处?国际教育观察系列之挪威篇,打开父母的国际视野。
看似“放任”的教育方式、重视独立人格养成的背后,挪威教育理念其实具备着开阔的眼光和心胸。
有助于国内的家长重新理解为人父母的职责,以及教育的意义,帮助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自信、独立、幸福的人。
1.本书涵盖了从学龄前到小学阶段值得家长们思考与借鉴的内容,以“培养生存能力”为主线,用一个个育儿故事从多个方面呈现了日本的教育精髓之一——重视培养孩子强大的生存能力。
2.作者常年在日本学校有教学任务,对日本教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文笔细腻,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挪威,一个经常将报纸头版让位给亲子新闻的国家,有着完善的育儿福利。为了培养儿童健康的学习态度,挪威实行“快乐童年”的教育政策。这看上去与“赢在起跑线”的教养理念很不相同,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生平均素质评鉴上,挪威的学生却常名列前茅。
作者在女儿娜拉出生后,从一开始的不解,到真正理解、赞许挪威人的“快乐童年”养育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发现在看似“放任”的教育方式、重视独立人格养成的背后,挪威教育理念其实具备着开阔的眼光和心胸。本书以挪威教育为镜,介绍了挪威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国内的家长重新理解为人父母的职责,以及教育的意义,帮助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自信、独立、幸福的人。
上小学书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晚上八点能睡觉就比较好?下雪的冬天,还穿短裤上学?温度接近零下的严冬,小婴儿不用穿袜子?宝宝发烧不用吃药,还可以泡澡?一连串的育儿冲击,让这位中国台湾妈妈认识思考:到底哪一种育儿方式会比较好?
作者旅日十余年,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对中日不同文化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了对比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书中以“培养生存能力”为主线,用一个个育儿故事从多个方面呈现了日本的教育精髓之一——重视培养孩子强大的生存能力。
生存力=竞争力,父母重要的任务,是学会放手,培养孩子坚韧、勇敢、乐观的品格,让他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
李濠仲,新闻系毕业后从事记者工作,2009年辞去记者工作,随妻子远赴挪威,于异国开始从事写作。持续通过阅读、观察、采访,延续记者工作未尽之事。著有《挪威缩影:奥斯陆观察笔记》《挪威,绿色惊叹号!》《安然无恙不比遗憾好》《北欧超完美丈夫的秘密》《小国的灵魂》《挪威人教我,比工作更重要的事》等书。
蔡庆玉,文化教育观察者,美国南加州大学(USC)传播管理硕士。
旅日十余年,曾被日本地方教育局聘为英语教师,指导40多所中小学。育有两个孩子。
到底什么是起跑线?如何帮助孩子?我觉得这本书能为家长们提供不一样的教育视角,帮助家长们找到养育的真谛,给孩子无分别的爱!
——著名教育专家、畅销书作家、花径教育机构创始人林巨老师
中国的父母总是为孩子鞍前马后,而在挪威,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选择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负责。这份自然养育的理念,让孩子拥有健全的身心、快乐幸福的生活观,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学习动力。所以,为爱放手,相信孩子,做不焦虑的妈妈,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亲子母婴杂志专栏作者、畅销书作家60分妈妈月华
反复生病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苦
挪威人坚信,小孩的免疫系统经过反复生病、发热侵袭的过程中自我培养抗体,那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苦。
平常为了料理小家伙的吃喝拉撒睡,我们已因个人经验不足而焦头烂额,甚至几度束手无策,感冒发热时的娜拉,又陡增旁人照护的困难。医生开药治疗,也许能有效减轻她不舒服的感觉,但身为父母,我们的心始终随着她时而缓降、时而增高的体温而七上八下。
孩子因为身体不适而眼泪汪汪的双眼,比起世界上任何一种威权命令,都令父母折服。每次她生病感冒,我们总是按照那次回台湾的经验立即送医,为其预约家庭医师。若是半夜出了状况,得起身火速打点娜拉的外出随身用品,驱车至最近的急诊室求医。但得到和在台湾完全不一样的待遇。挪威医生慢条斯理地简单问诊、量过体温后,永远只给我们一个答案:“都是正常现象,回家让小孩多休息就好。”我们也曾在家庭医师的诊室让娜拉接受抽血测试,就算确定是某个病毒引起的感冒,家庭医生也只会淡淡地告诉我们,挪威没有对抗这类病毒的药品,只能靠小孩自己产生抗体克服病痛。医生当然还是会提醒我们注意小孩的变化和反应,但除非发热超过39℃,且连续高烧超过三天,才让我们为她安排复诊。……
作者自序
我毕业后在东京的外商广告公司上班,闲暇之余,或到处旅行,或谈谈恋爱,或享受美食,或看书写作,单身生活过得快活而惬意。
不过,我对人生还是有规划的:30岁时结婚,31岁、33岁时分别生了然然和悦生。感谢老天爷,让我如期、圆满地实现了这两项规划。让我没想到的是,从此,我再也体验不到单身生活时那种快活、惬意的感觉了。
我从一个性情潇洒、做事干脆的女人,变身为一位整天紧张兮兮的妈妈,经常无端地怀疑周围的人、事、物。“这东西干净吗?”“这里有没有危险啊?”迎面而来的是人生从未遇到过的迷惘不安。夜深人静时,我老揪着心问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可以由自己做主、自己规划了。即使做主了,也会出现很多突发的状况;即使规划了,也总是一场空。
而且,还有难上加难的事呢:孩子的父亲是日本人,我是中国台湾人,在教养孩子的观念和习惯方面,我们俩有很多不同之处。双方不同的观念和习惯,让我一时无所适从;双语教育的门槛,高到让我难以翻越。
……
我一直认为,育儿应该是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过程,但有时候,我们过于理性化,或者被外界信息干扰,反而迷失了方向。《自然养育之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回归本源”。它倡导的“自然”养育,并不是一种抛弃所有科学方法、回到原始的状态,而是一种更加尊重生命规律、顺应儿童发展天性的养育方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直觉”和“经验”的重视。很多时候,我们过度依赖书本上的理论,反而忽略了自己作为父母最原始的本能和对孩子的独特了解。书中鼓励父母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孩子自身成长的力量。当我读到关于“回应式照料”的部分时,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它不是鼓励我们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而是强调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积极的回应,这能够建立起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方式让我觉得,育儿可以不那么“费力”,而是更加“省心”,因为我们是在与孩子协同合作,共同成长,而不是单方面地“教育”或“改造”他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打破了我对“科学育儿”固有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科学育儿就是严格按照时间表喂养,定时定量排便,然后就是各种开发智力的早教课程。然而,《自然养育之道》恰恰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育儿理念。它强调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观察和理解孩子的信号,而不是强行按照成人设定的模式去塑造他们。比如,在喂养方面,它倡导的是“按需喂养”,这让我一度很困惑,觉得这会不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但读下去才明白,作者并不是鼓励无休止地喂养,而是告诉我们,理解孩子饥饿的信号,尊重他们的生理需求,能够建立起孩子与身体更健康的连接。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做法,是不是过于理性化,而忽略了孩子最真实的需求。书里关于睡眠的章节也很有启发,它不是教你如何“训练”孩子不夜醒,而是让你去理解宝宝睡眠周期的特点,以及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宝宝自然入睡的环境。这种“顺势而为”的育儿方式,让我感觉更轻松,也更相信孩子本身具有强大的成长能力,我们父母的角色更多是支持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操控者。
评分《生存力强大,孩子才强大》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也是一盏指路明灯。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当下,我常常为孩子的未来感到忧虑,担心他们被淘汰,担心他们不够优秀。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重新定义了“优秀”。它不再只关注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更具适应性的能力。作者对“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指出,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这让我意识到,我过去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切,让我能够具体地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一些小小的引导,就能帮助孩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技巧。比如,当孩子遇到玩具玩不了的情况,与其直接帮他修好,不如引导他一起想办法,甚至尝试用其他方式来玩。这种培养方式,我相信一定能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评分《生存力强大,孩子才强大》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充满挑战的时代,单单拥有高智商和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真正的“强大”,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能够站起来的韧性,在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他们与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技巧,甚至在于他们清晰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书里提到的“生存力”,不是指那种野外求生的技能,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出的“试错”和“复原力”的概念。很多家长都害怕孩子犯错,总是想尽办法为他们铺平道路,避免一切可能的挫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适度的挫折教育,反而能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出发。它鼓励我们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放手”的勇气,对于许多习惯了“保姆式”育儿的父母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但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这种挑战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一个真正能够独立面对生活、拥抱挑战的孩子。
评分我一直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自然养育之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身教”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仅是让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一个“自在”的父母。书中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成长和情绪管理,认为父母如果自身长期处于焦虑、压力之中,是很难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温暖的成长环境的。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育儿焦虑,我经常因为孩子的一些小问题而心烦意乱,甚至在情绪失控时对孩子发脾气。这本书提醒我,与其一味地去“纠正”孩子,不如先关注和调整自己的状态。当父母能够真正接纳自己,接纳孩子的不足,用更平和、更放松的心态去面对育儿中的种种挑战时,孩子自然也能够感受到这份平静,并在这种环境中茁壮成长。它让我明白,育儿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是关于父母自己的修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我开始尝试在育儿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内在平静”,这比任何育儿技巧都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