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6月号)
主打选题:
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
——陕西汉中天坑群揭秘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普通人通过Google Earth几乎可以把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尽收眼底,户外爱好者凭借现代化装备几乎可以征服任何一个无人区,有人认为,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已经远去,地球上再不会有什么隐藏的秘密。事实真是如此吗?2016年底,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地理发现横空出世——陕西汉中发现规模超出想象的天坑群!为什么在陕西这样历经几千年人类开发的文明腹地还能藏有这样不为人知的奇观?这些天坑中是否隐藏着一些前所未知的秘密?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中国国家地理》派出了一支考察队,六探汉中,亲赴天坑深处探察,走访多位专家,为读者带回了第一手的详细报道。
聚焦上林湖瓷器考古:
千年“秘色”悬念终于解开!唐宋“极简”审美重归当代?
撰文/郑骁锋 徐硕 摄影/黄友平 等
越窑秘色瓷,是中国陶瓷家族中神秘的一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14件,首次让人见到了秘色瓷的真容。但是,此后近30年里,秘色瓷产地一直悬而未决。直到去年,一次大的考古发掘开展,终于向世人证明:神秘的唐宋宫廷“秘色瓷”主产地就在浙江慈溪上林湖畔!上林湖窑场与码头,是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当时世人生活的?以秘色瓷为代表的青瓷,为何在唐宋社会风靡数百年之久?今天悄然刮起的“极简主义”风潮,又与当时的瓷色审美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仔细观察蜂鸟吧!
这些是一位中国摄影师在野外环境拍到的照片
撰文/张劲硕 吴海峰 摄影/魏群琪
蜂鸟,大概是世界上神奇的一类鸟儿了。目前已知约有350种,全部生活在美洲。它们躯体的娇柔、喙与体之间莫名其妙的比例、羽毛颜色的变幻、飞行时惯用的悬停技能,以及在物种演化过程中特殊的地位……它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自然界的优雅与神秘。我们杂志在2017年第二期上报道过的“走遍世界去拍鸟”的魏群琪先生,也走遍了蜂鸟的栖息地,这次为我们分享他在野外环境中用镜头“捕捉”到的蜂鸟影像,每一幅,都值得仔细看看。
科尔沁博:草原上幸存的萨满文化
撰文/葛·呼和少布 摄影/戴·白古拉
在科尔沁草原上,至今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即科尔沁博。作为蒙古萨满教的分支,科尔沁博的完整性、延续性是其他萨满文化不能比拟的。就在许多萨满文化纷纷消亡的今天,科尔沁博为何能延续千年得以幸存?本文作者研究科尔沁博多年,将为我们讲述这个原始宗教文化的故事。
长江南源当曲:这里有世界海拔高的湿地景观
撰文/杨勇
近年来,在长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北源楚玛尔河、南源当曲)中,关于当曲应作为长江正源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当曲是长江三源中水量大的河流,该流域也是长江源降水多的区域,发育了世界海拔高、面积大的湿地,不过很长时间以来,这里还是科考探险的空白区域。本文作者杨勇多次进入当曲湿地考察,为我们带来了他在当地考察体验的许多第一手资料……
苍山洱海间的大理古塔
撰文/萧易 摄影/葛霭 等
古时大理国有“妙香国”的美誉,寺庙众多,佛塔林立,其中崇圣寺三塔更成为大理的地标与象征。这些古塔始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历经元、明、清,直至民国年间依旧不衰。现存的古塔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在苍山之中、洱海之畔,还矗立着近50座古塔。那些鲜为人知的古塔,我们步入昔日的“妙香国”。
戈壁红驼:与荒漠草原共存
撰文/刘荣 摄影/
引言: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靠近中蒙边境的地带,干旱少雨,人迹罕至,一派荒漠景象。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生活着大量当地俗称为“戈壁红驼”的红骆驼。它们和养驼人相互依存,成为当地荒漠草原生态的一部分。
我一直对那些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充满好奇,而这期《中国国家地理》中关于我国某片古老地区考古发现的报道,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文章以一种侦探小说的节奏,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尘封的历史面纱。作者详细介绍了考古学家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挖掘,如何通过一件件出土的文物,拼凑出失落的文明片段。我惊叹于那些古老建筑的精巧设计,那些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以及那些至今仍未完全解开的谜团。文章中不仅有对考古过程的细致描述,更有对这些发现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深入解读。它让我看到了祖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随文附带的考古现场高清照片,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亲眼见证着历史的重现。
评分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总喜欢《中国国家地理》中那些能够带领我“云游四方”的文章,而6月号的某个关于我国极寒地带的专题,就完美地满足了我的愿望。这篇文章将我带到了一个冰雪覆盖、生命似乎难以栖息的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极寒环境下的极端气候,以及在那里顽强生存的动植物。我看到了雪原上奔腾的野兽,听到了寒风呼啸的声音,仿佛都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更令我震撼的是,文章还深入探讨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智慧。他们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建造房屋,如何获取食物,如何与自然搏斗,这些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适应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文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让我对这个遥远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纯净的雪景,以及人们脸上坚毅的表情,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评分这期《中国国家地理》的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聚焦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个正在经历转型期的老工业城市。我一直对这类城市的发展变迁很感兴趣,而这篇文章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关注宏观的经济数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作者通过讲述几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的故事,勾勒出了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希望与重塑。我看到了老一辈产业工人的坚守与不舍,看到了年轻一代创新创业者的热情与挑战,也看到了城市景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缓慢变化,那些曾经辉煌的厂区,如今或被改造,或被遗忘,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文章的叙述方式非常富有感染力,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挑战,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们脸上的皱纹,他们手中磨出的老茧,他们低语时的犹豫,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共鸣和理解,也让我思考了工业化进程背后所带来的复杂社会影响。
评分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6月号,让我对一个我从未关注过的地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关于地下水系的探测与利用。通常我提起地下水,总是联想到枯燥的科学原理,但这篇文章的讲述方式却极其引人入胜。它将那些隐藏在地下的巨大水体,描绘得如同神秘的地下河流,拥有自己的生命脉络和广阔的“领土”。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以及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在地下水资源勘探方面的最新科技和成就。我惊叹于科学家们利用各种先进设备,如同“透视”大地一般,揭示出这些沉睡了千百年的宝藏。文章中关于地下水枯竭的警示,以及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的必要性,更是让我倍感振奋。读到那些关于地下水如何滋养了生命,又如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随文附带的地图和示意图,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真是让我眼前一亮,6月号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神秘又诱人的气息,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其中的内容远比封面所展现的更加精彩。其中一篇关于我国西南地区原始森林的文章,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生机勃勃、充满未知与奥秘的绿野之中。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森林深处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从参天古树的年轮里读出了岁月的痕迹,从不知名的小草藤蔓上窥见了生命的顽强。更让我震撼的是,文章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原始森林对于整个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地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读到那些关于古老传说和土著文化的描述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感觉自己仿佛在穿越时空,聆听古老的低语。文章中穿插的大量高清摄影图片,更是将这一切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每一张都像是定格的艺术品,让我数次驻足惊叹。从那些照片里,我看到了阳光穿透树冠洒下的斑驳光影,看到了珍稀野生动物不经意的身影,看到了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绝美风光。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
评分经济实惠,正品好,送货快,信任京东
评分质量很好,喜欢
评分京东物流很快,也一直在买国际地理,很好看!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本书好看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十大名著(套装共10册)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我们的最爱。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