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选题1:
探秘海底盐池:极端环境孕育的独特生态世界
海底有盐池?不仅有,而且分布在墨西哥湾、红海、地中海等多处海域。本文作者是一位海洋微生物科学家,她搭乘深潜器来到了水下两千米的墨西哥湾海底盐池,并在那里目睹了一个极端而特殊的生态世界。“死亡池水”如何养育着无数贝类和鱼虾?海底盐池又对人类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主打选题2:
阿什库乐火山群
引言:尽管我国的火山景观为数众多,有的堪称精彩绝伦,但真正的活火山却并不多见,新近喷发过的则更少,以致中国火山学界存在着“中国大陆近百年没有火山喷发”的说法。能挑战这个结论的,就是阿什库勒火山群中的阿什山火山。2016年8月,作者作为科考项目组的成员深入海拔约5000米的藏北无人区,探访这个高海拔火山群,以及可能发生过中国大陆新一次喷发活动的活火山。
邮轮变游轮:“地球村”的升级换代
撰文/赵强
引言:超级游轮已悄然出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度假计划中。那些价格不菲的邮轮旅游产品,吸引着大批想用几天时间感受一场富足奢华享受的人们。旅游产品单上的“邮轮”,其原型就是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邮轮”——我们熟悉的就是“泰坦尼克号”。从“邮轮”演化到“游轮”的全过程,混杂着人类欲望的满足、世界版图的开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今天的“超级游轮”,就是一个“地球村”。
坐着邮轮去留学
撰文/叶新
引言:从19世纪中叶之后的100年中,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乘着“西学东渐”的海风出洋留学。在那时候,便捷的就是海途,帮助他们跨越茫茫大海的只能是邮轮。坐着邮轮去留学,不仅改变了当事人的命运,也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增添了取之不尽的活力。作者整理了当年留学生们的回忆录,让我们得以了解发生在邮轮上的青年才俊们的故事。
楚克群岛沉船
尘封在深蓝里的战争秘密
撰文/骆仪
摄影/Andrew Marriot
引言:毗邻帕劳和美国关岛的楚克群岛,由诸多被环礁包围的小岛组成。或许楚克群岛在当今世人看来是名不见经传,但它曾经是二战时期日本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1944年,美军发动“冰雹行动”,以摧枯拉朽之势,让楚克环礁内数十艘日本战舰、商船和无数战机葬身海底。70多年过去了,这些沉睡在海底的庞然大物变成了海洋生物的新居所,也成为潜水员和历史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探索对象。本文作者骆仪有着丰富沉船潜水经验,摄影师Andrew Marriot在楚克群岛对沉船做过系统调查和拍摄,通过他们的文字和图片,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这些沉船的今生前世,也能更接近那些鲜为人知的战争秘密。
东边道铁路:如何用好这条“高龄”纵贯道?
在中国地图的东北角,一条见证了近百年历史变迁的铁路蜿蜒勾勒出雄鸡版图的嘴部。载着粮食、煤矿、木材等物产的火车行进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穿过原始林区,越过三江平原,跨过长白山脉,沿中俄、中朝边境一路向南,便可抵达辽东半岛海岸。这是我国东北铁路网里的重要南北向通道——东北东部铁路。它以日本侵略者修筑的东边道铁路为基础,将多条断头路段联结成网,纵贯东北三省。今年是东北东部铁路全线贯通5周年,它连接起了哪些资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
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终得揭晓
撰文/沐晨
北京雨燕貌不惊人,却是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原型之一。它们拥有高超的飞行能力,北京城是其重要的繁殖地。然而这些鸟的越冬地在何处?它们每年春季和秋季又沿着怎样的路线迁徙?困扰鸟类学者良久的这两个问题,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终于得到了答案。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
撰文/李忠东 摄影/李忠义等
丹霞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地貌类型,以中国南方湿润地区的华南丹霞为主要代表。本刊作者是一位地理学者,在陆续的地理科考中,他发现在四川、贵州和重庆三省市交会处,有面积超过1300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群,其形态与华南湿润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截然不同。为此,本刊作者和摄影师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考察和拍摄,为您呈现一个迥异的丹霞景观。
2017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选题1:
探秘海底盐池:极端环境孕育的独特生态世界
海底有盐池?不仅有,而且分布在墨西哥湾、红海、地中海等多处海域。本文作者是一位海洋微生物科学家,她搭乘深潜器来到了水下两千米的墨西哥湾海底盐池,并在那里目睹了一个极端而特殊的生态世界。“死亡池水”如何养育着无数贝类和鱼虾?海底盐池又对人类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主打选题2:
阿什库乐火山群
引言:尽管我国的火山景观为数众多,有的堪称精彩绝伦,但真正的活火山却并不多见,新近喷发过的则更少,以致中国火山学界存在着“中国大陆近百年没有火山喷发”的说法。唯一能挑战这个结论的,就是阿什库勒火山群中的阿什山火山。2016年8月,作者作为科考项目组的成员深入海拔约5000米的藏北无人区,探访这个高海拔火山群,以及可能发生过中国大陆最新一次喷发活动的活火山。
邮轮变游轮:“地球村”的升级换代
撰文/赵强
引言:超级游轮已悄然出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度假计划中。那些价格不菲的邮轮旅游产品,吸引着大批想用几天时间感受一场富足奢华享受的人们。旅游产品单上的“邮轮”,其原型就是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邮轮”——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泰坦尼克号”。从“邮轮”演化到“游轮”的全过程,混杂着人类欲望的满足、世界版图的开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今天的“超级游轮”,就是一个“地球村”。
坐着邮轮去留学
撰文/叶新
引言:从19世纪中叶之后的100年中,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乘着“西学东渐”的海风出洋留学。在那时候,最便捷的就是海途,帮助他们跨越茫茫大海的只能是邮轮。坐着邮轮去留学,不仅改变了当事人的命运,也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增添了取之不尽的活力。作者整理了当年留学生们的回忆录,让我们得以了解发生在邮轮上的青年才俊们的故事。
楚克群岛沉船
尘封在深蓝里的战争秘密
撰文/骆仪
摄影/Andrew Marriot
引言:毗邻帕劳和美国关岛的楚克群岛,由诸多被环礁包围的小岛组成。或许楚克群岛在当今世人看来是名不见经传,但它曾经是二战时期日本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1944年,美军发动“冰雹行动”,以摧枯拉朽之势,让楚克环礁内数十艘日本战舰、商船和无数战机葬身海底。70多年过去了,这些沉睡在海底的庞然大物变成了海洋生物的新居所,也成为潜水员和历史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探索对象。本文作者骆仪有着丰富沉船潜水经验,摄影师Andrew Marriot在楚克群岛对沉船做过系统调查和拍摄,通过他们的文字和图片,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这些沉船的今生前世,也能更接近那些鲜为人知的战争秘密。
东边道铁路:如何用好这条“高龄”纵贯道?
在中国地图的东北角,一条见证了近百年历史变迁的铁路蜿蜒勾勒出雄鸡版图的嘴部。载着粮食、煤矿、木材等物产的火车行进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穿过原始林区,越过三江平原,跨过长白山脉,沿中俄、中朝边境一路向南,便可抵达辽东半岛海岸。这是我国东北铁路网里的重要南北向通道——东北东部铁路。它以日本侵略者修筑的东边道铁路为基础,将多条断头路段联结成网,纵贯东北三省。今年是东北东部铁路全线贯通5周年,它连接起了哪些资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
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终得揭晓
撰文/沐晨
北京雨燕貌不惊人,却是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原型之一。它们拥有高超的飞行能力,北京城是其重要的繁殖地。然而这些鸟的越冬地在何处?它们每年春季和秋季又沿着怎样的路线迁徙?困扰鸟类学者良久的这两个问题,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终于得到了答案。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
撰文/李忠东 摄影/李忠义等
丹霞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地貌类型,以中国南方湿润地区的华南丹霞为主要代表。本刊作者是一位地理学者,在陆续的地理科考中,他发现在四川、贵州和重庆三省市交会处,有面积超过1300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群,其形态与华南湿润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截然不同。为此,本刊作者和摄影师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考察和拍摄,为您呈现一个迥异的丹霞景观。
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给我一种“回归本源”的感觉。我期待着那些能够触及人类起源、早期文明演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文章。要知道,我们今天所处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之上的。那些关于古老聚落的选址,农耕文明如何适应水文气候,甚至是早期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过程,都蕴含着宝贵的智慧。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我们理解当下社会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可能面临挑战的重要参考。我觉得,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
评分这本杂志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不是说纸张的厚度,而是内容上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科学的严谨性。我尤其偏爱那些深入探索特定区域地质构造和生态系统的文章,它们往往能揭示出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自然力量是如何塑造了眼前的风景。想象一下,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今日奇峰林立的山脉;又或是数千年来,某种微生物如何默默地改变了土壤的成分,孕育出独特的植被。这种宏观叙事,再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数据支撑,总能让我惊叹于地球生命的顽强与多姿。我总觉得,当我们能从更深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去理解一个地方时,对它的情感也会更加复杂而深沉。
评分每次收到《中国国家地理》,我都会有一种“知识更新”的期待。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我希望这一期的内容能够包含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比如关于某个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新物种记录,或者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正在发生的变化。我喜欢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拓展我知识边界的内容。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地球的了解,永远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这种持续的学习和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乐趣。
评分刚收到这期《中国国家地理》,迫不及待翻开,熟悉的沉浸感瞬间袭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篇,但仅凭封面和目录,就已经被深深吸引。这次的主题似乎触及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最深层的秘密,我特别期待能看到那些隐藏在地貌之下,不为人知的过往。每次读《中国国家地理》,我都能学到好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感觉自己像是走了一趟穿越时空的旅行。那些关于地球演变、古老文明遗迹的解读,总能让我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产生更宏大的认知。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渺小与伟大。我希望这次也能像以往一样,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也收获对自然界无限的好奇与敬畏。
评分我一直都很欣赏《中国国家地理》在视觉呈现上的专业性和艺术性。那些由摄影师们带回来的高清大图,简直就是一本本精美的画册。它们不仅仅是对地理景观的客观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将壮丽、神秘、宁静或粗犷的自然之美,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我期待着这一次也能有令人震撼的影像作品,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土地的温度,体验那片天空的辽阔。光影的捕捉,构图的考究,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而鲜活。
评分给孩子上学使用的,老师要求买的,也不知道什么课需要,不过内容还不错,很实用!
评分看国家地理五年多了,希望杂志社越来越好
评分搜集中
评分挺好的,质量过关,还能便宜点吗?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可以
评分非常好,次日就送到家门口,价格便宜!很划算,买了一大堆。
评分这期的内容非常精彩,北京雨燕,内蒙古冬牧场等科学性强,有深度
评分一直很喜欢国家地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