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湿地保护系列丛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旨在引起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不同领域人士对湿地生态特征的关注,提供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描述的标准,评估湿地生态监测结果,以及向湿地公约秘书处报告任何生态特征变化的情况等国际重要湿地管理活动提供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国际重要湿地概述
第一节 国际重要湿地的定义与标准
第二节 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章 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
第一节 生态特征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湿地生态特征描述
第二篇 分论
第三章 西北诸河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内蒙古鄂尔多斯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内蒙古达赉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三节 甘肃尕海国际重要湿地
第四节 青海鸟岛国际重要湿地
第五节 青海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六节 青海扎陵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七节 甘肃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
第四章 西南诸河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西藏麦地卡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西藏玛旁雍错国际重要湿地
第五章 松花江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吉林向海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吉林莫莫格国际重要湿地
第三节 黑龙江东方红国际重要湿地
第四节 黑龙江扎龙国际重要湿地
第五节 黑龙江洪河国际重要湿地
第六节 黑龙江兴凯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七节 黑龙江三江国际重要湿地
第八节 黑龙江七星河国际重要湿地
第九节 黑龙江南瓮河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节 黑龙江珍宝岛国际重要湿地
第六章 辽河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辽宁大连斑海豹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辽宁双台河口国际重要湿地
第七章 淮河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江苏盐城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江苏大丰麇鹿国际重要湿地
第八章 黄河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四川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
第九章 东南诸河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浙江杭州西溪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章 珠江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际重要湿地
第三节 广东海丰国际重要湿地
第四节 广西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
第五节 广西北仑河口国际重要湿地
第六节 海南东寨港国际重要湿地
第七节 香港米埔一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第八节 广东南澎列岛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一章 长江区国际重要湿地及生态特征
第一节 江西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二节 湖北洪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三节 湖北沉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四节 湖北大九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五节 湖南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六节 湖南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七节 湖南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
第八节 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
第九节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节 云南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一节 云南拉什海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二节 云南碧塔海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三节 云南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
第十四节 安徽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生境类型,以占8010的地球表面积,支持着地球上20%已知物种的生存。我国湿地资源丰富,主要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五大类,拥有湿地面积5360.26万hm2,占国土面积的5.58%,约为全球湿地的10%,其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保护我国湿地资源,对于构建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始,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即开始策划湿地保护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几经商议讨论确定了各分册的书名和主题,最终形成《湿地与气候变化》《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中国湿地文化》《中国湿地公园建设研究》等几个分册,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示我国湿地的保护成效,这些主题都是当今湿地研究和各界关注的前沿,立意于对我国湿地保护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学、有效,同时也向读者系统介绍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湿地文化和湿地公园建设的内涵,以及应对全球变化的湿地研究成果。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是湿地保护系列丛书之一。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是指在特定时间,尤其是在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时,由生态组成、过程、服务功能综合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湿地的生态特征是现有国际重要湿地和所有拟指定国际重要湿地提交湿地公约秘书处前的必备文件。作为履行湿地公约的一部分,缔约方须管理好每块国际重要湿地,以维系其生态特征。当前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改变了湿地外在生态特征,最终导致湿地自然生态过程的退化,以及湿地生态、生物与水文功能的丧失。因此,掌握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开展和实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监测,对其生态特征是否已变化、正在变化或可能发生的变化等进行评估,已逐渐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的核心内容。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2010),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区、珠江区、长江区、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东南诸河、淮河区、辽河区、黄河区9个区。在进一步掌握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加强对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背景下,依据其分布,该书对截至2015年我国指定的49块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组成、生态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分别进行了描述。编写的相关材料除明确注明出处的,均来自于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全书由肖德荣、田昆编写。编者对所提供的部分图件进行了调整,经过近二年的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室内整理分析,最终完成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的编写工作。
本书旨在引起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不同领域人士对湿地生态特征的关注,提供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描述的标准,评估湿地生态监测结果,以及向湿地公约秘书处报告任何生态特征变化的情况等国际重要湿地管理活动提供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有关领导,以及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从事管理、研究的有关单位领导及专家的指导,此外,该书还得到了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2012HC007)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基础数据,以及编写者研究领域、学识水平有限,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各界人士批评指正!同时期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士关注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关注湿地保护。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 (一)概览与重要性 中国,这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功能涵盖了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碳储存以及为人类提供生计等多重维度。在中国,湿地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自然遗产和人文景观。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丛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中国境内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珍贵湿地,深入剖析它们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机制、水文特征、土壤条件、植被群落、动物种群以及由此构成的复杂而精妙的生态过程。本书的编纂,不仅是对中国湿地保护成就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这些关键生态系统未来可持续管理和保护策略的科学探索。 国际重要湿地,是指根据《湿地公约》标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在保持全球生态平衡和福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湿地。中国作为《湿地公约》的缔约国,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已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列入国际名录,这既是对这些湿地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意味着中国肩负着维护这些全球宝贵财富的重大责任。 本丛书聚焦于这些“国宝级”湿地的具体生态特征。每一个湿地都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单元,它们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系连接、生物组成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从北方的冻土湿地到南方的红树林,从内陆的淡水沼泽到沿海的咸水滩涂,这些湿地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支撑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生命,并为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服务。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既有宏观的区域性分析,也有微观的物种互动阐释。通过对这些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 提升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让更多人了解湿地的价值,认识到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为湿地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为湿地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文科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 指导湿地保护和管理实践: 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地方社区在湿地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分享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湿地退化挑战。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于其多层次、多尺度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本丛书将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 1. 地理区位与形成背景: 地理分布: 详细阐述各国际重要湿地的具体地理位置,包括其所处的经纬度、海拔高度、与主要水系(河流、湖泊、海洋)的距离等。 地质与地貌: 分析湿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如构造沉降、河流冲积、海岸侵蚀、冰川作用等。描绘湿地的地貌特征,如平原、盆地、河漫滩、三角洲、海岸沙丘、岛屿等。 气候特征: 描述各湿地所在区域的气候特点,包括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光照、风力风向等,以及季节性变化对湿地水文和生态的影响。 2. 水文动力学: 水源构成: 明确湿地的主要水源,包括降水、地表径流(河流、溪流)、地下水补给、潮汐作用、融雪融冰等。 水位变幅与周期: 分析湿地年内、季节内及日的水位变化规律,探讨潮汐、河流流量变化、季节性降雨等因素对水位的驱动作用。 水文节律: 阐述湿地的水文节律,如洪水期、枯水期、结冰期等,以及这些节律如何影响湿地的生态过程和生物群落。 水化学特征: 测定和分析湿地水的pH值、溶解氧、营养盐(氮、磷)、悬浮物、盐度等关键水化学指标,并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 土壤与沉积物: 土壤类型与形成: 识别湿地土壤的类型,如泥炭土、沼泽土、盐渍土、冲积土等,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如有机物积累、水淹过程、盐分沉淀等。 土壤理化性质: 描述湿地土壤的质地(砂、粉、黏粒比例)、结构、孔隙度、渗透性、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 沉积物特性: 分析湿地沉积物的组成、颗粒度、厚度、稳定性等,探讨其对湿地形态演变和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底质条件: 关注底质条件对底栖生物、水生植物根系生长及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 植被群落: 植被类型与结构: 详细描述各国际重要湿地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如沼泽草甸、苔草湿地、芦苇群落、红树林、滨海盐沼植物群落、水生维管植物群落等。分析植被的垂直结构(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和水平分布格局。 优势物种与群落演替: 识别具有重要生态作用的优势物种,并探讨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分析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以及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 植物多样性: 统计和评估湿地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特有性以及濒危物种的分布情况。 植被功能: 阐述植被在固碳、净化水质、稳定土壤、提供栖息地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5. 动物种群: 脊椎动物: 鸟类: 重点关注迁徙水鸟的越冬地、繁殖地、停歇地等,记录鸟类物种组成、数量、迁徙路线、繁殖策略以及对栖息地的依赖性。 鱼类: 调查湿地内鱼类的种类、数量、分布、繁殖习性、洄游规律,以及其在湿地食物网中的地位。 哺乳动物: 记录生活在湿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哺乳动物种类,关注其栖息地需求、行为习性以及与湿地环境的相互作用。 两栖爬行动物: 调查湿地内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分布特点和生态习性。 无脊椎动物: 底栖生物: 关注各种无脊椎动物(如螺、蚌、甲壳类、昆虫幼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作为水体健康指示物种的意义。 浮游生物: 调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以及其在水生食物链中的基础作用。 昆虫: 关注湿地内各类昆虫(如蚊、虻、蜉蝣、蜻蜓等)的生态作用,包括其作为食物源、传粉者或指示物种的功能。 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评估湿地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以及动物种群的健康程度。 6. 生态过程与相互作用: 食物网结构: 描绘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分析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阐述湿地氮、磷、碳等关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如硝化、反硝化、固氮、磷的矿化与吸附等,以及这些过程对湿地生产力和水质的影响。 物种相互作用: 深入研究湿地内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塑造湿地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总结和量化各国际重要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提供食物、休闲旅游、文化价值等。 (三)湿地保护的挑战与展望 在全面呈现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的同时,本丛书也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扩张、农业开发、工业化进程等对湿地面积和质量造成的挤压。 水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 截流、筑坝、围垦等行为改变了湿地的天然水文状况。 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对湿地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外来入侵物种: 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温度升高、降雨格局改变等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湿地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湿地保护法》的出台、湿地保护区网络的建立、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都为湿地的未来描绘了希望。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特征》丛书的出版,正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一次系统性总结和前瞻性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珍贵湿地生态特征的深入解读,能够为未来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指导。无论是科学家、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公众,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共同守护好我们祖国的绿水青山,传承好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