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是坛紫菜苗种繁育及栽培产量*的省份,坛紫菜产量超过全国产量的80%。2015年福建省育苗量在30万亩以上,栽培面积可达25万亩。栽培模式闽东及闽中沿海以插杆式、半浮动筏式栽培为主,闽南以全浮动筏式栽培模式为主。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坛紫菜品种创新与种苗设施繁育产业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本书分为两篇。适合于坛紫菜还去栽培初级工、中级工及高级工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的学习用书。
*篇 基础知识 *章坛紫菜生物学基本知识(3)
*节坛紫菜的分布与形态(3)
第二节坛紫菜的生活史(6)
第三节坛紫菜的生长过程(8)
第二章坛紫菜苗种繁育及栽培(13)
*节坛紫菜的苗种繁育(13)
第二节坛紫菜海区栽培(14)
第三节生产安全及病、敌害防控(18)
第二篇苗种繁育工技能第三章初级工技能(22)
*节育苗设施、材料准备(22)
第二节采果孢子(25)
第三节贝壳丝状体培养和管理(29)
第四章中级工技能(35)
*节育苗设施准备(35)
第二节种藻的选择与处理(37)
第三节采壳孢子或自由丝状体移植贝壳(39)
第四节贝壳丝状体培养和管理(43)
第五章高级工技能(49)
*节育苗设施设备设计及准备(49)
第二节种藻的选择与处理(53)
第三节自由丝状体扩培(54)
第四节采果孢子或自由丝状体移植贝壳(56)
第五节贝壳丝状体培育和管理(57)
第六节贝壳丝状体常见病害防治(62)
第三篇分栽培工技能第六章初级工技能(71)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强烈的“未来感”和前瞻性视角。它没有停留在描述现状,而是大胆地探讨了未来几十年水产养殖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对特定物种生存范围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提高物种的抗逆性。这些章节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高度智能化、数据驱动的未来养殖场景,让人对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预判。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智能监测系统”的描述,书中详述了传感器技术如何实时反馈水体参数,以及AI算法如何进行预测性维护,这让我对传统养殖业的数字化转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愧是面向未来的读物,它能激发你对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书籍。尽管主题是科学技术,但作者在描述研究过程和实践心得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土地(或海洋)的敬畏之情,极大地感染了我。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在专业内容之间的“田野笔记”或“实验室随笔”,它们记录了研究人员在攻克技术难关时的挣扎、喜悦和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感捕捉。例如,书中描述了某次大规模培育失败后,作者是如何通过长达数周的细致观察,最终发现是一个极小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挫折的坦然,比任何公式推导都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读完之后,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踏实做事的态度和对科学探索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它让人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无数次微不足道的坚持和细心观察的积累。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对海洋生物养殖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准备的宝藏。我刚翻开目录就被深深吸引了,里面详尽地剖析了从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到复杂的生态系统管理,内容之广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关于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作者不仅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还结合了实际的案例,比如它们如何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营养循环。读到关于特定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水质的部分时,我简直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描述非常生动,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微小的生命在水下忙碌。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实验方法的介绍非常细致,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按照步骤进行基础的培养观察,这对于那些想在家里尝试小型水生项目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指南。全书的语言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亲切的引导,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在与你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专业见解。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重理论而缺乏实操性,但事实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实操指南部分简直是详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每一个操作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必要的安全提示。我最近尝试根据书中的指导来调整我的室内培养基配方,之前困扰我很久的营养失衡问题,通过书中提供的几个简单的小技巧,竟然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善。书中对不同阶段的“疑难杂症”——比如突然出现的杂菌污染或者生长停滞——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归类和诊断,就像随身携带了一本“水产急救手册”。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教会我们如何系统地排查故障,而不是盲目地尝试各种方案。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提升自己操作水平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工具书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佩服。从宏观的环境因素分析到微观的细胞结构解析,每一步的过渡都自然而流畅。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新技术和传统经验融合方面的处理方式。比如,书中对传统渔业知识的尊重,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工具结合,创造出更高效的养殖方案,这提供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务实的视角。当我读到关于如何优化光照光谱以促进特定生长阶段的讨论时,我立刻联想到了我自己在阳台进行的一些小实验,书中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推导让我对自己的观察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风险管理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们没有一味鼓吹高产,而是强调可持续性和环境的和谐共处,这种对生态责任的强调,在许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