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視角書寫的精簡國史讀本
打破傳統史觀的道德評判枷鎖
理清中華文明的曆史發展脈絡
看清我們走過的路並窺探遠方
作者超齣善惡、忠奸的二元對立思維,超齣成王敗寇的功利主義敘事,超齣廉價的輝煌與憤憤的悲情,以一種全新視角,藉鑒多學科的新研究成果,通盤審視中華文明的全部曆史。對於社會組織形態之升級、王朝之興衰、族群之凝聚與拓展,文化形態之生發與吸納,乃至民族精神的遞進與轉摺,作者均給予深情之關注,並付諸從容敘事與現代化的闡釋。此書的功效就在於,它能讓讀者對中國曆史有一個整體上的清晰把握,且能於字裏行間獲得諸多驚喜:原來曆史還有這一麵,或者,曆史還可以這樣解讀。
鄭連根,文史學者、作傢。已經齣版的著作有《故紙眉批——一個傳媒人的讀史心得》《新聞往事——激蕩的中國新聞界》《昨夜西風——那些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士》《塵埃尚未落定》《兼容並蓄長者風——蔡元培》《春鞦範兒——春鞦時代的人與事》《戰國派兒——戰國時期的人與事》等。其中,《春鞦範兒》一書榮登《中國新聞齣版報》2015年2月社科類圖書暢銷榜,並獲2015年全國優秀古籍圖書普及奬。
第一輯:從原始部落到邦國
兩條大河與六個文化區
黃土和黃帝
從大禹治水到商湯革命
從文王拘羑裏到武王伐紂
西周王朝的衰落
春鞦霸業與尊王攘夷
戰國:軍事對抗的時代
諸子百傢:從神到人的文化覺醒
第二輯:帝國第一期——秦漢部
秦朝:中國的第一個帝國
西漢如何繼承“始皇帝的遺産”
漢武帝時代
後漢武帝時代
王莽改製與東漢盛衰
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和民族大融閤的時代
第三輯:帝國第二期——隋唐部
隋朝:再造統一帝國
從大唐建立到貞觀之治
女皇時代
開元盛世
盛世中的危機
晚唐悲風
第四輯:帝國第三期——宋元部
五代十國
從陳橋兵變到澶淵之盟
宋朝的變法
偏安的南宋
元帝國的興衰
第五輯:從帝國到共和——明清民國部
“雄猜之主”硃元璋
從靖難之役到土木堡之變
明亡清興
清朝前期的統治
清朝的衰落
民國風雲
兩條大河與六個文化區
曆史離不開故事,故事又離不開人和人活動的空間。
我們講中國簡史,當然離不開中國人和中國的地理。
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形形色色的中國人是演員,而中國的疆域便是舞颱。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兩者都是不斷變動的,也就是說,在中國曆史的這幕大戲中,不但演員不斷更換,而且舞颱也時大時小,演齣的內容更是常演常新。
先談舞颱。以曆史的視角來考察中國地理,我們所稱“中國”不是一個邊界清晰的國傢疆域,而是指在不斷變動中孕育齣中國核心文化的那片大緻地理空間,其範圍便是亞洲東部的一片廣大區域:北到濛古大漠,南至大海,西到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東到太平洋。
整體上看,中國的地理空間呈現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性,東麵和南麵為大海所限,西麵和北麵則有高山阻隔。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地形地貌十分多樣,有平原有草原,有沙漠有山脈,有湖泊有島嶼,有盆地有丘陵。與多樣的地理環境相配閤,中華文化也是一種多元文化的集閤體。多元文化的形成,最初與中華先民在各地的生活方式不同密切相關。比如,橫跨中國北方的濛古高原地區,那裏的先民以放牧為生,他們逐水草而居,一年之內就遷徙多次,他們創造瞭遊牧文化。黃土平原上的先民則以耕種農作物為生,他們吃苦耐勞,安土重遷,他們創造瞭農耕文化。在東南沿海地區,則生活著漁民,他們靠齣海捕魚為生,他們創造瞭海洋文化。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最後都匯入到瞭一條文明的大河之中,這條大河就叫做“中華文明”。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多元共存、譜係豐富的。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的疆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遼闊的,中國文化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博大精深的。疆域的拓展和文化的生發是在漫長的曆史中逐步形成的,這兩點我們在後麵會詳細談到。
接下來,我們遇到的問題是:最初的中國人來自何方?
關於人類的起源,有很多假說。其中,“現代人類非洲起源假說”是現代學者最認可的說法。根據這個假說,古代人類大約在二十萬年前就在非洲齣現瞭。到五六萬年前,古代人類進入到瞭亞洲。他們沿著不同的路綫遷徙而來:一支經印度洋,從南路進入太平洋的東亞沿海;一支穿過東南亞進入中國西南,然後嚮北、嚮東擴散;還有一支經過中東,進入亞洲北部地帶。
最初,人類完全靠采集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生,所以他們一定要居住在水草豐茂的河流周圍。這樣,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成瞭進入中國的先民們最早聚居生活的場所。到瞭距今一萬年左右,北方黃河流域的人們學會瞭馴養黃牛、圍獵和捕撈,生産食物的方式開始變得多元化。這標誌著人類已從被動的食物采擷者嚮主動的食物生産者的轉變。這是一次瞭不起的進步。
距今七八韆年前,人們在太行山東側至渤海平原的地帶種植瞭粟(小米),這是中國人最早的農業活動。隨後,小米的種植迅速擴散,一直傳到今天的日本。與此同時,在南方的長江流域,人們也開始耕種水稻。浙江地區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顯示,當時的人們已經會鑿井、造船,他們還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河水灌溉水稻。這樣,農耕文明分彆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發展瞭起來。根據袁行霈、嚴文明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的說法,到瞭新石器時期,中華文明已經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瞭六大文化區,即:今天內濛古東部、遼西、河北一帶的燕遼文化區,今天甘肅、青海一帶的甘青文化區,今天山東一帶的山東文化區,今天河南、山西一帶的中原文化區,今天江蘇、浙江一帶的江浙文化區,今天長江中遊一帶的長江中遊文化區。這六大文化區均有著名的考古文化為之佐證,比如燕遼文化區考古發現瞭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山東文化區考古發現瞭北辛—大汶口—龍山文化,中原文化區考古發現瞭仰韶文化,甘青文化區考古發現瞭半坡文化,江浙文化區考古發現瞭馬傢浜文化、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長江中遊文化區考古發現瞭屈傢嶺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以上六大文化圈之間還彼此交流、互相影響。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山東地區的北辛—大汶口—龍山文化與長江中遊的屈傢嶺文化彼此相鄰,自是不斷交流,互相學習。北方的紅山文化在四韆多年前也經過張傢口的草原通道,進入到瞭山西的汾河榖地,與關中的仰韶文化相匯閤。六大文化區的各自發展及相互聚閤,形成瞭巨大的發展能量,最終促成瞭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夏商周“三代”文明。
延伸閱讀:新石器時期的中國先民怎樣生活
學曆史的人都知道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他們是古代猿人,生活在漫長的舊石器時期。所謂舊石器就是指打製石器,基本類型隻有砍砸器、颳削器、尖狀器等幾種。那時的猿人剛剛學會直立行走和使用火,利用石頭製造工具的技能還比較低。
到瞭新石器時期,人類社會從1.0版本升級到瞭2.0版本。這次升級的幅度相當大,“現代人類”不但學會瞭使用磨製石器(即新石器),而且還掌握瞭耕種技術,開始種植小米和水稻,自己生産糧食。
隨著生産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據今六七韆年前,中國各地齣現瞭農業村落,人們開始以群居的方式結成更大的生産、生活共同體。他們有瞭分工,學會瞭建築城牆和房屋,學會瞭釀酒,也有瞭祭祀儀式。當然,這時部落中齣現瞭貴賤之彆,有瞭享受榮華富貴的統治階層和受苦受難的普通百姓。
位於東北的紅山文化顯示,當時已有大型的酋長墓葬和祭壇,還有女神廟。紅山文化的標誌文物是一個巨大的玉龍,這說明當時已經能雕刻極為精美的玉器,而能享用高級墓葬和精美玉器的,無疑是部落中的統治階層。
南方也一樣,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也有祭壇、墓葬和玉器。隻不過,它的代錶性玉器不是玉龍,而是玉琮。製造玉琮的技術更為不易——它不僅要求工匠能精準地切割大塊玉石,還要將其加工成外方內圓的筒狀物,玉琮之上還要雕刻精美的花紋。
山東半島的大汶口文化村落規模相當龐大,墓葬內容非常豐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齣土瞭大量陶器。陶器之中,除瞭一般的傢用陶器之外,還有以高火候焙燒齣的黑陶。黑陶做工精湛,薄如蛋殼,製作工藝遠遠超過一般的新石器水平,有些黑陶之上還刻有文字。這些足以錶明,大汶口文化已經相當高級瞭。
觀點提煉:農業革命催生瞭社會升級
人類的曆史相當漫長,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隻是其中比較短暫的一段而已。
人類在長達250萬年的時間裏隻以采集和狩獵為生,到瞭大約1萬年前纔發生瞭農業革命——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采集、狩獵轉嚮瞭耕種和飼養傢禽。這是一次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革命。農業革命讓食物總量迅速增加,並齣現瞭財産剩餘。農業革命也讓原始人的部落齣現瞭更復雜的組織形態,有瞭社會分工,有瞭階層分化,有瞭生産力的極大提升和文化的極大繁榮。
當然,人類也為農業革命付齣瞭巨大的代價。以色列曆史學傢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就說:“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生活的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狩獵、采集者的生活其實更為豐富多變,也比較少會碰上飢餓和疾病的威脅。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並不代錶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隻是造成瞭人口爆炸,而且産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他還說:“農業革命的真正本質是: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狀態活下去。”
尤瓦爾·赫拉利的觀點固然是一傢之言,且有比較充足的理由。可是,就曆史發展的全貌而言,農業革命的意義依然十分巨大。舉凡人類文明的各大發源地,它們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文化的佼佼者,無不是因為這些地區較早地進入到瞭農業革命的階段。而且,也隻有在發生瞭農業革命之後,原始部落的社會結構纔齣現瞭升級。
世界上最早進入到農業革命的地區是兩河流域。位於今天中東地區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自西嚮東流淌,兩河的下遊形成衝積平原。這裏的古人在距今1萬年前就馴養瞭豬和羊,約9000年前,他們種植瞭麥類,包括大麥、小麥、燕麥、黑麥。可以說,兩河流域耕種農作物和馴養傢禽的曆史比中國早瞭1000到2000年。不過,中國人最早耕種的農作物是粟,馴養的傢畜是牛,迥然不同於兩河流域。可見,兩個古老的文明是各自獨立地發生瞭“農業革命”,不存在相互學習、藉鑒的關係。
距今5000多年前,在幼發拉底河下遊的沼澤地帶,誕生瞭歐貝德文化。歐貝德文化由一個中心村落及若乾聚落群構成,這可說是人類城市經濟的序幕。當時的人們學會瞭建築城牆,城中還有集市。他們還掌握瞭天文曆算知識,會使用計量工具,也有瞭神廟。這些都說明,兩河流域的人們在距今5000年左右已經發展為一個大型的復雜社會。這樣的復雜社會,有人群的大量聚集,有社會分工,有祭祀,有層級,與中國同時期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發展情形大體相同。
人類在靠采集、狩獵為生的250萬年裏,生活狀態和精神活動都極其簡單,且幾乎一成不變。可是,進入農業革命之後,人類在幾韆年的時間內就創造齣瞭諸多的新石器文化。這樣的進步,不可謂不迅速。
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就是以加速度的方式進行的。農業革命是一次加速度,它幾韆年創造的文明成果超過瞭此前的250萬年;工業革命也是一次加速度,它200多年創造的社會財富遠遠超過瞭此前的2000多年;以生物技術、電子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標誌的信息化革命更是一次加速度,它讓人們的生活在幾十年乃至幾年之間就能發生重大的升級。我記得三十年前人們還用發電報的方式傳遞重要信息,而就在三四年之前,人們幾乎都學會瞭使用微信交流。與發電報的昂貴、笨拙與不便相比,微信完全可說是科技進步賜給人們的一份大禮。
曆史是有光芒的,它的光芒從遙遠的古代發齣,直接照亮瞭現實,並讓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未來。
我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曆史讀物的,說實話,起初我對它的期望值並不高,畢竟市麵上同類産品太多瞭,大多是把老掉牙的史實換個包裝而已。然而,這本書的敘事角度讓我眼前一亮。它有一種近乎於人文關懷的筆觸,對待曆史人物的態度極其審慎和立體。它不會簡單地將曆史人物標簽化,例如,對於某些功過參半的帝王,作者展現瞭極大的剋製和洞察力,去探究他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所做的選擇,而不是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進行簡單的批判或贊揚。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社會生活和文化變遷的描繪,這種“由下而上”的視角,彌補瞭傳統史學重政治史的弊端。書中對某個時期士人階層的精神狀態、市井生活的側寫,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的煙火氣。這種細膩的觀察,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紀事,而是一部充滿溫度、關於人性的變遷史。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細節的興趣,而不是滿足於對宏大敘事的接受,這纔是真正的好曆史書該有的樣子。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大師級的範例,它完全顛覆瞭我對曆史書籍“按時間順序”的刻闆印象。與其說是曆史的綫性敘事,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圍繞著幾個核心主題展開的交響樂。作者巧妙地運用瞭主題交叉對比的手法,將不同時期的相似議題並置討論,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縱深感和思辨性。比如,它在討論某一朝代的製度睏境時,會立刻引入另一個相隔韆年的朝代來做參照,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曆史的循環與創新。這種處理方式的好處是,它迫使讀者主動去構建曆史間的內在聯係,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流。文字的張力也拿捏得非常到位,關鍵的轉摺點,文筆會變得如刀鋒般犀利,而在描述文化融閤或藝術興盛時,則又變得如水般靈動。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接近於一場智力上的探險,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非常適閤那些已經對基本史實有所瞭解,渴望進行更高層次思考的進階讀者。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一股清流!我通常對那種動輒上韆頁、動不動就考據半天的通史類書籍感到望而卻步,讀起來總覺得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書。但這本書完全不同,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你輕快地走過中國曆史的長廊。作者並沒有試圖麵麵俱到地羅列每一個朝代的細節,而是精準地抓住瞭那些塑造瞭中華文明核心精神的關鍵節點和轉摺。比如,它對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百傢的碰撞,沒有陷入哲學術語的泥潭,而是用極其生動的語言描繪瞭那種“百傢爭鳴”的時代精神和對後世深遠的影響。再比如,對於秦漢大一統的形成,它沒有過多糾纏於復雜的政治鬥爭,而是聚焦於製度的創新及其對版圖的鞏固作用。讀完後,我感覺自己腦海中關於中國曆史的脈絡清晰多瞭,那些原本零散的知識點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那種讓你炫耀知識深度的書,而是真正讓你理解“曆史如何成為現在”的書。對於那些想係統瞭解曆史,但又害怕被細節淹沒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首選,它做到瞭在有限的篇幅內,提供最大的知識密度和最高的閱讀愉悅度。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古代的某一特定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一直感到非常迷茫,感覺那是一團混亂的、充滿碎片化的記載。但是,這本書處理那段“亂世”的方式,如同撥雲見日,清晰而有力。作者對“危機”與“重塑”這兩個概念的把握極其到位。他沒有被繁復的政權更迭所迷惑,而是聚焦於在權力真空期,思想、宗教(特彆是佛教的本土化進程)以及少數民族文化是如何滲透並最終催生瞭隋唐盛世的底層邏輯。這種提煉核心矛盾的能力,是真正體現作者深厚功力的部分。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也極其到位,那些在曆史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突破的小人物,他們的命運摺射齣瞭時代的無奈與希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親身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體會那種不得不做齣艱難抉擇的緊迫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韌性”,即在看似無可挽迴的衰落中,文明如何自我修復並孕育齣新的生機。
評分作為一名對敘事美學有較高要求的讀者,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令我著迷。它完全擯棄瞭那種嚴肅、疏離的“史學腔”,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調,既有古典的韻味,又飽含現代的活力。很多段落的措辭極為考究,用詞精準而不拗口,如同上好的玉石,溫潤而有光澤。例如,書中描述某一重要曆史事件的後果時,往往會使用一種極具畫麵感的比喻,而非平鋪直敘地列舉結果,這種修辭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事件的感染力和留存度。對我而言,閱讀曆史書不光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審美品味的過程。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構築瞭一個極具美感的曆史世界,讓人願意沉浸其中,反復品味。它證明瞭嚴肅的曆史探討完全可以與優美的文學錶達完美結閤,兩者非但沒有衝突,反而相得益彰,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旅程變成瞭一次純粹的精神享受。
評分好書,慢慢品味
評分好書,慢慢品味
評分尚未閱讀,待閱後評
評分大後天對哦弟媳婦先付款個
評分來京東掙積分來瞭啊!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
評分大後天對哦弟媳婦先付款個
評分很好啊吧
評分大後天對哦弟媳婦先付款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