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冕 等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当代诗歌
  • 中国诗歌
  • 文学
  • 名作
  • 鉴赏
  • 文化
  • 经典
  • 中国文学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05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着名家读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8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共12本,《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是其中一本。本书精选30篇现当代诗歌名篇解读文章,文章作者包括孙玉石、唐晓渡、孙绍振、谢冕等大家,而所选的这些名篇主要是被公认的名篇;内容言之成理的新观点、在某一学术领域上有新贡献或在文学欣赏理论上有新创建;文章发表之后得到广泛好评的。因此本书稿质量和价值均很高。
本书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文学通识阅读背景、阅读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帮助,有利于读者文学知识普及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亦可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外读物和教师授课的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为“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中国现当代诗歌”分册。

  本书是一部名家赏析中国现当代诗歌经典著作的文学普及读物,详细解读了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具代表性的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包括司席慕蓉、刘半农、戴望舒、徐志摩、冯至、艾青、何其芳、穆旦、废名、顾城、舒婷、海子、余光中、蔡根林、黄河浪代表作等。

  作者均为专力于文学研究与欣赏的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谢冕、孙绍振、孙玉石、钱虹、周良沛、吴奔星、唐晓渡、高少峰、洛夫、李元洛、陈仲义、罗振亚、叶橹等。

  所辑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曾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赏析文章,被赏析文章,亦为公认的名篇,引导读者从更宽泛的背景、更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谢冕,1932年生,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孙玉石,1935年生,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6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
迅与五四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钱虹,笔名金巩。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该校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调同济大学任文法学院副教授、教授。

周良沛,1933年出生,19岁开始在《文艺报》《人民文学》等军外报刊发表作品。编辑、编选了“五四”后及港、台、海外作家、诗人的全集、选集,有一百五十多位名家及新人的百多部书。著有诗论、诗选集、长篇传记、散文等。

洛夫,1928年出生,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著名诗人。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长诗《漂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叶橹,1936年出生,原名莫绍裘,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195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
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奔星(1913—2004), 知名诗人、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 、“一二·九”运动。先后在桂林师范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等任研究员、教授。

唐晓渡,1954年生,江苏仪征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部先后任编辑、副编审。现为作家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罗振亚,1963年生,文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元洛,著名诗歌评论家。1937年生于河南洛阳, 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9年调湖南省文联,任《湘江文学》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古继堂,1934年生, 1964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台湾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新文学学会理事。

目录

【吴奔星】 应是游子拳拳意 并非浪子靡靡音——读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周良沛】 春风吹醒了绿洲——新诗一束品赏
【孙玉石】 朦胧、低沉、深情的雨巷——读戴望舒的《雨巷》
【叶 橹】 人生三味——戴望舒的三首诗欣赏
【杨 朴】 浓化不开的愁怨 永无尽头的雨巷 ——《雨巷》意象的映衬性解读
【费 勇】 灵光一闪中的失落感——徐志摩《偶然》赏析
【何希凡】 妙在爱与非爱之间——从《沙扬娜拉》看徐志摩的诗艺启示
【张桃洲】 存在之思: 非永恒性及其魅力——从整体上读解冯至的《十四行集》
【叶 橹】 给人以温馨和希望的诗篇——艾青三首诗比较赏析
【江锡铨】 秋天的梦幻曲(汉园三重奏?第一乐章)——何其芳《关山月》、李广田《秋的味》、卞之琳《入梦》赏析
【唐鸿棣】风骚一曲多寄托 十分沉实见精神——《死水》的寄托艺术
【唐晓渡】 欲望的花朵——穆旦的《春》
【高少锋】 我的诗是由我的诗解释的——“九叶”诗四首解读
【葛桂录】 诗人自己的生命写照——读朱湘的十四行诗《Dante》
【罗振亚】 禅趣盎然的诗意探寻——从废名的四首小诗谈起
【陈仲义】 游走在童话与现实的边缘——顾城四首诗导读
【杨剑龙】 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
【孙绍振】 从橡树到神女峰——舒婷从崭露头角到艺术成熟
【霍俊明】 在寒冷的雪中让内心和时代发声——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欣赏
【崔卫平】 真理的祭献——读海子《黑夜的献诗》
【谢 冕】 用纯真的心感受那朴素的风景——重读《东阳江》
【洛 夫】 解读一首叙事诗——《苍蝇》
【李元洛】 海外游子的恋歌 ——读余光中《乡愁》与《乡愁四韵》
【李元洛】 唱给西湖的情歌——读香港诗人黄河浪的西湖诗
【陈仲义】 镶嵌:取消“踪迹”和“替补”本文——台湾后现代诗勘探之一
【钱 虹】 多情缠绵的爱情小夜曲——读三位台湾女诗人的抒情小诗
【古继堂】 画龙点睛 水到渠成——台湾短诗鉴赏
【陈仲义】 谐拟: 模仿中反讽戏耍——台湾后现代诗勘探之二

精彩书摘

应是游子拳拳意 并非浪子靡靡音
——读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文/吴奔星

【推荐词】
《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众所周知,曾被著名语言音韵学家赵元任配谱,广泛演唱,名噪海外。但是,在新中国成立 后,由于对刘半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充分肯定,加以 “左”倾思潮的影响,误以为其是黄色歌曲,属于靡靡之音,以致长期以来很
少有人提到它。

【正文】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1916年前后在上海工作,与“鸳鸯蝴蝶派”作家往还,著译都用文言,笔名半侬。1916年后,应聘北京大学。1917年胡适、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他跳出“鸳蝶派”,很打了几次大仗。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1918年3月,他与钱玄同串演了一出双簧:钱玄同化名复古派文人“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向提倡新文学的人大兴问罪之师。刘半农代表《新青年》编 辑部,对“王敬轩”的来信,一一驳斥。这出“引蛇出洞” 的双簧戏,传为新文学史上的佳活。但刘半农因为没有留过学,在北京大学和新文学阵营都受到欧美派文人的奚落。一气之下,于1920年1月赴英、法留学,1925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等院校教授,卓有成就。1934年6月,他率领一批助手到内蒙古调查方言,返回北平途中,在张家口得了回归热,7月14日不幸在北平逝世, 终年仅44岁。
刘半农短促的一生,走过了从才子到战士、从诗人到学者的历程。他在“五四”前后是边战斗边写作的。反对旧文学他是战士,提倡新文学他是诗人。“五四”前夕提倡新文学是从反对文言文、旧体诗(所谓“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提倡白话诗入手的。刘半农创作白话诗,既有理论, 也有实践。他是以新的诗歌理论指导新的诗歌实践的。他与胡适都有一套诗歌理论。胡适侧重于形式方面的破坏,主张打破五、七言律绝的格式,废除平仄、对仗严格的诗韵,不用典故,等等。刘半农虽然也主张破坏旧韵,但主张建设新韵,讲究音节;他也反对旧体诗的体裁,但主张多作尝试,增多诗体(详见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至于诗的音节,因为他是音韵学家,就更为重视。他在《扬鞭集?自序》里说:“我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用方言拟民歌、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至于白话诗的音节问题,乃是我自从九年(1920 年——引者)以来无日不在心头的事。”他在理论上同胡适相比,最值得称道的是主张诗的精神在于求真(参看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这种求真精神,透露了初期白话诗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刘半农在1917年至1919年搜集了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沈尹默等八位诗人的二十六首诗稿,编为《初期白话诗稿》,于1933年年初由北平星云堂影印出版。这部诗稿体现并印证了刘半农早期的新诗理论:内容上求真,形式上多式多样,重视节奏。
刘半农自己的白话诗,收入1926年出版的《扬鞭集》: 上卷收1917—1920年的诗歌;中卷收1921—1925年诗歌;下卷为译诗,并未出版。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用方言写的民歌体诗《瓦釜集》。
在中国现代诗史上,白话诗的问世是从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一期开始的。这一期发了胡适、沈尹默和刘半农的白话诗九首。刘半农有两首:《相隔一层纸》和《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写于1917年10月,是他的较早的一首白话诗: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崖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及外与及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从内容上看,揭露了阶级悬殊,令人联想到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押韵上,前一半押的韵属于合口呼,后一半押的是齐齿呼,表明诗人是一个音韵学家。内容上虽没有新的东西,毕竟是有思想性的,在形式上也的确打破了旧体诗——五七言律绝的格律。但在押韵上由合口到齐齿未免做作,不够自然。他的另一首诗《一个小 农家的暮》,曾被人称为名作,并选入旧社会的语文教材。 在意境上表现了农民的辛勤与和睦,在节奏上以口语取胜,比《相隔一层纸》要自然得多。另一首《三弦》写得更为含蓄,也曾为人所称道。还有其他的一些诗,如《我们俩》《巴黎的秋夜》《卖乐谱》《尽管是……》《别再说……》 等,也都写得生动活泼,较有诗意。还有一首较长的抒情诗 《敲冰》,表现了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与信心,只是写得直露,缺少诗意。
至于《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众所周知,曾被著名语言音韵学家赵元任配谱,广泛演唱,名噪海外。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刘半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充分肯定,加以“左”倾思潮的影响,误以为其是黄色歌曲, 属于靡靡之音,以致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提到它。其实,《教 我如何不想她》即使作为一首抒发爱情的抒情诗看,也并非引人邪思的诲淫之作。诗是1920年8月6日在伦敦写的,是用比兴手法,写远离祖国的游子的情怀,像郭沫若的《炉中煤》 一样,表现出眷念祖国的情绪。那时,正当“五四”运动一年之后,列强对于中国虎视眈眈。青年学生,尤其是海外的留学生,特别关注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诗人把自己和祖国的关系,比作恋爱关系;把自己怀念祖国的心情,比作怀念爱人的心情,以“想她”之心“想家”,以“想她”之心“想国”,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刘半农在国内写的白话诗,特别是用江阴方言写的民歌体诗,还留有传统民歌的影响,在构思、技巧和语言上残余着旧体诗的痕迹。这是初期白话诗的通病。刘半农也未能例 外。胡适在汪静之的《蕙的风?序》中说:“当我们在五、六年提倡做新诗时,我们的‘新诗’实在还不曾做到‘解放’两个字。……大部分只是一些古乐府式的白话诗,一些击壤式的白话诗,一些词曲式的白话诗——不能算是真正的 新诗。”当时的新诗其所以存在“古乐府式”“击壤式”和 “词曲式”的毛病,乃是由于理论上呐喊“文体革命”,实践上却很难摆脱旧的文体的束缚,表明新诗的先驱者们的战斗历程是曲折、艰难的。但是,刘半农在英法留学时期写的新诗,在构思和技巧上却基本上摆脱了胡适所说的“三式” 的毛病。比如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尽管运用了传统歌谣的复迭手法,但与胡适说的“三式”还是不同的。他在构思技巧上虽继承了传统的反复与比兴手法,但在语言运用上 却是生动活泼的,在意境上是新鲜别致的,使读者或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且余意不尽、余韵悠然。加以赵元任先生为它作的曲谱,着重在抒写相思之情,委婉曲折,更使听众感到沁人心脾,经久难忘。从诗的联想力与暗示性看, 诗人多少接受了一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诗人去欧洲留学的20年代初期,正是象征主义思潮风行草偃的时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说过:“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分享创作之乐,才能了解诗的真味。”这种“三七开” 的诗论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刘半农到了欧洲之后,由于进一步学习英法语言,觉得外国人讲得更透彻, 于是就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了。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以联想和暗示抒发情感的。第一节写白天。第一句的意思近似“浮云游子意”。天上微云飘着,地上微风吹着。海空辽阔,异乡与故乡,同在一个天体之下。既然“微风”吹动“微云”,就不免同时吹动自己的头发,不觉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远离祖国,身在异乡,于是哼出了最后一句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里的她, 既可以指祖国,也可指爱人。祖国不是抽象的。海外的游子对于祖国的怀念,都会有不同的内容。有的怀念父母,有的怀念妻子,有的怀念亲友,有的怀念山川风物,……因各人的情况与经历的不同,怀念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其他三节都可以作如是观,并没有深文奥义。第二节头两句写夜景,海洋月夜,色泽如银,从而引动了游子的情怀。第三节写暮春 时节,落花流水,有如游子未归,抬头看见燕子飞行,鸣声在耳,但不知叫些什么,只知春季已过,燕子将要迁徙,见景生情,游子自不免怀念祖国的亲人。第四节写季节已是深秋,时候正是傍晚,一年将尽,一日将完,“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面向残余的红霞,使游子联想到家乡与祖国。总观四节,头两行都是写景,但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引起游子思乡的动机,即所谓起兴。第四行都是承转的词句,承上启下,写出“想她”的原因,都是由于眼前的风景触发的。诗的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串成一气,却关系到诗的艺术构思。诗人以时间的推移相暗示,应该加以 注意。第一二节写白天与月夜,暗示一天;第三四节写春天 与秋天,暗示一年。这样整首诗就暗示着:海外游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景物,都要怀念着自己的祖国或者爱人。赵元任先生1981年从美返国探亲访友, 曾谈到这首诗,他说:近年来,每有聚会,他总爱高歌一曲 《教我如何不想她》。他解释说:“‘她’,可以是男的, 女的,代表着一切心爱的他、她、它。歌词是刘半农当年在英国写的,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见《一代学人赵元 任》,1982年第二期《人物》杂志)因此,诗中的这种感情不是诗人个人的狭隘感情,而是海外游子的共同的感情。在国外演奏时,之所以收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就是因为它的每一个音符、节奏,多次重叠、反复,拨动了海外游子的心弦。这首诗,无论语言、意境、节奏,都是健康的,丝毫没有淫荡的因素。如果有人怀疑它“诲淫”,不是因为头脑有点“贵恙”,就是由于赵元任先生配的曲谱太委婉曲折,让人听起来感到缠绵悱恻,心旌摇荡。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征服听众,使之神魂颠倒、忘乎所以。这是诗人给读者与听众的美感享受,表明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不是什么缺点,正是难能可贵的优点。现在诗人与作曲家都作了古人,我们应该为这首具有国际影响的诗平反!这不仅是为了它的作者刘半农先生,也是为了它的作曲者赵元任先生。
1934年7月半农先生逝世后,赵元任先生写了一首挽联:
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
内容真实,对仗工稳,既表现了他们之间合作共事的深厚友情,也暗示了刘半农在文学和学术上的杰出成就。所谓 “十载凑双簧”,是说刘半农与钱玄同在新文学运动头十年凑成一出引蛇出洞的双簧戏。所谓“无词今后难成曲”,是说刘半农去世后,再也没有那样的绝妙好词,再也难于谱写那样著名的歌曲。所谓“数人弱一个”,是说1925年9月16日和10月17日,刘半农、钱玄同、黎锦熙、汪怡、林语堂在赵元任家发起成立研究语言音韵学的“数人会”。“弱一个”,是说刘半农一死,“数人会”的力量就减弱了(“弱”是 “死”的婉曲的说法)。这是对刘半农早逝的惋惜与哀吊。 最后一句把“她”改成“他”,等于呼唤“魂兮归来”, 词情极其悲痛!走笔至此,也不禁写下俚语一联:“情同手足,作曲作词两搭档;声震遐迩,爱家爱国一条心。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 一、 编纂缘起与目标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一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窗口。本书编纂的初衷,源于对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诗歌作品的珍视。我们深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中国现当代诗歌,尤其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经历了一个剧烈而辉煌的变革过程,涌现出无数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感人至深的佳作。然而,对于许多读者而言,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如何切入,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 1. 精选经典,呈现高度: 从数量庞大的中国现当代诗歌作品中,甄选出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篇章。这些作品不仅是诗人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变迁的重要见证。通过精选,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触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高原”与“高峰”。 2. 深入解读,揭示内涵: 对每一首选入作品,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这包括梳理作品的创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念,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语言风格、艺术技巧等。力求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帮助读者超越字面,体会诗歌的韵味与力量。 3. 脉络梳理,洞悉发展: 在选编作品的同时,力图展现中国现当代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下的发展脉络与演变特征。从朦胧诗到新写实,从先锋诗到后现代,本书将引导读者了解诗歌艺术的风格流变与创新尝试,理解不同时期诗歌所承载的时代烙印。 4. 引导欣赏,提升品味: 教授读者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感悟诗歌的能力。通过对名作的细致分析,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提升对诗歌艺术的敏感度与鉴赏力,使其能够更自觉、更深入地体味诗歌之美。 二、 内容体系与结构设计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科学严谨,条理清晰,以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阅读与学习。 1. 时代划分与流派呈现: 本书主体内容按照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这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发展的整体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文化运动与早期白话诗(约1915-1930年代): 介绍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等先驱者的探索与成就,展现白话诗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约1930-1949年): 呈现战火年代诗歌的激情与忧患,如艾青、田间、臧克家等人的作品,反映人民的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0年代): 探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包括工农兵题材、抒情诗等,以及部分具有独立思考的诗歌。 改革开放与诗歌复苏(1970年代末-1980年代): 重点介绍朦胧诗的出现及其代表作家如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的作品,分析其对中国诗坛的颠覆性影响。 90年代至今的多元探索(1990年代至今): 涵盖新写实诗、后现代诗、知识分子诗、网络诗歌等多种风格与流派,展现当代诗歌的复杂性与活力。 在划分时代的基础上,本书还将根据诗歌流派进行重点介绍和作品选编,如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朦胧诗、新写实诗、先锋诗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认知不同诗歌思潮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2. 名作精选与深度解读: 在每个时代或流派下,本书将精选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名作。选篇的原则是: 艺术高度: 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思想深度: 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情感力量: 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时代意义: 能够折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 对于每一首入选的诗歌,本书将提供以下层面的解读: 作品背景: 简述该作品的创作年代、诗人经历、社会历史背景,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生长土壤”。 主旨探析: 深入剖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情感主题。 意象分析: 解读诗歌中出现的关键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负载。 语言特色: 赏析诗歌的语言魅力,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结构章法: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节奏韵律,以及诗人如何通过结构组织来增强艺术感染力。 艺术技巧: 阐述诗人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白描、跳跃性思维等。 时代印记: 联系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风貌、民族情绪。 个人感悟(引导): 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鼓励读者结合自身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感悟。 3. 理论探讨与方法指导: 除了具体的作品解读,本书还将穿插一些关于诗歌理论的简要介绍,以及诗歌欣赏的方法论探讨。例如: 诗歌的本质: 探讨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语言、情感、想象力的关系。 诗歌的体式: 介绍现代诗歌常见的自由诗、叙事诗、抒情诗等体式特点。 诗歌的鉴赏要点: 总结诗歌鉴赏时应关注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内容、形式、语言、情感等。 如何走进诗人内心: 引导读者理解诗人创作的动机,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三、 读者定位与价值意义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 在校学生: 为高中生、大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诗歌学习和鉴赏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课程,提升语文素养。 文学爱好者: 为所有热爱诗歌、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读物,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诗歌研究者: 为诗歌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份权威的参考资料,从中获取研究灵感与素材。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作为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窗口,帮助他们通过诗歌理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人文精神。 本书的价值意义在于: 文化传承与普及: 抢救和传播优秀的诗歌遗产,让更多人能够接触、理解并热爱中国现当代诗歌,弘扬民族文化。 思想启迪与情感滋养: 诗歌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熔炉。通过欣赏名作,读者可以拓展思维的边界,丰富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审美教育与品味提升: 帮助读者认识诗歌的艺术美,培养对美的敏感度,提升整体审美水平。 理解时代与历史: 诗歌是时代的镜子。通过阅读诗歌,读者可以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当代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精神世界。 激发创作灵感: 对于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者,本书中的名家名作是学习模仿、汲取养分的绝佳范本。 四、 结语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的编纂,是一项充满挑战也充满乐趣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诗歌作品与广大读者,让那些曾经照亮一个时代、影响过无数心灵的诗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启迪、感动、引领我们。阅读诗歌,就是与伟大灵魂的对话,就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探索。我们期待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国现当代诗歌丰富世界的得力助手,为您带来一场难忘的精神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来心潮澎湃的诗歌鉴赏读物。《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诗歌与时代、与人心连接起来。作者在解读每一首诗歌时,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诗人、关于时代、关于情感的故事。他并没有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学识,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邃的诗歌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边缘化诗人的发掘和解读,比如他对牛汉《祈祷》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诗人依然能够保持对人性的关怀与对未来的渴望,这种力量是多么的可贵。书中对诗歌意境的渲染也非常到位,读到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作者的解读更是锦上添花,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宁静、壮阔或是凄美的意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诗歌并非阳春白雪,它源于生活,也回馈生活,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最深刻的情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开这本书,沉浸在诗歌的海洋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评分

对于一个并非文学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就像是我的诗歌启蒙老师。我一直认为诗歌是很美的,但常常不知如何着手去欣赏。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背景娓娓道来,让我感到轻松易懂。他善于抓住诗歌中最动人的情感内核,并将其放大,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力量。比如,他对顾城《一代人》的解读,我之前只觉得是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呼唤,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句诗背后,顾城对于时代的反思、对于理想的执着,以及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作者的文笔也非常具有感染力,读着他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跳,感受到诗歌创作时的那份激情与孤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鉴赏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的指南。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对诗歌的理解,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评分

我向来对诗歌情有独钟,但常常感到一些经典诗作晦涩难懂,难以企及。直到我遇到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欣赏”二字,它并没有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对一首首名篇的精雕细琢,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诗歌的精髓。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常常能从我意想不到的地方切入,比如,他分析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不仅仅关注其字面的幸福憧憬,更深入地挖掘了海子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我对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娓娓道来,既引人入胜,又不失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剖析,例如对于比喻、象征、意境的运用,作者都能举例说明,条理清晰,让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也能快速掌握鉴赏诗歌的窍门。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久违的诗篇,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读懂”一首诗,如何去感受诗歌的韵律、情感与思想。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与诗人一同悲喜。

评分

这本《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最大惊喜!翻开它,仿佛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诗歌世界。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他们的诗歌在我的脑海中早已勾勒出朦胧的轮廓,而这本书则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访每一个诗人的内心花园。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作品,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句背后隐藏的情感、时代的回响,以及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比如,读到戴望舒的《雨巷》,我原以为只是对丁香姑娘的淡淡哀愁,但书中的分析却让我惊叹于他对现代都市生活孤独感的精准捕捉,以及那种“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所蕴含的中国式的含蓄与婉约。又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一直觉得它是对母亲般的深情歌颂,而这本书则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对土地的依恋、对民族苦难的隐喻,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感受到文字穿越时空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歌意象的挖掘,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便成了承载丰富情感的符号,而书中的解读,则让我对这些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每一个字句都变得鲜活起来,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评分

说实话,我是被《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的封面吸引进来的,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里面那些精妙绝伦的文字。这本书的选篇非常考究,囊括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作品,既有现代主义的浪漫飘逸,也有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还有朦胧诗的神秘探索,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的解读没有落入俗套,他善于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个人情感两方面入手,将诗歌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展现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又细致入微地剖析诗人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比如,书中对北岛《回答》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朦胧诗”,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强烈的反思精神、对个体价值的追问,以及那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所激起的时代共鸣,让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的文笔极富画面感,读着他的文字,仿佛能看到诗人笔下的景物,听到诗歌中的旋律,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诗歌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感受诗歌,去品味文字的魅力。

评分

评价有积分,积分可当钱花

评分

《水浒传》2册,70回,金评。

评分

《夜航船》2册,李小龙译。全。

评分

北大的这版书真是不错的,非常好!

评分

618购书,2018

评分

《夜航船》2册,李小龙译。全。

评分

这本书是非常经典的一本读物,印刷精良美观,内容无可挑剔。物流也很快,本地仓第二天就能到货。一直在京东买书,非常满意。

评分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很不错的书

评分

挺好的 现在买书基本都在京东 速度贼快而且没有破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