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有阳光的夜晚:俄罗斯和挪威极北地区札记》:“生态文学的先驱”“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大自然的文人”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经典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倾情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有阳光的夜晚》为普里什文第二次北方旅行的成果,描绘了他童年所心驰神往的那个“神秘的国度”——挪威和极北地区。他穿越丛林,横渡大洋,寄居部落,记叙了沿途所见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风土人情,海风的咸腥和大陆的青葱纷纷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静谧的丛林和精灵般的小动物,汹涌的大海和巨怪般的大海兽,群星闪烁的夜空和漫无边际的原野,灵巧的飞鸟和咸腥的海风,奔涌的瀑布和沉静的圆月,淳朴可爱、不谙世事的边远部落和谨慎小心、保持距离的文明族群……
这是一个真实而残缺的自然,里面住着小小的一群人类:你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每一丝呼吸,自然也可以看到你的每一个毛孔。
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1954),俄罗斯作家,人称“完整的大艺术家”“俄罗斯语言百草”“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他的一些提出环保理念的超前之作,比公认的现代生态文学经典《寂静的春天》早出现10年。
石国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曾任俄语系主任。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俄苏文学的论文,翻译出版了克雷洛夫、普希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纳博科夫、等俄苏著名作品。
目录
作者的前言
第一部 有阳光的夜晚
第一章 神奇的小圆面包
第二章 履行诺言
第三章 白日之夜
第二部 走向瓦兰吉亚人那里
第四章 在卡宁诺斯角相会
第五章 无政府主义的群体
第六章 在瓦兰吉亚人那里
精彩书摘
《有阳光的夜晚 俄罗斯和挪威极北地区札记》:
夜日益变得明亮起来,因为我是向北行,因为时间在运行。我怀着好奇心迎接每一个这样的夜晚,甚至这些夜间产生的一种特别的忐忑不安和失眠也没有搅扰我。我现在就像是喝了一种奇妙的麻醉剂,而且目复一日,越喝越多。这样将是什么结果呢?我变成了习惯于白天睡觉的人。
小个子汉子低声讲着他的故事。对我来说故事也很有意思,便也很想到屋子外面去。虽然大海在屋子的另一边,但是我根据路上金光闪闪的小水洼能猜出那里是什么景象。
“你们这里太阳落山吗?”我打断了故事问。
“差不多不下山,像野鸭子钻进水里那样,一下子扎下去,又冒了上来。”
他又低声继续讲故事。水洼闪闪发亮。可以听到,有人睡着了。有一只灰老鼠跑了过去。
“你要睡觉了吧,基督徒?”讲故事人停住了,问。
“不,不,不,你讲下去,挺吸引人的,老头!”
“啊,还得讲故事给您取乐吗?有一个故事非常奇妙,又神又奇,又奇又怪。”
“讲吧,讲吧,老头!”
故事又像原先那样低声讲了下去。
又一只黑老鼠跑了过去。老爷爷打起了呼噜,伊万奴什卡挂下了头,一个婆娘睡着了,另一个婆娘也睡着了。但是老婆婆没有睡,是她留住了白天,迷惑住了黑夜,因此这白天像黑夜,这黑夜像白天。
“全都睡着了吗,基督徒?”身材特别小的汉子又问。
“不,我没有睡,你讲吧!”
一个穿着黑衣的骑士骑着马过去了,马是黑色的,马具也是黑色的……
讲故事的人也昏昏欲睡,微微嘀咕着,勉强才听得清……一个老婆婆变成了四个,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穿着黑衣的凶恶的女巫注视着。
佐里卡、维切尔卡、波鲁诺奇卡奔驰而过。
一个穿着白衣的骑士骑着马过去了,马是白色的,马具也是白色的……
讲故事人突然清醒过来,说:
“起来吧,基督徒,起来了,起来吧!上帝送风来了,到船上再睡吧。”
我们静悄悄地在沙地上向大海走去。小村子的一座座屋子呈一个个小黑团散布在沙地上,用一双双发红的眼睛送别我们,立刻狗就要吠叫起来了。
睡吧,睡吧,亲爱的,我们是自己人。
“多安静呀!”
“多美呀!”
婆娘陷入了沉思,在船上她忘记了自己难看的脸容,沉溺于彩色的幻想,在大海和天空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美丽,容光焕发。伊万努什卡划一下桨,就在水中激起了光闪闪的涟漪。
“涟漪,波光粼粼……”
“那里有帆,是条船在行驶!”
大家都笑话我。
“那不是帆,是海鸥在石头上睡着了。”
我们驶近那里,海鸥懒洋洋地伸展翅膀,大声喊叫着,向辽阔的海洋远方飞去。它飞着,仿佛知道为了什么和飞往哪里。但是它到底往哪里飞呢?那里有另一块石头吗?没有……远方那里是深深的海洋。也许,那里,在无人知晓的紫红色的远方,什么地方人们正在做日祷?我们惊醒了这只海鸥,它是第一只飞起来的,可是教堂的钟声还没有敲响。
一支明亮尖利的箭发出嗖嗖响声……
仿佛是我们南方的草原对这里北方发出的回声。
“这是什么?”
“是鹤醒来了……”
“那里上空呢?”
“潜水鸟在叫喊……”
“那里呢?”
“海鹬在沙地上鸣叫。”
一群老鹅排成了一列,整整齐齐,黑幽幽的,一只跟着一只,一直往那白色海鸥成一神秘黑点消失的地方飞去。
那一群老鹅完全像是去乡村教堂路上的第一批老头。接着纷纷起飞的是一群群绒鸭、野鸭、海鸥。但是,奇怪的是,它们全都朝一个方向飞,飞向光芒闪耀的海天融成一条边的地方。
去做日祷,去做日祷!
……
前言/序言
作者的前言
现在我与城市永远告别了。我永远也不会再进入这个虎穴。老虎唯一的乐趣就是彼此咬啮。对它们来说,把弱者折磨至奄奄一息和对当局奴颜婢膝便是快乐,
而你却想让我住到城里去!不,我的朋友,我要到人迹不到的地方去,那里不知道世界上有人,那里也不知晓人的名字。别了!我坐进带篷马车,奔驰而去。
——拉吉舍夫:《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本书描述的旅行事先并没有作很多考虑。我只是想度过夏天这三个月,带上猎枪、茶壶、小锅,做一个森林的漫游者。当然,在这段时间里我了解了许多北方生活的情况。但是我想对自己的读者叙述的不是旅行中看得见的外表的一面。我希望能使他们回忆起我们童年时心驰神往的没有名称、没有领土的那个王国……
童年时我曾尝试过逃到那里去。有过短暂的瞬间体验到那种自由,那种难以忘怀的幸福……一个没有名称的王国在一片璀璨的青翠中闪现了,一下又消隐了。
现在我已成人,就想来回忆这个王国……
《来自塔拉斯孔的塔尔塔伦的奇遇》……爱怀疑的人会这么嘲笑。但是对他们我有遁词:我有地理协会的正式委托。再说,难道我们有塔拉斯孔这个地方吗?从彼得堡出发经过两三天行程,我们就可以到达几乎完全没有研究过的王国。
地理协会民族学分会的小量赞助,会用猎枪和钓钩自己搞到食物,不大会疲劳——这就是我全部的微薄能力。
一九○七年五月,我沿着苏霍纳河和北德维纳河去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我在北方的漂泊就从那里开始。有时步行,有时坐小船,有时乘轮船。我走遍了白海到坎达拉克沙的海岸,后来走过拉普兰季亚(二百三十俄里)到科拉,在西摩尔曼的索洛韦茨基岛上的佩琴加修道院逗留了一阵,取道海路于七月初回到阿尔汉格尔斯克。这是旅行的第一部分,我在《有阳光的夜晚》中作了记述。
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我认识了一个水手,他讲的许多事情吸引了我,于是我就与他坐一条渔船在北冰洋上漂游。我与他在卡宁诺斯角外面那一带转悠了两星期,来到了摩尔曼,在这里我住在一个渔民的宿营地,在海洋里捕鱼。最后,从这里坐轮船,我去了挪威,又绕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漂回家,这是旅程的第二部分,我在《在瓦兰吉亚人那里》作记述。
我没有旅行计划,但是在我开始反复思考的时候,我又觉得,好像有人指导了我……这是谁呢?……
我觉得,我像在童话中那样,跟着神奇的小圆面包而周游北方。
?
* * * *
我把自己的书,献给童年时我们心驰神往的没有名称、没有领土的国度,也献给那时与我一起分享童年的梦幻的那三位朋友。
我想用这本书来为自己童年的幻想竖起一块纪念碑。也许,它是粗糙的、简单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呢?只要不让坟墓夷为平地,只要知道那个地方躺着一些可爱的男孩,他们憧憬着没有名称、没有领土的国度,也就可以了。
《有阳光的夜晚:俄罗斯与挪威极北地区札记》 当白昼的长度被无限拉长,当黑夜的寒冷被耀眼的光辉驱散,极北之地便展现出其独特而迷人的面貌。这片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土地,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孕育着顽强的生命,也记录着人类探索与适应的足迹。本书,并非一篇宏大的地理学专著,也非一份严谨的社会学调查报告,而是一份真诚的、充满个人色彩的观察与体悟。它以一种略带诗意的笔触,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俄罗斯的苔原与挪威的海岸,感受那里的空气、那里的声音、那里的故事。 想象一下,夏日的极北,太阳拒绝落下,它徘徊在地平线上,将天空染成一片柔和的金色。这就是“有阳光的夜晚”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违反常识的体验,一种挑战自然规律的奇观。在这样的光线下,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植物拼命地生长,开出短暂而绚烂的花朵;动物们也似乎被这永恒的白昼所鼓舞,忙碌着它们的生命节奏;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则学会了与这独特的光影共处,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精神世界,都因此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本书的笔尖,首先滑向了俄罗斯的广袤极北。这里是西伯利亚的延伸,是堪察加的冰雪,是亚马尔半岛的风。这是一片充满野性与原始气息的土地。作者的脚步,或许曾踏过冻土苔原,感受脚下坚实的冰层与地表柔软的植被之间的奇妙碰撞。苔原上的风,不是那种温柔的抚摸,而是带着呼啸的、无情的力量,它卷起雪粒,吹拂着低矮的灌木,也似乎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亿万年的故事。站在这片开阔无垠的原野上,人类的渺小感油然而生,但同时,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壮阔感也随之而来。 在俄罗斯的极北,我们能遇见谁?或许是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他们有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信仰,都凝聚着这片土地的精华。他们或许是萨米人、涅涅茨人,他们驾着驯鹿雪橇,在冰天雪地中穿梭,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历经风霜的坚韧与宁静。作者可能与他们有过短暂的交流,捕捉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持,以及对未来淡淡的忧虑。那些关于驯鹿的迁徙,关于北极狐的踪迹,关于浆果的采摘,关于冬夜的围炉夜话,都将成为笔下生动的画面。 俄罗斯的极北,也意味着挑战与壮丽。这里的矿产资源丰富,人类的足迹也因此深入其中。作者可能描绘了工业化的痕迹,描绘了人们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努力。那些被寒冷侵蚀的厂房,那些冒着热气的烟囱,那些在冰川边工作的身影,都构成了这片土地另一面的真实写照。然而,即便是工业文明,也无法完全掩盖极北的原始魅力。冰川的雄伟,北极光的神秘,都如同无声的诗篇,在永恒的光线中静静流淌。 随后,笔锋转向了挪威的极北。相较于俄罗斯的狂野与孤寂,挪威的极北,多了一份海岸的灵动与人文的温度。这里是峡湾的奇绝,是渔村的宁静,是北极圈内城市的热闹。作者的脚步,或许曾沿着曲折的海岸线蜿蜒前行,感受海风的咸湿,聆听海鸥的鸣叫。挪威的峡湾,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陡峭的崖壁直插入蔚蓝的海水中,形成一道道壮观的天然屏障。在这样的景色中,人类的房屋显得格外渺小,却又与自然融为一体,如同镶嵌在山岩上的宝石。 挪威的极北,也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那些依海而生的渔民,他们的生活与大海息息相关。作者或许曾深入体验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如何在风浪中捕捞,如何在寂静的港口修理渔船,如何在冬日的夜晚,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讲述着关于大海的古老故事。那些关于鲸鱼的传说,关于鳕鱼的肥美,关于冰封海面的坚韧,都将成为书中鲜活的篇章。 在挪威的极北,不仅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独特的人文情怀。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些色彩鲜艳的木屋,那些干净整洁的街道,那些热情友善的居民,都构成了北极圈内温馨的画面。作者可能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热爱户外运动,他们的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漫长的冬季,他们如何寻找乐趣,如何保持乐观,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生活哲学。 本书的“札记”二字,则暗示了其非虚构的、记录性的本质。它不是故事的编织,而是真实经历的梳理,是观察的片段,是情感的流露。作者的个人经历,构成了本书的骨架。那些在异国他乡的独自漫步,那些与当地人偶然的相遇,那些在寂静夜晚的思索,都成为了珍贵的素材。书中或许会穿插着一些个人的感悟,关于孤独,关于勇气,关于对自然的敬畏,关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札记”也意味着,它不是一次完整的旅行攻略,也不是一篇详尽的地理百科。读者无法从中找到前往某个具体地点的详细交通指南,也无法获得关于动植物的精确分类数据。然而,正是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记录方式,使得本书充满了生机与温度。作者的个人视角,让读者得以窥见极北之地更深层次的灵魂。 《有阳光的夜晚:俄罗斯与挪威极北地区札记》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探险。它带领读者穿越冰雪覆盖的原野,潜入蔚蓝深邃的峡湾,感受极北之地独特的光影变幻,聆听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古老故事。它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严酷,也展现了人类的坚韧与智慧。它不仅仅是对远方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读罢此书,或许读者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地方,用它们独特的方式,挑战着我们的认知,也丰富着我们的生命。在这里,阳光永不落下,生命顽强绽放,而那些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故事,也因此显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