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故乡/爱智书系

精神的故乡/爱智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心理学
  • 精神世界
  • 自我探索
  • 爱智书系
  • 人文社科
  • 思想
  • 人生
  • 成长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9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2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爱智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你吃了一顿美餐,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一片美丽的风景,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
如果你摔了一跤,被虫子蜇了一口,你失去了一位亲人,是你的那一部分在痛苦呢?
人有一个身体,又有一个灵魂,那个灵魂承载着你的精神生活,让你感到快乐和痛苦。
人的精神生活在人生中十分重要,使你可以成为****的人,使你在面对困难痛苦时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因为人的灵魂在追求一些永恒的价值,比如:不朽、神圣、信仰、智慧,自我,幸福与爱,真、善、美和创造。一份丰富而美好的内心生活,可以让我们如此接近神圣,接近幸福!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等著作。

目录

1�笨�场白
2�绷榛晔且桓鲇巫�
3�比说母吖笤谟诹榛�
4�泵尾⒉恍榛�
5�本�神栖身于茅屋
6�鄙�命树上的果子
7�比怂�能及的神圣
8�毙叛鲋�光
9�彼�是最智慧的人
10�敝腔酆屯�心
11�背晌�你自己
12�倍来Φ某涫�
13�弊约旱脑暗�
14�毙腋J橇榛甑氖�
15�庇邪�心的人有福了
16�钡谝恢匾�的是做人
17�泵娑钥嗄�
18�闭�?善?美
19�被衬钔恋�
20�倍劣篮愕氖�
21�倍纫桓龃丛斓娜松�

精彩书摘

1.开场白
跟孩子们谈谈精神,是我这本小书的任务。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件困难的任务。精神这种东西太抽象了,又听说孩子们习惯于形象思维,对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不过,我又想,如今大人们都在忙于物质的事情,譬如挣钱呀,装修房子呀,买汽车呀,等等,哪有工夫关心精神这种没有用处的玩意儿,要谈精神也只有跟孩子们谈了。再说,精神是属于人的心灵的东西,而凡是和心灵有关的一切东西本质上必定是单纯的,是从孩提时期生长起来的。所以,只要我谈的真是精神,就一定能与孩子们谈得通。如果谈不通,就意味着我谈得不好,甚至谈的根本不是精神而是别的什么复杂的东西。看起来,写这本书对我自己也是一次考试呢。
小朋友可能会问:什么是精神?什么是心灵?为什么写这本书的你认为谈论精神很重要呢?其实小朋友对精神一点都不陌生。比方说,你在海边看日出,面对喷薄而出的旭日和绚丽变幻的霞光,你内心充满惊奇、感动和喜悦的情感,这本身便是一种精神生活。
当然,精神也是可以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的。如果把世界划分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三个领域,那么,以这三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分别叫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又名精神科学,包括哲学、宗教学、美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是专门研究人类精神的各种形态的。不过,在原初的意义上,精神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属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个人的灵魂生活。我的这本小书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谈精神的,所以与其说它是一本知识性的普及读物,毋宁说是一次谈心。谈心要是谈不好,很容易成为说教和布道,我也许很难避免这个弱点,但愿不太严重。
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为了便于阅读,我简略地提示一下这本书的脉络。全书实际上谈了两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地位;第二个大问题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及追求的途径,其中包括:不朽、神圣、信仰、智慧;自我;幸福与爱;真、善、美和创造。
2.灵魂是一个游子
如果你吃了一顿美餐,你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当然是你的身体。如果你读了一本好书,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了一片美丽的风景,你也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显然就不是身体了,你只能说,是你的心灵、灵魂感到了快乐。
如果你犯了胃痛,摔了一跤,或者被虫子蜇了一口,你的身体会受疼痛的折磨。可是,如果你失恋了,你的亲人去世了,你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会死,或者你遭到了不义的事情,是你的哪一部分在痛苦呢?当然又是灵魂。
看起来,人有一个身体,又有一个灵魂,它们是有很大不同的东西。有些哲学家否认人有灵魂,他们把灵魂说成是肉体的一种功能。可是,如果没有灵魂,我们怎么解释上述种种精神性质的快乐和痛苦的根源呢?
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不像眼睛、耳朵、胃、心脏、大脑那样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但是,根据人有着不同于肉身生活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相信它是存在的。其实,所谓灵魂,就是承载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人的肉身是很实际的,它要生存,为了生存便要求温饱,为了生存得更好还要到社会上去奋斗,去获取名利地位。人的灵魂就不那么实际了,它追求的是理想,是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艺术之类的精神价值。我们把这种对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称作精神生活。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吃睡和赚钱,完全没有精神生活,我们就会嘲笑他没有灵魂,认为他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
灵魂好像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它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从何而来?当我们看到美的形象,听到美的音乐,我们的灵魂为何会感动和陶醉?一个未被污染的淳朴的灵魂似乎自然而然地就喜欢美善的东西,讨厌丑恶的东西,它是怎么会具备这样的特性的?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对此给出了一种解释。他推测,灵魂必定曾经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现实世界里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它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世界,这既使它激动和快乐,又使它不满足而向往完善的美和善。他还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灵魂和肉体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肉体会死亡,而灵魂是不朽的。他的这个解释受到了后世许多哲学家的批评,被指责为神秘主义。使我感到奇怪的是,人们怎么没有听出柏拉图是在讲一个寓言呢?他其实是想说,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至于这故乡究竟在哪里,则是一个永恒的谜。我们只好用寓言的方式说,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美好的地方。我们岂不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说,“灵魂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尘埃之歌:追寻失落的文明》 在这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上,风蚀的巨石默默伫立,诉说着一段段被掩埋的辉煌。我,一个寻常的旅人,被一股无法言喻的召唤所驱使,踏上了这段探寻人类文明起源的漫长旅程。我并非历史学家,也非考古学家,仅仅是一名对那些古老遗迹中涌动的生命气息充满好奇的追梦者。我的行囊里装着一本磨损的笔记,几张泛黄的手绘地图,以及一颗永不熄灭的求知之心。 我的旅途始于一片被浓密森林覆盖的山谷。传说,在这片古老的森林深处,隐藏着一个消失的王国。当我拨开层层叠叠的枝蔓,眼前豁然开朗。一座被藤蔓缠绕的巨大城墙静静地横亘在那里,仿佛一位沉睡的巨人。城墙的石块上雕刻着我从未见过的符号,它们弯曲、流畅,如同凝固的音符,又如同某种早已失传的语言。我用指尖轻轻摩挲那些冰冷的石头,试图从中读取那些遥远的呐喊,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模糊不清的故事。 我深入城内,发现断壁残垣中散落着精美的陶片和破碎的器皿。它们曾经承载过怎样的生活?里面盛放过怎样的甘露?那些雕刻着神祇面容的石柱,那些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只剩下残破的轮廓,却依旧透露出曾经的恢宏与壮丽。我蹲下身,仔细地观察每一件出土的碎片。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即便已经剥落,也依然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当时挥洒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他们描绘着日常生活,狩猎的场景,以及祭祀的仪式。我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歌声,看到那跃动的舞姿,感受到那浓郁的烟火气息。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里的建筑布局并非随意,而是遵循着某种严谨的几何规则。许多建筑的朝向都与特定的星象有关,这让我不禁思考,这些古老的人们是否拥有比我们现在更加敏锐的宇宙感知能力?他们是否能与星辰进行对话?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的探求,是否是我们现代文明所渐渐遗忘的宝贵财富? 我继续沿着古老的河床前行,来到一片干涸的湖泊。在湖底,我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形状与我在城墙上看到的符号有些相似,但更加复杂和精细。我花了数日的时间,对照着我收集到的零散线索,试图解读这些古老的文字。这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每一个字母,每一个符号,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我一次次地感到挫败,又一次次地被新的发现所鼓舞。终于,我 deciphered 出一些零碎的词语:“繁荣”、“智慧”、“和谐”、“天空”。这些词语,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让我窥见了那个失落文明的冰山一角。 他们崇尚智慧,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他们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哲学的体现。我开始相信,他们并非单纯的征服者或建造者,而是一群深刻理解生命意义的灵魂。他们在建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精神的深度。 我曾在一些古老墓穴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骨骼和随葬品。那些陪葬的物品,大多是生活用品,工具,以及一些象征着信仰的器物。我注意到,他们的墓葬仪式似乎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而非恐惧或祭祀。这表明,他们对死亡有着一种超越性的理解,认为死亡只是生命旅程的一个驿站,而非终点。 我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我曾遭遇过突如其来的暴雨,迷失在荒凉的戈壁,甚至在黑夜中与凶猛的野兽擦肩而过。但每当我看到那些沉默的遗迹,每当我从那些古老的符号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我的勇气便会重新燃起。这些古老文明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更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宇宙的敬畏。 在一个偏远的山洞里,我发现了一幅保存相对完好的壁画。壁画上描绘着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他们有的在阅读,有的在交流,有的在沉思。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宁静和满足。在我看来,这幅壁画并非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一个失落文明的灵魂宣言。他们所追求的,或许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稀缺的,一种回归内心的平和,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深刻体悟。 我继续前行,来到一片被风沙覆盖的沙漠。在漫漫黄沙之下,我找到了一些被埋藏的城市遗址。这些城市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只剩下断垣残壁,被无情的风沙吞噬。我行走在这些古老的街道上,想象着这里曾经熙熙攘攘的人群,曾经的车水马龙,曾经的欢声笑语。而如今,只剩下寂静和荒凉。 然而,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中,我也能发现生命顽强的痕迹。在沙漠的边缘,我看到了一株倔强的小草,它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生长。这株小草,如同那些失落的文明一样,尽管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却从未放弃生命。 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文明兴盛,又是什么让它最终走向衰落?是战争?是环境的变迁?还是文明内部的腐朽?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想,那些失落的文明,或许也曾面临过类似的挑战。他们也许在某个时刻,过度地追求物质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的滋养;也许在某个时刻,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而没有学会与环境和谐共处。 我的旅程还在继续。我深知,我所能发现的,仅仅是那个失落文明的一鳞半爪。但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对人类的历史,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通过我的记录,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被遗忘的辉煌,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反思我们现在的文明,并以更深刻的智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并不是为了复兴某个失落的文明,也不是为了揭示某个惊天的秘密。我只是一个记录者,一个倾听者。我希望用我的文字,将那些沉默的遗迹重新唤醒,让那些失落的声音再次回响。我希望,我的旅程,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物质与精神,连接我们与那些曾经为人类文明的璀璨而奋斗过的灵魂。 当我坐在篝火旁,仰望星空时,我常常会想起那些失落文明的祖先。他们也曾在这片星空下生活,思考,追寻。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遗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这些是永恒的,无论文明如何变迁,它们都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我的旅程,是一场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文明的对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追寻之旅,一同感受那些失落文明的呼吸,一同聆听他们留下的无声的歌唱。在这漫漫的尘埃之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对生命更深沉的理解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感到迷失的人准备的一剂良药。如今的世界,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喊出自己的观点,声音嘈杂到让人无法听清自己内心的回音。而这本书,如同一个隔音良好的房间,让你暂时抽离出来,审视这一切喧嚣背后的真正结构。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线性推进,而是螺旋上升,每一章都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回顾前面的段落,因为作者总是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等到后面某个章节时,那个点才会豁然开朗地连接起来。这种阅读的“后劲”非常足,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投入,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迫使你去面对自己认知上的盲区和逻辑上的漏洞,坦诚地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到“被挑战”,甚至有些不适,但这种智力上的摩擦,恰恰是成长的标志。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套面对复杂世界时所需的“精神工具箱”。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一定是能够跨越时间和文化的壁垒,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这本书无疑具备这种特质。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关于真理、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意义”——但落笔却总是能回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上。作者的文风带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绝不老气横秋,他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那种特有的焦虑感和疏离感,并试图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解之道。我特别欣赏他处理矛盾的态度,不是简单地站队或否定,而是将对立的两面都视为真实的一部分,然后去探索它们之间张力的美学价值。阅读这套书,就像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挂毯,每一个细小的丝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功能,抽离任何一根,整体的图案都会受损。它教会我,真正的深刻,往往蕴含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敬畏心的目光去重新打量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类标题宏大的哲学类书籍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它们容易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读起来费力不讨好。然而,这本《[此处替换为读者评价的某本书名]》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起承转合之间,流畅得像在听一位睿智长者娓娓道来家族的旧事,有故事性,有画面感。作者似乎很擅长使用类比,那些抽象到让人头疼的理论概念,经过他的阐述,瞬间变得具象化、可触摸。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性”的讨论,他没有用枯燥的物理或形而上学术语,而是通过描绘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片段,将时间的不可逆和累积效应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放松,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压迫感。我甚至有几次是在通勤的地铁上读完一章的,而且读完后,那种被启发的感觉是持续的,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这种互动感,对于提升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于那些想接触深度思考,又害怕被专业术语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绝佳的“友好之桥”。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深度,仿佛在暗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重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透现象直抵本质的著作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这本书显然属于此类。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每一个概念的棱角。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某些观点太过精辟,让人忍不住想要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印证。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心灵鸡汤,肤浅地提供快速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构建一个更稳固、更自洽的认知框架。特别是书中探讨到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张力时,那种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生存悖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给你一碗炖好的浓汤,而是教你如何去认识并欣赏食材的本味,如何自己去调配出最适合自己口味的精神食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智力上的“排毒”,思维的敏锐度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对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哲学难题,似乎有了一种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理解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密度实在太高了,我得承认,我需要用上标注笔和大量的便签纸来“驯服”它。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锤炼,绝无冗余之词。但这绝非故作高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种精炼,才使得它的思想得以高效地传递。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套缜密的思维训练手册。它迫使我停用大脑中习惯性的快捷方式,必须用更慢、更细致的逻辑链条去推导作者的论证。尤其是在处理伦理困境的部分,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平衡感,他没有急于给出评判,而是耐心梳理了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立场和深层动机,让读者自己去完成道德上的权衡。这种“放手让读者参与构建意义”的处理方式,是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关键所在。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有种强烈的满足感,那不是因为我“读懂了”什么惊天秘密,而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的心智被强行拉伸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