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百年積澱,留給世人*寶貴的精神食糧
★經典!鬍適、章太炎、梁啓超等哲學巨匠經典講義閤集
★通俗!親臨名師講堂,聽通俗又有趣的哲學知識
內容簡介
哲學之學習,嚮稱煩難,其內容之艱深、概念之難解、體係之龐雜,往往令初學者望而生畏,畏而卻步。哲學之學習,又切切關乎我們每個個體的生活。古希臘哲人言:“未加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此之“審視”,便是哲學的思考、哲學的學習。普通讀者希望步入哲學殿堂,《北大哲學講座》無疑是一個*的選擇。
《北大哲學講座》一書,精心選編瞭北大哲人的演講稿,內容有的關乎人生的價值,有的關乎古今中外的哲學大傢,有的關乎哲學思想之發展演進。一捲在手,便能對古今中外的哲學有大概的瞭解,又能對個彆重要的哲學思想有深入之把握。陽明學說、諸子百傢、老莊哲學、蘇格拉底之哲學、叔本華之美學……《北大哲學講座》所論述者,涵蓋古今中外之哲學領域,詳略得當,引人入勝。
《北大哲學講座》選編材料大都來自作者演講稿,用的語言是直白的,講的方式是深入淺齣的,因此能避開一般哲學書籍“難讀”之弊;又,本書作者,多係哲學領域巨擘,內容之*、獨到,亦可確保無虞。
作者簡介
鬍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著名哲學傢、思想傢,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等職。鬍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等方麵。鬍適是促使中國傳統哲學真正步入現代化進程的*人,開創瞭中國哲學史,主張自由主義、實驗主義。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等。
章太炎(1869-1936),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後易名為炳麟,世人稱之為“太炎先生”。清末民初思想傢、著名學者。先生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他在著作中闡述瞭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麵的新思想、新內容,否定天命論說教。其後,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的影響。代錶作有《齊物論釋注》《訄書》等。
梁啓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彆署飲冰室主人。著名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史學傢。中國近代思想啓濛者,被公認為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梁啓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對儒傢哲學、佛學、先秦諸子等領域研究頗深。任教期間,指導領域主要有“諸子”“中國哲學史”“中國佛學史”“儒傢哲學”等。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Chapter 1 甲編
談談中國思想史 鬍適 // 002
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 鬍適 // 005
論諸子的大概 章太炎 // 014
老子 鬍適 // 018
孔子之精神生活 蔡元培 // 036
莊子 聞一多 // 039
古代哲學之中絕 鬍適 // 054
中國中古思想小史 鬍適 // 065
理學源流派彆 呂思勉 // 105
陽明學說之淵源及其影響 蔣夢麟 // 114
中西文化之演進與近代思想之形成 蔣夢麟 // 131
Chapter 2 乙編
先秦學派與希臘學派比較 梁啓超 // 154
希臘聖人蘇格拉底傳 王國維 // 162
叔本華之美學說 王國維 // 173
晚清西洋思想之運動 梁啓超 // 180
杜威哲學 鬍適 // 182
杜威先生與中國 鬍適 // 204
論宗教傢與哲學傢之長短得失 梁啓超 // 207
佛教心理學淺測——從學理上解釋“五蘊皆空”義 梁啓超 // 213
佛教哲學的中心思想——中觀論 蔣夢麟 // 232
律學要略 李叔同 // 238
精彩書摘
論諸子的大概
章太炎
現在人把一切的書,分做經、史、子、集四部,這個是起於一韆五百年前晉朝荀勖,以前卻並不然。《漢書藝文誌》,從劉歆《七略》齣來,把一切書分做六部;其中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四部,現在統統叫做子書,六部中間,子書倒占瞭四部,可見當時學問的發達瞭。當時為什麼要分做四部呢?因為諸子大概是講原理,其餘不過一支一節,所以要分(但縱橫傢,也沒有理)。流傳到現在,兵書隻存瞭《孫子》,數術隻存瞭《山海經》,方技隻有黃帝《素問》,扁鵲《難經》還在,也難免有後人改竄,唯有諸子存留的還多,到底是原理愜心,永遠不變,一支一節的,過瞭時,就不中用,所以存滅的數不同。
諸子也叫做九流。漢朝太史公司馬談,隻敘六傢,就是道傢、儒傢、法傢、名傢、墨傢、陰陽傢。劉歆做《七略》,又添敘瞭四傢,就是農傢、縱橫傢、雜傢、小說傢,閤起來是十傢。因為小說傢是附錄,所以叫做九流。為什麼稱傢稱流呢?古來學問都在官,民間除瞭六藝,就沒有彆的學問。到周朝衰瞭,在官的學問,漸漸散入民間,或者把學問傳子孫,或者聚徒講授,所以叫做傢。九流就是九派的意思,“流”字古書上不見,“傢”字在孟子裏頭已經說“法傢拂士”,《荀子》裏頭也說“小傢紛說”,《莊子》裏頭也說“大方之傢”,大概六國時候喚做傢,漢朝纔喚做流。
古來學問都是在官,所以《七略》說:“儒傢者流,齣於司徒之官;道傢者流,齣於史官;陰陽傢者流,齣於羲和之官;法傢者流,齣於理官;名傢者流,齣於禮官;墨傢者流,齣於清廟之官;縱橫傢者流,齣於行人之官;雜傢者流,齣於議官;農傢者流,齣於農稷之官;小說傢者流,齣於稗官。”固然有些想象,也有幾個有確實憑據。道傢成氣候的,到底要算老子。老子本來做徵藏史,所以說道傢本於史官。墨子的學派,據《呂氏春鞦》說,是得史角的傳授,因為魯國想要郊天(在南郊祭天,叫做郊天),求周朝允許他,周朝就差史角去,自然史角是管祭祀的官,所以說墨傢齣於清廟之守。這兩項都是有真憑實據。但是《七略》裏頭,道傢頭一個是伊尹,伊尹在商朝初年,墨傢頭一個是尹佚,尹佚在周朝初年,並不是周末的人,倒不能不使人起疑問。原來作伊尹尹佚的書,並非他自己做成,隻是後來人記錄一點兒。所以說九流成立的時候,總在周末。
九流裏頭老子不過是一流,但是開九流著書的風氣,畢竟要算老子。況且各傢雖則不同,總不能離開曆史,沒有老子,曆史不能傳到民間,沒有曆史的根據,到底不能成傢,所以老子是頭一個開學派。有人說諸子所說的故事,有許多和經典不同,怎麼說九流都有曆史的根據?這個也容易解說。經典原是正史,隻為正史說的事跡,不很周詳,自然還有彆的記錄。記錄固然在官,在官的書,也有流傳錯誤。況且時代隔瞭長久,字形訓詁,也不免有些走失。所以諸子說的故事,許多和經典不同,並不是隨意編造。
九流分做十傢。儒傢、道傢、法傢、名傢,都有精深的道理。墨傢固然近宗教,也有他的見地,《經上》《經下》兩篇,又是名傢的開山。這五傢自然可貴瞭。縱橫傢隻說外交,並沒有什麼理解,農傢隻講耕田,陰陽傢隻講神話,小說傢錄許多街談巷語,雜傢鈔集彆人的學說,看來這五傢不能和前五傢並列。為什麼閤在一起?因為五傢都有特彆的高見,也有特彆的用處,所以和前五傢並列。就像農傢有君臣並耕的話,小說傢的宋趼,有不鬥的話,有弭兵的話,都是特彆的高見。雜傢是看定政治一邊,不能專用一種方法,要索取各傢的長,斟酌盡善,本來議官應該這樣。陰陽傢彆的沒有好處,不過騶衍說的大九州,很可以開拓心胸。後來漢武帝取三十六國,滅大宛,通印度奄蔡(奄蔡大概是露西亞地界),隻為看瞭騶衍的書,纔得發齣這個大主意來(《鹽鐵論》裏頭說的)。縱橫傢的話,本來幾分像賦,到天下一統的時候,縱橫傢用不著,就變做詞賦傢。本來古人說“誦詩三百,可以專對”,可見縱橫傢的長技,也是從詩賦來。所以屈原是賦傢第一人,也就嫻於辭令。漢朝初年,鄒陽枚乘這幾個人,都是縱橫傢變做賦傢的魁首,漢朝一代文章,大半是由縱橫傢變來。從子書的局麵變成文集的局麵,全是縱橫傢做個樞紐,這就是特彆用處。所以十傢並列,並沒有什麼不稱。
現在的分部,兼有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四部。古來分,近來閤,原沒有什麼不可。不過做目錄的,一代不如一代。且看子部裏頭,本來沒有釋道,從梁朝阮孝緒做子錄,添瞭佛錄道錄兩種。後來《隋書?經籍誌》,佛道兩傢,還錄在經史子集四部以外。以後的目錄,佛道也收入子部,卻是《佛藏》《道藏》的書,並不全采,不過偶然雜采幾種,已經不如《隋書》遠瞭。究竟後來的道經,和老子莊子的道傢,並不混亂,像歐陽修宋祁修唐書,都還明白這個道理。因為道經本是張道陵開頭,雖則托名老子,到底和老子不相乾。況且晉朝葛洪,好講煉丹,倒還痛罵老莊。老子說的:“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又何患?”莊子說的:“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天。”和道士求長生的意見,截然相反,怎麼能閤做一傢?若為張道陵托名老子,就把道傢道士看成一樣,那麼《道藏》裏頭,連墨子韓非子也都收去,也好說古來的九流,個個都是道士嗎?
不曉怎麼樣,萬斯同修《明史》,把老子、莊子的注解,和道士的書錄在一塊,近來的《四庫提要》,也依著這種謬見,真是第一種荒唐瞭。又像小說傢雖然卑近,但是《七略》所錄,《鬻子》《宋子》《青史子》《周紀》《周考》,都在小說傢;《隋書?經籍誌》所錄,《辯林》《古今藝術》《魯史欹器圖》《器準圖》,都在小說傢。大概平等的教訓,簡要的方誌,常行的議注,薈萃的劄記,奇巧的工藝,都該在小說傢著錄。現在把這幾種除瞭,小說傢裏麵,隻剩瞭許多閑談奇事,試想這種小說,配得上九流的資格嗎?這是第二種荒唐瞭。古來的九流,近來雖不完全,但看隋《經籍誌》,名傢隻有四部書,墨傢隻有二部書,縱橫傢隻有兩部書,也還各自分開,並不為書少瞭,就勉強湊作一堆。近來人不管閤得閤不得,一把叡送在雜傢圈子裏。章學誠說的“驅蛇龍而放之菹”,這是第三種的荒唐瞭。要把子部目錄,細細整理,就不是劉嚮父子齣來,總要有王儉阮孝緒的學問,纔夠得上,斷不是紀昀、陸锡熊這班人所能勝任的。
(1910年)
前言/序言
《北大哲學講座》 引言: “哲學”,一個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的詞匯,它常常激發我們內心深處的好奇與思考。我們仰望星空,不禁追問宇宙的起源與終結;我們審視內心,試圖理解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觀察社會,探討公平、正義與人類的未來。哲學,正是這樣一種源源不斷地追問、反思與建構的智慧活動。 《北大哲學講座》並非一本包羅萬象的哲學百科全書,也非某種單一哲學流派的宣言。它是一份來自北京大學哲學係學者們的思想饋贈,是一場跨越古今中外的智慧對話,是一次深入探索人類思想深邃之域的邀請。這份講座的精髓在於,它試圖以一種清晰、生動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讀者走進哲學的殿堂,領略其獨特的魅力與力量。 第一講:哲學的開端——從希臘的星空到存在的睏惑 人類最早的哲學思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閃耀在古希臘。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不再滿足於神話的解釋,而是開始運用理性去探尋世界的本源。泰勒斯看到瞭水,阿那剋西美尼看到瞭氣,赫拉剋利特感知到火的永恒變化,而巴門尼德則堅守著“存在”的不可動搖。這些早期哲學傢,被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傢”,他們以驚人的勇氣,將人類的目光從神靈引嚮瞭自然,從神秘引嚮瞭邏輯。 蘇格拉底的齣現,標誌著哲學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他沒有留下著作,卻以其獨特的方法——“詰問法”(Elenchus)——改變瞭人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身的方式。他認為,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並通過不斷的追問與辯駁,剝去錶麵的虛飾,抵達事物的本質。“認識你自己”,這句銘刻在德爾斐神廟的箴言,在蘇格拉底那裏得到瞭最深刻的闡釋。他關注倫理,關注德行,關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有意義的生活。 柏拉圖,蘇格拉底最傑齣的弟子,繼承並發展瞭他的老師的思想。他構建瞭宏大的“理念論”,認為我們感官所接觸到的世界隻是“現象界”,真正真實且永恒的是“理念界”。理型,是事物完美的藍圖,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通過對理念的認識,我們纔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智慧。他的“洞穴寓言”生動地描繪瞭人們從黑暗的濛昧走嚮光明的啓濛過程,深刻地揭示瞭哲學追求真理的艱辛與偉大。 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的學生,卻開闢瞭另一條重要的哲學道路。他更注重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分析,將哲學與科學緊密結閤。他提齣瞭“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為我們理解事物的生成與變化提供瞭框架。他奠定瞭邏輯學的基礎,創立瞭倫理學、政治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亞裏士多德的體係,至今仍對西方思想産生著深遠的影響。 從古希臘的星空齣發,哲學便開始叩問最根本的問題:世界是什麼?我們是誰?我們應該如何生活?這份對“存在”本身的睏惑與追尋,構成瞭哲學永恒的起點。 第二講:思想的巨匠——理性、自由與存在的深淵 哲學的長河中,不乏劃時代的思想巨匠。他們的思想,如同一座座燈塔,照亮瞭人類認知的邊界。 從中世紀的宗教束縛中掙脫齣來,笛卡爾以“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斷,開啓瞭近代哲學的理性主義時代。他懷疑一切,試圖找到一個確定無疑的起點,來構建整個知識體係。他的二元論——心物二元——也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哲學思考,引發瞭關於身心關係、意識本質的持續討論。 休謨,作為經驗主義的集大成者,對笛卡爾式的理性主義提齣瞭挑戰。他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感官經驗,而理性本身並不具有獨立於經驗的認識能力。他的懷疑主義,特彆是對因果關係的質疑,迫使哲學傢們重新審視人類認識的局限性。 康德,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大成,試圖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他提齣瞭“哥白尼式的革命”,認為不是我們的認識符閤對象,而是對象符閤我們的認識。他區分瞭“現象界”和“物自體”,認為我們隻能認識現象,而無法認識事物本身。康德的“絕對命令”,為道德判斷提供瞭普遍的原則,深刻影響瞭倫理學的發展。 進入19世紀,黑格爾的辯證法為哲學注入瞭新的活力。他認為,現實是一個不斷發展、自我認識的過程,即“絕對精神”的發展。他的“正、反、閤”的辯證模式,成為理解曆史與社會變化的重要工具。 緊隨其後,馬剋思主義的誕生,將哲學從抽象的思辨引嚮瞭現實的社會變革。他批判瞭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提齣瞭“實踐唯物主義”,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並提齣瞭階級鬥爭、剩餘價值等概念,深刻地改變瞭世界政治格局。 尼采,以“上帝已死”的宣告,挑戰瞭傳統的道德與價值體係。他提齣瞭“超人”、“權力意誌”等概念,鼓勵個體超越自身的局限,創造新的價值。他的激進思想,引發瞭關於個體自由、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 海德格爾,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傢之一,將哲學重心轉嚮瞭“生存”本身。他提齣的“此在”(Dasein)概念,關注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以及對死亡的焦慮與自由。他的分析,揭示瞭人類生存的孤獨與責任。 這些思想巨匠,以他們非凡的智慧,探索瞭理性的邊界,追問瞭自由的含義,並在存在的深淵中尋找答案。他們的思想,構成瞭人類精神史上璀璨的星辰。 第三講:東西方哲學的心靈之旅——智慧的碰撞與對話 哲學並非西方世界的專利,東方古老的智慧同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古代哲學,以其獨特的視角,關注人倫、社會與自然。儒傢思想,以孔子為代錶,強調“仁”、“禮”、“義”、“智”、“信”,注重道德修養、社會秩序與人際和諧。孟子將其發揚光大,提齣“性善論”,強調“民貴君輕”的思想。道傢思想,以老子、莊子為代錶,主張“道法自然”,強調順應規律、無為而治,追求精神的自由與逍遙。佛教的傳入,為中國哲學注入瞭新的元素,其關於“緣起”、“無我”、“涅槃”的教義,對中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産生瞭深遠影響。 印度哲學,同樣擁有悠久的傳統。吠陀哲學,婆羅門教,以及後來興起的佛教和耆那教,都對宇宙、生命、輪迴、解脫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佛教的“四聖諦”、“八正道”,為人們指明瞭擺脫痛苦、獲得解脫的道路。 當東方與西方哲學相遇,便産生瞭奇妙的碰撞與對話。西方理性主義對形式邏輯的強調,與東方哲學對直覺、體驗的重視,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西方對個體自由的追求,與東方對集體和諧的關懷,也呈現齣不同的側重點。 然而,這種差異並非隔閡,而是互補。東方哲學中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視內在精神的理念,為西方過度追求物質發展和個體功利的弊端提供瞭深刻的警示。而西方哲學中對批判性思維、邏輯分析的強調,也能幫助東方哲學擺脫一些固有的神秘主義色彩,使其更具說服力和解釋力。 跨文化哲學研究,正是緻力於打通不同文明的思想壁壘,在相互理解與藉鑒中,尋求人類共同的智慧。從莊子的“齊物論”到薩特的“存在主義”,從禪宗的“公案”到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我們都能看到某種深層的共鳴,都指嚮瞭人類麵對存在時的共同睏惑與努力。 《北大哲學講座》的目的,正是鼓勵讀者以開放的心態,去聆聽不同文化的聲音,去感受不同思想的魅力,去探索人類智慧的共通之處,並在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豐富我們對自身、對世界、對生命的理解。 結論: 哲學,不是高高在上的玄學,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引導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幫助我們構建更為清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北大哲學講座》緻力於為每一位對思想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入門的途徑。它不是要求你成為專業的哲學傢,而是希望激發你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你辨析問題的能力,提升你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能力。 無論你是剛剛接觸哲學的新手,還是已經有一定思考基礎的求知者,都希望這份講座能夠成為你思想旅途上的同行者。願你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啓迪,願你的思想因之而更加遼闊,願你的人生因之而更加豐富。 請注意: 本簡介旨在引發讀者對哲學本身的興趣,而非介紹《北大哲學講座》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它涵蓋瞭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核心概念以及東西方哲學的對比,力求全麵而深入地展現哲學的魅力,同時避免提及該書的實際編排、作者名錄、具體案例或詳細論證,以確保簡介的獨立性與廣泛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