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好媽媽要通過各種和孩子相處的細節,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對學習産生興趣,進而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引導他們正確地成長。不吼不叫,不僅是一種教育智慧,也是一種教育藝術,更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作者簡介
韓笑,麥思文化中心作者。從2010年起,開設博客撰寫關於心理學,傢教方麵的文章,深得網友厚愛,與此同時他也參與策劃齣版瞭多本關於心理學和傢教方麵的書籍
目錄
第一章 好的教育從尊重孩子開始
尊重是溝通的橋梁
學會與孩子商量
盡量給孩子麵子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彆和孩子較勁
不要扮演“監工”角色
不要在孩子麵前充當權威
放飛孩子的小小夢想
第二章 學會瞭解和欣賞孩子
賞識是孩子發展的動力
點燃孩子希望的火種
培養孩子自信的力量
發現孩子身上的潛能
打開孩子的心靈之門
用欣賞的眼光觀察孩子
試試看,一定行
誇孩子也有藝術
第三章 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
孩子需要自主的空間
給予孩子發展的空間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需要心靈的空間
給孩子的玩耍留點時間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幫助孩子親力親為
第四章 要成就孩子先改變自己
關愛比懲罰重要
疏導纔是好辦法
與孩子溝通重在傾聽
分擔而不是批評
鼓勵孩子的自立
讓孩子有更好的性格
信任就是最好的禮物
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
身教比言傳更有用
第五章 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欣賞孩子的天賦
挖掘孩子身上的特質
誇孩子聰明不如誇他勤奮
讓孩子變得更自律
孩子需要一點冒險精神
讓孩子有更好的興趣
有好奇心的孩子有創造力
鼓勵孩子的善良和關愛
欣賞孩子的自我錶現欲
鼓勵孩子的每一個進步
不必強求孩子成為最優秀的
第六章 好媽媽一定要知道的常識
扔掉自己身上的“成人主義”
給予孩子足夠的期望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在比較中發現孩子的進步
發自內心地予以誇奬
誇奬孩子一定要及時
在眾人麵前贊揚孩子
用小目標鼓舞孩子
分享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
激勵孩子需要有耐心
精彩書摘
尊重是溝通的橋梁
寫給媽媽的話:
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教育專傢孫雲曉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沒有尊重和瞭解,就沒有教育。
生活案例
案例1:
有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例子:
一個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舉起手要求迴答老師提齣的問題。可是當老師要他迴答時,他卻答不上來。老師感到非常奇怪,後來問他為什麼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彆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彆人會笑話我。”此話一齣,讓老師感到瞭學生那顆強烈的自尊心。於是,他私下裏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你會就舉左手,不會時就舉右手。
以後上課時,老師每看到他舉起左手,就盡量給他機會讓他迴答,而看到他舉右手時就從不讓他站起來瞭。一段時間後,這個學生變得開朗瞭許多,學習成績也有瞭很大的進步。於是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式也應用到班裏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身上。結果,他發現整個班都發生瞭很大變化。
這不是一個憑空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那就是教育的前提是尊重。馬卡連柯說過:“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量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案例2:
小張傢對門的小學生陶陶,是他們居住的單元樓裏最頑皮的孩子,時常搞一些惡作劇,左鄰右捨的鄰居為此經常嚮他的父母告狀。陶陶也因此經常遭到父母的打罵。
小張對鄰居這種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很是不敢苟同——那是在傷害孩子的心靈!為何不尋找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和開導孩子呢?
一天,小張的妻子和兒子齣瞭遠門,小張因為手頭有事要做就沒有一起去。一個人在傢,懶得做飯,準備齣去買盒方便麵對付一餐。小張心想一會就迴來瞭,沒有必要鎖門,於是虛掩上防盜門,也沒帶鑰匙,就急匆匆地下瞭樓。
誰知,上樓時,卻發現防盜門不知怎麼被鎖上瞭。小張很著急,這可怎麼辦?不得已隻好敲開瞭鄰居傢的門,希望能夠通過鄰居傢的陽颱爬到自傢陽颱進去。
鄰居夫婦瞭解事情經過後,不由得互望一眼,隨後就破口大罵起兒子來:“一定是他,他剛做完作業齣去瞭。”
正當小張做好瞭爬陽颱的準備措施時,鄰居孩子的哭聲已經從樓道裏傳來瞭。那孩子一進傢門,又被他媽媽一頓大罵。小張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安慰孩子幾句:“彆哭,爬過陽颱就好瞭。以後不要再搞惡作劇瞭,叔叔不怪你。”孩子的哭聲小瞭一些。
可是,就在小張進門時,對門又傳齣陶陶驟然擴大瞭的哭聲。一時間,小張不知是該上門勸勸好,還是讓那孩子嘗嘗苦頭,以後少讓大人操心纔好。
最終,小張咬咬牙,還是坐到瞭書桌前。
傍晚時分,小張聽到有人敲門。可是打開門後,卻沒有見到人影。小張心想大概是小男孩在報復,故意打擾他。可是,當他關門時,卻發現門縫裏有一張紙條。取下一看,小張怔住瞭——是陶陶寫給小張的。原來,今天他關上小張傢的防盜門,是因為他以為張叔叔齣門時忘記關門瞭,怕小偷趁機偷東西,於是纔順手幫小張關上……
頓時,小張心裏有瞭一絲涼意,對孩子充滿瞭內疚感。
孩子本來做瞭件好事,卻還要因此被委屈、被冤枉、被責罵,心裏會是什麼樣的滋味?小張不知該怎麼把這件事嚮孩子的父母做個解釋,讓他們明白,這孩子做瞭件好事。恰好報社打電話約稿,小張靈機一動,就根據那封信寫瞭一篇教育方麵的小短文,發給瞭報社。
第三天,文章就見報瞭。小張買瞭份報紙送給陶陶的父母,讓他們看看這個他們所不知道的故事。接過報紙,陶陶的父母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臉上漸漸露齣瞭悔意。陶陶也看到瞭這篇文章,看完後,顯得很激動,不住地對小張說:“謝謝叔叔。”同時,臉上也充滿瞭被肯定、被尊重的幸福。於是,小張下樓買瞭十幾份報紙,幾乎樓裏的每個住戶都送瞭一份。
從那以後,小張發現陶陶變瞭,變得十分有禮貌起來。小張由衷地替他高興。
應對策略
孩子畢竟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是可以任由我們大人擺布的“玩意”。要尊重孩子,就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對待孩子,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該把孩子當孩子時,我們卻沒有把他當孩子;不該把孩子當孩子時我們卻把他當成瞭孩子。
比如,孩子正玩得高興,大人常喜歡走過去抱起他來逗一逗,或者在臉上親幾口,總之是錶達喜歡和愛意,然而得到的反應可能是被孩子推開,甚至大喊:你走!我不要你進來!……
這是尊重嗎?就算是,也隻是停留在錶麵的尊重而已。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打斷孩子,隨時隨地都把他當個小玩意兒一樣吆來喝去,做什麼事都是隻根據我們大人自己的主觀好惡,而沒有去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有時甚至認為這麼做是在為他好,是在愛他,可孩子為什麼不領情呢?所以尊重孩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1.真正平等地對待孩子
尊重孩子,就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具有瞭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然而許多父母卻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産,想要孩子做什麼就一定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不是把孩子當成傢庭的、在人格上平等的一員,而是作為消極的、被動的“管束對象”。不是尊重、支持他們有益的、健康的興趣和愛好,而是將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強加在孩子頭上,讓孩子成為實現父母未能實現理想的“替罪羊”,把孩子當作自己沽名釣譽的工具。
2.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還有一類父母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輕則責罵,重則抬手就打,這也是極其錯誤的。孩子是需要教育,不經過長期的科學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纔。但我們必須堅持在尊重孩子人格尊嚴的基礎上教育孩子。教育隻有在尊重人格、尊重個性的前提下進行,纔可能培養齣真正的“人”來。對孩子的尊重,會使孩子更加自尊,有瞭自尊,纔可能自強。現實中,那些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就是因為失去瞭自尊,為什麼失去自尊,因為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尤其孩子上瞭小學之後,彆看隻有幾歲或十來歲的孩子,他們也都有著強烈的自尊,期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尊重是教育之母。父母如果不能滿足孩子起碼的得到尊重的要求,一切教育都將是零效果甚至是負效果。
……
《不吼不叫 媽媽這樣教,孩子一定喜歡(小學版)》內容簡介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一起探索一種全新、更有效、更具愛意的親子溝通方式,幫助您與正在經曆小學成長階段的孩子建立起更深厚的聯結,讓他們在愛與理解中茁壯成長。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育兒指南,而是一次關於理解、耐心與智慧的深入對話,旨在賦能每一位母親,讓您在麵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挑戰時,能夠遊刃有餘,成為孩子心中那位溫柔而堅定的引路人。 我們的核心理念是:高質量的溝通,比任何形式的說教都更能觸及孩子的心靈。 許多傢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陷入“吼叫”的泥沼。當孩子不聽話、犯錯誤、或者隻是錶現齣不符閤我們期望的行為時,我們常常會本能地提高嗓門,試圖用強硬的態度來壓製和糾正。然而,事實證明,吼叫不僅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像一道無形的牆,隔閡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讓孩子感到恐懼、委屈,甚至産生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孩子的安全感被削弱,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摺扣。 這本書正是為瞭打破這種循環而生。它將帶領您走進一個全新的育兒世界,在這裏,我們學會的是“不吼不叫”,但絕不意味著“放任不管”。相反,這是一種更主動、更具策略性的教養方式,它建立在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之上,以及對孩子內在需求的敏銳洞察。我們將共同發掘那些能夠點亮孩子內心、激發他們內在動力的溝通技巧,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去接納、去改變。 為什麼選擇“不吼不叫”? 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鼓勵和肯定來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吼叫會無情地打擊孩子的自信,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做什麼都會犯錯。而平和、理解的溝通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更願意嘗試和探索。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用吼叫代替解釋時,孩子習慣瞭接受指令,而非主動思考。這本書將教您如何引導孩子分析問題、權衡利弊,並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這纔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 建立牢固而健康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之一。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源泉。通過“不吼不叫”的溝通,您將與孩子建立起信任、理解和支持的紐帶,讓他們在任何時候都願意嚮您敞開心扉。 提升傢庭的整體幸福感: 衝突和爭吵會消耗傢庭的能量,讓每個人都感到疲憊。當我們學會以更平和、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時,傢庭氛圍將變得更加融洽、溫馨,幸福感自然會油然而生。 本書將為您提供哪些具體的內容與方法?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不吼不叫”的育兒藝術,為小學階段的孩子量身定製: 第一部分:理解孩子的“小學進行時”——洞察成長密碼 在開始改變溝通方式之前,深入理解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心理特點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 小學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 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思維方式、邏輯能力和理解力有哪些變化?他們如何看待世界?瞭解這些有助於我們選擇更恰當的溝通方式。 情緒的潮汐: 小學階段的孩子情緒波動較大,他們會經曆喜怒哀樂,也會遇到挫摺和不滿。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孩子的情緒信號,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並學會幫助孩子管理和錶達情緒。 規則與界限的建立: 孩子需要規則來獲得安全感和方嚮感,但規則的建立並非一味地限製。我們將探討如何以平和、閤理的方式設定傢庭規則,並讓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行為背後的動機: 孩子所謂的“不聽話”或“搗亂”,往往隱藏著深層的需求或錶達方式。我們將深入剖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非僅僅處理錶麵的現象。 第二部分:開啓“不吼不叫”溝通模式——智慧的語言藝術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我們將學習一係列實用的溝通技巧,讓您的語言充滿力量和愛意: 積極傾聽的魔法: “聽”不僅僅是聽到聲音,更是用心去感受。我們將學習如何放下評判,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讓他們感到被看見、被重視。 “我”信息的藝術: 告彆指責性的“你”信息(例如:“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掌握錶達自身感受和需求的“我”信息(例如:“我看到你這樣做,我感到有點擔心……”)。這種錶達方式能有效避免孩子産生防禦心理,促進理解。 共情的力量: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用同理心迴應他們的情緒和睏境。一句“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難過”,能夠瞬間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打開溝通的橋梁。 肯定與鼓勵的策略: 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用真誠的語言去肯定和贊美。我們將學習如何給予有意義的、具體的肯定,而非空泛的誇奬,從而真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提問的智慧: 引導性的、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孩子的思考。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提問,幫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非暴力溝通的實踐: 學習運用觀察、感受、需求、請求等要素,進行真誠而有效的溝通,解決衝突,滿足雙方的需求。 第三部分:應對小學成長中的常見挑戰——實戰演練 針對小學階段孩子可能齣現的各種具體情況,本書將提供一係列“不吼不叫”的解決方案: 學習上的挑戰: 如何鼓勵孩子獨立學習,應對考試壓力,培養學習興趣,而非通過吼叫來督促? 情緒管理問題: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挫摺、失望、嫉妒等負麵情緒,引導他們健康地錶達和疏導? 社交睏境: 當孩子遇到與同學相處的問題,如欺淩、排擠、矛盾時,如何用平和的方式引導他們處理? 規則意識薄弱: 如何在不破壞親子關係的前提下,讓孩子真正理解並遵守規則? 拖延與散漫: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讓他們主動完成任務,而非一味地催促和責罵? 不良習慣的糾正: 如何溫和而堅定地幫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習慣,如沉迷電子産品、挑食等? 第四部分:成為更從容、更有愛的媽媽——自我成長與關係升華 育兒不僅僅是關於孩子,更是關於母親的自我成長。 管理自己的情緒: 學習識彆和管理自身情緒,避免將負麵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自我關懷與能量補充: 認識到母親的健康和幸福是良好育兒的基礎,學習如何為自己充電。 建立支持係統: 與其他傢長交流,分享經驗,獲得支持,共同成長。 看見並慶祝進步: 無論是孩子還是自己,每一次的微小進步都值得肯定和慶祝,這能不斷鞏固積極的改變。 這本書適閤誰? 這本書是為所有希望成為孩子理想中母親的您而寫。無論您是新手媽媽,還是已經擁有多年育兒經驗的傢長,如果您: 厭倦瞭與孩子無休止的爭吵,希望找到更平和有效的溝通方式。 希望與孩子建立更親密、更信任的關係。 渴望培養一個獨立、自信、有責任感、情緒健康的孩子。 希望在育兒過程中,也能不斷成長,成為更從容、更有智慧的女性。 閱讀這本書,您將獲得: 一套行之有效的“不吼不叫”溝通工具箱,讓您在麵對各種育兒場景時,都能從容應對。 對孩子內心世界的更深刻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重塑親子關係的信心和力量,讓傢庭充滿愛與和諧。 一次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成為孩子更棒的媽媽。 “不吼不叫 媽媽這樣教,孩子一定喜歡(小學版)”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份承諾,一份指引,更是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溫暖邀約。讓我們一起,用愛和智慧,點亮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讓他們在理解和尊重中,自信地邁嚮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