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寫給小學生父母的安心之書。
孩子升入小學,父母的焦慮指數也隨之直綫攀升。從擇校焦慮到作業壓力到校園欺淩到性教育,無一不在挑戰父母們脆弱的神經。在作者看來,在整體浮躁、追逐實利的時代荒流中,在評價體係高度單一化的當代教育環境中,身為小學生傢長,如何能夠做到不急不躁、從容而堅定地守護孩子內在生命的自然生長,守護好孩子的童年,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這需要父母的覺醒,更需要父母的成長。
父親和獨立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視角,讓作者的敘述兼有感性的溫情細膩和理性的冷峻深刻。
麵對焦慮的父母,作者抽絲剝繭,毫不留情地指齣癥結所在:“傢長的焦慮其實來自兩個方麵,就淺層次而言,無非是傢長的虛榮心,似乎孩子考試分數高,便有麵子。就深層的原因而言,這是對教育尤其是兒童成長規律的外行。”
他還嚮父母們指齣,學校教育雖然有問題,但不能一股腦兒全推給體製,那同樣是一種思想上的懶惰,甚至不負責任。他誠摯地嚮父母們發齣邀約,籲請大傢在社會壓力與孩子的成長之間,承擔起守護孩子童年的職責。他認為,比起主流要求的“品學兼優”,孩子與生俱來、對萬事萬物的天然好奇心更值為珍貴。“一個完整的、不急功近利的、有足夠時間虛度的童年,”對於人漫長的一生來說至關重要。
麵對孩子,作者則呈現齣無限寬容與溫情的一麵,始終與麵臨成長難題的孩子站在一起。在陪孩子寫作業成為焦點話題的今天,讀到下麵的文字不由令人心頭一熱:“整個一年級,隻要我在傢,就陪伴菜蟲,直到他作業寫完。菜蟲的書桌前是並排放兩把椅子的,他坐一把,我坐一把。我不在,則換蟲媽。這裏也需要說明一下,陪伴的目的不是監督,陪伴是共同承擔,不論快樂還是睏難。”不去責難孩子,接納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共情,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看到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這既是一位父親的溫柔深情,也體現瞭他對孩子成長規律與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
“我自己是一個教育者,但隻有成為父親,纔敢說,對教育有瞭更貼近本質的理解。在這個意義上,我必須坦然承認,孩子在成長,同時,孩子也帶來瞭我們父母自身的成長。”作者如此寫道。因此,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焦慮不堪,首先應當自我審視,而非將外在的壓力再轉嫁到孩子身上。父母持續的學習與成長,纔是剋服焦慮癥的有效解藥。根本上來說,孩子其實並非父母們焦慮的對象,而恰恰是幫助父母繼續成長的動力。在承擔起對孩子溫柔篤定的守護職責之際,父親母親的稱呼也落在瞭實處。
內容簡介
6年陪伴,53篇溫暖的文字,獨立教育工作者蔡朝陽用細膩的文筆,點點滴滴,記錄瞭兒子菜蟲小學階段遇到的諸多難題,以現身說法的方式,解答瞭小學生父母們可能遇到的睏惑,譬如:
給孩子選擇學校應該以什麼為標準?
孩子不願意做作業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瞭怎麼辦?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
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
從這些文章中,我們既可以讀到作者身為父親的舐犢深情,也可以看到他身為獨立教育工作者對當下教育的深刻反思。
針對眼下父母們的焦慮,同時以父親和教育者的名義,作者嚮父母們發齣籲請:為人父母,應當在社會壓力與孩子的成長之間,承擔起守護的職責——守護好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內在的生命力量自然生長,這將是送給孩子一生的珍貴禮物。
開放的觀念與溫和堅定的信念,可以使傢長更有力量。此外,一定的兒童視角與溝通技巧,跟孩子對話,跟體製周鏇,也是積極的選擇。一言以蔽之,教育有問題,但彆一股腦全推給體製,那同樣是一種思想上的懶惰,甚至不負責任。——《擇校記》
父母不能給孩子製造一個隻有真善美的水晶世界,更不能用虛幻的純美來填充他的生命。你愛他,就讓他生活在真實中。所謂真實,就是不逃避世界的任一層麵:愛與善良,汙穢與醜惡,以及兩極之間漫長如光譜般的日常乃至庸常。
——《髒話小學》
傢長的焦慮其實來自兩個方麵,就淺層次而言,無非是傢長的虛榮心,似乎孩子考試分數高,便有麵子。就深層的原因而言,這是對教育尤其是兒童成長規律的外行。人生很漫長,因而童年的準備階段尤為重要,這個重要性不是分數名列前茅,也不是主流的“品學兼優”。在意誌品質之外,始終保有那種與生俱來的、對萬事萬物的天然好奇,這一點,尤為重要。
——《“白捲英雄”菜蟲蟲》
整個一年級,隻要我在傢,就陪伴菜蟲,直到他作業寫完。菜蟲的書桌前是並排放兩張椅子的,他坐一張,我坐一張。我不在,則換蟲媽。這裏也需要說明一下,陪伴的目的不是監督,陪伴是共同承擔,不論快樂還是睏難。
——《做作業這件事》
作者簡介
蔡朝陽,文藝中年、資深奶爸、書籍齣版人;曾為高中語文老師,人稱“麻辣語文教師”,與推動學校語文教育改革的呂棟、郭初陽閤稱“浙江三教師”;2010年《時代周報》影響中國社會進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年《新京報》年度教育書《尋找有意義的教育》作者,2014年“一席”年度演講者。
著有《閱讀抵抗荒誕》《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尋找有意義的教育》《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東西買迴傢》《但得愛書人似我》等。
教育觀念可以激進,而實行卻要謹慎。
溫和而堅定地堅持我的教育觀,溫和而堅定地守護孩子們的童年。
目錄
序 // 1
第1章 目送
擇校記 // 3
小學一個月 // 7
髒話小學 // 9
美好小學 // 12
目送 // 16
菜蟲被欺負瞭嗎? // 20
“白捲英雄”菜蟲蟲 // 23
戴濛老師的課堂紀律 // 26
我的願望是沒有作業 // 30
做作業這件事 // 34
我要炸學校,身背炸藥包 // 40
語文老師不教作文? // 44
小學半程話得失 // 48
小升初之憂 // 54
第2章 陪你去看流星雨
陪你去看流星雨 // 59
蟲子騎車記 // 65
2014 年夏天的奇跡 // 68
2014,菜蟲軼事 // 72
菜蟲,我要數落數落你 // 75
劉翔跑得比野豬快嗎? // 80
陪伴遊戲:傢長的職責 // 84
關於電影《黃飛鴻》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 88
菜蟲蟲的賽百味 // 92
與菜蟲“童鞋”談搖滾 // 96
爸爸,我是什麼時候成名的? // 101
第3章 你有權一生虛度光陰
不被兒子搶白,不足以語人生 // 106
菜菩頭議事規則 // 113
為什麼要跟孩子們談錢 // 117
如何與菜蟲談論香港 // 122
當道德說教遭遇無厘頭 // 128
如何幫孩子建立時間的自我管理能力 // 131
菜蟲,你有權一生虛度光陰 // 135
與菜蟲“童鞋”談早戀 // 140
熊孩子問:為什麼上學沒有錢的? // 143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 148
10 歲熊孩子的性教育 // 155
再談性教育:認識自我成長所帶來的內驅力 // 160
如何與孩子談論傳統 // 165
第4章 愛是生命的自由狀態
愛比恨更難 // 171
我為什麼不反對孩子玩電腦遊戲 // 174
愛是生命的自由狀態 // 184
那些我們無能為力的事 // 189
《頭腦特工隊》與兒童的情緒管理 // 194
為什麼上情緒管理課的小鳥都沒有傢人? // 200
暴力不是教育,是野蠻 // 204
必須承認聖誕老人存在的事實 // 208
再見傑森,我在多年以後感謝你! // 214
第5章 讀厚厚的書是為瞭跟你說淺淺的話
《雲朵麵包》所改變的生活 // 221
從繪本閱讀到文字閱讀 // 226
共讀繪本的一年 // 229
親子共讀:穿越童濛與現實之境 // 233
讀厚厚的書,是為瞭跟你說淺淺的話 // 239
孩子將長久銘記此刻與你的溫柔共處 // 243
前言/序言
因父之名
文/蔡朝陽
公元1634年,時為明崇禎十七年,一天晚上,張岱叫瞭自傢的戲班子,請瞭親朋好友七百多人,在紹興城內的蕺山上張燈結彩,唱瞭整整一晚大戲。一時間,歌舞升平,宛如盛世再興。然而,僅僅十年後,明王朝就滅亡瞭,崇禎帝自縊於北京煤山。未幾,也是在這座蕺山上,一代大儒、浙東學派領袖劉宗周絕食而死,不食周粟,以殉前朝。
菜蟲所念的蕺山小學,便處於蕺山腳下。山因越王勾踐在此栽種蕺草(蕺,音jí,即魚腥草)而得名,與府山、塔山齊名,為紹興古城三個坐標點之一。這座小小的山,見證過無數曆史的興亡順替、悲歡離閤。
不過,菜蟲每天背著書包,在此來來迴迴,上學放學,心不在焉或若有所思,以上的曆史是一點也不知道的。我沒跟他說起過,據我所知他也不甚關心,似乎隻要在這裏優哉遊哉,便覺足矣。
然而,爸爸還是有一些私心的。在盡可能的範圍內,我為菜蟲選擇瞭這所蕺山腳下的學校,希望多年之後,菜蟲理解瞭一點點文化史,能明白到,他小時候每天路過的這座山,其實還是有說頭的。在這座2500多年曆史的古城裏,在一座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山腳下,菜蟲,你念瞭你的小學。爸爸隻能幫你到這裏瞭。
小學自然不是決定性的,童年纔是一個人至關重要的時代。小學,有時候指的是一個空間,這裏會有很多同齡人一起玩。但孩子無論進哪所學校,都會有很多同齡人,而童年,則是你唯一的童年,是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間段。所以,讓孩子度過一個足夠無憂無慮的童年,纔是問題的核心。我們想給他一個完整的、不急功近利的、有足夠時間虛度的童年,這是我選擇蕺山小學的原因之一。
入學後,菜蟲一度念叨,說這個學校“作業少、環境好”,逢人便要推薦自己的學校。這讓我覺得我做對瞭。確實,蕺山小學環境絕佳,山腳之下,公園環繞,在日漸都市化的三綫小城,我們居然還能在城市中找到一所公園裏的小學,如果不加選擇,真是暴殄天物。
第一次去開傢長會,是2012年鞦。停瞭車,進入公園,鞦蟲的嘶鳴震耳欲聾。我心竊喜,當即給蟲媽打電話,告訴她菜蟲的學校自然環境多麼好,我們的選擇多麼正確。
每天,我們用各種交通方式、從各條路徑來上學,但總要經過這座蕺山。路程不甚長,春夏鞦鼕,日子一天天就過去瞭。有一句育兒雞湯說,愛是最長情的陪伴,其實,這句話連販賣雞湯的人都理解錯瞭。它的意思不是說,你的愛就是你的付齣,而是說,愛是收獲。陪伴著孩子,我們不僅僅是在付齣,更是在獲得。
就這樣,無論是蟬鳴不已的夏天,還是鞦蟲唧唧的鞦夜,或者鼕天積雪滿山,又比如春天櫻花開瞭,花瓣落瞭一身還滿,每一個季節我都曾陪著菜蟲在這裏走過,忽忽六年。
再有半年,菜蟲就小學畢業瞭。我希望,當他多年後迴顧,仍會記得這座小山。就像阿多尼斯說的,童年是一個小村莊,但無論走多遠,都走不齣你的小村莊。我所想的就是,菜蟲生活的這個“小村莊”,能給他的未來提供一點點內在的助力。
為人父母,真是一件擔子很重的工作呢。我們有那麼多的不自信、焦慮和惶恐,總是在擔憂自己做得不好,或做得不對。然而,這樣的擔憂,恐怕還將持續下去吧,哪怕我們的孩子又成為瞭父母。
菜蟲是一個足夠獨特的小孩。我們的希望不是寄予他齣人頭地,或齣類拔萃,而是他能以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在世上,如他任性而自負的父親一樣。甚至根本不需要跟爹媽相似,他隻要如其所是就好瞭。這是我與蟲媽最大的盼望。
基於這個毫無齣息的念頭,我寫下瞭這些零零碎碎的文章。雖然寫得斷斷續續,寫作時間延續瞭6年之久,但其中有某些恒定的東西,是我一貫所追求的。
首先是快樂。我是一個寫作者,寫作多數時候就像一場搏鬥,但是寫任何與菜蟲有關的文字,都像一次美妙的散步。這個寫作過程,讓我很享受。比如有一次,菜蟲關注瞭我的微信公號,他讀瞭我寫他的文章,還給瞭我一塊錢的贊賞。那一次,我比獲得重要的文學奬還開心。
其次是分享,我想跟更多像我一樣,因為有瞭孩子而自我發現的父母分享內心的感悟。我想,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會跟我一樣,永遠在心中,留下孩子成長中那些溫暖的剪影吧。尤其是近年來,我越來越覺得父母覺醒的重要。從菜蟲的成長中,我自己也獲得瞭成長。這是我特彆想要錶達的一個意思。
當然,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我想在這些文章中,呈現我的一些教育觀、兒童觀,以及傢庭觀。
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有自己較為清醒而堅定的教育觀念。我們都知道,作為當下的小學生傢長,其實都會有很多焦慮,我與蟲媽自不能外。我的許多筆墨,都是在盡力分享作為小學生傢長的喜怒哀樂,其中有很多我至今遺憾的環節,也有一些沾沾自喜的小小驕傲。但這就是生活本身,我們都不是成功學大師,誰能對自己的傢庭教育沒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呢?而在分享的過程中,我自身的焦慮也得到瞭有效的紓解。
但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奶爸,一個教育者,我的育兒理念的點滴呈現。這些觀念,遠稱不上主流,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個人私見。而我所希望的是,這些想法和做法,有助於孩子擁有一個不被焦慮的父母和繁重的學業所綁架的童年。用我的話講,就是溫和地保護孩子的不知情權。因為孩子隻是孩子,他們擁有自己解釋世界的係統,我們成人隻有進入這個係統,纔可能接近孩子的世界。至於那些無力感,那些後悔,那些焦慮,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我們需要在自己身上解決,而不是傳遞到孩子身上。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越來越明白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什麼;我們理解瞭人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也明白瞭學習這件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內部機製何在,外部的助力應如何發揮影響。基於這些對教育的嶄新理解、對人體和大腦科學知識的掌握,我們做傢長、做老師的,是不是也應該有所改變?
事實上,教育的變革正在發生,未來的圖景也正在我們麵前漸漸變得清晰。在《未來簡史》中,作者甚至已經勾畫瞭未來智神的存在。我們要為尚未到來的新時代準備新人,我們對於孩子最大的愛,就體現在這裏。與其給孩子一個被成年人意誌裹挾的童年,不如給孩子一個盡情舒展的時空。這樣,在其展開未來的人生之前,已經有瞭比較從容的童年準備期。
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所能做的,就是見招拆招。這裏所寫的每一篇,都是我麵臨孩子成長的煩惱而采取的對策。我自己是一個教育者,但隻有成為父親,纔敢說,對教育有瞭更貼近本質的理解。在這個意義上,我必須坦然承認,孩子在成長,同時,孩子也帶來瞭我們父母自身的成長。人生,不也是這樣不斷加深自我瞭解的旅途嗎?!
張岱也好,劉宗周也好,這些曆史文化背景,是孩子所需要的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菜蟲現在不感興趣也無妨,但它就在那裏。隻要孩子願意召喚,它總會在任何一個瞬間齣來呼應。這樣,我們不但有較為開闊的視野,也擁有較為深遠的根係。
這本書裏的文字,多數發錶在報紙雜誌的專欄,也有一些發在我的個人公號上。從2012年的第一篇《擇校記》始,到現在結集成書來寫一個序言,曆時六個年頭。這六年裏,我最開心的不是菜蟲學業上有什麼長進,而是他個頭長高瞭,他的理性日漸成熟,開始跟我有很多成人一般的對話。他學會瞭遊泳、騎自行車,還能開始去學吉他。這些嘗試都是必要的,因為他麵前有很多可能性,都在慢慢展開。我們所要做的,隻是等待而已。
最後,我要謝謝菜蟲,他的到來,讓我作為一個寫作者、一個教育者、一個中年男人,我全部的身份背後,有瞭一個紮紮實實的寄托——這就是父親兩個字所標識的永恒職責。
《我傢有個小學生》 簡介 “叮咚——”伴隨著清脆的門鈴聲,一個小小的身影帶著一臉的欣喜和些許的緊張,提著嶄新的書包,跨進瞭傢門。這一刻,仿佛一股清新的風吹進瞭整個傢庭,帶來瞭無限的活力與生機。從此,傢的畫捲上,多瞭一個鮮活而重要的角色——我的小學生。 《我傢有個小學生》並非一本講述學校課程、教育方法或是成長勵誌的枯燥讀物,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可以讓你窺見一個普通傢庭,在迎來一位新成員——小學生後,生活軌跡發生的微妙而深刻變化的窗口。這個變化,不是戲劇性的顛覆,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是細枝末節裏流淌齣的溫情與智慧。 故事,從第一聲“媽媽,我上學瞭!”開始。這個簡單而充滿儀式感的宣告,開啓瞭一個全新的篇章。它意味著,曾經那個隻需要被照顧、被保護的娃娃,開始擁有瞭自己的獨立世界,有瞭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學習、去麵對的挑戰。而作為傢長,我們,也從“養育者”的角色,悄然升級為“陪伴者”、“引導者”、“支持者”。 這本書,記錄的是一係列看似平凡卻又無比珍貴的日常瞬間。清晨,揉著惺忪睡眼的你,坐在餐桌旁,認真地撕著麵包,偶爾還會抬起頭,用那雙清澈的眼睛詢問:“媽媽,今天的早餐是什麼呀?”。中午,午休時間,你在教室裏,或許和小夥伴們分享著從傢裏帶來的小零食,或許正偷偷地給遠方的爸爸媽媽寫上一封短短的信。下午,放學鈴聲響起,你像一隻快樂的小鳥,衝齣校門,跑嚮那個等待的身影,嘴裏不停地訴說著學校裏發生的趣事:今天和小明一起玩瞭什麼遊戲,老師錶揚瞭我哪一點,又遇到瞭什麼小小的難題。 這些,都是構成我們生活最基本卻也是最動人的元素。書中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隻有瑣碎的生活片段,點滴的感悟。你看,那剛學認字的你,指著繪本上歪歪扭扭的字,充滿驕傲地說:“媽媽,我認識這個!”。你又看,那第一次嘗試自己穿鞋的你,雖然鞋帶係得亂七八糟,卻笑得無比燦爛。還有,那為瞭一個小小的錯誤而懊惱不已的你,以及在父母的安慰下重新振作起來的你。 《我傢有個小學生》更關注的是,當一個孩子邁入教育的殿堂,我們作為傢長,內心深處的種種情緒變化。有初為人父人母時的那份不確定和小心翼翼,有看到孩子點滴進步時的欣慰與自豪,也有在孩子遇到挫摺時,那份難以言說的擔憂與心疼。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傾聽,如何溝通,如何理解孩子的世界,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迴自己曾經的童年,也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書中也探討瞭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一種不以分數和排名為唯一導嚮的教育。它強調的是孩子的內在成長,是好奇心的培養,是創造力的激發,是品格的塑造。我們不再執著於讓孩子成為“彆人傢的孩子”,而是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快樂、健康、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我們鼓勵他去嘗試,去犯錯,去體驗,去感受生活的多彩。 你可以看到,當孩子第一次帶著滿臉鼻涕眼涕的“傑作”——一幅用蠟筆塗鴉的畫迴來時,我們並沒有急著去批評他的“不工整”,而是仔細端詳,然後笑著說:“哇,這是什麼?它看起來真有生命力!”。當孩子因為和小夥伴發生爭執而哭著跑迴傢時,我們沒有立刻去指責對方,而是耐心引導他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如何纔能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朋友。 這本書,也包含著對傢庭教育的思考。我們意識到,傢,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也是他學習如何愛與被愛的第一課堂。父母的言傳身教,遠比任何理論都來得重要。我們努力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擠齣時間陪伴孩子,和他一起閱讀,一起遊戲,一起探索世界。我們嘗試在生活中,為他樹立一個積極嚮上、樂觀善良的榜樣。 《我傢有個小學生》描繪瞭一個普通傢庭,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所經曆的那些細水長流的幸福,那些點點滴滴的成長。它不是一本“成功學”的教材,也不是一個“育兒寶典”,它隻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小學生,如何在這個傢庭中,落地生根,茁壯成長;而我們,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蛻變成更懂得愛與包容的父母。 如果你也曾經經曆過,或者正準備迎接一個小學生走進你的生活,那麼,這本書或許能讓你感同身受,讓你在那些熟悉的場景中,找到共鳴。它會告訴你,教育並非一場嚴苛的競賽,而是一次充滿愛與智慧的旅行。它會讓你明白,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知識的纍積,更是心靈的滋養。 當你翻開這本書,你可能會看到,孩子在寫作業時,皺著眉頭,一臉認真;你可能會看到,他因為一道難題卡住,而焦躁不安;你可能會看到,他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沮喪失落。但你更會看到,在他每一次的跌倒後,都有一個溫暖的懷抱在等待;在他每一次的睏惑中,都有一個耐心的聲音在引導。 《我傢有個小學生》,就是一個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陪伴的溫馨故事。它不刻意渲染,不煽情造作,隻是將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娓娓道來。它或許會讓你捧腹大笑,因為它記錄瞭孩子身上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童真;它或許會讓你潸然淚下,因為它觸碰瞭為人父母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 這本書,也包含著對未來的展望。我們知道,小學的時光隻是孩子漫長人生旅程的一個起點。未來的路還很長,挑戰也還有很多。但我們相信,隻要我們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愛與支持,陪伴他勇敢前行,他一定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我傢有個小學生》,一個普通傢庭,一個新生命,一段充滿愛與挑戰的旅程。在這裏,你將看到,一個孩子是如何一點一點地長大,如何一點一點地認識世界,而我們,又是如何在這場旅程中,收獲成長,收獲幸福。它或許沒有驚艷的辭藻,但它有最真摯的情感;它或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有最動人的生活氣息。 它,就是關於我們傢,那個小學生的故事。一個,值得你細細品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