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吗?”
李白为何一生都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态度,究竟是“爱”多一点,还是“恨”多一点?
武则天当女皇如果说是对男权的蔑视,但她为什么不选择传位于女儿?
如何理解三毛没有理由的离开?
如果说认识人类自身是我们的目标之一,那么,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势必需要多学科的协力。心理传记学即是一个建立在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邻近学科基础上的试图增进人类理解自身的领域。
本书在初步介绍心理传记学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林徽因、项羽、李白、多尔衮、武则天、纳兰容若、三毛、秦始皇和蒋廷黼等人人生经历中的那些让人寻味的悬疑性问题,旨在以史为镜,通过历史中的人和事来反观我们自己,增进我们对自己的理解。
舒跃育,四川南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心理传记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心理学会理论与人格心理学部副主任,《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心理传记学、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相关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名家推荐
如何用中文讲心理学?那就首先用心理学的知识成功地分析中国人。要实现心理学的中国化,深入分析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中国非凡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第十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乐国安
本书以让人兴趣昂然的文笔,揭示了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历史人物进而深度剖析人性的佳作。
——国务院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红
人心,潜藏着世间的万千气象。历史名人,内心的波澜转化成了的历史的印迹。重新从历史名人的内心透视他们所经历的壮阔画卷,追寻出关键历史事件背后的惊世骇俗的行为历程和行动者的内心体验,是心理传记专家的独门技艺,也是我们管窥历史的一个色彩斑斓的透镜。舒跃育博士的《心理传记:心理学视野中的历史名人》一书正是国内少有的心理传记佳作,读来饶有兴味,掩卷感慨万千。为此,特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并期待着本书续集更加精彩纷呈,早日问世。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盛华
以“悬疑性问题”为研究起点的心理传记分析,确实为拓展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契机,作为出自心理学界的*一本本土心理传记学著作,本书拓展了人文取向心理学的范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心理科学》杂志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宁建
如果不照镜子,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面貌。如果从来没有系统专业地分析过别人,我们又怎么认识自己的心灵?本书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一面镜子。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本禹
性格决定命运,但什么决定性格呢?通过对非凡人物早年成长经历的心理学分析会告诉你答案。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永玉
心理学的著作可以是严谨的、深刻的、客观的、科学的,但同时,心理学的著作也可以是生动的、活泼的、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化的。在基于严谨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让我们领略到心理学生动活泼的一面,贴近生活的一面。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峰强
目 录
第一章 心理传记的魅力
第二章 爱情在左,婚姻在右——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探析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
第三章 重瞳子的心灵奈落——项羽败北的心理传记分析
第四章 行走在分割线上——对诗仙李白的心理传记分析
第五章 多尔衮:传奇一生的艰难抉择
第六章 谁言女子非英物——武则天行为抉择的心理传记分析
第七章 我是人间惆怅客——关于纳兰容若的心理传记分析
第八章 不死鸟与逝去的红尘——浅析三毛之死
第九章 六合八荒 谁能与之——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心理传记分析
第十章“编制内”的编外人——关于蒋廷黻入教动机的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心理传记的魅力(摘选)
……
可以说,心理学就是通过对人类动机的探析而实现对人性的解释,并因此而服务于人类的,比如,通过对可能影响世界格局或进程的政治家的分析,为促进世界和平而做出贡献。倘若通过改变与某些个别领导人的对话方式,就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的话,那么,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是否可以说伟人的作用更大?历史到底是人民大众在书写还是伟人在书写?简单地说,历史就是对人类发展轨迹的记录。但这个记录并不是像记流水账一样,而是以某些人物或事件而展开的。翻开记录我华夏数千年历史的《二十五史》,从《史记》一直到《清史稿》,这一系列延绵数千年的历史典籍,无一例外地以“纪传体”的方式在书写。换句话说,记录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本,事实上就是无数伟人传记的集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就是伟人传记。我们在通过传记书写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传记?
心理传记学旨在剖析“非凡人物”的心路历程同其人生成就间的关系,运用心理学理论通过传主的幼年经历解释其人格的形成,通过其人格解释成年后的重大抉择,特别是那些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悬疑性”问题—它关乎历史人物最隐秘的一面。因此,心理传记区别于仅仅停留在叙述层面的传统传记,它试图借助于透析人性的诸多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理论,来反思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让我们能触摸到一个个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历史伟人。
人类用历史特别是传记来书写人类的共同记忆,来塑造人类自身的形象,并为社会中的个体塑造自身形象时提供模板,因此,阅读传记是青年人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年轻人,特别是有抱负的年轻人都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名人,或以他们独到的思想认识而为往圣继绝学,或因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力挽狂澜,或因他们杰出的政治功勋而兴微继绝,或因他们天才的艺术才能而丰富我们的在世生活……无论他们建立的是哪种功业,抑或制造某种祸端,无论是他们推进了人类的进步,抑或引发了历史的倒退,毫无疑义的是,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个性化的人格和能力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步伐。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因此,名人,无论是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如诸葛亮),还是遗臭万年的时代败类(如汪精卫),他们都不属于“普通人”,因而都可列入“非凡人物”的行列。如果说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或者说人民群众为历史的前进提供了原动力,那么,这些影响时代进程“非凡人物”们的思想气质和行为决策则以时代精神的形式调节着历史前进的方向。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只是历史列车的发动机,而“非凡人物”则构成时代列车的掌舵人;人民群众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可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则是非凡人物在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如果说,历史的蓝图为“非凡人物”所擘画,历史的车轮随着“非凡人物”的思想演进,历史的路径为“非凡人物”所谱写……甚至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对“非凡人物”的生命叙事,那么,历史,本身就构成了“非凡人物”的传记,而构成历史的这些传记,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表达对非凡人物的“非凡”的惊叹。因为正是这些“非凡人物”,决定着历史的方向和人性的向度。因此,通过阅读传记,对于处于“同一性危机”阶段的青年人来讲,对于引导青年人塑造完整的人格来讲,对于建构他们自己的生命故事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传记大多出于史学家和文学家之手,在这类传记中,主人公总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们一出生就为某种光环所环绕,至于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则大都通过传记作家们天才的艺术笔触和浪漫手法所演绎,因此,伟大的传主们总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而我们想知道的是,那些“非凡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否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和成就人物之间,能否存在一座自我实现的桥梁?
另外,传统的传记大多只能处于对传主所经历的事件的描述层面上,它们对于这些事件的原因往往无能为力。即使那些给出的解释,往往也处于主观的推测,一家之言而已。那么,能不能通过系统的研究,通过可靠有效的方法清晰刻画出伟人们的真实生命历程呢?通过这个历程的刻画,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幼年经历、人际际遇、重大生活事件、核心情结、原型情境影响了传主们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造就了他的独特个性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行为决策?如果以诸葛亮为例,对于这个幼年失怙、履历战乱的人,究竟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后来的千古贤相的呢?是什么力量让他在诸路军阀中选择了势力最单薄的刘备?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时机非常不成熟的时候坚持北抗曹魏?很显然,对于那些决定历史进程和时代命运的“非凡人物”,我们需要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对他们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了解共有的人性,是为了了解我们每一个自己。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心理传记学就应运而生了。一方面,心理传记学将通过科学和系统的分析,试图对传主的人生阅历、心理发展和重大行为决策进行深入的阐释,从而实现对人本身的更深刻的认识,以回答“人格心理学中的人去哪里了”之问;另一方面,心理传记学试图通过对“非凡人物”的心路历程的剖析,分析像诸葛亮、朱元璋、刘邦、希特勒、多尔衮、武则天、秦始皇这样的政治人物,像三毛、李白、玛格丽特、巴里等文学家,分析像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奥尔波特、斯蒂文森这样的心理学家,发现他们的幼年成长经历同其人格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人格与其行为抉择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行为抉择与其人生成就间的关系。客观和系统的分析将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这些“非凡人物”中的成就人物而言,他们的幼年也是如此的平凡,但他们青少年阶段的某些性格因素却造就了他们成年后的卓越,于是,普通人与伟人间的界限由此划开。因此,通过分析伟人们幼年的成长对其心理动力结构的影响,将对于理解这些独特生命的形成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心理传记学,我们不仅要在普通人和成功人士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任何一个有梦想的青年人都看到,“人人皆可为尧舜”。同时,我们还要打破这样一个迷信,那就是—学心理学的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心理学至少应该通过对别人行为的理解去理解人性,来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能经由心理传记学这座精神的桥梁,走向人性的辉煌。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那段引人深思的摘录,它似乎在暗示着,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驱动力,隐藏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猜想,书中关于拿破仑的部分,大概不会仅仅停留在他的军事才能和征服欧洲的辉煌事迹,而是会深入剖析他内心深处对于“伟大”的极致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驱动他不断冒险,最终也可能成为他失败的根源。又或者,在讲述居里夫人时,作者可能会着重描绘她面对科学难题时的执着与坚持,以及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她内心深处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和对人类福祉的责任感。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如何解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隐藏的心理密码。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复原”,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我甚至想象,某些段落可能会让我对某个历史事件产生全新的理解,因为我将不再是从宏观的政治格局去审视,而是从个体的心灵轨迹去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古朴的色调和精致的插画,让我还没翻开就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命运和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感到好奇,总觉得那些伟大的成就背后,一定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挣扎和思考。这本书的标题《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那样侧重于事件的叙述,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挖掘那些影响他们决策、塑造他们性格的心理因素。我设想,书中会不会详细解读某位帝王的权谋背后是对权力极度的不安,还是对失落的恐惧?又或者,某位革命家的坚定信念,究竟源自何种童年经历的烙印?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荣格的原型意象,或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想象一下,能够透过历史的尘埃,看到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理解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他们的矛盾和他们的成长,这该是多么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一定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将零散的史料编织成一个连贯的心理叙事,去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心灵图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充满了艺术感,泛黄的纸张散发出淡淡的墨香,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我对书中关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的章节尤为期待,我很好奇,这位以美貌和智慧闻名于世的女性,在权力的漩涡中,她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她对罗马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凯撒和安东尼——的情感,是单纯的政治联姻,还是夹杂着真实的情感?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她如何运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在男人主导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同时又如何平衡政治野心与个人情感的羁绊。另一个让我好奇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的宋美龄,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她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又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的内心是否也曾有过彷徨和不安?书中会不会探讨她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以及她作为一名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体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历史人物从“神坛”拉回到“人间”,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充满魅力的邀请,把我带入了一个关于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探险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去了解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名人,在聚光灯之外,他们真实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简·奥斯汀的章节,这位以描绘女性情感细腻著称的作家,她的创作灵感是否也来源于她自己内心深处的体验?她笔下的那些经典爱情故事,是否也投射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真实渴望与思考?又或者,在提及某个军事家时,书中是否会剖析他面对战败时的失落与不甘,以及他在困境中如何调整心态,重新振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传统的传记写作模式,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情感世界。我甚至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如何理解他人、如何认识自我的启示,让这些历史名人的心灵故事,也能照亮我们当下的生活。
评分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但大多数都偏重于叙述其生平事迹,而忽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林肯总统的部分,是如何去解读他在南北战争期间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精神折磨的。他的那些著名的演说,是否也蕴含着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又或者,当他面临那些艰难的决策时,他的内心是如何权衡取舍,又是如何克服那些来自各方的阻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人物故事中,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关于某些艺术家或科学家的章节,可能会展现他们对艺术创作或科学探索的狂热追求,以及他们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挫败与灵感的闪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