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共读:宋词选 宋画插图版

诗画共读:宋词选 宋画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信美术馆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宋画
  • 诗词
  • 文学
  • 艺术
  • 中国古典诗词
  • 插图
  • 文化
  • 审美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0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50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针对大众读者的诗词和艺术欣赏的普及读物。
2. 世界各国收藏家趋之若鹜的宋画,到底好在哪里?
宋代绘画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今天?
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跟随宋词的脚步,在线条、花木、峭壁与孤舟的宋画中,
重回浪漫娴静的传统中国,看宋画的可爱之处。
3.图片高清,图文并茂,观赏性佳。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部分宋词和宋画,以期共享宋词与宋画之美。宋代是“中国的*次文艺复兴”。在宋画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有反应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有描绘壮丽河山的山水画以及富丽紧簇的花鸟画。宋画之美,正如宋词的韵律优美,意境幽远,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

中信出版集团旗下子品牌。致力于艺术生活普及与美学通识教育,以主题策划与内容、故事资源为驱动,聚焦于“纸上展览”(图书)、“移动展览”(互联网课程)、“迷你展览”(书店微型展览)。中信美术馆希望与读者同行,在视觉的森林中,寻找美学的黄金叶子。

目录

点绛唇 王禹偁 2
酒泉子 潘阆 4
江南春 寇准 7
玉楼春 钱惟演 8
长相思 林逋 10
雨霖铃 柳永 12
定风波 柳永 14
望海潮 柳永 16
夜半乐 柳永 18
倾杯 柳永 20
破阵乐 柳永 22
一寸金?小石调 柳永 27
苏幕遮 范仲淹 28
渔家傲 范仲淹 30
天仙子 张先 34
踏莎行 晏殊 36
蝶恋花 晏殊 38
破阵子 晏殊 41
离亭燕 张昪 42
采桑子 欧阳修 44
蝶恋花 欧阳修 46
渔家傲 欧阳修 48
桂枝香 王安石 50
少年游 苏轼 53
前调?密州出猎 苏轼 54
永遇乐 苏轼 56
水调歌头 苏轼 58
前调?中秋 苏轼 60
前调 苏轼 62
浣溪沙 苏轼 65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7
浣溪沙 苏轼 68
贺新郎 苏轼 70
鹧鸪天 晏几道 73
采桑子 晏几道 74
水调歌头 黄庭坚 76
卜算子 李之仪 78
满庭芳 秦观 80
鹊桥仙 秦观 82
前调 秦观 84
南柯子 僧仲殊 88
浣溪沙 僧仲殊 90
踏莎行 贺铸 93
青玉案 贺铸 94
摸鱼儿?东皋寓居 晁补之 96
兰陵王?柳 周邦彦 98
苏幕遮 周邦彦 103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104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106
虞美人 周邦彦 108
菩萨蛮?梅雪 周邦彦 110
九张机?其四 无名氏 112
前调?其二 无名氏 114
前调?其九 无名氏 116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118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 120
前调 叶梦得 123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124
前调 李清照 126
醉花阴 李清照 128
渔家傲 李清照 130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132
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张元幹 136
好事近 吕渭老 138
好事近 胡铨 143
满江红 岳飞 144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146
水调歌头?九日 韩元吉 148
南乡子 绍兴太学生 150
蓦山溪?九日 曹冠 152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陆游 154
渔家傲?寄仲高 陆游 156
卜算子?咏梅 陆游 159
六州歌头 张孝祥 160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辛弃疾 162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165
八声甘州 辛弃疾 167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169
贺新郎 辛弃疾 170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172
一枝花?醉中戏作 辛弃疾 174
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辛弃疾 176
扬州慢 姜夔 178
淡黄柳 姜夔 180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182
洞仙歌 戴复古 184
双双燕 ?咏燕 史达祖 186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 188
玉楼春?戏林推 刘克庄 191
卜算子 刘克庄 192
满江红 刘克庄 194
水调歌头?八月上浣解印别同官席上赋
刘克庄 196
贺新郎?其四 刘克庄 198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201
满江红?题驿壁 王清惠 202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204
宝鼎现?春月 刘辰翁 206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209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210
甘州 张炎 212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诗画共读:宋词选 宋画插图版》的书籍的“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诗词、宋画、文化交流等主题展开,并力求自然流畅,不显人工智能痕迹。 --- 《风雅宋韵:中国古典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对话》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宋代诗词进行选本编纂,亦非专注于宋代绘画的图册汇编。相反,《风雅宋韵:中国古典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对话》旨在探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宋以后的诗词)与同期或相邻时代视觉艺术(涵盖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多个门类)之间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我们试图跳出传统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简单互证模式,深入挖掘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情感共鸣与时代精神的投射。 第一部分:文心与画眼——文学的视觉意象构建 本书的首章将聚焦于文学作品中“可见性”的构建。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叙事性较强的诗歌和散文,往往在文字层面就为后世的画家提供了明确的视觉蓝图。我们不会仅仅罗列哪些诗句被入画,而是分析不同文体如何塑造了固定的“景观原型”。例如,山水诗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如何在不同时期的画家手中被赋予了各自的时代笔触和审美倾向。我们会探讨唐代诗歌的雄浑与宋代词作的婉约在视觉语言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文学想象的边界。 此外,我们还将引入“留白”的概念。文学中的“虚写”与绘画中的“计白当黑”,两者在美学追求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章将通过分析唐人绝句与五代山水画中对空间和时间的处理方式,阐释中国古典艺术对“未尽之意”的共同偏爱。 第二部分:非绘画艺术中的“诗意”探寻 传统的“诗画关系”研究往往将焦点集中于文人画。然而,《风雅宋韵》将视野拓宽,深入考察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如何承载和表达文学意蕴。 碑刻与书法:字里行间的节奏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基石,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节奏感和表现力的视觉语言。本书将选取历代重要碑刻文本(如钟鼎文、魏碑及唐楷)进行分析,探讨其结构布局与特定时代文学思潮的关联。例如,某些时期的书法追求法度森严,这与当时官方文风的趋同性有何内在联系?而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又在何种程度上呼应了民间或边缘文人的情感宣泄?我们将讨论,字体形态本身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视觉诗体”。 陶瓷与工艺美术:器物上的无声叙事 在工艺美术领域,我们重点考察瓷器纹饰与文学母题的交融。例如,宋代定窑或汝窑的素雅色泽,其背后的审美哲学与宋代理学思潮之间的隐秘联系。再如,元明清时期,青花瓷上常见的三友图、高士图等题材,其流行并非偶然,而是对特定文学主题(如隐逸、友谊、坚贞)的物质化表达。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器物如何在实用功能之外,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三维文本”。 第三部分:跨媒介的审美转换与误读 艺术之间的交流并非总是和谐一致的。本部分将审视文学意象向视觉艺术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失真”与“重构”。 词牌与曲牌的视觉化困境 相较于格律相对固定的近体诗,宋词的格律更为自由,其音乐性强,情感细腻多变。当词的意境被强行转化为定格的画面时,往往会损失其流动的音乐美感。我们将选取一些著名的婉约词篇,分析它们在被画家(或后世的插图设计师)处理时,是如何取舍、强化或扭曲了原有的情感层次。这种转换过程本身,揭示了不同艺术媒介在叙事效率上的差异。 时代错置的“重访” 艺术史的长河中,后世的艺术家常常“重访”前代的经典文本。本书将分析明清画坛如何重新诠释唐诗宋词的经典主题。例如,明代晚期的复古思潮对魏晋风度的再现,与他们自身面对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实质上是后人以其时代的笔触,对古典文本进行的再一次阐释和定位。 结论:从独立艺术到共同的文化语境 《风雅宋韵》最终意在强调,中国古典文学与视觉艺术并非相互依附的附属品,而是根植于同一文化土壤,共享一套复杂的审美规范和文化符号系统的孪生兄弟。通过对不同媒介的交叉审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构建其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领略文化生命力如何在不同材料与形式之间,得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发展。本书提供了一种审视古典艺术的新视角,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懂画”,更要“读懂物”,从而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体会艺术的真正魅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诗画共读》的装帧设计也极为考究,纸张的选择偏向于哑光质感,既能很好地承载宋画那种内敛的墨色和层次感,又不至于反光影响阅读体验,这是很多“影印版”书籍经常忽略的一点。它的开本设计得当,既方便携带,又能保证画作的细节得以充分展现,不像一些大开本的书籍那样笨重,但又比袖珍版多了几分庄重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赏心悦目”,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与古人进行一次亲密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现代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沉浸式的方式去理解宋代的文化精髓。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读一本选集,更像是在收藏一部微型的宋代艺术史。对于那些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同时对中国古典审美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常置案头的珍品。它提供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文化气息的熏陶。

评分

我通常阅读文学书籍时会比较关注注释的详略和选篇的广度,而这本《诗画共读:宋词选 宋画插图版》在兼顾美学体验的同时,也保持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准。选取的宋词,既有家喻户晓的大家名篇,也穿插了一些风格独特、但流传度稍逊的佳作,这对于拓宽视野非常有益。更让我惊喜的是,每组词与画的搭配之后,通常会有一小段非常精炼的导读文字,它巧妙地引导读者去观察画中的细节如何呼应了词中的意象。比如,讲解柳永的都市词时,插图往往选取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井百态的局部特写,那种“人烟稠密”的氛围感,一下子让柳永笔下那种身处繁华却又难掩孤独的“都市情结”变得鲜活可感。这比纯粹的文字批注更具现场感。我个人对宋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具象化的方式加深了。它成功地避免了宋画常见的“气韵生动”而“细节模糊”的问题,因为文字的精准性弥补了纯绘画的叙事限制。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书籍,真正实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深度对话,而不是简单的“图文并茂”。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书时,是抱着一种“会不会又是徒有其表”的警惕态度的,毕竟“诗画共读”听起来美好,但真正能做到相得益彰的例子太少了。但这部作品的编排实在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把宋词和宋画简单地并置,而是可以看到编者在选择词与画的对应关系上,下了极大的苦心。比如,对于那些描写季节更迭的词作,选用的画作往往是特定季节那种转瞬即逝的“神韵”,而不是大景物的简单描摹。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对留白的处理,那种深谙东方审美的留白艺术,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和图像之间找到了一个呼吸的空间,让读者的眼睛和心灵都有喘息的余地。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那些描绘都市繁华或文人雅集的词,配上当时士大夫阶层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让我能更具体地想象出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与精神面貌。对于长期浸淫于文学研究的朋友来说,这本选集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从图像学角度切入词学研究的绝佳范本。它拓宽了我对宋代“意境”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明白,在那个时代,艺术形式之间是何等紧密地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

评分

这本《诗画共读:宋词选 宋画插图版》简直是为我这种既爱文字的婉约,又痴迷于古人笔墨的“视觉系”读者量身定制的!我本以为宋词的精妙,在千百年的时光淘洗下,早已成为书页上的固定符号,然而当我翻开这册,那种扑面而来的“活”的意境,真是让人惊叹。尤其是那些宋人特有的、那种不事雕琢却韵味无穷的画作,与词句的融合简直是天作之合。比如读到苏轼那阕豪放不羁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抽象的长江大岸,而是画卷中那隐约可见的萧瑟寒江,以及三五点孤舟,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个气势磅礴的历史现场。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是简单配图的选本,这里的插图似乎是词的“影子”,每一个笔触都像是词人心中那一刻情绪的视觉化表达。那些小桥流水的景象,搭配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份纤细入骨的愁绪,通过画面的留白和色彩的淡雅,被放大到了极致。我甚至觉得,如果脱离了这些画,这些词的感染力或许会少去三分。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让枯燥的文字学习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鉴赏之旅。这种将视觉艺术与文学经典深度捆绑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宋词的解读维度,让原本有些高冷的文学殿堂变得触手可及,非常适合希望深入体验宋代美学风格的同好们。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艺术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难得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格物致知”的宋代理学精神,通过诗画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了出来。宋人的世界观是讲究秩序、精微和天人合一的,这种气质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翻阅这本书,你会发现,即便是写离愁别绪,宋人也往往不会将情感完全外放,而是将其内化于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之中,而书中的宋画正是这种内敛美学的最佳载体。例如,在处理周邦彦那种繁复精致、节奏感极强的词时,配图往往是工笔细腻、构图严谨的界画或花鸟小品,而非气势恢宏的山水。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对应——将词的结构之美,投射到画的结构之美上。这让我对“格律”的理解,从纯粹的音韵格律,延伸到了视觉构图的“格律”层面。这本书不只是教你读词,更是在教你“看”宋代的美学思维是如何构建的。它引导我不再只是停留在“这首词很美”的感性认知上,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它在那个时代会被认为美”的内在逻辑。

评分

送人的 她很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送人的 她很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送人的 她很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很好很好很不错哦

评分

图文俱佳,好好欣赏……

评分

这套书真好看诗画共读:宋词选宋画插图版

评分

很好很好很不错哦

评分

送人的 她很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送人的 她很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