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

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翎君 著
圖書標籤:
  • 美孚石油
  • 中國近代史
  • 石油工業
  • 公司史
  • 經濟史
  • 外交史
  • 西方列強
  • 近代中國
  • 商業史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34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735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9
字數:2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以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為例,探討瞭外資企業與中國近代化的關係,涉及跨國公司、國際貿易、中美關係等內容。作者以史料為據,進行瞭條分縷析,旨在為中國企業走齣去和進一步國際化提供參考。本書運用中英文資料,從“企業、政府與外交關係”的角度,重新建構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一步步發展的曆程。主要探討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涉及的問題有美孚石油公司與中國政府的商務交涉、與中國政府閤作從事油礦開采、對中國民族主義狂潮的因應,以及與俄、英兩國石油公司和美國其他石油公司的競爭 。

內容簡介

1870年洛剋菲勒創立瞭美孚石油公司,在短短數年內橫掃美國國內市場,形成瞭壟斷美國石油工業的托拉斯,並把市場延伸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獨霸中國石油市場半個世紀,對中國的民生經濟和近代化,從照明到提供能源等都帶來深遠影響;而這一切又與美國政府的遠東外交政策密不可分。
《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一書,運用中英文資料,從“企業、政府與外交關係”的角度,重新建構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一步步發展的曆程。主要資料來源有晚清民初的外交檔案、海關資料、美國國傢檔案、報刊資料。主要探討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涉及的問題有美孚石油公司與中國政府的商務交涉、與中國政府閤作從事油礦開采、對中國民族主義狂潮的因應,以及與俄、英兩國石油公司和美國其他石油公司的競爭 。
作者以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為例,探討瞭外資企業與中國近代化的關係,涉及跨國公司、國籍貿易、中美關係等內容。作者以史料為據,進行瞭條分縷析,旨在為中國企業走齣去和進一步國際化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吳翎君,颱灣花蓮人。政治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颱灣東華大學曆史係教授,現任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研究專業為19世紀到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史。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訪問學者、美國富布萊特學者於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齣版的著作有:《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曆史教學理論與實務》、《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繁體和簡體版)等。

精彩書評

在今日的國際學術界,“跨國史/國際史”已成顯學,“共有曆史”之視野正嶄露頭角。《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通過石油、美孚石油公司和中美關係三個角度,分析瞭美孚石油公司在中美關係以及企業、政府和外交等方麵的多重影響和錯綜復雜的關係,為我們從跨國史/國際史與共有曆史之視野提供瞭一場極為豐富的學術盛宴。本書條分縷析,資料豐富,觀點引人入勝,凡是對企業史、能源史、中美關係史等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好好一讀此書。
──徐國琦 香港大學曆史係教授

目錄

序 / 1
緒論 / 3

第一章 市場經營與銷售 / 13
通過中國買辦的銷售方式,很難取得如美國本土銷售網的效率和市場優勢,美孚若要開拓中國市場,勢必建立一套積極有效的經銷體係。20世紀20年代美孚的汽油廣告與時俱進,廣告插圖具有鮮活的故事趣味。
一、 從買辦製到經銷製的建立 / 13
二、 銷售網的推廣 / 20
三、 宣傳與品牌建立 / 22
四、 設置油棧、油池與燈廠 / 31
五、 成長量與美國進口煤油量之評估 / 33
六、 小結 / 39

第二章 與中國政府的商務交涉 / 46
中國政府對條約的認知:洋商可在內地遊曆通商,係專指遊曆(travel)範圍之一部分,而非永久經營;華商販賣,不能認為洋商經理……火油起卸危險性高,清末以來在設立油棧油池的交涉過程中,公共安全的問題很早就被提齣來討論。
一、 設置經理處 / 47
二、 設立油池、油棧與碼頭 / 51
三、 稅務與銷貨 / 60
四、 商標仿冒 / 66
五、 油料欠款 / 71
六、 搶案 / 73
七、 小結 / 75

第三章 與中國政府的閤作:油礦開采 / 84
日本強烈抗議中國政府給予美國這項特許開采協議,美孚公司意識到,中國政府似乎正設法拉抬美孚公司作為抵擋日本要求的一粒棋子,一度猶豫是否有必要捲入這樣的外交風波。
一、 源起 / 85
二、 輿論之反應 / 87
三、 日本政府之響應 / 94
四、 探勘礦區與“中美閤資公司”之談判 / 96
五、 小結 / 102

第四章 企業、政府與中國民族主義風潮 / 111
廣州街上張貼有不友善意的海報,內有一幅《龜仔抬美人》的畫,四隻烏龜抬著一頂花轎,內坐一美籍婦人(羅斯福總統之女),這是嚮轎夫喊話宣傳,美國人把我們當狗,要他們不要抬這名美國婦人,抬的人就是個呆子和衰仔。
一、 1905年抵製美貨時期 / 113
二、 1925—1928年民族主義風潮與排外運動 / 122
三、 小結 / 140

第五章 在中國市場的競爭 / 156
美孚與亞細亞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關係,可說是既閤作又競爭的模式。在油棧和油庫的建造上,兩大分司往往矗立對望,蔚為景觀。
俄國大革命後蘇聯國營企業的巴庫油品捲土重來中國市場,至20世紀30年代初期與英、美石油公司展開一場前所未見的石油價格戰。
一、 1887—1920年與俄油的競爭 / 156
二、 1890—1920年:與皇傢荷蘭、殼牌及亞細亞公司的競爭 / 162
三、 1920—1933年:中國石油市場的戰國時代 / 170
四、 小結 / 184

結論 / 193
一、 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 195
二、 企業、政府與外交 / 199

附錄 / 205
1-1外國煤油輸入量(淨數,加侖),1863—1880 / 205
1-2上海進口煤油淨量、淨值(加侖/值平關兩),1868—1888 / 205
1-3各國(地區)煤油輸入總量及總值,1887—1909 / 207
1-4進口美國煤油總量、總值、市場占有率與進口外國煤油總淨量、總淨值,1910—1933 / 209
2-1上海火油池專章 / 210
2-2 1903年《中美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第四、五、九、十、十一款 / 211
2-3南京下關美孚火油池試辦章 程十四款 / 214
3-1中美閤辦煤油礦閤同 / 217
3-2外交總長在國務院會晤日本山座公使 / 218
4-1上海口岸各國(地區)煤油輸入淨值、淨量(加侖/值平關兩),1893—1910 / 221
4-2廣州口岸各國(地區)煤油輸入淨值、淨量(加侖/值平關兩),1889—1910 / 222
4-3廣州口岸煤油輸入總淨量(加侖),1894—1910 / 223
4-4煙颱口岸各國(地區)煤油輸入淨值、淨量(加侖/值平關兩),1889—1910 / 224
4-5漢口口岸各國(地區)煤油輸入淨值、淨量(加侖/值平關兩),1889—1910 / 225
4-6漢口口岸煤油輸入總淨量(加侖),1900—1910 / 226
4-7天津口岸各國(地區)煤油輸入淨值、淨量(加侖/值平關兩),1889—1910 / 227
4-8廣州政府煤油特稅章程 / 228
4-9國民政府財政部修正煤油特稅簡章/ 229
5-1俄國煤油進口總量、總值(加侖/值平關兩)、市場占有率,1910—1933 / 232
5-2蘇門答臘、婆羅洲、緬甸進口煤油總量、總值(加侖/值平關兩),1894—1909 / 233
5-3英屬印度、緬甸、東印度群島地區進口煤油總量、總值(加侖/值平關兩),1910—1933 / 234
5-4英國、英屬(殖民統治)、荷屬(殖民統治)進口煤油總量、總值(加侖/值平關兩)、市場占有率,1910—1933 / 236

參考書目 / 239

中英名詞對照錶 / 257

精彩書摘

  《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
  煤油作為美國對華貿易的重要輸齣品,至遲在1867年便已進入中國市場,主要供外國僑民點燈之用。[1]19世紀70年代以後,煤油的銷售纔開始興盛。1879年中國進口美國煤油540萬加侖(價值690000美元),到1894年逐漸增加到4040萬加侖(價值2436000美元)。在此15年間,中國所占美
  國煤油輸齣的分量從1.6%上升到5.5%,而主要的獲利者即為紐約的美孚石油公司(American StandardOil Co. of New York)。[2]
  美孚石油公司,英文直譯為“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取名“標準”(Standard)意在錶示消費者可信賴的標準質量。因為公司創立之初,市麵上的煤油質量不一,有些含可燃性汽油或石酒精太高,點燃時會引起爆炸。洛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1839—1937)的事業起於1865年2月南北戰爭末期,買下俄亥俄州剋裏夫蘭市(Cleveland, Ohio)一傢煉油公司閤夥人的産權;50年後,洛剋菲勒將此一日期視為一生事業成就的開始。[3]1870年1月10日,以洛剋菲勒和佛萊格勒(Henry Flagler)等為首的5人,成立瞭標準石油公司,同時也開啓瞭近代石油企業王國的曆史。創立之初的標準石油公司僅控製瞭美國煉油業的10%,但在短短數年內即橫掃美國國內市場,形成瞭壟斷美國石油工業的托拉斯組織。[4]
  早在19世紀70年代洛剋菲勒剛起步創建石油工業時,就已將市場伸嚮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美孚”的中文名稱,意即“美觀可靠”,“美”亦有代錶美國之意。美孚公司的商標名Socony,因此有譯為“蘇康尼公司”。此外,亦有從Standard音譯為“三達公司”。[5]在1913年德士榖石油公司(Texco Petroleum Co.)於上海設置遠東代錶拓展中國商務以前,美孚石油公司壟斷瞭美國對華石油産品貿易長達近四十年的時間。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美孚公司、德士榖公司和英係的亞細亞石油公司,成為中國石油市場鼎足而立的三傢公司。
  ……

前言/序言

  20世紀是石油的世紀,石油的需求不僅是商品和經濟資源,在戰爭時期更是不可或缺的燃料動力。許多曆史學傢都同意,20世紀30年代後期,日本南進政策的動力始於其尋找南太平洋的石油資源。石油的短缺匱乏始終是日本對外擴張的“阿剋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1940年美國進一步緊縮石油禁運政策之後,加速惡化美日兩國在太平洋的緊張關係,最終導緻日本轟炸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引爆珍珠港事變,並由此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更加證明世界原油市場的供需,深深牽動國際秩序的和平與經濟繁榮。石油産品及其價格不僅是石油大亨間的龐大交易競爭,更與國防安全和外交博弈聯係在一起。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牽動全球經濟脈搏,以阿拉伯國傢為主的石油輸齣國組織為瞭抗議英美國傢對以色列的支持而關緊石油龍頭,使得世界原油價格暴漲,世界經濟遭受嚴重衝擊。1990年美國與伊拉剋戰爭開打,再次引爆石油危機。如同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在《奬賞:石油、金錢與權力》(Prize: The Epic for Oil, Money and Power)一書為石油史所下的批注:控製石油權不僅是一場金錢遊戲,而且是一場全球大博弈。該書自1992年英文版問世以來,迄今仍是我們瞭解全球視野下一部石油曆史的宏大敘事,也是最初引領筆者理解世界石油發展史的重要著作。然而,對於中國的讀者而言,在一些討論全球石油史的相關著作中,鮮少提到石油産品作為第二波工業革命後的重要資源,如何改變瞭近代中國的演進。
  自19世紀末以來,有關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蘊含有大量油礦的傳聞始終不斷,但因中國本身缺乏開采技術和其他各種因素始終沒有獲得重大發現。如同本書提到的洛剋菲勒創辦的美孚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在20世紀初即從事開采中國陝甘油礦的事業,但並未有巨量開采。超過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長期仰賴西方國傢進口原油,其中美孚公司無疑獲取瞭龐大的利益,因而一度有中國石油市場“吸血鬼”的惡名。1959年黑龍江大慶油田噴齣巨大火油,成為中國石油工業的重要裏程碑,“工業學大慶”、“大慶精神”也成為中國一代人展現活力自信的愛國情緒和集體記憶,一時中國從此得以大大擺脫對進口洋油的依賴和束縛。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石化工業及集團公司已是國際石油市場的巨龍,中國石油工業更加有自信心地走嚮海外,不僅以新技術和巨額資本在海外擴張,並且和百年前叱吒中國市場的老牌石油公司一較高下。當今中國更成為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費國傢(僅次於美國),隨著中國的工業化高速增長和大量城市化,中國本身的石油産量供不應求,必須從中東等産油國傢進口石油。可以說中國的石化工業産量和石油消費能力已是動見觀瞻於全球,並與世界經濟網絡和全球化實力緊密聯係起來。因此,如果我們平心迴顧一部中國石油工業史,無法否認石油工業史是一部近代中國工業化的軌跡發展,同時也是一部與外國企業和外國技術在中國交會的曆史。究竟外國石油公司在近代中國石油工業興起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這些外國石油公司又以怎樣的經營策略和手段打進中國石油市場,形成在中國呼風喚雨的跨國企業,美孚石油公司無疑是其中最具代錶的討論個案。
  我最早注意到美孚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曆史,始於1996年撰寫博士論文《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的機緣。當時因處理20世紀2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高漲與此起彼落的排外運動,發現美國政府的撤僑行動竟有不少是在美孚石油公司的辦事處召集,觸發瞭我對美孚石油公司的興趣,成為研究美孚公司的初始動機。2001年我在颱灣齣版瞭《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一書,距今簡體版的發行已有15年之久。
  15年對於一個壯年學者而言正是轉嚮人文學者的成熟階段,而這些年來我更持續關注美國跨國企業與近代中國走嚮世界的關係網絡,從跨國企業、技術引進以及相關的商人組織、工程技術專傢和中美交往的文化知識網絡來探索更寬闊的中美關係的議題。在撰述《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一書時,中文學界對於跨國企業的研究相當稀少,西方學界則正興起“跨國史/國際史”(Transnational/International History)的研究。近年來我陸續在颱灣的《新史學》期刊和《颱大曆史學報》介紹何謂國際史研究的方法論,以及如何撰述一部以中國為主體的國際史的研究旨趣。筆者曾於2012年齣版瞭《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 一書,目前正在撰寫該書之續篇,以國際史視野探討中美兩國在多層次關係交往的專書,預計將於2019年與讀者分享這本著作。
  本書簡體版的發行,修訂瞭部分內容,但並未做大幅度的修改,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上述筆者近年發錶的係列著作。這十餘年間世界的劇烈變化,讓我覺得這個論題更具有曆史宏觀的現實意義,反映在以下幾個層麵:
  第一,跨國大企業的研究近年因全球化熱潮帶動的全球效益和正負影響而愈來愈受到關注。像美孚公司在19世紀後期不僅在美國市場成為壟斷石油工業的大企業,更是最早成為美國在海外擴張的跨國企業。20世紀初期是美國第一波初具雛形的跨國企業,以破竹之勢單方麵打進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完全屈居下風,無法與之競爭。百年之後的21世紀,中國跨國企業橫空而起,中美兩國則已發生經濟闆塊移動,中國資本甚或並購美國大企業,雙方成為貿易夥伴或競爭對手,形成與20世紀初期全然不同的景象。
  第二,跨國企業的文化社會責任。如同大傢所知悉的,全球化狂潮及其體係並非層層惠及所有人群,它造成的貧富差距加大和社會不公等現象,於今仍持續發酵。美孚石油公司是在美國最早以壟斷石油市場而被立法要求拆解成數傢子公司的大企業,也是被美國媒體在20世紀初以“醜聞報道”(muckraking,或譯專門揭發名人醜聞的扒糞新聞)揭露洛剋菲勒如何成為一個壓榨市場的邪惡托拉斯資本傢,掀起美國社會對大企業、政府與勞資關係的反省,由此注入美國社會一股進步主義運動的清新活力。受此尖銳抨擊後,洛剋菲勒傢族努力扭轉形象,積極投入洛氏基金會等慈善事業,終於贏得社會的正麵評價。比起其他美國在中國獲利的大企業而言,洛剋菲勒傢族也是相對做瞭不少迴饋中國人民的慈善工作。這或許亦是我們思考跨國大企業如何在文化輸齣和社會和諧上承擔更重要責任的時刻。
  第三,石油能源的便利徹底改變瞭一個世紀人類的生活質量,但也帶來全球暖化等環境問題。目前世界各個工業化國傢對於石油能源的需求愈來愈依賴,對於蘊藏於地下的石油礦産終有一日將耗盡的恐慌,以及伴隨石油帶來的海洋環境汙染,也使科學傢和工程師努力尋找替代性能源,以解決可以預見的石油危機。然而,石油能源可能仍一時無法被取代,石油工業仍深深影響國際秩序、經濟發展和全球和平。瞭解石油工業的曆史及其對國際秩序的影響,以及相關的全球環境變遷議題,已是我們麵對正在發生的21世紀能源史的沉重考驗和嚴峻威脅。
  2010年,筆者曾受法國科學研究國傢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研究部主任阿蘭?貝爾特倫(Alain Beltran)教授邀請,赴巴黎參加石油史國際會議,當年會議主題是“石油與戰爭”(Oil and War),這次會議讓筆者更加體認石油作為全球史的國際視野。筆者提交的論文從“企業、政府與中日戰爭”的聯係點,探討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同盟關係正式形成後,石油能源成為另一種作戰策略,如何以石油戰爭策略來抵製日本,成為中美戰時閤作的重要議程,這篇文章發錶於重要期刊《美國東亞關係》(Journal of American East Asian Relations, 19:2012),論文題目為“One Drop of Oil, One Drop of Bloo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troleum Problem in Wartime China, 1937—1945”,未能放在這次簡體版的專書中。
  感謝硃蔭貴和楊大慶兩位教授2015年12月於上海復旦大學組織的“世界能源史之中的中國”的工作坊,重燃筆者對能源史的關注。這次會議提到能源史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力求藉鑒其他學科,以比較史學的方法,全麵地研究各種能源及其利用與影響;同時,希望藉鑒世界能源史研究的新潮流來關注中國主體脈絡下的能源史。能源史的研究目前受到哈佛大學能源史研究團隊(The Energy History Project)的關注,這個能源史全球計劃關注長時期和跨區域的地錶上各種能源史的演進、區域比較及其相應連結(網址http://www.fas.harvard.edu/~histecon/energyhistory/)。中國學界也因環境汙染等嚴重問題而愈發重視能源議題和環境史的對話,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對學術界有所貢獻。
  最後,感謝上海人民齣版社任俊萍女士鍥而不捨地關注本書的齣版。2015年12月,在上海復旦大學光華樓的能源史討論會中,復旦大學曆史係馬建標老師遞給我一個手機電話,傳來瞭上海人民齣版社找我的消息。當晚任女士即翩然抵達我下榻的旅館,主動邀約齣版關於美孚石油公司的專著。事實上,這本書稿應在2016年早些時候交齣,因我個人的疏忽而延宕至今。在本書修訂的過程中,任女士持續來信督促和熱情關切,讓我感受她對學術齣版的誠意,使筆者在修訂中不敢怠惰。
  就在筆者對本書做最後的校正時,美國即將上任的特朗普總統(Donald Trump)任命瞭未曾有過從政資曆的埃剋森美孚公司執行長(CEO)列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擔任國務卿,這是否透露瞭美國將采取怎樣的石油策略及其領導人物對石油議題的衡慮,可能使美國的國內政經問題的操作産生怎樣的改變,石油戰略將在全球秩序的賽局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吳翎君謹誌於2016年12月24日






資源勘探史話:早期全球能源巨頭的地緣商業布局 一、 導言: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與早期探索 本書追溯瞭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全球能源需求激增背景下,新興的石油工業如何從區域性開采逐步演變為影響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的關鍵力量。重點聚焦於早期跨國石油企業在北美、高加索及遠東地區所進行的資源勘探、技術引進與市場滲透活動。 這一時期,煤炭仍是主要能源,但潤滑油和照明用油的需求已預示瞭石油時代的來臨。本書詳細闡述瞭從手工鑽探到蒸汽動力鑽機的技術演進,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推動瞭大規模商業化開采的實現。尤其關注瞭標準石油(Standard Oil)體係構建初期,其對全球貿易路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資本運作的深刻影響。我們審視瞭當時地緣政治衝突(如殖民擴張與帝國主義競爭)如何與能源資源的獲取緊密交織,為後續的全球能源分配奠定瞭基礎。 二、 技術瓶頸與創新:從黏土到黑金的轉變 石油工業的早期發展,受限於勘探技術的粗糙和煉製工藝的原始。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一階段的關鍵技術瓶頸與突破。 1. 地震學與地質勘探的萌芽: 在20世紀初,地質學開始被係統應用於油氣儲層預測。盡管當時尚無現代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但通過地錶地質構造分析、油苗追蹤以及對古老鹽丘等地質構造的識彆,已初步形成瞭科學選址的基礎。書中描繪瞭地質學傢們如何在新拓區域如賓夕法尼亞或德剋薩斯進行早期的地質測繪工作。 2. 鑽井技術的革命: 從最初的繩索打井到鏇轉鑽進技術的成熟,是實現深層、高産油井的關鍵。本書詳述瞭19世紀末期,蒸汽動力和後來的內燃機如何被整閤到鑽機設計中,提升瞭鑽速和深度。對“井噴”(Gusher)現象的控製技術,以及早期安全規程的建立,也構成瞭敘事的重要部分。 3. 煉製工藝的標準化: 早期石油産品主要是煤油(用於照明)和潤滑油。本書考察瞭分餾塔和早期化學精煉過程的演變。從簡單的蒸餾到酸洗、脫色等初級化學處理,這些工藝的改進直接影響瞭産品的市場接受度和利潤率。如何穩定生産高品質的“燈用油”,是當時企業盈利的核心。 三、 國際資本的擴張與初期的市場網絡 隨著北美油田的成熟,資本開始尋求海外市場和更具潛力的勘探區域。本書將焦點轉嚮國際商業活動的初期形態。 1. 全球貿易航綫的開闢: 石油的運輸依賴於新興的儲運技術。從最初的木桶運輸到蒸汽油輪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遠距離運輸成本,使得石油産品能夠進入歐洲和亞洲市場。我們分析瞭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對全球石油貿易的影響,以及主要港口城市(如紐約、倫敦、新加坡)如何成為能源轉運中心。 2. 早期閤資與排他性協定: 在缺乏成熟法律框架的背景下,跨國企業通過簽訂復雜的特許權協議、獨傢銷售閤同或與當地王室/政府建立的私人關係,來確保其海外業務的穩定性。這些早期商業安排,往往模糊瞭商業利益與外交乾預的界限。書中詳述瞭特定區域內(例如東歐或南美)資源所有權的爭奪過程。 3. 金融工具與風險分散: 麵對高昂的勘探成本和不確定的迴報,早期石油公司如何利用股票發行、債券融資以及跨國銀行的支持來籌集資本,構成瞭現代企業金融史的一個側麵。風險資本的注入,加速瞭技術成果的産業化進程。 四、 法律真空與早期監管嘗試 在19世紀末期,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各國政府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 1. 反壟斷的序麯: 隨著少數幾傢大型企業占據瞭煉製和分銷的大部分環節,市場競爭開始受到抑製。本書討論瞭早期對這種“聯閤體”行為的公眾批評和法律挑戰,以及這些企業如何通過復雜的法律結構來應對政府乾預的壓力。 2. 資源主權的萌芽: 在一些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國傢,地方統治者和新興民族主義者開始重新審視本國自然資源的控製權。本書考察瞭早期租藉閤同中隱含的權力不對等,以及這些閤同在當地社會引發的經濟依賴和政治摩擦。 五、 結論:一個時代的終結與新時代的序幕 1870年至1933年間,石油工業完成瞭從地方性技術創新到全球戰略資源的飛躍。它不僅重塑瞭交通、照明和工業生産的麵貌,更成為國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變量。這一時期的經驗,包括技術閤作、資本競爭、法律博弈以及對資源地緣政治的深刻認識,為20世紀中葉全球能源體係的最終確立奠定瞭復雜且深刻的基礎。這一時期,國際商業的版圖被永久地重繪。

用戶評價

評分

讀罷此書,腦海中久久不能平靜的是對於時代變遷和商業力量的思考。美孚石油公司在1870年至1933年間在中國的發展史,絕不僅僅是一部商業擴張的編年史,它更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從最初的西方商品湧入,到逐漸深入的經濟滲透,再到後來對中國能源格局産生的影響,每一個節點都值得深思。書中對於美孚公司如何在中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銷售和運輸體係的描寫,讓我驚嘆於那個時代的商業智慧和執行力。那些蒸汽輪船、馬車隊,以及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油庫,都是那個時代物質文明進步的縮影。更重要的是,書中還觸及瞭石油貿易背後的政治博弈、社會影響,甚至是對中國傳統能源格局的衝擊。我特彆感興趣的是,在那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 nascent 的年代,像美孚這樣的巨頭是如何與之共存,又如何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的。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公司的故事,更是關於中國如何被捲入全球經濟浪潮,並在其中尋找自身定位的一段重要曆史。

評分

掩捲沉思,這部關於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的著作,給我帶來瞭極為深刻的感受。它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復雜肌理。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僅僅將美孚描繪成一個簡單的外來者,而是將其置於中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展現瞭其在中國市場中的掙紮、適應與成長。我被書中關於美孚在中國建立銷售網絡、解決物流難題的描寫所深深吸引,這些細節反映瞭當時中國基礎設施的落後以及商業運作的艱辛。同時,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探討瞭美孚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和文化衝擊,這使得整個敘述更加客觀和深刻。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考究,那些關於價格波動、市場份額爭奪以及與當地勢力關係的描寫,都極具說服力。這本書讓我對跨國公司在中國近代史中的角色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思考,當今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係,其根源又在哪裏。

評分

剛翻完這本關於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的書,感覺整個人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作者的筆觸雖然是曆史學者式的嚴謹,但故事的展開卻有著驚心動魄的戲劇張力。從最早的石油貿易,到後來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再到深入中國內陸進行勘探和開發,美孚公司在中國的一舉一動都似乎牽動著當時的社會脈搏。書中描繪的那些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的外國工程師和中國雇員,他們之間的互動,以及與當地官員、商人的復雜關係,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美孚如何應對中國政治動蕩、市場變化以及文化差異的章節印象深刻。他們並非一味地強勢介入,而是展現齣瞭某種程度的適應和妥協,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對跨國公司在中國早期曆史中的角色有瞭更立體、更 nuanced 的理解。而且,書中附帶的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和珍貴的史料,仿佛帶我親臨現場,看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場景,也讓我思考,如今我們所熟知的石油巨頭,其根基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悄然紮下的。

評分

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洪流之中。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的發展曆程,就像是一部宏大的敘事詩,其中交織著商業的野心、時代的脈搏,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細緻入微地描繪瞭美孚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從無到有的擴張之路。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市場競爭、價格博弈以及銷售策略的描寫所吸引,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商業競爭的殘酷與智慧。書中的人物形象也躍然紙上,無論是精明強乾的外國商人,還是淳樸勤勞的中國雇工,他們的故事共同構成瞭這段曆史的血肉。讓我深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美孚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最終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的。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傢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故事,更是關於全球化浪潮如何重塑中國社會,以及中國如何在其中尋找自身發展道路的一段生動注腳。

評分

這本書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中國近代史畫捲,而美孚石油公司便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870年到1933年,近七十年的時間跨度,見證瞭中國從封閉到開放,從傳統到現代的巨變,而美孚也在這場變遷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被書中對美孚在華初期開拓艱難的描述所吸引,那些跨越重洋、深入腹地的商業足跡,充滿瞭冒險精神和探索勇氣。不同於一些隻關注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這本書深入到瞭商業運作的細節層麵,比如石油的運輸、存儲,以及如何打入中國消費者市場,這些鮮活的案例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商業邏輯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也並非一味地歌頌商業帝國,而是客觀地呈現瞭美孚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機遇以及由此引發的復雜社會影響。它讓我看到,一個外國企業在異國他鄉的紮根,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需要智慧、耐心,以及對當地文化和社會的深刻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