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出海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

柳工出海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兆华 著
图书标签:
  • 柳工
  • 中国制造
  • 全球化
  • 出海战略
  • 工程机械
  • 国际化经营
  • 品牌建设
  • 新兴市场
  • 中国经济
  • 企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2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1091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探索之作。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东红、中欧管理学院忻榕等专业学者鼎力推荐。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范本,全景记述柳工从内陆国企到世界-级制造企业的艰辛历程。
  以企业不同层级的历史细节,展示制造企业走向全球的中国方法。柳工的故事,更接地气,柳工的经验更加落地,柳工的国际化历程对于众多中国企业来说更具一般性。《柳工出海》是继联想和华为之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向海求生的新篇章。

内容简介

  面对国内经济转型期与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再工业化浪潮,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柳工提前十年布局,已经成为国内制造业走向国际的时代样本。
  《柳工出海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作者历时三年,采访了众多现任及曾经的柳工高层管理者,以众多鲜活的人物和大量的细节故事,回顾了柳工在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走过的国际化战略转型之路。全书从海外营销、国外设厂到跨境并购,系统梳理了柳工这段既艰辛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历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缺憾与成就。
  对于渴望转型升级的国内其他制造企业来讲,《柳工出海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具有非常宝贵的实战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黄兆华
  2006年加入柳工,曾任柳工国际事业部副总经理、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助理,柳工拉美、欧洲、北美子公司董事长。
  深度参与柳工国际化战略制定、全球营销网络建设、海外投资管理、柳工对波兰HSW公司的收购和整合工作。
  拥有十年国际业务、海外并购及整合实战经验,足迹遍布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
  现从事国际化咨询和研究领域工作,致力于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正略钧策国际化咨询合伙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多家知名企业国际化战略顾问。
  英国萨里大学市场营销硕士。

目录

序章
战略密码//3
领导力密码//9
文化密码//14
第一章蔚蓝梦想//19
回眸//20
困局//24
望海求生//27
中国的“卡特彼勒”//30
“卡办”里的年轻人//34
“决战899”//36
第二章逐鹿全球//43
卡萨布兰卡//44
吹尽狂沙//47
勇闯欧罗巴//52
欧亚相会之处//56
澳大利亚风云//60
征战亚太//63
拉美变奏//67
第三章变中求胜//73
巨头攻略//74
战略先行//77
家门口的世界杯//79
从优秀到卓越//84
客户之声//87
技术柳工//88
数字化柳工//93
“世界柳工,源自中国”//96
第四章落子天竺//101
“不可思议的印度”//102
难忘的一课//104
灭火//106
拓展版图//110
峰会//113
龙象共舞//114
第五章突破坚冰//121
风雪袭来//122
危机模式//123
寒冬中的暖流//126
患难与共//131
化危为机//134
服务制胜//137
超越新高度//138
第六章凤凰涅槃//143
“半个”说英语的人//144
九九八十一难//147
火焰山//151
深耕不辍//155
全球本土化//159
第七章钢铁巨人//163
来自冬日的消息//164
初次“约会”//169
曲折//174
签约//180
第八章再布新局//185
泰晤士河畔的轰鸣声//187
冰川上的拓荒者//191
轻舞桑巴//194
金融血脉//197
研发创新与质量突破//199
极限工况,强悍设备//203
第九章牵手康明斯//207
缘起//209
良师益友//212
C-Tiger计划//215
如虎添翼//220
第十章破解魔咒//229
蜜月//231
苦旅//233
光亮//238
融入//241
行百里者//245
第十一章未来之路//249
风雪之路//250
突围之路//255
颠覆之路//258
“一带一路”//263
后记//269
参考文献//272

精彩书摘

  《柳工出海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
  两位主要的领导态度如此明确,与会人员也就无话可说。讨论的方向就转向了“怎么干”的问题。国际化说起来容易,听着也提气,但到底怎么做呢?问题又回到了王晓华那里。王晓华道出了大实话:“国际化具体怎么走、怎么干,我也不知道。但是必须干,干了再说!很多事情不都是这么试出来的吗?如果没有敢想敢试的精神,哪有柳工的今天?大伙儿尽管干,干成了功劳是你们的,干不成责任算我的!”
  在提出国际化的想法之前,王晓华已经多次与两位主要助手:集团公司总裁冯立和股份公司总裁曾光安交换过意见,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同。尤其是曾光安,时年刚刚37岁,思维敏锐,雷厉风行,英语功底深厚,能够直接阅读英文版的技术文献,这让他对国际市场的特点和全球行业竞争的理解远远超出国内同行,自然对于国际化战略高度认同。
  在2002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柳工第一次以白纸黑字向外界宣告了“打造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的战略目标。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凡响的提法,为柳工的未来投下了大手笔的布局。
  ……
《航海日志:百年贸易风云中的东方力量》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古以来东方文明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变迁与重塑。我们不再聚焦于单一企业的出海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横跨千年的航线图景,探寻东方智慧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现其独特的韧性与适应力。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近现代海运贸易的蒸汽轰鸣,再到信息时代的数字链接,本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东方贸易生态图景。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潮起东方:古代商业文明的基石》、《风云际会:近代贸易格局的重塑与冲击》、《转型之路:全球化初期的产业觉醒》以及《链接未来:新时代下的贸易新范式》。 --- 第一部分:潮起东方:古代商业文明的基石 这一部分追溯了东方商业文明的源头,重点研究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东方国家对贸易的独特理解和实践。我们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漕运体系、海禁与开海政策背后的深层政治经济考量,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封闭或开放的二元对立,而是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动态平衡策略。 核心议题: 河海交汇的地理逻辑: 考察黄河、长江等内河水系与南海、东海的连接,如何形成一个自洽且高效的物资调配网络,为后来的远洋贸易打下坚实的内功基础。 信用与契约的东方形态: 分析古代行会、商帮(如徽商、晋商)在缺乏西方成熟法律体系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宗族纽带、地方公约以及道德约束来构建商业信用体系,这种“软权力”在全球贸易中的有效性及其局限。 技术输出与文化渗透: 不仅关注货物贸易,更细致地研究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关键技术向西方的传播路径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探讨技术输出如何成为一种无形的贸易力量。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近代贸易格局的重塑与冲击 本部分将时间线拉入近代,聚焦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剧变,以及东方各国在面对这种冲击时所采取的多元化应对策略。我们着重分析了传统商业力量的衰落与新兴工业势力的萌芽。 核心议题: “片面贸易”下的结构性失衡: 深入剖析了以白银流入流出为核心的贸易失衡现象,以及这种失衡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东方的内部经济结构,而非仅仅是外部压力。 江南士绅与商业的博弈: 考察了在传统士绅阶层对商业活动的保留态度与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在沿海港口城市的艰难崛起过程,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内在阻力。 殖民地边缘的“借船出海”: 研究了一些周边国家(如日本、东南亚地区)在殖民化压力下,如何通过模仿和引进西方管理模式,尝试将传统贸易要素重组,以适应新的国际分工体系。 第三部分:转型之路:全球化初期的产业觉醒 进入20世纪中后期,本书将焦点转向了经历战乱和深刻社会变革后的东方国家,如何重新构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战略与逐步融入国际分工的矛盾统一。 核心议题: 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追赶”的路径依赖: 详细分析了特定国家在缺乏核心技术和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其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在代工制造领域取得立足之地,以及这种模式对本国产业升级带来的长期挑战。 基础设施的战略投资: 探讨了在港口建设、能源供应和交通网络方面的大规模国家投资,如何为后续的全球商品流动提供了物理保障,这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地缘战略的一部分。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阶段性切换: 分析了资本和技术引进政策的演变,以及在何时,何种类型的企业群体开始具备了跨越国界进行直接投资的能力,标志着从“被动承接订单”到“主动配置资源”的转变。 第四部分:链接未来:新时代下的贸易新范式 最后一部分展望当代,分析了数字技术、绿色转型和地缘政治变动如何共同塑造了全新的全球贸易图景,以及东方文明在这一新范式中展现出的新的战略选择。 核心议题: 供应链的韧性与重构: 探讨了近年来全球突发事件对传统“效率优先”供应链模式的冲击,重点研究了东方经济体在构建“韧性、多元、安全”供应链方面的实践与权衡。 数字贸易与规则制定权: 关注数据流动、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数字标准的制定权之争,分析东方力量如何从全球贸易的“执行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过渡。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贸易的融合: 考察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如何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与机遇,以及东方传统生态观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为下一代贸易模式提供东方视角下的解决方案。 ---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与现实观察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东方贸易力量并非一个孤立的、线性的发展故事,而是一个在复杂外部环境与内在文化驱动下,不断进行自我修正、适应和进化的动态过程。它是一部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千年史诗,而非某一家企业的商业案例集。

用户评价

评分

《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充满关注。我设想,这本书会以柳工这家企业为载体,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故事。它可能会细致地剖析柳工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认知度,并逐步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我好奇的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柳工是如何调整其产品策略、营销方式,以及服务体系的?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感人至深的案例,比如柳工的员工如何克服语言障碍,与当地客户建立深厚情谊;又或者,柳工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当地特有的工程难题,赢得口碑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企业的介绍,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度解析,它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制造不仅仅是生产力,更是创新力、品牌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集合。读完此书,我希望能对“中国制造”这四个字背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更深的感悟。

评分

最近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全球化历程的书,书名是《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初步的翻阅来看,就足以激发我强烈的兴趣。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中国制造业的巨头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打响世界的。它会讲述那些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决策,那些跨越山海的艰辛探索,那些与不同文化、不同市场的碰撞与融合。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柳工这家企业,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者,它的海外扩张之路必然充满了故事。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从国内市场的深耕到海外市场的开拓,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是一个精彩的章节。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曾经以“物美价廉”著称的“中国制造”,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升级和战略布局,逐步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和认可。它不仅仅是一部企业史,更是一面折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全球化浪潮的镜子。读罢此书,我想我定能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有一个更深刻、更生动的理解,也会对那些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而默默奋斗的无数人的努力,充满敬意。

评分

拿起《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制造这艘巨轮,正乘风破浪,驶向广阔的全球海洋。这本书的主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民族品牌崛起的好奇与自豪。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柳工这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是如何从国内的沃土走向世界的舞台,并将“中国制造”的印记深深地烙印在全球市场的。我相信,作者一定会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柳工在海外市场扩张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从最初的贸易往来到建立海外分支机构,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突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与勇气。我尤其渴望了解,柳工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其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的,是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凭借其产品的可靠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服务的专业性,赢得海外客户的信赖。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企业的故事,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拥抱全球化的一个生动写照,它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制造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参与并重塑着全球产业格局。

评分

这本《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宏大的叙事感和深刻的时代意义。我一直在思考,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的。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描绘柳工这家企业,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代表,是如何从一个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逐步成长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公司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复杂的战略决策、对国际市场的精准把握,以及克服各种文化、政治和经济障碍的智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柳工在海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拓展销售网络、甚至进行跨国并购等关键环节的经验和教训。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史,更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摸索前行、不断壮大的缩影。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看到,中国企业是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从参与者变成引领者,最终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的书,虽说还未通读,但它的主题——中国企业如何走向世界,尤其是柳工这个响当当的品牌——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想,这本书一定会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制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再到品牌影响力的扩展。我设想,作者会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或许会详细解读柳工是如何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精益的生产制造以及灵活的市场策略,成功地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并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的。书中的内容可能会涵盖企业文化的差异、国际贸易规则的适应、以及如何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有利位置等方方面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厚重的报告,又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真实地反映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读完之后,我相信自己会对“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识。

评分

粗略看了一下,这书不拘泥于理论的堆砌,案例十分丰富,确实值得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人仔细阅读。等深入研读之后,再来追评。

评分

书籍质量很好

评分

评分

非常好,值得购买。下次再来!!!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的!作者历害了

评分

粗略看了一下,这书不拘泥于理论的堆砌,案例十分丰富,确实值得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人仔细阅读。等深入研读之后,再来追评。

评分

刚回家斤斤计较金鸡胶囊金娜娜年纪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