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琴心》是琦君出版的首部作品集,《烟愁》是琦君出版的首部散文集,均是首次推出中文简体版,首度与大陆读者见面。散文——对故乡山水的真挚回忆,对父母、师长、亲友的深沉怀念。小说——跨越时空,与作者一同在“求不得”的浪漫爱情故事中纠结和感动。
2.本套作品涉及的三位作家均是华语文坛的散文大家,作品集不仅涵盖了入选两岸三地中小学华语教材及大学课本的文章,还包括三位大家获奖的经典篇目。
3.台湾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作品的男女作家分别是琦君和林清玄。林清玄,以散文成名,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有人热爱她的戏剧,也有人热爱她的小说或杂文,但更多地人疯狂地热爱着她的散文。其散文获奖无数,堪称当代中文经典。
本套书是从林清玄、张晓风、琦君三位散文大家的众多散文集中挑选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精华集结而成,部分文章经过作者修正,比以往的版本更加精准。作品不仅涵盖了入选两岸三地中小学华语教材及大学课本的文章,还包括三位名家获奖的经典篇目,同时入选大陆高考语文试卷的文章也一并收入其中。 琦君的两本作品集均是首次推出中文简体版,入选文章均是首次与大陆读者见面。全书文字优美动人,同时配以中学生喜爱的精美插图,具有极高的阅读性,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珍品。
林清玄,以散文成名,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张晓风,台湾作家,祖籍江苏,曾任教于东吴大学、阳明大学等。有人热爱她的戏剧,也有人热爱她的小说或杂文;但更多地人疯狂地热爱着她的散文。其散文获奖无数,堪称当代中文经典,多入选大陆、港台及新加坡等地的华语教材。余光中盛赞张晓风:“这一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我们从她的笔下读到清风杨柳,也读到烈日寒冰;读到女子柔情,也读到家国情怀;读到国学掌故,也能读到普世仁爱。重要的是,年轻的你,一定会读到一个想要变成的更好的自己。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名重一时,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三十余种,包括《烟愁》《琴心》《桂花雨》《琦君寄小读者》《橘子红了》等。作品被译为英、韩、日等多种文字,多篇散文入选大陆和台湾中小学课本。她是台湾*畅销的当代女散文家,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第一章 生命的化妆
P002 生命的化妆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
P005 夏花之绚烂 选自《心的丝路》
P012 一滴水到海洋 选自《一滴水到海洋》
P017 一步千金 选自《一滴水到海洋》
P021 好的小孩教不坏 选自《越过沧桑》
P024 咫尺千里 选自《处处莲花开》
P028 猫头鹰人 选自《感性的蝴蝶》
P032 迷路的云 选自《感性的蝴蝶》
P040 跳跃的黄豆 选自《境明,千里皆明》
P045 记忆的版图 选自《境明,千里皆明》
P051 情侣路的尽头 选自《为君叶叶起清风》
第二章 在远近之间
P059 墨趣 选自《一滴水到海洋》
P064 东方不败与孤独求败 选自《越过沧桑》
P067 品味 选自《越过沧桑》
P070 牛肉汁时代 选自《比景泰蓝更蓝》
P073 早晨公园的标准舞 选自《热气球上升》
P076 推倒雷峰塔 选自《热气球上升》
P079 失落的毛装 选自《为君叶叶起清风》
P081 在远近之间 选自《为君叶叶起清风》
第三章 来自心海的消息
P084 上善若水 选自《一滴水到海洋》
P089 快乐真平等 选自《热气球上升》
P092 处处莲花开 选自《处处莲花开》
P095 为别人着想 选自《多情多风波》
P098 黄昏菩提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
P106 来自心海的消息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
P111 时间道场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
P114 家家有明月清风 选自《情深,万象皆深》
P119 莲花汤匙 选自《情深,万象皆深》
P123 想象的城堡 选自《境明,千里皆明》
P126 无风絮自飞 选自《清凉菩提》
第四章 红心番薯
P129 梦之祭典 选自《心的丝路》
P135 心的丝路 选自《心的丝路》
P141 比景泰蓝更蓝 选自《比景泰蓝更蓝》
P144 长命菜 选自《热气球上升》
P147 悬崖边的树 选自《多情多风波》
P150 红心番薯 选自《思想的天鹅》
P156 过火 选自《思想的天鹅》
P165 鸳鸯香炉 选自《思想的天鹅》
P171 刺花 选自《感性的蝴蝶》
P179 我似昔人,不是昔人 选自《一滴水到海洋》
第五章 百年与十分钟
P186 百年与十分钟 选自《情深,万象皆深》
P188 鸡蛋与色拉油的觉悟 选自《天边有一颗星星》
P191 好香的臭豆腐 选自《一滴水到海洋》
P194 雪的面目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
P196 在细微的爱里 选自《情深,万象皆深》
P198 写在水上的字 选自《境明,千里皆明》
P200 最浩荡的前程 选自《为君叶叶起清风》
P203 都付笑谈中 选自《为君叶叶起清风》
第六章 温一壶月光下酒
P209 温一壶月光下酒 选自《感性的蝴蝶》
P215 光之四书 选自《感性的蝴蝶》
P223 思想的天鹅 选自《思想的天鹅》
P226 河的感觉 选自《感性的蝴蝶》
P232 牡丹也者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
P237 梅香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
P239 拈花四品 选自《情深,万象皆深》
P243 失落的王者之香 选自《为君叶叶起清风》 **章 春之怀古
P2 春之怀古
P4 浪掷
P8 六桥
P11 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
P14 山水的巨帙
P17 在
P20 一山昙花
P23 秋天·秋天
P28 春日二则
第二章 母亲的羽衣
P33 小鸟报恩记
P35 大师·树林·鸟蛋
P38 自作主张的水仙花
P41 一只玉羊
P43 一碟辣酱
P45 口香糖、梨、便当
P48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P50 一双小鞋
P52 陈年老茶
P55 这些石头,不要钱
P57 我有一根祈雨棍
P59 母亲的羽衣
P64 戈壁酸梅汤和低调幸福
P67 垃圾桶里的凤梨酥盒子
P69 前面的水果
第三章 巷子里的老妈妈
P73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
P76 常玉,和他的小土钵
P78 小小的烛光
P85 丽人行
P90 他只会一句中文
P93 属于山城台北的林语堂
P96 巷子里的老妈妈
P99 梅妃
第四章 山的春、秋
P104 去南洋拍一张照片
P107 香港第二美景
P110 闽人的不安
P112 细细的潮音
P118 山的春、秋
P127 前身——题梁正居的摄影
P131 回首风烟
P135 摇动过,但依然是我的土地
P138 也是水湄
P141 晴日手记
P144 初绽的诗篇
第五章 老师,这样可以吗?
P165 给我一个解释
P172 仗美执言
P176 低眉处
P179 河飞记
P182 老师,这样可以吗?
P185 一则关于朝颜的传说
P188 “你的侧影好美!”
P190 偶成
P195 没有人叫我阿山
P199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P204 “你好吗?”
P207 其实你跟我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第六章 岁月·飞鸟·钱夹
P210 岁月·飞鸟·钱夹
P213 “浮生若梦啊!”他说
P216 炎凉
P218 项链
P221 我在
P224 “已经清晨两点了,为什么我还在……”
P227 除了卡雷拉斯,你也得听听喷嚏
P229 那人在看画
P231 游园惊梦
P234 枯茎的秘密
P237 触目
P241 承受**缕晨曦的
P255 幸亏
P260 想要道谢的时刻
P262 书·坠楼人
P264 没有痕迹的痕迹
“林先生,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比较容易自杀?你们那一代,或者再上一代就没有这么容易去自杀了!”明君说他从初中开始,学校里就有学生为了升学压力自杀,到高中时又有学生自杀,万万没想到在大学里又碰上了,他问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了谋衣食、救国家都忙得很呢!哪有时间去想自杀的问题,又经过战争逃难,时常在死亡边缘打滚,反而知道来爱惜生命了。”
明君的父亲说得对极了,但他并不满意,他问我 : “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呢?”
我一时为之语塞,两人默默看着眼前捡食东西的麻雀。我深信,这些麻雀每一只都是极爱惜生命的,人的心念一有杀意,它们就立即能察觉而惊飞,更别说是去追捕它了。这卑微的麻雀都懂得惜生,为什么尊贵的人反而轻贱了生命呢?听到明君的问话,我比他更忧心,因为如果连优秀的青年都不懂得爱惜生命,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在安全岛上时,我没有给明君答案,回来后我一路看着奔走的人和车,才想到可能有个原因,一是现在的年轻人比从前自私了,只有真正自私的人才会去自杀,如果能想到父母、朋友、社会、人群,只要多想五分钟,就不会去死了。
二是茫然。表面上,现在的青年什么都有,但却缺乏理想主义的色彩,失去价值的追求,从小就考试考到大,最后产生价值危机,就茫然地走向死路。
三是生命没有考验的机会,想想我们从前为了多吃一口饭,就要面对艰困的劳作,要零用钱没有、要玩具没有,是在挫折中挣扎长大。现代青年失去了这些机会,想想看如果会为了多吃一口饭而奋斗过的人,绝不会因为一场考试、一次恋爱,甚至一种虚幻之美就自杀的。
我听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中国画家谈过他的父亲从前离乡背井到国外去,在餐厅里当侍者,他和母亲还有祖父留在广东的家乡。这位父亲为了多赚取五毛钱的小费,外国人把饭倒在地上,叫他像狗一样趴着吃,他照做了,因为他挂念家乡的父母妻儿,宁愿牺牲自己的尊严。
这不是画家父亲说给他听的故事,而是我的画家朋友为了描绘华人的艰辛,在博物馆找到一张外国人拍的相片,一位侍者趴着在吃地上的饭,画家看了吃一惊,因为那侍者长得太像自己了,他把照片拷贝回去给父亲看(父亲已经是餐厅老板,并把妻儿都接到国外了),父亲看了老泪纵横,原来那是他青年时代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我听到这个故事流了眼泪,我一点也不会瞧不起这位父亲,反而觉得他太伟大了——生命最尊贵的意义原来正在这里:为别人活着,活到忘记自己痛苦的地步。这别人即使是最亲爱的家人,也总比只为自己活着好得多。
没有绚烂过的人,没有资格讲美
在佛教里有一个故事我很喜欢:一对母女乘船过河,没想到在河中间翻船了,落在河中的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对菩萨说:“菩萨呀!求您救救我的女儿,我死了没有关系,只要我女儿平安就好了。”快沉溺下去的女儿也对菩萨许愿:“菩萨呀!求您救救我的母亲,我死了没有关系,只要我母亲平安就好了。”由于她们的慈悲心感动了菩萨,两个人都得救了。
在临死的一刻不为自己求解脱,想的却是别人,这是最令人动容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自杀者是最自私的原因。
亮亮,你们的时代或者没有机会为社会人群抛头颅洒热血了,但是多为别人设想,立下一个坚实的理想和志愿,坦然接受生命给我们的考验,仍然应该是不变的态度。生命的原意其实简单:就是自然的地承担。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时美如秋月。”是很美的句子,但夏花是自然开放,秋月是自然发光,那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承担。
就像在属于我的安全岛上,我看过一位少女肆意地摘取树上的木棉花,这和自杀的青年没有两样,是不自然的、令人烦心的。
记住我的话,亮亮:
没有绚烂过的人,就没有资格讲美!
没有热烈承担的胸怀,就不能懂得秋月的宁静。
自序
禅 蝉 蚕
(一)佛山谈佛,禅城说禅
应邀到广东佛山演讲,举办单位取的讲题是“佛山谈佛,禅城说禅”。
题目取得真好,因为“佛山”另一个古名是“禅城”,佛、禅俱在,可知佛山乃是灵杰之地。
佛山不只是佛禅知名,也以武术知名,叶问、李小龙都是佛山人,佛山至今还有很多武馆,我问接待我的人:“佛山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去送人?”
他的回答大出意料之外:“佛山习武的人多,所以跌打损伤的药很灵,可以带回去送人。”
佛山人尚武,喜欢干净利落,我的演讲就从单纯开始,我说:“禅之一字,左边是表示的示,右边是单纯的单,禅正是‘单纯的表示’,也正是单纯的心、单纯的生活、单纯的意念。没有单纯,也就没有禅了。”
“佛之一字,更有意思。佛是人字边,所以佛是人做成的。人字边,加一个山,是‘仙’;人字边,加一个谷是‘俗’。灵性一直往高处走的人,是仙;灵性一直往山谷里走的人,是俗。佛都不是,佛是‘弗人’,正是‘非人’的意思。在梵文里,佛是‘觉者’的意思,就是革除一切负面思想、负面情绪、彻底觉悟的人。”
觉悟的人,怀着单纯的心,感觉起来,灵性的追求,并不是那么艰难的。
简单地说,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并不是“生命的加法”,而是“生命的减法”。
正常的人生是累积,在青少年以前,我们累积知识、文凭、学历;然后,我们累积烦恼、悲伤、痛苦……
我们累积了太多,以至于我们步履沉重、忧心忡忡。
直到有一天,惊醒了,才知道生命需要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一减再减,直入单纯之境;一舍再舍,跨越世俗之限,又有几人能够?
有人问大随法真禅师:“如何是大人相?”
禅师说:“肚上不贴榜。”
怎么样才是境界超凡的大丈夫呢?
大随禅师说得真好:“肚子上没有贴任何标签的,才是大人相呀!”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给自己贴了太多的标签,只有把标签一一撕去,才有可能回到那个单纯的自己。
一一单纯,意义自然,不造作,不污染,那才是禅的本真呀!
(二)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夏日黄昏,在阳明山的小路散步,蝉的鸣声使我吃惊。
万蝉齐唱,一声高过一声,仿佛是高音的比赛,穿过云雾,在与青天比高。
我想着:住在山上的人,如果要睡个午觉,恐怕也要失眠。
但我又想到诗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确实,聒噪与安静,有时无关耳朵,而是来自于心,心静下来,一切的声音立刻漂浮起来,杂乱的蝉声也变得优美而幽远了。
禅心处于乱世,与林间的蝉鸣,也有相通之意,心志专一,或者浮生,或者乱世,都会一一掠过,不相杂染。
不染,并不无闻、无知、无感,而是来则应,去则不留,一一清楚明白。
有徒弟问径山禅师:“心如霜雪一样洁白,怎么样?”
“仍然是污染!”
“怎样才是不污染?”
禅师说:“五颜六色。”
五颜六色才是自然的颜色、自由的心灵,是“山花开似锦,润水绿如蓝”,是“掬水月在手,落花香满衣”,是“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是“雪花一片又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是“雪里梅花初放,忽将鼻孔冲开”……
好一个五颜六色!世界就是以此面目与我们相应,禅心并不抹去颜色,只是不随着迷失虚实,在春风中上下追逐狂乱罢了!
我找到一块干枯的树头,坐下来,静静地倾听夏蝉的鸣声。
我听见了“蝉”与“禅”的相通之意,蝉在知了的时代在土中蛰伏了六七年,一日化羽飞去,在枝头鸣唱,不像是禅者的顿悟吗?纵使悟后的时间短暂,仍然值得用尽心力追求。
但是,“禅”与“蝉”仍然不同,蝉的高唱是为了求偶,是希望找到知音;禅者的心从欲望的土中破茧,就不再追逐春风了。
不追逐,不是人生的感觉,只是不癫狂罢了。
(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苏州的独墅湖图书馆演讲,因停留的时间很短,苏州朋友很好心地安排:“去逛逛丝市好吗?苏州的蚕丝很有名的。”
我欣然前往。
走进丝市的巨大展厅,我当场傻了,怔在原地。
放眼望去,不论是丝巾、领带、衣服、寝具,全是颜色粗俗、杂乱,难看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想寻找一件颜色素朴的制品,走遍整个丝市,竟不可得。
“如果无法把一块丝,做得高雅、和谐、美丽,还不如就染成单纯的颜色。我心里这样想着。”
心里煎熬地走出丝市,苏州朋友问我感想。
我说:“白白地死了千百万双蚕呀!”
我儿时养过蚕,养一双蚕岂是容易的!蚕整天就是不停地吃,一直到吐出金丝,作茧自缚,丝吐尽之日,也是死亡之时,丝贩子回来家里收购,丝厂将茧丢入水中熬着,茧抽成丝,死去的蛹炸成金黄色,在街边贩卖,成为小儿的零嘴。
蚕的一生就是这样,只有特别巨大的茧会被留下来“做种”,才有机会羽化成蛾,才有机会分清公母,才有机会哺育下一代。
下一代呢?一代一代都是一样悲情呀!
夜里,我坐在独墅湖畔的旅店,看着月光下清凉的湖水荡漾。
想到人生的际遇不就如同蚕茧一样吗?织就最美的丝线,把自己捆绑起来,吐出最后一条丝的时候,生命就是尽头了。
幸好,人不是蚕,人有选择的可能,人可以选择天蚕一变,人也可以选择化羽飞去。
禅变,正是俗化人生的另一种选择。
对一生的束缚、捆绑有所觉察,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与思维有所觉察,对一再侵蚀的欲望与烦恼有所觉察,对细微处的魔鬼与天使都有所觉察……
禅者如是,文学家又何尝不是呢?
(四)无一物中无尽藏
我喜欢旅行。
喜欢到没去过的地方旅行,也喜欢一再的去曾经流连的地方旅行。
去过的地方,再次践履,总会看到从前未看到的风景,或者从前的风景与当下的风景重叠,境界却完全不同了。
这不是时间或是空间里有什么魔术,而是心中的一切感受都是相对的,我们在某一个时空对应中,忽然一悟,时空就加深了层次。
蚕有蚕的,蝉有蝉的,禅有禅的,一悟。
我喜欢禅语里的一偈:
“无一物中无尽藏,”
有花有月有楼台。
每一个万物,细细观照,都藏着花月与楼台,花月舞着春风,楼台中有人声与歌舞。
文学创作就是在人生路上,从凡事凡情中,看见那“无尽藏”,体会万象中的生机,并贴近真如之心,或者会有那忽然的一悟。
我把从前的文章选编成一册新的选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回头一观,仿佛旅行时重返旧地的心情,也重新体会了年轻时的心情。
有禅者那永远单纯的心。
有夏蝉一样的热情,唱出唯一的高音。
有春蚕的坚持,创作到最后的时刻。
林清玄
二0一五年 冬日
台北双溪清淳斋
手捧这套《林清玄、张晓风、琦君中学生名家散文经典》,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常常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共鸣,寻找能够与我内心对话的声音。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林清玄的散文,如同一位智慧的长者,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引领我探寻生命的真谛。他笔下的“玄”,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藏在日常点滴之中的智慧。他能够将一片落叶、一次意外的相遇,都赋予深刻的生命意义。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让我开始思考“为何而来”、“去向何方”。尤其是在面对学业压力和青春期的迷茫时,他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明白,生命中重要的并非结果,而是过程中的感悟与成长。张晓风的文章,则宛如一股清新的溪流,缓缓流淌过我心间。她的文字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视,都让我深受感染。她描绘亲情的温馨,描绘友情的真挚,描绘爱情的美好,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她的文章,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用爱去感受世界,用善意去对待身边的人。读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忽略的美好,也更加渴望去拥抱生活中的点滴幸福。琦君的散文,则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她笔下的文字,带着浓浓的怀旧气息,描绘着她成长年代的童年记忆、故乡风情。这些文字,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朴实而温暖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人情味的温度,感受到了岁月静好的美好。她的文章,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深刻的哲理,却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眷恋,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套书,不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开始懂得,原来散文可以如此贴近我的生活,如此触动我的灵魂,如此富有力量。
评分收到林清玄、张晓风、琦君中学生名家散文经典(套装共4册)这套书,简直像挖到宝藏!一直以来,散文对我而言,总带着一股疏离感,总觉得那些文字过于沉淀,少了点与我这个青涩年纪的共鸣。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林清玄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缓缓流淌,滋润心田。他的“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细节里,那些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自然的感悟,都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读来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与释然。比如他写到“人生就像一条河”,从源头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与意义,这种对生命历程的诗意描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也对未来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张晓风的文字,则像是夏日午后,一阵清风拂过,带着花草的香气,温暖而又细腻。她对人间至情至性的描绘,尤其是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细腻刻画,总能轻易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笔下的文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平凡的生活瞬间点亮,让我看到那些被我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美好。她的叙事,不矫揉造作,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读完后,总会让人想去拥抱身边的人,去珍惜每一个当下。琦君的文字,则是另一番韵味,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带着一丝怀旧,却又充满智慧。她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淳朴与宁静。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扎实的根基,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读来让人感到踏实而安心。这套书,真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开始认识到,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动人,如此富含哲理。
评分当这套《林清玄、张晓风、琦君中学生名家散文经典》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带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翻阅。一直以来,散文对于我来说,总感觉是成年人世界的“高级货”,充满了大道理,却缺少了少年人的朝气与共鸣。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林清玄的文字,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内心的迷雾。他那些关于“心”的阐述,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仿佛是在耳边低语,引导我去看待事物更深层的意义。他能够从最平凡的景物中挖掘出生命的哲理,例如他描写一朵花的凋零,不是悲伤,而是生命循环的必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失去”与“得到”。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读他的文字,总会让我感到一种宁静与豁然开朗,仿佛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顿心灵的角落。张晓风的文章,则像是一杯清澈的泉水,滋润着我早已干涸的心田。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情味的珍视,都让我为之动容。她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女性的细腻与感性,却又不失力量与智慧。她描绘亲情时,那种无私的奉献与深沉的爱意,让我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她描绘友情时,那种纯粹与真挚,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她的文章,总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让我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去用善意对待每一个人。琦君的散文,则像是一首悠扬的慢歌,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充满了动人的情感。她对童年时光的描绘,对故乡风物的回忆,都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却又不是伤春悲秋,而是对那些美好岁月的深深眷恋。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能够将平凡的生活片段,写得栩栩如生,仿佛我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感受过那份淳朴与真挚。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情感与智慧的传承,它让我明白,原来名家散文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触动人心,如此富有启发性。
评分拿到这套《林清清、张晓风、琦君中学生名家散文经典》时,心情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我一直觉得名家散文离我有点远,怕读起来会晦涩难懂,或者过于深刻,不是我这个年纪能完全消化的。但翻开第一页,这种顾虑就被完全打消了。林清玄的文章,开头就带着一种平易近人的力量,他写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一片落叶,一只虫鸣,都能被他写出哲理来。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分享,分享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他的“菩提”不是悬挂在庙宇之上,而是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能发现。读他的文章,感觉就像在和一个睿智的朋友聊天,他会告诉你很多人生的大道理,但方式却很轻松,让你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我尤其喜欢他写“放下”的那些篇章,在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读到他的文字,感觉自己紧绷的神经得到了舒缓,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张晓风的文章,则有一种纯粹的女性视角,细腻又充满力量。她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都带着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笔触。她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情,对生活的赞美,都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被爱包围的温暖。她笔下的文字,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将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丽瞬间捕捉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她的“文章”,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真诚地表达,将心中最柔软的情感传递出来,让我读后也想去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琦君的文章,则有一种属于过去的、旧时光的味道。她写童年,写故乡,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情味的赞美。她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她描绘的那些画面,仿佛都是黑白老照片,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和温暖。读她的文章,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感受一种历久弥新的情感。这套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散文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开始思考,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美的散文集。
评分初次拿到《林清玄、张晓风、琦君中学生名家散文经典》(套装共4册),我的内心是怀揣着一丝敬畏与好奇的。名家散文,在我脑海中总带着些许沉重与遥远,担心其深奥的哲理和过于成熟的笔触,是否会与我这个正在成长的年纪格格不入。然而,随着手指划过书页,我的疑虑烟消云散。林清玄的文字,如同一位温和的智者,用最简洁的语言,揭示着生命最深刻的道理。他写寻常巷陌,写自然万物,总能从中提炼出关于“心”的感悟。他的“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境界,而是融入到生活点滴中的智慧,教会我如何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读他的文章,我常常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仿佛他所说的,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他的文字,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张晓风的散文,则是一幅幅细腻而动人的画卷,展现了女性的温柔与坚韧。她对生活的热情,对情感的投入,都让我深受感动。她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对家人的关怀,对朋友的依恋,还是对爱情的憧憬,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她的文字,让我学会了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人与人之间难得的情谊,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温暖、更有爱的人。琦君的散文,则像是一首悠扬的老歌,带着淡淡的怀旧,却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她笔下的童年,故乡,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份纯真与美好。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真挚的情感,能够将平凡的生活片段,写得如此感人肺腑。读她的文章,我仿佛在与一位慈祥的长者对话,从她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岁月的沉淀,也感受到了人生的厚重。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教材,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生的百科全书,它以最温和、最真挚的方式,引导我走向更成熟、更美好的自己。
评分正版图书,首选京东自营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看着质量还不错,给小孩读,培养阅读习惯。
评分孩子点名要买的,收到很喜欢。
评分印刷不错,送货也快,书本不厚,价格偏高
评分东东特别好,看起来很有品味。值。
评分正版图书,首选京东自营
评分京东自营的书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京东自营的书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