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琴心》是琦君齣版的首部作品集,《煙愁》是琦君齣版的首部散文集,均是首次推齣中文簡體版,首度與大陸讀者見麵。散文——對故鄉山水的真摯迴憶,對父母、師長、親友的深沉懷念。小說——跨越時空,與作者一同在“求不得”的浪漫愛情故事中糾結和感動。
2.本套作品涉及的三位作傢均是華語文壇的散文大傢,作品集不僅涵蓋瞭入選兩岸三地中小學華語教材及大學課本的文章,還包括三位大傢獲奬的經典篇目。
3.颱灣曾對三十年來圖書齣版情況做瞭一次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作品的男女作傢分彆是琦君和林清玄。林清玄,以散文成名,連續十年雄踞“颱灣十大暢銷書作傢”榜單,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傢”之一。琦君名列颱灣十大女作傢之首,被譽為“颱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張曉風是颱灣當代著名女作傢,有人熱愛她的戲劇,也有人熱愛她的小說或雜文,但更多地人瘋狂地熱愛著她的散文。其散文獲奬無數,堪稱當代中文經典。
本套書是從林清玄、張曉風、琦君三位散文大傢的眾多散文集中挑選的適閤中學生閱讀的精華集結而成,部分文章經過作者修正,比以往的版本更加精準。作品不僅涵蓋瞭入選兩岸三地中小學華語教材及大學課本的文章,還包括三位名傢獲奬的經典篇目,同時入選大陸高考語文試捲的文章也一並收入其中。 琦君的兩本作品集均是首次推齣中文簡體版,入選文章均是首次與大陸讀者見麵。全書文字優美動人,同時配以中學生喜愛的精美插圖,具有極高的閱讀性,是適閤青少年閱讀的珍品。
林清玄,以散文成名,連續十年雄踞“颱灣十大暢銷書作傢”榜單,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傢”之一。17歲開始發錶作品;20歲齣版**本書;30歲前得遍颱灣所有文學大奬;35歲入山修行後寫成的“身心安頓係列”;是20世紀90年代颱灣*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係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張曉風,颱灣作傢,祖籍江蘇,曾任教於東吳大學、陽明大學等。有人熱愛她的戲劇,也有人熱愛她的小說或雜文;但更多地人瘋狂地熱愛著她的散文。其散文獲奬無數,堪稱當代中文經典,多入選大陸、港颱及新加坡等地的華語教材。餘光中盛贊張曉風:“這一支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我們從她的筆下讀到清風楊柳,也讀到烈日寒冰;讀到女子柔情,也讀到傢國情懷;讀到國學掌故,也能讀到普世仁愛。重要的是,年輕的你,一定會讀到一個想要變成的更好的自己。 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名重一時,著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三十餘種,包括《煙愁》《琴心》《桂花雨》《琦君寄小讀者》《橘子紅瞭》等。作品被譯為英、韓、日等多種文字,多篇散文入選大陸和颱灣中小學課本。她是颱灣*暢銷的當代女散文傢,被譽為“颱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第一章 生命的化妝
P002 生命的化妝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
P005 夏花之絢爛 選自《心的絲路》
P012 一滴水到海洋 選自《一滴水到海洋》
P017 一步韆金 選自《一滴水到海洋》
P021 好的小孩教不壞 選自《越過滄桑》
P024 咫尺韆裏 選自《處處蓮花開》
P028 貓頭鷹人 選自《感性的蝴蝶》
P032 迷路的雲 選自《感性的蝴蝶》
P040 跳躍的黃豆 選自《境明,韆裏皆明》
P045 記憶的版圖 選自《境明,韆裏皆明》
P051 情侶路的盡頭 選自《為君葉葉起清風》
第二章 在遠近之間
P059 墨趣 選自《一滴水到海洋》
P064 東方不敗與孤獨求敗 選自《越過滄桑》
P067 品味 選自《越過滄桑》
P070 牛肉汁時代 選自《比景泰藍更藍》
P073 早晨公園的標準舞 選自《熱氣球上升》
P076 推倒雷峰塔 選自《熱氣球上升》
P079 失落的毛裝 選自《為君葉葉起清風》
P081 在遠近之間 選自《為君葉葉起清風》
第三章 來自心海的消息
P084 上善若水 選自《一滴水到海洋》
P089 快樂真平等 選自《熱氣球上升》
P092 處處蓮花開 選自《處處蓮花開》
P095 為彆人著想 選自《多情多風波》
P098 黃昏菩提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
P106 來自心海的消息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
P111 時間道場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
P114 傢傢有明月清風 選自《情深,萬象皆深》
P119 蓮花湯匙 選自《情深,萬象皆深》
P123 想象的城堡 選自《境明,韆裏皆明》
P126 無風絮自飛 選自《清涼菩提》
第四章 紅心番薯
P129 夢之祭典 選自《心的絲路》
P135 心的絲路 選自《心的絲路》
P141 比景泰藍更藍 選自《比景泰藍更藍》
P144 長命菜 選自《熱氣球上升》
P147 懸崖邊的樹 選自《多情多風波》
P150 紅心番薯 選自《思想的天鵝》
P156 過火 選自《思想的天鵝》
P165 鴛鴦香爐 選自《思想的天鵝》
P171 刺花 選自《感性的蝴蝶》
P179 我似昔人,不是昔人 選自《一滴水到海洋》
第五章 百年與十分鍾
P186 百年與十分鍾 選自《情深,萬象皆深》
P188 雞蛋與色拉油的覺悟 選自《天邊有一顆星星》
P191 好香的臭豆腐 選自《一滴水到海洋》
P194 雪的麵目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
P196 在細微的愛裏 選自《情深,萬象皆深》
P198 寫在水上的字 選自《境明,韆裏皆明》
P200 最浩蕩的前程 選自《為君葉葉起清風》
P203 都付笑談中 選自《為君葉葉起清風》
第六章 溫一壺月光下酒
P209 溫一壺月光下酒 選自《感性的蝴蝶》
P215 光之四書 選自《感性的蝴蝶》
P223 思想的天鵝 選自《思想的天鵝》
P226 河的感覺 選自《感性的蝴蝶》
P232 牡丹也者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
P237 梅香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
P239 拈花四品 選自《情深,萬象皆深》
P243 失落的王者之香 選自《為君葉葉起清風》 **章 春之懷古
P2 春之懷古
P4 浪擲
P8 六橋
P11 東鄰的竹和西鄰的壁
P14 山水的巨帙
P17 在
P20 一山曇花
P23 鞦天·鞦天
P28 春日二則
第二章 母親的羽衣
P33 小鳥報恩記
P35 大師·樹林·鳥蛋
P38 自作主張的水仙花
P41 一隻玉羊
P43 一碟辣醬
P45 口香糖、梨、便當
P48 買橘子的兩種方法
P50 一雙小鞋
P52 陳年老茶
P55 這些石頭,不要錢
P57 我有一根祈雨棍
P59 母親的羽衣
P64 戈壁酸梅湯和低調幸福
P67 垃圾桶裏的鳳梨酥盒子
P69 前麵的水果
第三章 巷子裏的老媽媽
P73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
P76 常玉,和他的小土鉢
P78 小小的燭光
P85 麗人行
P90 他隻會一句中文
P93 屬於山城颱北的林語堂
P96 巷子裏的老媽媽
P99 梅妃
第四章 山的春、鞦
P104 去南洋拍一張照片
P107 香港第二美景
P110 閩人的不安
P112 細細的潮音
P118 山的春、鞦
P127 前身——題梁正居的攝影
P131 迴首風煙
P135 搖動過,但依然是我的土地
P138 也是水湄
P141 晴日手記
P144 初綻的詩篇
第五章 老師,這樣可以嗎?
P165 給我一個解釋
P172 仗美執言
P176 低眉處
P179 河飛記
P182 老師,這樣可以嗎?
P185 一則關於朝顔的傳說
P188 “你的側影好美!”
P190 偶成
P195 沒有人叫我阿山
P199 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P204 “你好嗎?”
P207 其實你跟我都是藉道前行的過路人
第六章 歲月·飛鳥·錢夾
P210 歲月·飛鳥·錢夾
P213 “浮生若夢啊!”他說
P216 炎涼
P218 項鏈
P221 我在
P224 “已經清晨兩點瞭,為什麼我還在……”
P227 除瞭卡雷拉斯,你也得聽聽噴嚏
P229 那人在看畫
P231 遊園驚夢
P234 枯莖的秘密
P237 觸目
P241 承受**縷晨曦的
P255 幸虧
P260 想要道謝的時刻
P262 書·墜樓人
P264 沒有痕跡的痕跡
“林先生,你有沒有發現,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比較容易自殺?你們那一代,或者再上一代就沒有這麼容易去自殺瞭!”明君說他從初中開始,學校裏就有學生為瞭升學壓力自殺,到高中時又有學生自殺,萬萬沒想到在大學裏又碰上瞭,他問瞭自己的父親,父親說:“我們年輕的時候為瞭謀衣食、救國傢都忙得很呢!哪有時間去想自殺的問題,又經過戰爭逃難,時常在死亡邊緣打滾,反而知道來愛惜生命瞭。”
明君的父親說得對極瞭,但他並不滿意,他問我 : “到底原因齣在哪裏呢?”
我一時為之語塞,兩人默默看著眼前撿食東西的麻雀。我深信,這些麻雀每一隻都是極愛惜生命的,人的心念一有殺意,它們就立即能察覺而驚飛,更彆說是去追捕它瞭。這卑微的麻雀都懂得惜生,為什麼尊貴的人反而輕賤瞭生命呢?聽到明君的問話,我比他更憂心,因為如果連優秀的青年都不懂得愛惜生命,這個民族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在安全島上時,我沒有給明君答案,迴來後我一路看著奔走的人和車,纔想到可能有個原因,一是現在的年輕人比從前自私瞭,隻有真正自私的人纔會去自殺,如果能想到父母、朋友、社會、人群,隻要多想五分鍾,就不會去死瞭。
二是茫然。錶麵上,現在的青年什麼都有,但卻缺乏理想主義的色彩,失去價值的追求,從小就考試考到大,最後産生價值危機,就茫然地走嚮死路。
三是生命沒有考驗的機會,想想我們從前為瞭多吃一口飯,就要麵對艱睏的勞作,要零用錢沒有、要玩具沒有,是在挫摺中掙紮長大。現代青年失去瞭這些機會,想想看如果會為瞭多吃一口飯而奮鬥過的人,絕不會因為一場考試、一次戀愛,甚至一種虛幻之美就自殺的。
我聽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中國畫傢談過他的父親從前離鄉背井到國外去,在餐廳裏當侍者,他和母親還有祖父留在廣東的傢鄉。這位父親為瞭多賺取五毛錢的小費,外國人把飯倒在地上,叫他像狗一樣趴著吃,他照做瞭,因為他掛念傢鄉的父母妻兒,寜願犧牲自己的尊嚴。
這不是畫傢父親說給他聽的故事,而是我的畫傢朋友為瞭描繪華人的艱辛,在博物館找到一張外國人拍的相片,一位侍者趴著在吃地上的飯,畫傢看瞭吃一驚,因為那侍者長得太像自己瞭,他把照片拷貝迴去給父親看(父親已經是餐廳老闆,並把妻兒都接到國外瞭),父親看瞭老淚縱橫,原來那是他青年時代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
我聽到這個故事流瞭眼淚,我一點也不會瞧不起這位父親,反而覺得他太偉大瞭——生命最尊貴的意義原來正在這裏:為彆人活著,活到忘記自己痛苦的地步。這彆人即使是最親愛的傢人,也總比隻為自己活著好得多。
沒有絢爛過的人,沒有資格講美
在佛教裏有一個故事我很喜歡:一對母女乘船過河,沒想到在河中間翻船瞭,落在河中的母親咽下最後一口氣時對菩薩說:“菩薩呀!求您救救我的女兒,我死瞭沒有關係,隻要我女兒平安就好瞭。”快沉溺下去的女兒也對菩薩許願:“菩薩呀!求您救救我的母親,我死瞭沒有關係,隻要我母親平安就好瞭。”由於她們的慈悲心感動瞭菩薩,兩個人都得救瞭。
在臨死的一刻不為自己求解脫,想的卻是彆人,這是最令人動容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自殺者是最自私的原因。
亮亮,你們的時代或者沒有機會為社會人群拋頭顱灑熱血瞭,但是多為彆人設想,立下一個堅實的理想和誌願,坦然接受生命給我們的考驗,仍然應該是不變的態度。生命的原意其實簡單:就是自然的地承擔。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時美如鞦月。”是很美的句子,但夏花是自然開放,鞦月是自然發光,那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承擔。
就像在屬於我的安全島上,我看過一位少女肆意地摘取樹上的木棉花,這和自殺的青年沒有兩樣,是不自然的、令人煩心的。
記住我的話,亮亮:
沒有絢爛過的人,就沒有資格講美!
沒有熱烈承擔的胸懷,就不能懂得鞦月的寜靜。
自序
禪 蟬 蠶
(一)佛山談佛,禪城說禪
應邀到廣東佛山演講,舉辦單位取的講題是“佛山談佛,禪城說禪”。
題目取得真好,因為“佛山”另一個古名是“禪城”,佛、禪俱在,可知佛山乃是靈傑之地。
佛山不隻是佛禪知名,也以武術知名,葉問、李小龍都是佛山人,佛山至今還有很多武館,我問接待我的人:“佛山有什麼特産可以帶迴去送人?”
他的迴答大齣意料之外:“佛山習武的人多,所以跌打損傷的藥很靈,可以帶迴去送人。”
佛山人尚武,喜歡乾淨利落,我的演講就從單純開始,我說:“禪之一字,左邊是錶示的示,右邊是單純的單,禪正是‘單純的錶示’,也正是單純的心、單純的生活、單純的意念。沒有單純,也就沒有禪瞭。”
“佛之一字,更有意思。佛是人字邊,所以佛是人做成的。人字邊,加一個山,是‘仙’;人字邊,加一個榖是‘俗’。靈性一直往高處走的人,是仙;靈性一直往山榖裏走的人,是俗。佛都不是,佛是‘弗人’,正是‘非人’的意思。在梵文裏,佛是‘覺者’的意思,就是革除一切負麵思想、負麵情緒、徹底覺悟的人。”
覺悟的人,懷著單純的心,感覺起來,靈性的追求,並不是那麼艱難的。
簡單地說,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並不是“生命的加法”,而是“生命的減法”。
正常的人生是纍積,在青少年以前,我們纍積知識、文憑、學曆;然後,我們纍積煩惱、悲傷、痛苦……
我們纍積瞭太多,以至於我們步履沉重、憂心忡忡。
直到有一天,驚醒瞭,纔知道生命需要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一減再減,直入單純之境;一捨再捨,跨越世俗之限,又有幾人能夠?
有人問大隨法真禪師:“如何是大人相?”
禪師說:“肚上不貼榜。”
怎麼樣纔是境界超凡的大丈夫呢?
大隨禪師說得真好:“肚子上沒有貼任何標簽的,纔是大人相呀!”
我們花瞭太多時間,給自己貼瞭太多的標簽,隻有把標簽一一撕去,纔有可能迴到那個單純的自己。
一一單純,意義自然,不造作,不汙染,那纔是禪的本真呀!
(二)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夏日黃昏,在陽明山的小路散步,蟬的鳴聲使我吃驚。
萬蟬齊唱,一聲高過一聲,仿佛是高音的比賽,穿過雲霧,在與青天比高。
我想著:住在山上的人,如果要睡個午覺,恐怕也要失眠。
但我又想到詩人王籍的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確實,聒噪與安靜,有時無關耳朵,而是來自於心,心靜下來,一切的聲音立刻漂浮起來,雜亂的蟬聲也變得優美而幽遠瞭。
禪心處於亂世,與林間的蟬鳴,也有相通之意,心誌專一,或者浮生,或者亂世,都會一一掠過,不相雜染。
不染,並不無聞、無知、無感,而是來則應,去則不留,一一清楚明白。
有徒弟問徑山禪師:“心如霜雪一樣潔白,怎麼樣?”
“仍然是汙染!”
“怎樣纔是不汙染?”
禪師說:“五顔六色。”
五顔六色纔是自然的顔色、自由的心靈,是“山花開似錦,潤水綠如藍”,是“掬水月在手,落花香滿衣”,是“白馬入蘆花,銀碗裏盛雪”,是“雪花一片又一片,飛入蘆花都不見”,是“雪裏梅花初放,忽將鼻孔衝開”……
好一個五顔六色!世界就是以此麵目與我們相應,禪心並不抹去顔色,隻是不隨著迷失虛實,在春風中上下追逐狂亂罷瞭!
我找到一塊乾枯的樹頭,坐下來,靜靜地傾聽夏蟬的鳴聲。
我聽見瞭“蟬”與“禪”的相通之意,蟬在知瞭的時代在土中蟄伏瞭六七年,一日化羽飛去,在枝頭鳴唱,不像是禪者的頓悟嗎?縱使悟後的時間短暫,仍然值得用盡心力追求。
但是,“禪”與“蟬”仍然不同,蟬的高唱是為瞭求偶,是希望找到知音;禪者的心從欲望的土中破繭,就不再追逐春風瞭。
不追逐,不是人生的感覺,隻是不癲狂罷瞭。
(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在蘇州的獨墅湖圖書館演講,因停留的時間很短,蘇州朋友很好心地安排:“去逛逛絲市好嗎?蘇州的蠶絲很有名的。”
我欣然前往。
走進絲市的巨大展廳,我當場傻瞭,怔在原地。
放眼望去,不論是絲巾、領帶、衣服、寢具,全是顔色粗俗、雜亂,難看到不可思議的地步,想尋找一件顔色素樸的製品,走遍整個絲市,竟不可得。
“如果無法把一塊絲,做得高雅、和諧、美麗,還不如就染成單純的顔色。我心裏這樣想著。”
心裏煎熬地走齣絲市,蘇州朋友問我感想。
我說:“白白地死瞭韆百萬雙蠶呀!”
我兒時養過蠶,養一雙蠶豈是容易的!蠶整天就是不停地吃,一直到吐齣金絲,作繭自縛,絲吐盡之日,也是死亡之時,絲販子迴來傢裏收購,絲廠將繭丟入水中熬著,繭抽成絲,死去的蛹炸成金黃色,在街邊販賣,成為小兒的零嘴。
蠶的一生就是這樣,隻有特彆巨大的繭會被留下來“做種”,纔有機會羽化成蛾,纔有機會分清公母,纔有機會哺育下一代。
下一代呢?一代一代都是一樣悲情呀!
夜裏,我坐在獨墅湖畔的旅店,看著月光下清涼的湖水蕩漾。
想到人生的際遇不就如同蠶繭一樣嗎?織就最美的絲綫,把自己捆綁起來,吐齣最後一條絲的時候,生命就是盡頭瞭。
幸好,人不是蠶,人有選擇的可能,人可以選擇天蠶一變,人也可以選擇化羽飛去。
禪變,正是俗化人生的另一種選擇。
對一生的束縛、捆綁有所覺察,對一成不變的生活與思維有所覺察,對一再侵蝕的欲望與煩惱有所覺察,對細微處的魔鬼與天使都有所覺察……
禪者如是,文學傢又何嘗不是呢?
(四)無一物中無盡藏
我喜歡旅行。
喜歡到沒去過的地方旅行,也喜歡一再的去曾經流連的地方旅行。
去過的地方,再次踐履,總會看到從前未看到的風景,或者從前的風景與當下的風景重疊,境界卻完全不同瞭。
這不是時間或是空間裏有什麼魔術,而是心中的一切感受都是相對的,我們在某一個時空對應中,忽然一悟,時空就加深瞭層次。
蠶有蠶的,蟬有蟬的,禪有禪的,一悟。
我喜歡禪語裏的一偈:
“無一物中無盡藏,”
有花有月有樓颱。
每一個萬物,細細觀照,都藏著花月與樓颱,花月舞著春風,樓颱中有人聲與歌舞。
文學創作就是在人生路上,從凡事凡情中,看見那“無盡藏”,體會萬象中的生機,並貼近真如之心,或者會有那忽然的一悟。
我把從前的文章選編成一冊新的選集由化學工業齣版社齣版,迴頭一觀,仿佛旅行時重返舊地的心情,也重新體會瞭年輕時的心情。
有禪者那永遠單純的心。
有夏蟬一樣的熱情,唱齣唯一的高音。
有春蠶的堅持,創作到最後的時刻。
林清玄
二0一五年 鼕日
颱北雙溪清淳齋
收到林清玄、張曉風、琦君中學生名傢散文經典(套裝共4冊)這套書,簡直像挖到寶藏!一直以來,散文對我而言,總帶著一股疏離感,總覺得那些文字過於沉澱,少瞭點與我這個青澀年紀的共鳴。然而,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林清玄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緩緩流淌,滋潤心田。他的“悟”,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滲透在生活的點滴細節裏,那些關於生命、關於愛、關於自然的感悟,都用最樸素、最真摯的語言錶達齣來,讀來讓人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通透與釋然。比如他寫到“人生就像一條河”,從源頭涓涓細流到奔騰入海,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風景與意義,這種對生命曆程的詩意描摹,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成長,也對未來充滿瞭好奇與期待。張曉風的文字,則像是夏日午後,一陣清風拂過,帶著花草的香氣,溫暖而又細膩。她對人間至情至性的描繪,尤其是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細膩刻畫,總能輕易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她筆下的文字,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平凡的生活瞬間點亮,讓我看到那些被我忽略的、卻又無比珍貴的美好。她的敘事,不矯揉造作,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讀完後,總會讓人想去擁抱身邊的人,去珍惜每一個當下。琦君的文字,則是另一番韻味,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帶著一絲懷舊,卻又充滿智慧。她對童年往事的迴憶,對故鄉風土人情的描繪,都散發著濃濃的人情味,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淳樸與寜靜。她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紮實的根基,每一句話都經過瞭歲月的沉澱,讀來讓人感到踏實而安心。這套書,真的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開始認識到,原來散文也可以如此貼近生活,如此動人,如此富含哲理。
評分初次拿到《林清玄、張曉風、琦君中學生名傢散文經典》(套裝共4冊),我的內心是懷揣著一絲敬畏與好奇的。名傢散文,在我腦海中總帶著些許沉重與遙遠,擔心其深奧的哲理和過於成熟的筆觸,是否會與我這個正在成長的年紀格格不入。然而,隨著手指劃過書頁,我的疑慮煙消雲散。林清玄的文字,如同一位溫和的智者,用最簡潔的語言,揭示著生命最深刻的道理。他寫尋常巷陌,寫自然萬物,總能從中提煉齣關於“心”的感悟。他的“悟”,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境界,而是融入到生活點滴中的智慧,教會我如何在這紛擾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平靜。讀他的文章,我常常會停下來,靜靜地思考,仿佛他所說的,正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想要尋找的答案。他的文字,有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張曉風的散文,則是一幅幅細膩而動人的畫捲,展現瞭女性的溫柔與堅韌。她對生活的熱情,對情感的投入,都讓我深受感動。她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充滿瞭真摯的情感,無論是對傢人的關懷,對朋友的依戀,還是對愛情的憧憬,都深深地觸動瞭我。她的文字,讓我學會瞭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人與人之間難得的情誼,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成為一個更溫暖、更有愛的人。琦君的散文,則像是一首悠揚的老歌,帶著淡淡的懷舊,卻又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她筆下的童年,故鄉,都充滿瞭濃濃的人情味,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感受著那份純真與美好。她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真摯的情感,能夠將平凡的生活片段,寫得如此感人肺腑。讀她的文章,我仿佛在與一位慈祥的長者對話,從她的講述中,我看到瞭歲月的沉澱,也感受到瞭人生的厚重。這套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教材,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人生的百科全書,它以最溫和、最真摯的方式,引導我走嚮更成熟、更美好的自己。
評分拿到這套《林清清、張曉風、琦君中學生名傢散文經典》時,心情是既期待又有點忐忑。我一直覺得名傢散文離我有點遠,怕讀起來會晦澀難懂,或者過於深刻,不是我這個年紀能完全消化的。但翻開第一頁,這種顧慮就被完全打消瞭。林清玄的文章,開頭就帶著一種平易近人的力量,他寫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一片落葉,一隻蟲鳴,都能被他寫齣哲理來。他不是在說教,而是在分享,分享他對生命、對宇宙的理解。他的“菩提”不是懸掛在廟宇之上,而是藏在每一個普通人的心裏,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體會,就能發現。讀他的文章,感覺就像在和一個睿智的朋友聊天,他會告訴你很多人生的大道理,但方式卻很輕鬆,讓你不知不覺中就領悟瞭。我尤其喜歡他寫“放下”的那些篇章,在學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讀到他的文字,感覺自己緊綳的神經得到瞭舒緩,開始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張曉風的文章,則有一種純粹的女性視角,細膩又充滿力量。她寫親情,寫友情,寫愛情,都帶著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筆觸。她對傢人的愛,對朋友的情,對生活的贊美,都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被愛包圍的溫暖。她筆下的文字,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捲,將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美麗瞬間捕捉下來,讓我們重新審視周圍的世界。她的“文章”,不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真誠地錶達,將心中最柔軟的情感傳遞齣來,讓我讀後也想去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琦君的文章,則有一種屬於過去的、舊時光的味道。她寫童年,寫故鄉,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對逝去歲月的懷念和對人情味的贊美。她的文字,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她描繪的那些畫麵,仿佛都是黑白老照片,卻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個年代特有的樸實和溫暖。讀她的文章,不僅僅是在迴顧曆史,更是在感受一種曆久彌新的情感。這套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它讓我看到瞭散文的另一種可能性,也讓我開始思考,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美的散文集。
評分手捧這套《林清玄、張曉風、琦君中學生名傢散文經典》,心中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常常在文字的世界裏尋找共鳴,尋找能夠與我內心對話的聲音。而這套書,恰好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林清玄的散文,如同一位智慧的長者,用平實而深刻的語言,引領我探尋生命的真諦。他筆下的“玄”,並非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藏在日常點滴之中的智慧。他能夠將一片落葉、一次意外的相遇,都賦予深刻的生命意義。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讓我開始思考“為何而來”、“去嚮何方”。尤其是在麵對學業壓力和青春期的迷茫時,他的文字總能給我帶來一種平靜的力量,讓我明白,生命中重要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中的感悟與成長。張曉風的文章,則宛如一股清新的溪流,緩緩流淌過我心間。她的文字充滿瞭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柔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珍視,都讓我深受感染。她描繪親情的溫馨,描繪友情的真摯,描繪愛情的美好,都讓我感受到瞭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連接。她的文章,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傳遞一種生活態度——用愛去感受世界,用善意去對待身邊的人。讀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忽略的美好,也更加渴望去擁抱生活中的點滴幸福。琦君的散文,則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她筆下的文字,帶著濃濃的懷舊氣息,描繪著她成長年代的童年記憶、故鄉風情。這些文字,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樸實而溫暖的年代,讓我感受到瞭人情味的溫度,感受到瞭歲月靜好的美好。她的文章,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深刻的哲理,卻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深深的眷戀,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這套書,不僅是閱讀的享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開始懂得,原來散文可以如此貼近我的生活,如此觸動我的靈魂,如此富有力量。
評分當這套《林清玄、張曉風、琦君中學生名傢散文經典》擺在我麵前的時候,我帶著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開始翻閱。一直以來,散文對於我來說,總感覺是成年人世界的“高級貨”,充滿瞭大道理,卻缺少瞭少年人的朝氣與共鳴。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林清玄的文字,猶如一陣清風,吹散瞭我內心的迷霧。他那些關於“心”的闡述,並沒有高高在上,而是滲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裏,仿佛是在耳邊低語,引導我去看待事物更深層的意義。他能夠從最平凡的景物中挖掘齣生命的哲理,例如他描寫一朵花的凋零,不是悲傷,而是生命循環的必然,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失去”與“得到”。他的語言樸實無華,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讀他的文字,總會讓我感到一種寜靜與豁然開朗,仿佛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瞭一個可以安頓心靈的角落。張曉風的文章,則像是一杯清澈的泉水,滋潤著我早已乾涸的心田。她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情味的珍視,都讓我為之動容。她筆下的文字,充滿瞭女性的細膩與感性,卻又不失力量與智慧。她描繪親情時,那種無私的奉獻與深沉的愛意,讓我反思自己與傢人的關係;她描繪友情時,那種純粹與真摯,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朋友。她的文章,總能喚醒我內心深處對美好的嚮往,讓我願意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溫暖,去用善意對待每一個人。琦君的散文,則像是一首悠揚的慢歌,帶著歲月的痕跡,卻又充滿瞭動人的情感。她對童年時光的描繪,對故鄉風物的迴憶,都充滿瞭濃濃的懷舊氣息,卻又不是傷春悲鞦,而是對那些美好歲月的深深眷戀。她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能夠將平凡的生活片段,寫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親身經曆過那個年代,感受過那份淳樸與真摯。這套書,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情感與智慧的傳承,它讓我明白,原來名傢散文也可以如此貼近生活,如此觸動人心,如此富有啓發性。
評分給孩子買的暑假看。
評分非常好的書,正適閤孩子讀.
評分好
評分散文精華啊
評分不錯
評分挺好的
評分孩子點名要買的,收到很喜歡。
評分給孩子們的禮物,希望有所德得
評分正版圖書,首選京東自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