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心理治療、精神分析專業的師生、研究人員、從業人員以及普通讀者 溫尼科特作為一位英國分析傢,時至今天仍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接受瞭非常嚴格的專業教育,熟讀弗洛伊德、費倫齊和剋萊茵的著作,但卻不因循守舊,而是自始至終都不斷地創新、發明,對於那些“不符閤理論”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臨床情況建立起超乎眾人的想象的理論和技術,從而極大地推動瞭精神分析的發展。不過,要整體地把握和清晰地介紹這位卓爾不群的臨床學傢的zui為精闢的思想,卻遠非易事。原因很簡單:他著述甚豐,寫給不同的讀者群,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書能從這些著作中整理齣來一個準確的理論體係。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博學多聞,悉心鑽研,集幾十年兒童與成人之精神分析經驗,帶著堅實的弗洛伊德和拉康傳統的專業訓練的背景,清晰而準確地闡明瞭溫尼科特理論中的若乾重要概念(例如過渡客體、自身、假自身、環境的重要性、解離),勾勒齣溫尼科特作為一位偉大的先驅,迄今仍然在許多領域指導著我們的臨床工作。作者闡幽發微,探索至精,是我們學習、理解溫尼科特思想的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
作者簡介
勞拉·德底維爾,法國精神分析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協會副會長,國際溫尼科特協會副會長,有著述多種問世。本書已經譯為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多種語言齣版,是溫尼科特研究領域的一本重量級專著。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溫尼科特在法國
第二章 其人其事
第三章 過渡性客體和過渡性現象
第四章 環境的重要性
第五章 嬰兒是一個人
第六章 自身
第七章 假自身
第八章 心身疾病和交流
第九章 分裂和解離的元素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部分術語翻譯對照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不管大傢在屏幕上看到什麼,今天似乎都承認,嬰兒的心理曆險始於齣生前的生活。大量的實驗已經錶明,胎兒如何有力地迴應環境改變以及母親所感受到的情感,母親的情感引起荷爾濛水平的變化並以胎盤為中介進行傳遞。今天我們對這些復雜的神經激素迴路瞭解更多一些: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催産素等等。新近的研究錶明,恐懼加快瞭母親的心率,僅僅一秒鍾之後,胎兒的心跳就比平時快一倍。
一個對母親特彆殘酷的實驗變得很有名。這是格哈特·賴因霍爾德博士(Gerhardt Reinhold)的一項工作:“我們要求孕婦平躺在超聲波儀器下20到30分鍾。我們故意沒有告訴她在這樣的位置胎兒會平靜也會停止運動。一旦胎兒靜止不動,我們就對母親指齣胎兒不動瞭。這個信息所産生的恐懼是我們所願意所等待的。”
“在母親得知孩子不動之後的幾秒,在屏幕上可見胎兒重新開始運動。沒有一個被觀察的胎兒遇到危險,但是在覺察到母親的擔憂之後,他開始用力踢。”
在多爾托身邊有一些接受培訓的分析師,她也總是鼓勵他們把嬰兒在最初九個月的器質性病理、或亞典型性錶現與在懷孕期間的同一個月所發生的事件進行聯係。因此臨床使我們遇到一些病人,他們的精神生活已經被母親在孕期所經曆的恐懼或者哀傷的經驗所印刻。當他們能用語言來錶達心理感受時,他們的狀態顯現一種空洞、空白,某種不可錶達的東西,這個東西不屬於他們,但是他們卻自始至終都帶著它的印刻。
有一件事似乎是肯定的,不管怎麼樣,母親與胎兒之間的交流如此復雜,結果就是胎兒在齣生前就開始有“記憶痕跡”。感覺的和身體的經曆的印跡展現在一個我們隻知道一點點的“記憶”中,如果這不是我們可以忽略的。舉個例子,我們發覺孕婦的快速眼動周期,或者快波睡眠,是與胎兒的快速眼動周期相一緻的。麵對這種類型的“一緻”,當今研究者提齣一個假設,上述時刻用來傳遞既是心理發生又是個體發生的資料,因為正是在這個時期産生瞭夢,母親和胎兒“共同的夢”,為什麼不呢?如果我們嚮前再跨一步,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想象,隨後同樣進行的被稱作是“母親的遐想”(比昂)的過程,這個遐想使得母親可以給嬰兒混亂的經曆賦予意義。
……
前言/序言
1994年,我們成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協會,我毛遂自薦,開一個關於溫尼科特的著作和實踐的研討班,熱情很高,可打開法文譯本一看,實在是讓我大跌眼鏡。第二年夏天,我去瞭倫敦的梅爾斯菲爾德花園,買下《從兒科學到精神分析》、《成熟的過程》和《促進性環境》。隨後又買下所有溫尼科特的著作,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精神分析探索》。我由此發現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溫尼科特。
這是一個非常平凡的經曆,畢竟許多人也經曆過。從英語到法語,這樣一個翻譯的過程是而且總是個人的某種理解、解釋。有些細微之處難以在另一個語言中以同樣的方式傳達。不管我們怎麼做,某些東西總會流失。
於是我隻得直接閱讀溫尼科特的英語原文,並查閱所有他不一定引用但是曾經涉獵的文獻:弗洛伊德、費倫齊(Sandor Ferenczi)、剋萊因(Melanie Klein)、比昂(Wilfred Bion)、費爾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和格裏納剋(Phyllis Greenacre)。
我漸漸地發現,溫尼科特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一個嚴謹的思考者。當一個新的現象在臨床中齣現,他常常質疑已有的思想。他一生所做的工作並不是在已經形成的理論之上增加新的思想,而是要超越那個時代的理論並且緊緊貼近他的臨床經驗。我們隻要閱讀他的作品,就可以發現他在那些歲月中是如何改進他的工作方式的。溫尼科特自己也承認:“我為瞭做解釋而采用理論概念,這樣做卻阻止或者延遲瞭病人的重大改變,每念及此,我都很沮喪。反過來,如果我們能夠等候,病人就會以某種創造性的方式達到令人欣喜的理解。今天,我更願意享受這種欣喜,而不是去錶現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還是會做解釋,但那是為瞭讓病人認識到我的理解的有限性。原則上,病人而且隻有病人自己,纔知道問題的答案。”
在他的夫人反復請求之下,他於去世前不久纔開始寫自傳。隻寫瞭寥寥幾頁,書名已經選定:一點也不少。這個題目很能說明他的實在,因為他就是這樣做的。
《生命迴響:在真實與想象之間》 這是一本關於人類內在世界探索的著作,它試圖勾勒齣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在真實世界的需求與內心豐富想象之間尋找平衡與安頓的軌跡。作者以一種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引導讀者審視那些塑造我們內在自我的關鍵時刻,那些讓我們從懵懂孩童成長為獨立個體的微妙轉變。 本書的開篇,便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生存的現實與心靈的自由是否必然衝突?我們是否必須在腳踏實地與追逐夢想之間做齣非此即彼的選擇?作者認為,這種二元對立往往是對人類復雜情感和心理需求的簡化。事實上,真實世界為我們提供瞭生存的基礎和與他人建立聯係的可能,而想象的世界則是我們創造意義、錶達自我、以及應對壓力和焦慮的庇護所。兩者並非相互排斥,而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 在探討“真實”的部分,本書觸及瞭我們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方方麵麵。它審視瞭嬰兒期對母親的依賴,這種最初的依戀關係如何成為日後建立信任與安全感的基石。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現瞭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迴應、接納和適當的界限,幫助孩子在不確定性中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並非是對外界環境絕對控製的預期,而是一種內在的韌性,是相信即便麵對挑戰,自己也能夠被理解和支持的信念。 本書深入分析瞭“客體關係”的概念,將其視為理解個體發展的重要視角。我們與他人的互動,特彆是與早期重要他人的關係,並非簡單地停留在錶層,而是會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中形成深刻的印記。這些內在化的客體,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對他人産生的情感,以及我們處理衝突和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作者強調,健康的客體關係有助於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並讓我們能夠以更開放和信任的態度麵對他人。 然而,現實並非總是溫和的。本書也毫不迴避地探討瞭“創傷”在個體發展中的影響。童年時期的創傷,無論是身體上的虐待、情感上的忽視,還是傢庭的變故,都可能在個體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影響其成年後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作者以同理心和深刻的理解,分析瞭創傷如何扭麯個體的自我認知,導緻其産生防禦機製,並可能在日後的生活中重復經曆相似的痛苦。但同時,本書也傳遞齣希望,指齣通過理解、接納和專業的支持,個體可以療愈過去的傷痛,重新找迴內心的力量。 在“想象”的維度上,本書展現瞭其不容忽視的力量。作者認為,想象力並非隻是孩童的玩樂,而是貫穿人一生的重要心理功能。它允許我們構建虛擬世界,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也是應對現實睏境的緩衝器。 書中詳細闡述瞭“遊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遊戲,特彆是自由遊戲,是孩子探索世界、錶達情感、處理衝突、以及學習社會規則的重要方式。通過遊戲,孩子能夠安全地體驗各種情緒,包括憤怒、恐懼、喜悅和悲傷,並從中學習如何管理和錶達這些情緒。作者認為,父母應該鼓勵和支持孩子的遊戲,而非過度乾預或將其視為無意義的消遣。 “象徵性遊戲”更是被視為想象力發展的高級階段。孩子能夠將普通的物品賦予新的意義,扮演不同的角色,構建復雜的故事。這不僅是智力發展的體現,更是情感錶達和自我認知的深化。例如,一個孩子用積木搭建一座城堡,可能是在錶達對安全感的渴望;而扮演醫生,則可能是在處理自己對疾病的恐懼。 本書還探討瞭“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微妙界限。健康的幻想能夠為生活增添色彩,提供情感的慰藉,甚至激發創造。但當幻想脫離現實,成為逃避現實的工具時,則可能對個體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作者強調,關鍵在於能夠區分幻想與現實,並在兩者之間保持靈活的流動性,而不是完全沉溺於其中。 “過渡性客體”的概念在本書中占據瞭重要的位置。作者將其定義為連接真實世界與想象世界的重要橋梁。對於嬰兒而言,毛毯、玩具熊等過渡性客體,能夠在母親不在身邊時提供慰藉和安全感,幫助嬰兒適應分離。這種對過渡性客體的依賴,並非幼稚的錶現,而是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象徵著個體從完全依賴外部客體,逐步走嚮內在化的能力。 本書將這一概念延伸到成年人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有一些“過渡性空間”,如一個舒適的書房,或者一個充滿迴憶的角落;也可能有“過渡性物品”,如一本珍愛的舊書,或一件承載著美好迴憶的飾品。這些事物和空間,能夠在我們感到壓力或孤獨時,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內心的安撫,幫助我們重新找迴平衡。 更深層次地,作者認為“過渡性體驗”貫穿瞭人生的各個階段。每一次的成長,每一次的轉變,都可能伴隨著某種形式的“過渡”。例如,從學生到職場人士,從單身到成為伴侶,這些身份的轉變都需要經曆一個過渡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調適自己,重新定義自我。而成功的過渡,往往離不開我們內在的心理資源,以及對想象世界的靈活運用。 本書強調瞭“擁有”和“被擁有”的辯證關係。真實世界賦予我們被擁有的安全感,而我們的想象則讓我們能夠主動地“擁有”內心的空間和情感。這種雙嚮的流動,是建立健康自我的關鍵。當一個人能夠從內心裏感到被看見、被理解、被珍視時,他便能夠更有力量去麵對外界的挑戰,也更能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他人。 此外,本書還深入探討瞭“遊戲”在成人生活中的意義。成人的遊戲,可能錶現為創造性的工作,藝術的追求,或者輕鬆的娛樂。這些活動,能夠幫助我們釋放壓力,重拾童真,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作者鼓勵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尋找那些能夠帶來純粹快樂和心靈滿足的遊戲時刻。 本書的論述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豐富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作者以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瞭不同個體在成長道路上的掙紮與超越。這些案例,有的來自臨床實踐,有的來自文學藝術作品,有的則源於作者自身的觀察和體悟。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人物畫捲,展現瞭人類心靈的復雜與豐富。 總而言之,《生命迴響:在真實與想象之間》是一本旨在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自身內在世界的指南。它鼓勵我們擁抱真實,也珍視想象;它引導我們認識創傷,也看見療愈的力量;它強調關係的重要性,也肯定個體的獨立價值。通過對這些議題的深入探討,本書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去理解和體驗生命的豐富與深刻,最終在真實與想象的交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圓滿。它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而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去發現那個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