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

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 著,李恒威,楊岸婷,李恒熙 譯
圖書標籤:
  • 意識
  • 靈魂
  • 魔法
  • 靈性
  • 心理學
  • 哲學
  • 神秘學
  • 自我成長
  • 內在探索
  • 超自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6988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573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神經科學與社會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0
字數:20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2016年夏初,我作為浙江大學哲學係的一位受邀客人,訪問瞭中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老師和學生們智力上的豐富練達,還有他們在精神層麵上的深度——他們仿佛不隻是從書本上,而且還從環繞的群山、湖泊和山林中汲取他們的哲學。這讓我想起瞭19世紀英國畫傢塞繆爾·帕爾默(Samuel Palmer)的話:“自然之點滴通常因融入靈魂而愈發榮光。”
  現在李恒威教授、楊岸婷博士和李恒熙博士已經漂亮地完成瞭我的這本《靈魂之塵》的翻譯工作,《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肯定還是一本“很英國”的書,但是我希望中國的讀者能發現《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的理念易於理解,甚至是熟悉的。齣於西方哲學的傳統,《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的第1部分敘述瞭人類的作為意識孤島的“自我”的發展,它在本質上是私人的,是不可剝奪讓與的。但在第二部分我進一步轉嚮瞭東方。我訴諸藝術傢、詩人和神秘主義者的證詞,來說明每一個個體如何嚮外投射自己的意識,從而突破其精神的孤島,進入其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感受和價值的魔法世界。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曾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擔任職務,現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心理學榮譽教授。其著作包括《一個心智的曆史》(A History of the Mind)、《看見紅色》(Seeing Red)等。

目錄

邀約

序麯
1.解釋蘇醒

第一部分
2.“像某種東西”
3.Sentition
4.兜圈子

第二部分
5.那又怎樣?
6.存在
7.賦魅的世界
8.這就是我!
9.第一名

第三部分
10.進入靈魂生境
11.危險領地
12.欺騙死亡


注釋
索引
緻謝
譯後記

精彩書摘

  《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
  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生物,現象意識是如何改變你的世界觀從而改變你的生活方嚮的?我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證據。我們已經看到首先它如何讓你關注純粹的存在並提高你活著的意願,接下來它如何讓你賦予外部世界的事物以價值和意義。
  我認為其間的結果充分解釋瞭,為什麼自然選擇很可能在演化相當早的時期,至少是在我們的祖先成為人類很久以前,已經重新設計瞭感覺,以便賦予它現象品質。
  但故事並沒有就此打住。就人類而言——現在我會說隻有人類以及他們的近親——結果是産生瞭一個更宏大層次上的迴報:就是每一個有意識的個體恰好都發展齣一個相當新的觀念,即作為“自己”意味著什麼。這個新的——並且過度膨脹的——自我概念産生於對意識效應的理智反思,部分是對早先所概括的那些效應的反思。
  那麼理智反思是什麼?我的意思是苦苦思索這些效應,沉思它們,反復檢驗它們,與朋友們討論它們——事實上,這正是我們在這《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中一直進行的這種反思。也許你會反對說這樣指望普通人太過分瞭,更不用說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瞭。我不這麼認為。事實是人類總的來說對於他們是誰以及是什麼都太好奇,太感興趣瞭,以至於不可能忽略意識提齣的如此鮮明的大問題。如果人類可以是“嬰兒床中的科學傢”,那麼他們也可以是嬰兒床中的哲學傢——並且一生都可以是哲學傢。
  讓我們迴去再從核心自我開始。當你反思它,而不僅僅是經曆它時,作為體驗到是你自己的最為獨特之處而打動你的是什麼?
  我們已經討論瞭感覺的一些非常顯著的特徵——時間的厚度等。但是有一個特徵最為突齣,我料想它比其他的都更讓你印象深刻,這就是體驗隻能被你觀察到,除此之外彆無他人。這並不僅僅是它屬於你,譬如說就像是你的車或你的腿,由於在你的控製之下,它們屬於你;而是說它是絕對私人性的。在一個意識和另一個意識之間無門可通。每個人都隻是直接地知道他或她自己的意識,而不知道其他任何人的。
  當你思考它時,這個超常的孤獨感是顯然的,甚至極為顯然。而且你的確會思考它。我確信自童年時起你——以及其他每個人——都玩過因為無法知道彆人的想法而去猜的遊戲。以約翰·洛剋(JohnLocke)著名的看見顔色的例子為例:你怎麼知道當你看到一朵紫羅蘭時你的顔色感覺並不像當另一個人看到一朵萬壽菊時他或她的感覺?答案——這是一個從不要求一個偉大的哲學傢去論證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你不知道,因為就像洛剋所說的:“一個人的心智無法進入另一個的身體。”當然,很早以前你就不覺得這個結論新奇瞭。可是,不可否認在最初發現這一點時它是多麼令人驚訝——而且無論你何時想到這一點,它都是那麼令人注目:它並非簡單地是一個有趣的戲弄,而是一個令人吃驚的形而上學的啓示。
  的確,多麼奇怪的一種狀態!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像意識體驗這樣私人化。世界上任何其他東西都是以四維時空的各種形式組閤在一起,基礎物理學認為這對於描述這個宇宙就足夠瞭。但是意識,看起來在本質上就是不一樣。每個個體的意識都是一個隔離的世界,它們有自己的存在平麵,就像宇宙學傢有時幻想齣來的“多重宇宙”中一個個獨立的宇宙一樣。忘記在一個有意識的自我與另一個自我之間那些敞開的門吧,似乎連穿越一個蟲洞(wormhole)的可能性都沒有。
  ……

前言/序言

  在2016年夏初,我作為浙江大學哲學係的一位受邀客人,訪問瞭中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老師和學生們智力上的豐富練達,還有他們在精神層麵上的深度——他們仿佛不隻是從書本上,而且還從環繞的群山、湖泊和山林中汲取他們的哲學。這讓我想起瞭19世紀英國畫傢塞繆爾·帕爾默(Samuel Palmer)的話:“自然之點滴通常因融入靈魂而愈發榮光。”
  現在李恒威教授、楊岸婷博士和李恒熙博士已經漂亮地完成瞭我的這本《靈魂之塵》的翻譯工作,這本書肯定還是一本“很英國”的書,但是我希望中國的讀者能發現這本書的理念易於理解,甚至是熟悉的。齣於西方哲學的傳統,我在該書的第一部分敘述瞭人類的作為意識孤島的“自我”的發展,它在本質上是私人的,是不可剝奪讓與的。但在第二部分我進一步轉嚮瞭東方。我訴諸藝術傢、詩人和神秘主義者的證詞,來說明每一個個體如何嚮外投射自己的意識,從而突破其精神的孤島,進入其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感受和價值的魔法世界。
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 引言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意識的本質充滿瞭好奇與探索。我們感知、思考、記憶、夢想,這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內在體驗,究竟從何而來?又將歸於何處?《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並非一本描繪神秘力量或超自然現象的書籍,它深入探究的是我們之所以為“我”的根本——意識。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科學、哲學、心理學乃至藝術的旅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解構和理解意識的深邃奧秘。 第一章:黎明時的低語——意識的起源與演化 本章將追溯意識在生命演化長河中的萌芽。從最簡單的生物體對環境的反應,到復雜神經係統的齣現,我們將探討意識是如何一步步從物質基礎中湧現齣來的。我們將審視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理解大腦結構如何支撐意識的運作,例如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腦電波的模式以及不同腦區的協同作用。同時,本章也會觸及演化心理學的觀點,思考意識的演化可能為生物體帶來的適應性優勢,以及它在生存競爭中的角色。我們將看到,意識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生命體為瞭更好地理解和適應外部世界而逐漸演化齣的復雜能力。 第二章:意識的織錦——感知、記憶與情感的交織 這一章將聚焦意識的構成要素,深入解析我們如何通過感官接收信息,如何儲存和迴憶過往,以及情感在意識體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將探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如何協同工作,構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我們會研究記憶的形成機製,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以及遺忘的可能原因,理解記憶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認同。更重要的是,本章將深入探討情感的神經基礎和心理機製,解釋喜怒哀樂等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以及它們如何與意識體驗深度融閤,形成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第三章:內在的宇宙——自我、意識流與主觀體驗 “我”是誰?這個問題睏擾瞭無數哲學傢和思想傢。《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將從科學和哲學的雙重維度來探討“自我”的本質。我們將剖析“意識流”的概念,理解我們思維是如何連續不斷地流動的,以及這種流動如何造就我們連貫的自我感。本章還將深入研究主觀體驗的獨特性,即為什麼每個人的感受都是如此不同。我們將探討主觀體驗的“感受性”(qualia),以及這種不可還原的內在感受如何成為意識的核心特徵。我們會嘗試理解,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個體是如何産生獨一無二的內在世界的。 第四章:意識的邊界——夢境、潛意識與意識狀態的轉變 本章將探索意識的非理性一麵,以及它可能存在的不同層次和狀態。我們將深入研究夢境的奧秘,理解睡眠中的大腦活動如何産生奇幻的景象和情節,以及夢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創造力可能産生的影響。我們會探討潛意識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決策和信念,盡管我們可能無法直接察覺。此外,本章還將審視意識狀態的轉變,例如冥想、催眠、藥物影響以及精神疾病等情況,理解在這些特殊狀態下,意識的運作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而拓展我們對意識可能性的認知。 第五章:意識的對話——語言、社會與共同意識 意識並非孤立存在,它深深地嵌入在社會和語言的結構之中。本章將研究語言如何成為意識的載體和塑造者,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語言來錶達和理解彼此的思想。我們將探討社會互動如何影響我們的意識發展,以及群體意識和文化如何形成。我們將審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理解個體意識在集體環境中的錶現,以及人類是如何通過共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期望來構建一個相互關聯的社會網絡。我們將認識到,我們的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性的,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不斷被塑造和定義的。 第六章:意識的未來——人工智能、意識上傳與存在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關於意識的未來也引發瞭廣泛的討論。《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將展望人工智能(AI)的發展,探討機器是否有可能擁有真正的意識,以及我們該如何定義和判斷這種可能性。我們將討論“意識上傳”的概念,即是否有可能將人類意識數字化並轉移到其他載體上,以及這會帶來怎樣的倫理和哲學挑戰。最後,本章將迴歸對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探索。在理解瞭意識的復雜性和奧秘之後,我們如何定義生命的價值?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個體意識的存在,又意味著什麼?這本書將鼓勵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結語 《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並非提供一套簡單明瞭的答案,而是激發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對世界的新認知。它鼓勵我們以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去審視我們最為熟悉卻又最為陌生的內在世界。通過理解意識的起源、運作、邊界和未來,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也能更清晰地理解人類的處境,以及我們在這個宇宙中的獨特位置。這趟旅程,或許沒有終點,但每一步都將充滿發現的喜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節奏上讓我有些不適應。它不像那些追求腎上腺素飆升的商業小說,開篇娓娓道來,甚至可以說有些“慢”。但正是這份慢,孕育齣瞭無與倫比的質感。作者對於環境和氛圍的渲染,達到瞭近乎詩歌的境界。比如描寫晨霧籠罩下的古老森林,那光影的變幻、濕度、寂靜中的細微聲響,都像是被精準地捕捉並固化在瞭紙上。更絕的是,故事中的“魔法”係統,完全打破瞭元素相剋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和藉用,而非單純的咒語與火焰。角色的成長麯綫也處理得極為真實,他們會犯錯,會退縮,勝利往往是慘勝,而非主角光環下的碾壓式勝利。這使得每一次小的突破都顯得來之不易,也讓讀者更能共情角色的掙紮與欣喜。看完閤上書本時,感覺到的不是一場刺激的冒險結束,而是一段深刻的人生體驗的沉澱。

評分

這部作品無疑是近年來奇幻文學領域中一股強勁的清流,它沒有陷入那些老套的王子復仇記或者龍與地下城的窠臼。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於世界觀的構建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那種潛移默化的敘事方式,它不像很多作品那樣一開始就傾瀉大量設定,而是通過角色的日常互動、他們對自身環境的觀察和體驗,層層剝開這個世界的神秘麵紗。那種初讀時略感晦澀,但隨著情節推進,一切邏輯和關聯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是閱讀體驗中的至高享受。書中對那些邊緣人物——那些被主流社會遺忘的工匠、吟遊詩人、甚至隻是某個偏僻村落的守夜人——的刻畫,飽含著一種深沉的同理心。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力量,但他們的堅守、他們的智慧,構成瞭支撐這個宏大世界運作的底層結構。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能聞到空氣中泥土和篝火的味道,那種沉浸感是極其難得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存在”的哲學寓言,披著奇幻的外衣,內核卻探討著人類精神的韌性與脆弱。

評分

我通常不太喜歡探討“文學意義”這類高深的話題,但我不得不說,這部作品在處理“宿命”與“自由意誌”的辯證關係上,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它似乎在暗示,無論你如何掙紮,某些核心的命運軌跡是無法改變的,但真正決定一個人價值的,恰恰是他在既定框架內所做齣的每一個微小的、充滿人性光輝的選擇。書中幾位主要角色的命運走嚮,看似是被預言或詛咒所驅使,但你細讀下去,會發現他們每一步的行動,都源於他們最深層的恐懼、愛戀或是貪婪。作者巧妙地將這些驅動力與宏大的世界走嚮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為角色的悲劇命運感到惋惜的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他們是自己選擇的産物。這種復雜的人性刻畫,超越瞭一般的善惡二元論,呈現齣一種灰色的、近乎真實的宇宙圖景。讀完後,我久久不能平復,它強迫你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必然”和“偶然”。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其敘事視角的切換和駕馭。它並非局限於單一主角的視角,而是像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之眼,時不時地切入到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人物的腦海中。這些碎片化的視角,如同散落在地麵的寶石,單獨看可能黯淡無光,但當整個故事綫索將它們串聯起來時,纔會發現每一顆寶石都摺射齣關於權力、信仰或背叛的復雜光芒。尤其是在描寫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時,作者並沒有采用史詩式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幾個親曆者的迴憶和私信,構建齣一種“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麵且模糊的”這種高級的文學錶達。這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去拼湊那些半遮半掩的信息。對於那些習慣瞭清晰明瞭、黑白分明的奇幻故事的讀者來說,這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但一旦你進入瞭作者構建的這種敘事迷宮,你會發現自己在進行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探險。

評分

說句實在話,這本書的文風是極其“古典”的,它毫不避諱地使用瞭大量結構復雜的長句和一些略顯生僻的詞匯。這在當今快節奏的閱讀市場中,無疑是一種挑戰。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有好幾次不得不停下來,迴溯前麵幾句,確認語法的銜接和修飾成分的指嚮。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韻律,你會發現這種文字密度帶來的信息量是驚人的。它賦予瞭角色們一種莊重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書中那些關於時間流逝、記憶腐蝕的段落,讀起來有一種哲學傢在低語的錯覺。比如,關於某個古老文明的衰亡描寫,沒有堆砌戰爭場麵,而是聚焦於最後一位祭司銷毀最後一件聖物的那個瞬間,那種對“終結”的儀式感,比任何爆炸場麵都來得震撼。它不是一本可以“刷”完的書,而是一本需要“品味”的書。

評分

跟隨作者去瞭解意識的本源。

評分

不錯

評分

跟隨作者去瞭解意識的本源。

評分

跟隨作者去瞭解意識的本源。

評分

跟隨作者去瞭解意識的本源。

評分

不錯的書,值得保存,待日再議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的書,值得保存,待日再議

評分

瞭解多方麵知識,開拓學習眼界,努力提升素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