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各行业关心智能制造发展的决策者,以及智能制造的践行者、创业者                                 一本书看清智能制造!诠释理论方法,落地路径探索,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鼎立支持!丁汉院士等众多专家学者联谊推荐!                 
内容简介
   策划本书,是想将分散在各行业智能制造专家头脑中的智慧和经验,以书的形式,梳理汇聚成一个智库,在我国实现智能制造的进程中,提供基础的分析和可行的方法,让大家明了智能制造的方向和着力点,给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指出智能制造的实践目标和路径。本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战略总体篇、技术基础篇、技术选择篇、案例篇;共22章,每篇文章都可独立成文,针对一个议题或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读者可以先阅读自己关心问题的相关文章。本书力求体现实践性,行业技术文章讲解该领域的政策解析、发展前景、实践方向,从战略到执行,从理论到案例,涵盖理念和平台架构,突出融合创新,提供解决方案等;案例文章讲解企业现状、立项过程、改造方案确定、改造过程、结果、分析总结等。     
作者简介
   刘强,1963年生于湖南耒阳,工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担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兼任“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主题专家、“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总体组专家、04重大科技专项监督评估组/推进工作组技术专家、《机械工程学报》编委等。研究方向为智能数控技术、数控加工过程仿真优化。主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30余项,获批专利和软著40余项,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并获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北京市教师等称号。  
另外,本书共有43位作者,其中有3位院士、知名专家、行业大咖等。       
目录
   序  
前言   
第1部分 战略总体篇  
第1章 智能制造是强国必由之路  
1.1 全球制造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 3  
1.2 《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及其主要内容 6  
1.3 《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 10  
1.4 智能制造工程 12  
1.5 推进智能制造的“三要三不要”原则 12  
1.6 展望智能制造的未来 15  
第2章 i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产生的技术基础  
2.1 数据、信息、知识与智能 17  
2.2 如何度量信息和评价信息的价值 19  
2.3 信息应用的发展历程 20  
2.4 i时代(智能化阶段)的特征及技术发展态势 22  
2.5 未来的信息应用的智能化阶段场景 29  
第3章 物联网 30  
3.1 物联网的前世今生 30  
3.2 物联网的技术实现 31  
3.3 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41  
第4章 智慧云制造—云制造 2.0 44  
4.1 智慧云制造的产生与发展  
4.2 智慧云制造的技术实现 45  
4.3 智慧云制造的推进与实施 51   
第2部分 技术基础篇  
第5章 智能化的现代制造工艺及装备 67  
5.1 现代制造工艺及装备的发展趋势 67  
5.2 现代加工工艺及其智能化发展 69  
5.3 工业机器人及其智能化发展 77  
5.4 增材制造技术 80  
第6章 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感知技术  
6.1 强基工程与智能制造基础技术 83  
6.2 智能制造新材料 85  
6.3 智能制造产品中的传感器技术 87  
6.4 工艺技术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92  
6.5 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97  
第7章 大数据 101  
7.1 智能制造与大数据 101  
7.2 企业的大数据规划和标准 102  
7.3 大数据关键技术 105  
7.4 大数据的工业应用 108  
第8章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 116  
8.1 概述 116  
8.2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与实施方法 118  
第9章 决策支持中的商业智能系统 123  
9.1 决策支持的应用现状 123  
9.2 解决之道 126  
9.3 应用 IBI提升企业决策和管理水平 133  
9.4 案例 137   
第3部分 技术选择篇  
第10章 智慧工厂 141  
10.1 智慧工厂模型 141  
10.2 制造执行维度 144  
10.3 工程维度 148  
10.4 供应链维度 152  
10.5 智慧工厂中的赛博物理系统 CPS 155  
第11章 先进生产方式——以同期生产为例 161  
11.1 构建先进生产方式的目的 161  
11.2 先进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及应有形态 162  
11.3 先进生产方式的活动体系 165  
11.4 同期生产的定义及特点 167  
11.5 同期生产的实现 169  
第12章 精益研发 174  
12.1 概述 174  
12.2 精益研发理论 175  
12.3 精益研发平台 182  
12.4 精益研发体系建设 188  
12.5 从精益研发到智慧研发 190  
第13章 数字化实现 192  
13.1 智能制造中数字化实现  
13.2 数字化产品智能设计 195  
13.3 数字化产品协同研发 197  
13.4 数字化制造 200  
13.5 基于模型的数字化服务 209  
第14章 制造执行系统 210  
14.1 概述 210  
14.2 MES标准 213  
14.3 自主 MES产品介绍 215   
第4部分 实践案例篇  
第15章 高铁领域智能制造建设——中车集团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典型案例 231  
15.1 背景及挑战 231  
15.2 智能制造的建设目标及方案 232  
15.3 建设现状及下一步建设思路 236  
15.4 智能制造建设的预期目标 238  
15.5 智能制造建设的示范作用 240  
第16章 面向工业 4.0的系统仿真及应用 —物流系统规划及 仿真典型案例 241  
16.1 工业 4.0中系统仿真技术的作用 241  
16.2 仿真应用案例介绍 242  
第17章 打造精益制造的智能制造之路—东方汽轮机典型案例 250  
17.1 缘起 250  
17.2 做什么 251  
17.3 怎么做 252  
17.4 做得怎么样 255  
17.5 未来做什么 262  
第18章 树立创新模式的设计过程智能化——云设计协作平台应用典型案例 264  
18.1 总体目标 264  
18.2 策划与支撑 264  
18.3 实例—某风机的设计与开发 266  
18.4 改进与展望 273  
第19章 规划建设全价值链的智能新工厂——商用车公司典型案例 275  
19.1 背景与需求 275  
19.2 智能新工厂规划 275  
19.3 智能新工厂项目建设实施 278  
19.4 智能新工厂项目管理 281  
19.5 项目实施效果 284  
19.6 小结 284  
第20章 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的农业装备智能制造——中国一拖集团典型案例 286  
20.1 智能制造为农业装备行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和机遇 286  
20.2 中国一拖智能制造的基本情况 287  
20.3 中国一拖智能制造的具体做法 287  
20.4 未来发展与展望 294  
第21章 探索复杂结构件数字化车间实践——成飞数控典型案例 295  
21.1 背景与需求 295  
21.2 数字化车间总体方案 296  
21.3 数字化车间实践 298  
21.4 面向飞机大型复杂结构件的智能制造技术探索与实践 302  
第22章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智慧工厂建设——中航力源典型案例 310  
22.1 智能生产线建设 310  
22.2 MES应用 314  
22.3 精益物流 318  
22.4 工装管理 319  
22.5 设备管理 320      
前言/序言
     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工业1.0”时代制造的特征是以水力和蒸汽动力取代了人力和畜力驱动机械制造设备,实现了机械化地批量制作或生产产品;“工业2.0”时代的制造以电力驱动并伴以专业分工为特征,实现了大规模制造和自动化生产;工业3.0时代的制造进入了先进制造阶段,该阶段制造技术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结合,实现了在数字化基础上的柔性自动化,并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等新特征;工业4.0时代的制造则将进入智能制造阶段,它是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标准化的“智能工厂”系统和赛博物理融合的“智能生产”过程为特征,面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制造活动,建立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和执行控制功能的制造系统,实现高效、优质、低耗、绿色的生产和服务。  
  国内外众多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他们从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两个方面,持续地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实践等工作。但在21世纪初期,由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未出现新的重大突破,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一度从热点走向沉寂。自从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由于政府在战略层面的强力推动和工业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智能制造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重新又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在对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理论研究和论坛研讨过程中,作者团队深深地感到,无论是从战略发展的视角,还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或是工程技术和生产应用实践,当前亟需一本智能制造方面的著作,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系统、从研究到应用,全面地阐述智能制造的理论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  
  正是为了满足智能制造研究和实践的需要,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深入广泛的讨论,确定以“智能制造—从理论到实践之路”作为主题,出版一本覆盖战略、基础、技术和案例等方面内容的智能制造专著,以期为学术界和工业界众多教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等,提供一本理论与实践并举、技术与工程融合、内容丰富而又兼具实践指导的参考书。  
  本书凝聚了国内一大批在智能制造理论和实践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成果。全书由刘强、丁德宇担任主编,由符刚、郭源生和刘明雷担任副主编,共分为“战略总体篇”(第1章~第4章)、“技术基础篇”(第5章~第9章)、“技术选择篇”(第10章~第14章)和“实践案例篇”(第15章~第22章)。其中,前言、第1章和第5章由刘强撰写,第2章由范玉顺撰写,第3章由姚建铨、王臣昊撰写,第4章由李伯虎、柴旭东、张霖、侯宝存、施国强、林廷宇、曲慧杨、杨晨、肖莹莹、郭丽琴、邢驰、李潭、王琪、谷牧撰写,第6章由褚君浩、郭源生撰写,第7章由任常锐、刘明雷撰写,第8章由程熙、符刚撰写,第9章由朱东撰写,第10章由丁德宇撰写,第11章由杨临生撰写,第12章由田锋、黄志新撰写,第13章由符刚、方志刚撰写,第14章由丁德宇、靳春蓉撰写,第15章由文博、符刚撰写,第16章由周向阳撰写,第17章由李学军撰写,第18章由苗立杰撰写,第19章由赵凌非撰写,第20章由温留伟撰写,第21章由曾国平、刘大炜、黎小华、谢刚、韩雄撰写,第22章由常真卫撰写。  
  机械工业出版社李万宇编辑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她的辛勤和细致的工作,本书不可能与读者见面。  
  虽然全体作者为本书的编撰工作贡献了最大的智慧和努力,但由于水平和时间的限制,书中可能还存在各种错误和不足,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刘强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为您量身打造的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旨在深入探讨一个与“智能制造之路 专家智慧 实践路线”主题相关但又截然不同的领域,确保内容详实、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图书简介:《跨越藩篱: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语境重塑与叙事张力》   第一部分:导论——边界的消融与意义的重构  本书并非聚焦于工业流程的优化或技术迭代的路径,而是深入探究在当代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内部文化符号、身份认同以及信息传播所经历的深刻转型。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互联时代,地理的阻隔被技术轻易跨越,但随之而来的挑战是文化张力的加剧与意义体系的碎片化。《跨越藩篱》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构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群体如何相互渗透、彼此误读,以及最终如何尝试重塑其核心叙事。  我们首先要厘清“文化语境”的动态本质。它不再是静止的地理标记,而是一个由数字媒介、跨国资本流动和移民模式共同塑造的流动场域。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性的“去地域化”倾向与地方性“身份坚守”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富有创造性的张力。 这种张力,而非简单的融合或冲突,才是理解当代文化现象的关键。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历史哲学层面,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社会实践层面,探讨文化如何成为抵抗同质化压力、维护个体能动性的重要工具。   第二部分:历史的镜鉴——现代性叙事的失效与地方性回声  历史是理解当下的基石。本章追溯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导的“普适性进步叙事”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以及这种叙事在遭遇非西方文化体系时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我们不会停留于简单的批判,而是着重分析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边缘化的“地方性回声”——那些坚持自身时间观、知识体系和伦理规范的文化实践。  重点探讨领域包括:  1.  知识考古学: 分析殖民时期及后殖民时期,知识是如何被建构、分类和传播的。例如,考察非西方医学体系、哲学思想在面对西方科学范式的冲击时,所采取的“潜藏”与“改良”策略。 2.  时间观念的冲突: 传统社会中循环或多线性时间观与现代工业社会推崇的线性、目标导向时间观之间的内在差异。在全球金融市场和数字通讯的压力下,这种时间观的挤压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和社区结构的? 3.  文本与诠释权的争夺: 深入研究经典文学、宗教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遭遇的“翻译困境”。每一次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权力关系的微妙重置。谁有权解释一个文化的核心文本?这种解释权在数字平台上的分散又意味着什么?   第三部分:数字媒介与文化符号的解构重组  进入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文化把关人(如精英媒体、官方机构)的影响力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去中心化的、病毒式的符号传播。然而,这种“民主化”并非没有代价。  本章的核心内容聚焦于社交媒体、流媒体平台如何重塑文化符号的生命周期:     迷因(Meme)现象的文化学研究: 迷因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化信息单元,其快速传播和意义迭代揭示了当代文化对“即时理解”的苛求。我们分析迷因如何被用于政治动员、身份确认,以及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后期被资本和主流文化“收编”的过程。    “人设”的构建与表演性: 在数字舞台上,个体必须不断地“表演”其文化身份,以获取关注和认同。这种表演性如何与深层的文化信念产生断裂?我们考察了“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在数字语境下,因缺乏历史深度和权力意识而产生的新的伦理困境。    算法偏见与文化回音室: 探讨推荐算法在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如何无意中固化了既有的文化偏见,将不同文化群体推向信息隔绝的“回音室”。这不仅是信息茧房问题,更是文化理解力衰退的潜在危机。   第四部分:实践路线图——在张力中寻求共存的策略  理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跨越藩篱》的第四部分转向对现实世界中解决文化摩擦、促进深度理解的具体策略的探索。我们强调的并非是简单的“文化包容”,而是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语境协商”能力。  本书提出的核心实践路径包括:  1.  “慢阅读”与“深接触”的必要性: 倡导培养抵抗数字时代碎片化注意力的能力,重新重视需要时间沉淀的文化体验,如长期驻地艺术、深度田野调查、以及文本的多次精读。 2.  跨文化叙事工作坊的设计: 提出一种新的教育和企业培训模型,旨在教授参与者如何识别自身文化预设(默认设置),并主动学习从他者视角重新构建事件序列和价值判断。这涉及对“同理心”概念的去情感化、工具化重构。 3.  法律与伦理框架的调适: 分析在知识产权、言论自由和文化保护之间,现有法律体系面临的挑战。例如,探讨如何制定既能保护弱势文化群体的表达权,又不扼杀艺术自由的创新性法律边界。 4.  基础设施的文化敏感性设计: 讨论在设计全球化产品、平台和公共空间时,如何将文化多样性内嵌到底层逻辑中,避免技术和设计上的“文化殖民”。   结语:未完成的对话  《跨越藩篱》并非提供一套终极答案,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观察工具。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将持续深化。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与这些差异共存,并将碰撞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社会创新的动力。本书是献给所有在文化交汇点上工作、生活和思考的人们的一份邀请函——邀请你们共同参与这场关于意义的、永不停止的对话。  --- (字数统计:约15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