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各行業關心智能製造發展的決策者,以及智能製造的踐行者、創業者 一本書看清智能製造!詮釋理論方法,落地路徑探索,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智能製造百人會鼎立支持!丁漢院士等眾多專傢學者聯誼推薦!
內容簡介
策劃本書,是想將分散在各行業智能製造專傢頭腦中的智慧和經驗,以書的形式,梳理匯聚成一個智庫,在我國實現智能製造的進程中,提供基礎的分析和可行的方法,讓大傢明瞭智能製造的方嚮和著力點,給企業和工程技術人員指齣智能製造的實踐目標和路徑。本書分為4個部分,分彆為:戰略總體篇、技術基礎篇、技術選擇篇、案例篇;共22章,每篇文章都可獨立成文,針對一個議題或案例進行瞭深入探討,讀者可以先閱讀自己關心問題的相關文章。本書力求體現實踐性,行業技術文章講解該領域的政策解析、發展前景、實踐方嚮,從戰略到執行,從理論到案例,涵蓋理念和平颱架構,突齣融閤創新,提供解決方案等;案例文章講解企業現狀、立項過程、改造方案確定、改造過程、結果、分析總結等。
作者簡介
劉強,1963年生於湖南耒陽,工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擔任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兼任“863計劃”先進製造技術領域主題專傢、“數控一代”應用示範工程總體組專傢、04重大科技專項監督評估組/推進工作組技術專傢、《機械工程學報》編委等。研究方嚮為智能數控技術、數控加工過程仿真優化。主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課題30餘項,獲批專利和軟著40餘項,榮獲國防科學技術奬、部級科技進步奬多項,並獲機械工業科技創新領軍人纔、泰山學者/泰山産業領軍人纔、北京市教師等稱號。
另外,本書共有43位作者,其中有3位院士、知名專傢、行業大咖等。
目錄
序
前言
第1部分 戰略總體篇
第1章 智能製造是強國必由之路
1.1 全球製造技術和製造業發展的大背景 3
1.2 《中國製造 2025》發展戰略及其主要內容 6
1.3 《中國製造 2025》重點領域 10
1.4 智能製造工程 12
1.5 推進智能製造的“三要三不要”原則 12
1.6 展望智能製造的未來 15
第2章 i時代的到來——智能製造産生的技術基礎
2.1 數據、信息、知識與智能 17
2.2 如何度量信息和評價信息的價值 19
2.3 信息應用的發展曆程 20
2.4 i時代(智能化階段)的特徵及技術發展態勢 22
2.5 未來的信息應用的智能化階段場景 29
第3章 物聯網 30
3.1 物聯網的前世今生 30
3.2 物聯網的技術實現 31
3.3 物聯網的標準化工作 41
第4章 智慧雲製造—雲製造 2.0 44
4.1 智慧雲製造的産生與發展
4.2 智慧雲製造的技術實現 45
4.3 智慧雲製造的推進與實施 51
第2部分 技術基礎篇
第5章 智能化的現代製造工藝及裝備 67
5.1 現代製造工藝及裝備的發展趨勢 67
5.2 現代加工工藝及其智能化發展 69
5.3 工業機器人及其智能化發展 77
5.4 增材製造技術 80
第6章 智能製造新材料與感知技術
6.1 強基工程與智能製造基礎技術 83
6.2 智能製造新材料 85
6.3 智能製造産品中的傳感器技術 87
6.4 工藝技術研究方嚮與發展趨勢 92
6.5 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建議 97
第7章 大數據 101
7.1 智能製造與大數據 101
7.2 企業的大數據規劃和標準 102
7.3 大數據關鍵技術 105
7.4 大數據的工業應用 108
第8章 工業控製係統網絡信息安全 116
8.1 概述 116
8.2 工業控製係統網絡信息安全的關鍵技術與實施方法 118
第9章 決策支持中的商業智能係統 123
9.1 決策支持的應用現狀 123
9.2 解決之道 126
9.3 應用 IBI提升企業決策和管理水平 133
9.4 案例 137
第3部分 技術選擇篇
第10章 智慧工廠 141
10.1 智慧工廠模型 141
10.2 製造執行維度 144
10.3 工程維度 148
10.4 供應鏈維度 152
10.5 智慧工廠中的賽博物理係統 CPS 155
第11章 先進生産方式——以同期生産為例 161
11.1 構建先進生産方式的目的 161
11.2 先進生産方式的基本思想及應有形態 162
11.3 先進生産方式的活動體係 165
11.4 同期生産的定義及特點 167
11.5 同期生産的實現 169
第12章 精益研發 174
12.1 概述 174
12.2 精益研發理論 175
12.3 精益研發平颱 182
12.4 精益研發體係建設 188
12.5 從精益研發到智慧研發 190
第13章 數字化實現 192
13.1 智能製造中數字化實現
13.2 數字化産品智能設計 195
13.3 數字化産品協同研發 197
13.4 數字化製造 200
13.5 基於模型的數字化服務 209
第14章 製造執行係統 210
14.1 概述 210
14.2 MES標準 213
14.3 自主 MES産品介紹 215
第4部分 實踐案例篇
第15章 高鐵領域智能製造建設——中車集團青島四方股份公司典型案例 231
15.1 背景及挑戰 231
15.2 智能製造的建設目標及方案 232
15.3 建設現狀及下一步建設思路 236
15.4 智能製造建設的預期目標 238
15.5 智能製造建設的示範作用 240
第16章 麵嚮工業 4.0的係統仿真及應用 —物流係統規劃及 仿真典型案例 241
16.1 工業 4.0中係統仿真技術的作用 241
16.2 仿真應用案例介紹 242
第17章 打造精益製造的智能製造之路—東方汽輪機典型案例 250
17.1 緣起 250
17.2 做什麼 251
17.3 怎麼做 252
17.4 做得怎麼樣 255
17.5 未來做什麼 262
第18章 樹立創新模式的設計過程智能化——雲設計協作平颱應用典型案例 264
18.1 總體目標 264
18.2 策劃與支撐 264
18.3 實例—某風機的設計與開發 266
18.4 改進與展望 273
第19章 規劃建設全價值鏈的智能新工廠——商用車公司典型案例 275
19.1 背景與需求 275
19.2 智能新工廠規劃 275
19.3 智能新工廠項目建設實施 278
19.4 智能新工廠項目管理 281
19.5 項目實施效果 284
19.6 小結 284
第20章 實施兩化深度融閤的農業裝備智能製造——中國一拖集團典型案例 286
20.1 智能製造為農業裝備行業發展帶來新挑戰和機遇 286
20.2 中國一拖智能製造的基本情況 287
20.3 中國一拖智能製造的具體做法 287
20.4 未來發展與展望 294
第21章 探索復雜結構件數字化車間實踐——成飛數控典型案例 295
21.1 背景與需求 295
21.2 數字化車間總體方案 296
21.3 數字化車間實踐 298
21.4 麵嚮飛機大型復雜結構件的智能製造技術探索與實踐 302
第22章 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智慧工廠建設——中航力源典型案例 310
22.1 智能生産綫建設 310
22.2 MES應用 314
22.3 精益物流 318
22.4 工裝管理 319
22.5 設備管理 320
前言/序言
智能製造已成為現代製造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嚮,也是中國製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
“工業1.0”時代製造的特徵是以水力和蒸汽動力取代瞭人力和畜力驅動機械製造設備,實現瞭機械化地批量製作或生産産品;“工業2.0”時代的製造以電力驅動並伴以專業分工為特徵,實現瞭大規模製造和自動化生産;工業3.0時代的製造進入瞭先進製造階段,該階段製造技術與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錶的新技術結閤,實現瞭在數字化基礎上的柔性自動化,並呈現齣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等新特徵;工業4.0時代的製造則將進入智能製造階段,它是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閤的基礎上,以標準化的“智能工廠”係統和賽博物理融閤的“智能生産”過程為特徵,麵嚮設計、生産、管理、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的製造活動,建立具有信息感知、優化決策和執行控製功能的製造係統,實現高效、優質、低耗、綠色的生産和服務。
國內外眾多學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提齣智能製造的概念,他們從智能製造技術和智能製造係統兩個方麵,持續地開展瞭大量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實踐等工作。但在21世紀初期,由於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未齣現新的重大突破,關於智能製造的研究一度從熱點走嚮沉寂。自從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發布以後,由於政府在戰略層麵的強力推動和工業界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智能製造引起瞭各方麵的高度關注,重新又成為人們的研究熱點和技術前沿。在對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的理論研究和論壇研討過程中,作者團隊深深地感到,無論是從戰略發展的視角,還是基礎理論的研究,或是工程技術和生産應用實踐,當前亟需一本智能製造方麵的著作,能夠從理論到實踐、從技術到係統、從研究到應用,全麵地闡述智能製造的理論概念、關鍵技術和應用實踐。
正是為瞭滿足智能製造研究和實踐的需要,中國智能製造百人會與機械工業齣版社經過深入廣泛的討論,確定以“智能製造—從理論到實踐之路”作為主題,齣版一本覆蓋戰略、基礎、技術和案例等方麵內容的智能製造專著,以期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眾多教學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工作者等,提供一本理論與實踐並舉、技術與工程融閤、內容豐富而又兼具實踐指導的參考書。
本書凝聚瞭國內一大批在智能製造理論和實踐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傢學者的智慧和成果。全書由劉強、丁德宇擔任主編,由符剛、郭源生和劉明雷擔任副主編,共分為“戰略總體篇”(第1章~第4章)、“技術基礎篇”(第5章~第9章)、“技術選擇篇”(第10章~第14章)和“實踐案例篇”(第15章~第22章)。其中,前言、第1章和第5章由劉強撰寫,第2章由範玉順撰寫,第3章由姚建銓、王臣昊撰寫,第4章由李伯虎、柴旭東、張霖、侯寶存、施國強、林廷宇、麯慧楊、楊晨、肖瑩瑩、郭麗琴、邢馳、李潭、王琪、榖牧撰寫,第6章由褚君浩、郭源生撰寫,第7章由任常銳、劉明雷撰寫,第8章由程熙、符剛撰寫,第9章由硃東撰寫,第10章由丁德宇撰寫,第11章由楊臨生撰寫,第12章由田鋒、黃誌新撰寫,第13章由符剛、方誌剛撰寫,第14章由丁德宇、靳春蓉撰寫,第15章由文博、符剛撰寫,第16章由周嚮陽撰寫,第17章由李學軍撰寫,第18章由苗立傑撰寫,第19章由趙淩非撰寫,第20章由溫留偉撰寫,第21章由曾國平、劉大煒、黎小華、謝剛、韓雄撰寫,第22章由常真衛撰寫。
機械工業齣版社李萬宇編輯在本書的齣版過程中,付齣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她的辛勤和細緻的工作,本書不可能與讀者見麵。
雖然全體作者為本書的編撰工作貢獻瞭最大的智慧和努力,但由於水平和時間的限製,書中可能還存在各種錯誤和不足,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劉強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以下是為您量身打造的一份關於一本假設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旨在深入探討一個與“智能製造之路 專傢智慧 實踐路綫”主題相關但又截然不同的領域,確保內容詳實、自然流暢,不含任何AI痕跡。 --- 圖書簡介:《跨越藩籬: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語境重塑與敘事張力》 第一部分:導論——邊界的消融與意義的重構 本書並非聚焦於工業流程的優化或技術迭代的路徑,而是深入探究在當代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人類社會內部文化符號、身份認同以及信息傳播所經曆的深刻轉型。我們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互聯時代,地理的阻隔被技術輕易跨越,但隨之而來的挑戰是文化張力的加劇與意義體係的碎片化。《跨越藩籬》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構在全球化語境下,不同文化群體如何相互滲透、彼此誤讀,以及最終如何嘗試重塑其核心敘事。 我們首先要厘清“文化語境”的動態本質。它不再是靜止的地理標記,而是一個由數字媒介、跨國資本流動和移民模式共同塑造的流動場域。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性的“去地域化”傾嚮與地方性“身份堅守”的需求之間存在著一種永恒的、富有創造性的張力。 這種張力,而非簡單的融閤或衝突,纔是理解當代文化現象的關鍵。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引導讀者從宏觀的曆史哲學層麵,逐步深入到微觀的社會實踐層麵,探討文化如何成為抵抗同質化壓力、維護個體能動性的重要工具。 第二部分:曆史的鏡鑒——現代性敘事的失效與地方性迴聲 曆史是理解當下的基石。本章追溯瞭自啓濛運動以來,西方主導的“普適性進步敘事”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擴散,以及這種敘事在遭遇非西方文化體係時所引發的結構性矛盾。我們不會停留於簡單的批判,而是著重分析那些在宏大敘事下被邊緣化的“地方性迴聲”——那些堅持自身時間觀、知識體係和倫理規範的文化實踐。 重點探討領域包括: 1. 知識考古學: 分析殖民時期及後殖民時期,知識是如何被建構、分類和傳播的。例如,考察非西方醫學體係、哲學思想在麵對西方科學範式的衝擊時,所采取的“潛藏”與“改良”策略。 2. 時間觀念的衝突: 傳統社會中循環或多綫性時間觀與現代工業社會推崇的綫性、目標導嚮時間觀之間的內在差異。在全球金融市場和數字通訊的壓力下,這種時間觀的擠壓是如何影響個體心理和社區結構的? 3. 文本與詮釋權的爭奪: 深入研究經典文學、宗教文本在跨文化傳播中遭遇的“翻譯睏境”。每一次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權力關係的微妙重置。誰有權解釋一個文化的核心文本?這種解釋權在數字平颱上的分散又意味著什麼? 第三部分:數字媒介與文化符號的解構重組 進入數字時代,文化傳播的機製發生瞭根本性的變革。傳統的文化把關人(如精英媒體、官方機構)的影響力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去中心化的、病毒式的符號傳播。然而,這種“民主化”並非沒有代價。 本章的核心內容聚焦於社交媒體、流媒體平颱如何重塑文化符號的生命周期: 迷因(Meme)現象的文化學研究: 迷因作為一種高度濃縮的文化信息單元,其快速傳播和意義迭代揭示瞭當代文化對“即時理解”的苛求。我們分析迷因如何被用於政治動員、身份確認,以及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後期被資本和主流文化“收編”的過程。 “人設”的構建與錶演性: 在數字舞颱上,個體必須不斷地“錶演”其文化身份,以獲取關注和認同。這種錶演性如何與深層的文化信念産生斷裂?我們考察瞭“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在數字語境下,因缺乏曆史深度和權力意識而産生的新的倫理睏境。 算法偏見與文化迴音室: 探討推薦算法在優化用戶體驗的同時,如何無意中固化瞭既有的文化偏見,將不同文化群體推嚮信息隔絕的“迴音室”。這不僅是信息繭房問題,更是文化理解力衰退的潛在危機。 第四部分:實踐路綫圖——在張力中尋求共存的策略 理論分析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跨越藩籬》的第四部分轉嚮對現實世界中解決文化摩擦、促進深度理解的具體策略的探索。我們強調的並非是簡單的“文化包容”,而是一種更具批判性的“語境協商”能力。 本書提齣的核心實踐路徑包括: 1. “慢閱讀”與“深接觸”的必要性: 倡導培養抵抗數字時代碎片化注意力的能力,重新重視需要時間沉澱的文化體驗,如長期駐地藝術、深度田野調查、以及文本的多次精讀。 2. 跨文化敘事工作坊的設計: 提齣一種新的教育和企業培訓模型,旨在教授參與者如何識彆自身文化預設(默認設置),並主動學習從他者視角重新構建事件序列和價值判斷。這涉及對“同理心”概念的去情感化、工具化重構。 3. 法律與倫理框架的調適: 分析在知識産權、言論自由和文化保護之間,現有法律體係麵臨的挑戰。例如,探討如何製定既能保護弱勢文化群體的錶達權,又不扼殺藝術自由的創新性法律邊界。 4. 基礎設施的文化敏感性設計: 討論在設計全球化産品、平颱和公共空間時,如何將文化多樣性內嵌到底層邏輯中,避免技術和設計上的“文化殖民”。 結語:未完成的對話 《跨越藩籬》並非提供一套終極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嚴謹的觀察工具。全球化進程不可逆轉,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將持續深化。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消除差異,而在於學會與這些差異共存,並將碰撞産生的能量轉化為社會創新的動力。本書是獻給所有在文化交匯點上工作、生活和思考的人們的一份邀請函——邀請你們共同參與這場關於意義的、永不停止的對話。 --- (字數統計:約1520字)